中考语文全真模拟测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仿真模拟测试
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20分)
(一)
柳絮漫天飞舞,飘落在广(mào)[ ]的大地
青春的生命在土壤里(B ó)[ ]发
裹足不前?不,我们无惧担当
_______?不,我们自有新的篇章
刚毅、自信的脸庞,郑重其(shì)[ ]地等待胜利的曙光
1.根据语境,在上文[ ]中填入合适的汉字.(3分)
广(mào)①____(B ó)发②____郑重其(shì)③____
2.填入上文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战战兢兢
B .墨守成规
C .怀古伤今
D .断章取义
3.上联“九面烟鬟杨柳外”张贴于杭州湖心亭,但它的下联缺失了.请你从下面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项,作为它的下联.(2分)
A .此间风物属诗人
B .一双驯鹤等笼来
C .四围山色雨晴中
D .松间明月长如此
4.在桐庐严子陵祠堂,立有范仲淹所撰《严先生祠堂记》的石碑,其中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一句,其友人建议把“德”改成“风”.两相比较,你觉得选用哪句更好?请说明理由.(4分)
A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B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5.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2分)
在杭州的灵隐寺内,挂着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的确,
①以一颗坦然的心看世事纷纭,方能不为物累、自在洒脱.
②然而,这不是不思进取的消极避世,而是在世事的激流中找到处僻静的小潭,找到心灵的栖息地.
③人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倘若将眼光聚焦于不快之事,人生将会变得鸡飞狗跳、一篇狼藉.
④愿你我都能有这样强大而舒展的内心,应对人生的一切挑战,享受人生的一切幸福.
A .④③①②
B .④③②①
C .③①④②
D .③①②④
(二)
6.古诗文名句默写.(7分)
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赋予了山川明月、江海草木等自然景观诗意,一草一木承载了梦人的悲欢喜乐.你可以从“槲叶落山路,①____________”中,觉察到温庭筠羁旅艰辛时的自解情趣;你可以从“鸟下绿芜秦苑夕,②___________”中,体会到许浑面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你还可以从“③_______ 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感受到刘禹锡面对世事沧桑的乐观豁达.“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斜阳衰草,寒林空寂,寂寥中回荡着刘长卿过贾谊宅的一声叹息;“⑥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春夏交替,花荣树茂,美景中深藏着欧阳修与民同游的一份快乐.
二、阅读(54分)
(一)名著阅读(8分)
7.下列对艾青诗歌特点的分析,不符合的一项是(4分)
A .诗人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他常用“太阳”的意象,表达对光明、自由、胜利的不懈追
求.
B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语言,加以“陌生化”处理,他的诗歌中就有大量“云把水倒在河的杯里”
这样短小的、富有情趣的表达.
C .擅长绘画的他,有“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这样具有鲜明色调的句子,表现出“诗中有画”的
特点.
D .他的诗歌不拘泥于形式,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从《大堰河——我的保
姆》开始就显示其自由诗的特点.
8.汪曾祺先生在《<水浒>人物的绰号》中写道,“有的绰号是起得很精彩的,很能写出人物的气质风度,很传神,耐人寻味……有的绰号并不是很精彩”.请任选以下一个“绰号”,写出其人物姓名,并结合相关情节分析该绰号精彩或者不是很精彩的原因.(4分)
孝义黑三郎黑旋风鼓上蚤
(二)文学作品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2题.
秋高柿子红
梦云
①没有一地风吹脆响的柿子叶,故乡的秋天是不纯粹的,就像美少女不会笑,云朵少了高渺的姿态.对秋天而言,这都是生命的缺憾.
②秋来晴好,一日连一日,暖阳像温和的长者抚摸着大地万物,柿树像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惬意之至的
清风里,删繁就简,一身轻松.叶落枝枯瘦,枝头一个个火红的柿子像大地炯炯有神的眼睛,窥视天空的秘密,又好似村庄迷人的小灯笼,汩汩地涌冒丰收后的喜庆气息.
③儿时,村庄内外,柿树到处是,春来浓绿铺满地,碎碎的米黄花点缀期间,在绿叶间涂满星空般的梦幻色彩.夏尽秋来,柿果硕硕,累累压满枝.如果不摘下挂满树的柿果,秋风歇时,青黄柿子傲然挺立枝头,做着仲夏夜之梦,心心念念不肯老.冬雪飘来,雪的白、柿子的红,锣鼓喧天般把寂寞的冬日衬出喧闹欢腾的喜庆气氛来.
④没有一颗柿子能悬挂在时光之枝不掉落下来,正如没有一个人能活着走出时间.
⑤岁月如火,将柿子烘焙
..至通红.秋冬季节,如果你不嫌脏,亭亭如盖的柿子树下,软且红的柿子,俯拾即是,那是熟透后,自然坠落的果.
⑥单靠时光催熟,世上就没几个人能尝到甜而不腻的软柿子了.催熟一颗柿子,除了时间,还有伤害.对柿子的精准打击分为两种,一是石灰水泡,二是麻秆穿心.不管哪种,先得把它们从枝上摘下来.
⑦时序五六月,柿子青嫩饱满;用长长的竹夹小心摘下,丢进石灰水里,浸上一周,捞起,不用去皮,张嘴就啃,比萝卜更脆,比甘薯更甜,别有一番风味.对青果的打击是由内而外、全方位的.严格地说,这不叫催熟,是去涩.
⑧秋风正劲,柿果由青而黄,取下柿子,去蒂,用晒干地麻秆或者风干地木槿枝,从蒂边斜插入果,须达到穿心效果.一切做停当后,再搁三五天,坚硬的青柿子变得又红又软,吃一口,让人醉倒在秋天.
⑨小时候,我们村里的青柿果少有人丢进石灰水去涩,大都是秋后摘来穿插催熟.
⑩有一次,我问正在如是操作的母亲:“为何青黄的柿子,一经穿刺,就会变熟呢?”
⑪煤油灯下,母亲连连摇头.
⑫父亲接过话茬:“就像人一样,心没有伤透一次,柿子哪里会成熟?”
⑬我不懂装懂,拼命地点头.
⑭穿了心的柿子,为什么会变成熟?几天前,我从超市里买来几个柿子.那时,它硬朗如二十几岁的小伙子,如今软绵绵、红彤彤,像垂垂老者.它是怎样变熟的呢?我怎么一点没有察觉.每天下班回家,瞄它一眼,感觉都一样,但我凝视它的这一刻,它已然熟透,与买来的时候截然不同.
⑮剥开红柿子,那软糯的心,如多汁且甜的西瓜瓤,吃一口,烦忧全忘掉.
⑯人生之美,哪有一个人吃一口柿子能比拟的呢?
⑰美中不足的是,柿心有个小黑点,得小心翼翼地剔除.突然想起父亲的那句话——心不伤透一次,哪里会成熟呢?这个黑点点,莫非就是它伤透了心的证明?
⑱柿子伤透了心,才会鲜甜;人伤透了心,才会走向成熟.吃完这颗柿子,我渐渐开悟了,懂得纷繁人世,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事是重要的.除此之外,万物皆放下,诸事都可抛.
⑲人到中年,是做减法的时候,好与不好就看自己合不合适,需不需要了.
⑳经红柿子的引领,我的灵魂像是经历锻打和淬炼,在嗞嗞
..
冒白烟的时候,开窍了,也坚硬了,像铁.
㉑故乡老了,我也不再年轻.我的柿子情结随着岁月深浓,越发的重了.每每回到故乡,眼看那日渐凋敝的村子,了无人烟,空荡荡的巷子,了无生气,莫名地伤心.柿树早已无人打理,秋来枝头缀满果,任其随风落.秋来风浓,看柿树,树树果实累累,各个红艳艳,寂寞无人闻.
㉒离开故乡二十五年了,味蕾上的乡愁依旧,心里的忧伤随着日甚一日,人到中年,我活得像枝头一颗无人问津的甜柿.今生今世,我都贪恋红软、多汁的那一口.
㉓秋来柿红,那里藏着游子的故梦,抚慰一颗已然沧桑的心.
(选自《知识窗》2020.10,有删改)9.参考示例,将下列结构图空缺处补充完整.(3分)
线索写柿景→ 品柿味→ ② → 抒柿情
品美成熟之美→ ① → 伤透之美→ ③
10.联系上下文,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岁月如火,将柿子烘焙
..至通红.
(2)经红柿子的引领,我的灵魂像是经历锻打和淬炼,在嗞嗞
..冒白烟的时候,开窍了,也坚硬了,像铁.
11.“就像人一样,心没有伤透一次,柿子哪里会成熟?”有同学认为这句话写得很妙.联系文章,请你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试从结构、内容角度加以分析.(5分)
12.标题“秋高柿子红”意蕴丰富,请加以分析.(4分)
(三)非文学作品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材料一)
①______?
病毒简单来说就是“寄生虫”,不依附于其他生物就没法存活和繁殖.
当一个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将走过6个步骤.首先是吸附,病毒通过“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特有的受体蛋白分子,来“盯上”目标细胞.然后开展侵入——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要么直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之内.接下来是脱壳,病毒的感染性核酸“脱下”蛋白质外壳,然后“马不停蹄”地进行生物合成——根据基因指令,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场所,来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紧接着进行组装,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会组装成子代病毒;最后是释放,子代病毒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这一次来袭的新型冠状病毒,其入侵步骤也是如此.截至目前,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够,尽管科学家在一些机理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多临床表现尚未找到原因.
(选自光明网2020年2月11日《九问新型冠状病毒》,有删改)(材料二)
②______?
一种病毒要想入侵人类体内,要突破“重重防线”,而人体也终将发现它们的存在,然后奋起“反抗”——这就是人体的免疫机制.
打喷嚏、咳嗽、咳痰,这些都是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表现.人类的呼吸系统尽管是一个与外界相通的开放系统,但这个系统从头到尾有多个环节,均部署免疫细胞“重兵把守”,防御病毒入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时,通过鼻腔和口腔进入到人体咽喉部后,将进一步蔓延气管及更细的支气管,进而到达肺泡.不过,这些病毒进入肺泡的每一步,都会遭到免疫细胞的“防御”和“监视”.
具体来看,人体气道表面的大部分细胞,都含有像刷子一样的细长纤毛,这些纤毛表面还有能够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这些黏液能够包裹病毒,并依靠纤毛向上推动,经气道从口腔内排出——这个过程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咳痰”.
如果病人出现干咳症状,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病毒突破气管、支气管部位的防线侵入到了肺泡,肺泡部位的免疫细胞同样会被激活.一整套环节中的免疫细胞都会被激活,释放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机体发热.
此外,病毒入侵肺泡后,如果引起大量肺泡上皮细胞死亡,其释放的死亡物质,还会进一步刺激免疫细胞,引发更强的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其实也属于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一方面过高温度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温度升高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
(选自光明网2020年2月11日《九问新型冠状病毒》,有删改)(材料三)
12月4日,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第八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做《新冠肺炎疫苗和药物研发进展》发言时表示,“年内将有6亿支灭活疫苗获批上市”.据悉,截至12月2日,全球在研新冠疫苗共有214个,其中51个已进入临床研究,14个来自中国;14个进入Ⅲ期临床,6个来自中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中国的疫苗是扎扎实实往前走的.
(选自2020年12月7日《北京商报》,有删改)13.选出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 .新型冠状病毒入侵需要经过6个步骤: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B .到目前为止,尽管科学家在一些机理问题上取得了进展,但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够.
C .只有打喷嚏、咳嗽、咳痰是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表现,属于人体的保护机制.
D .我国疫苗研发扎扎实实往前走,新冠国产疫苗2020年将有6亿支灭活疫苗获批上市.
14.联系上下文,体会(材料二)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15.(材料一)和(材料二)是关于新冠病毒的“两问”,请各拟一个小标题.这两则材料同时出现在一篇文章中,是否能够调换位置,为什么?(3分)
(四)古诗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览翠亭①记
[北宋]梅尧臣
郡城非要冲,无劳送还往;官局非冗委②,无文书迫切.山商征材,巨木腐积,区区规规③,袭不为.宴处久矣.始是,太守邵公于后园池旁作亭春日使州民游遨予命之曰共乐亭.其后别乘黄君于灵济崖上作亭会饮,予名.之曰重亭.今节度推官李群亦于廨舍④南城头作亭,以观山川,以集.嘉宾,予名之曰览翠.夫临高远视,心意之快也,晴澄雨昏,峰岭之态也,心意快而笑歌发.,峰岭明而气象归,其近则草树之烟绵,溪水之澄鲜,御鳞翩来,的的⑤有光,扫黛⑥侍侧,妩妩发秀,有趣若此,乐亦由人.何则?景虽常存,人不常暇.暇不计其事简,计其善决;乐不计其得时,计其善适.能处是而览者,岂不暇不适者哉?吾不信也.
(选自《宛陵先生集》,有改编)(注释)①览翠亭:在梅尧臣的故里安徽宣城县内.②冗委:繁琐错杂的任务委托.③区区规规:形容山区浅陋狭小.④廨(xiè)舍:官署,旧时对官吏办公处的通称.⑤的的:清楚显见.⑥扫黛;画眉梳妆,代指女子.
16.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租的一组是(3分)
A .袭不为.宴处久矣乡为.身死而不受
B .予名.之曰重梅名.之者谁
C .以集.嘉宾沙鸥翔集.
D .心意快而笑歌发.野芳发.而幽香
1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篇介绍宣城地处偏僻,当地官员公务清闲,于是就地取材,先后修建三亭.
B .位于官署南边城头的览翠亭由节度推官李群建造并命名,用于会聚嘉宾,观赏山川美景.
C .本游记先叙事,再写景,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入理,引发出深刻哲思.
D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古朴雅致,与作者笔下的自然美景相得益彰,意趣横生.
18.阅读下面两个句子,按要求完成括号内的任务.(4分)
(1)有趣若此.,乐亦由人.(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2)太守邵公于后园池旁作亭春日使州民游游遨予名之曰共乐亭.(请给这句话断句,限断两处.)
19.山亭风光,寄情寓理.《览翠亭记》中所表达的“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所表达的“乐”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两文内容加以分析.(4分)
20.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6分)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
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1)(甲)诗“早莺”“新燕”点出早春时节,(乙)诗则以“________”等点出________时节,都表达出热爱春天的感情.
(2)丰乐亭周围景色四时皆美,(乙)诗中的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春景之美?请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46分)
21.朝霞落日、小草树木,本是寻常之物,可是,如果换一种眼光来观察,它们就会变得像人一样具有很多美好的精神品格.描写你喜欢的一物,使之成为你志趣意愿的寄托.150字左右.提示:描写要细致、传神,至少用一种修辞,不要用议论代替描写.(6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40分)
老师说:“你们要多去发现美,感受美.”但面对中考的现实压力,有的同学说:“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那么多的美去发现?”也有同学说:“我是想感受美,可哪有时间啊,老爸老妈老师也不答应啊!”
结合材料内容,请你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演讲稿.
要求:①自拟标题,自定立意;②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学校名称统称“光华中学
....”,演讲人统
一据名“杭晓华
...”.
参考答案
1.【答案】袤勃事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
广袤:有广阔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大地,天空,也可形容辽阔的草原、湖泊等.“mào”写作“袤”;勃发:这里是蓬勃生发的意思.“B ó”写作“勃”;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shì”写作“事”.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补充词语的能力.此题要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由“不,我们自有新的篇章”可知,横线上应填写与“有新的篇章”意思相反的词语,即“墨守成规”;故选B .
3.【答案】C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上联选择对出下联的能力.做好此题需了解对联的特点: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本题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故排除D ;“九面”是数量词,“此间”不能与之相对,故排除A ;“烟鬟”“杨柳”是名词,“驯鹤”“等笼”是动词,不能相对,故排除B .答案选C . “九面”与“四围”相对,“烟鬟杨柳”与“山色雨晴”相对,“外”与“中”相对.
4.【答案】我选A 项,“德”更好,用“德”字简洁明了,突出人物的德行.
我选B 项,“风”比“德”好,“德”有“德行、品德”之意,“风”则有“风度、风范”之意,语意更广;“风”与“云山”“江水”的意境相契合,更显文意的高远.
【解析】考查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可以认为“德”好,因为“德”为品德之意.用“德”字,特意强调先生的品德如同高山流水,永存世间.也可认为“风”好,“风”作为平声字,从朗读方面读起来更加上口.从内容方面,“风”字本身有风格、风范之意,也有“风传千里、风流千古”之意,除了体现高风亮节,还能体现后人对前辈的尊崇.
5.【答案】D
【解析】D .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横线上的内容是对对联的具体解说.首先是③,解说上联“人生哪能多如意”;接着是①,解说下联“万事只求半称心”;然后是②,进一步解说下联“万事只求半称心”的积极意义;最后是④,进行总结,每个人如果能够拥有强大而舒展的内心,就能够享受到人生的一切幸福.故选D .
6.【答案】①枳花明驿墙②蝉鸣黄叶汉宫秋③沉舟侧畔千帆过④秋草独寻人去后⑤寒林空见日斜时⑥野芳发而幽香⑦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本题注意以下重点字:枳、驿、蝉、畔、幽、繁、阴.7.【答案】B
【解析】B .“云把水倒在河的杯里”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不是艾青的;故选B .
8.【答案】示例:孝义黑三郎.“孝义黑三郎”这个绰号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宋江这个人物的典型特征,我认为是十分精彩的.黑是指宋江的肤色,书中道:“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三郎是他的排行,书上说:“那押司姓宋,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孝义是宋江性格的一大特征.到郓城县做押司后,宋江便办了与父亲、家人断绝关系的文书,就是怕日后有事牵连到父亲和家人.也正因此,杀阎婆惜后,公人去捉宋太公,见了文书,也不能捉人,确保了家人的人身安全.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及其绰号的掌握.孝义黑三郎是宋江;黑旋风是李逵;鼓上蚤是时迁.本题答精彩要比不精彩理由更好做.作答时先表态,然后陈述理由,理由可以按照总分结构来展开,绰号往往能生动的反映人物形象,然后可以从人物外貌、人物性格特点、人物特长等角度结合名著中相关内容和情节分析其精彩的理由.比如黑旋风李逵:黑旋风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李逵的形象,很精彩.“黑”是因为李逵身材不高,长得壮实,肤色如黑炭.旋风表现了他的特长和性格特点:使一双板斧,舞起来又快又狠,无人敢近身,抡起来像风轮一般,又性格火暴,如同大炮.真假李逵和沂岭怒杀四虎都表现了他性格上火爆的一面.鼓上蚤时迁:“鼓上蚤”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时迁的技能特长.《水浒传》中说他做些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书中写道:“骨软身躯健,眉浓眼目鲜,形容如怪族,行走似飞仙.夜静穿墙过,更深绕屋悬.偷营高手客,鼓上蚤时迁”,可见他轻功高超.时迁在上了梁山之后也充分的发挥了他鼓上蚤的特点,在军中是走报机密步军头领第二名.在梁山攻破大名府、曾头市的战役中立下大功.
9.【答案】①味道之美②悟柿心③沧桑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结构分析.从第⑮段的“剥开红柿子,那软糯的心,如多汁且甜的西瓜瓤,吃一口,烦忧全忘掉”和⑯段的“人生之美,哪有一个人吃一口柿子能比拟的呢?”可以概括出吃柿子的“味道之美”;从第⑰段的“美中不足的是,柿心有个小黑点,得小心翼翼地剔除”和⑱段的“柿子伤透了心,才会鲜甜;人伤透了心,才会走向成熟”可以概括出:“品柿味”的伤透之美;从第㉒段的“离开故乡二十五年了,味蕾上的乡愁依旧,心里的忧伤随着日甚一日,人到中年,我活得像枝头一颗无人问津的甜柿”和㉓段的“秋来柿红,那里藏着游子的故梦,抚慰一颗已然沧桑的心”可概括出:抒柿情,品沧桑之美. 10.【答案】(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岁月比成火,“烘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柿子随时间成熟的过程.体现出作者对柿子的喜爱.(2)作者用“嗞嗞”这个拟声词,形象地描绘出灵魂经历淬炼的过程,想象丰富,将灵魂成长的过程比成金属煅烧,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烘焙”本义是用火烘干.结合“岁月如火”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是时间让柿子成熟,体现出作者对柿子的喜爱.
(2)“嗞嗞”是拟声词,结合上句,作者将灵魂成长的过程比成金属煅烧,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形象地写
出了“我的灵魂”经历“锻打和淬炼”达到冒白烟的程度,以至于“开窍了,也坚硬了”,想象丰富,形象立体,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11.【答案】内容上:这句话借用父亲的口吻,解答了我的疑惑“为何青黄的柿子,一经穿刺,就会变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柿生与人生作类比,生动形象;同时含蓄地揭示了本文的主旨,无论是柿子还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过“磨炼”才能成熟长大,灵魂才能“坚硬”.
结构上:总结上文柿子树从青黄到通红的一生,最终成熟的原因;为下文我在背井离乡的二十五年间,由青年到中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渐领悟到“人生如柿生”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作用分析.注意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内容上: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⑫段,是父亲说的话,回答⑩段中的“有一次,我问正在如是操作的母亲:‘为何青黄的柿子,一经穿刺,就会变熟呢?’”又与第⑰段的“突然想起父亲的那句话——心不伤透一次,哪里会成熟呢?”互相照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柿生与人生作类比,生动形象;结合⑱段中的“柿子伤透了心,才会鲜甜;人伤透了心,才会走向成熟”可知,这句揭示本文的主旨,指出无论是柿子还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要经过“磨炼”才能成熟长大.
结构上:“柿子哪里会成熟?”是对上文第③段写的“儿时,村庄内外,柿树到处是,春来浓绿铺满地”,⑤段写的“岁月如火,将柿子烘焙至通红”和⑧段写的“坚硬的青柿子变得又红又软,吃一口,让人醉倒在秋天”柿子一生的总结;又开启下文第⑱段“柿子伤透了心,才会鲜甜;人伤透了心,才会走向成熟……”我的联想,为我懂得了“纷繁人世,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事是重要的.除此之外,万物皆放下,诸事都可抛”的道理,从而总结出“人生如柿生”的感悟作铺垫.
12.【答案】“秋高柿子红”表面上是指故乡的柿子树从青黄到通红的一生,在秋高气爽之际,高挂枝头,喜庆、软糯、鲜甜;实际上是作者暗示人生如同柿生,从青年到中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总要经过“磨难”,才能收获“成熟”与“鲜甜”,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柿子以及故乡的深切思念,时常要依靠这故乡的红柿子来聊以慰藉自己的思乡之情,抚慰自己的乡愁.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秋高柿子红”表面上是指第⑧段的“秋风正劲,柿果由青而黄……坚硬的青柿子变得又红又软,吃一口,让人醉倒在秋天”,实际上作者用⑱段的“柿子伤透了心,才会鲜甜;人伤透了心,才会走向成熟”串起了“人生如柿生”,让我领悟到“纷繁人世,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事是重要的.除此之外,万物皆放下,诸事都可抛”的道理.又用㉒段的“我的柿子情结随着岁月深浓,越发的重了”和㉓段的“秋来柿红,那里藏着游子的故梦,抚慰一颗已然沧桑的心”,用“柿子红”表达了对柿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13.【答案】C
【解析】考查对内容的理解.C .根据材料二“发热反应其实也属于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一方面过高温度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另一方面,温度升高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防御能力”可知,发热也是属于人体的保护机制.故选C .
14.【答案】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和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将“细长纤毛”比作“刷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纤毛“细、长”的特点,同时对咳痰的过程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加通俗易懂.
【解析】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人体气道表面的大部分细胞,都含有像刷子一样的细长纤毛”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细长纤毛”比作“刷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纤毛“细、长”的特点;“这些黏液能够包裹病毒,并依靠纤毛向上推动,经气道从口腔内排出——这个过程就是人们日常所说的‘咳痰’”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通俗易懂地对咳痰的过程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便于读者理解.
15.【答案】①材料一:病毒怎么就盯上了人类/病毒如何入侵人类;材料二:人体如何反击病毒/面对病毒的入侵,人体免疫系统能起什么作用.②不能调换位置.材料一主要内容是“病毒的入侵”,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人类面对病毒的反击”,两则材料存在一个先后顺序,只有病毒先入侵,人体才会想办法去反击,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根据“当一个病毒感染宿主细胞时,将走过6个步骤”“这一次来袭的新型冠状病毒,其入侵步骤也是如此”可知,材料一主要介绍的是病毒入侵人体的具体过程;根据“打喷嚏、咳嗽、咳痰,这些都是免疫细胞与病毒作战的表现”“发热反应其实也属于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可知,材料二主要介绍的是人体对病毒的反击.在此基础上用问句的形式表述即可.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不能调换位置,因为只有病毒入侵到了人体的相关部位,这些部位才会与病毒作战,防御病毒入侵,对人体产生有效的保护.两者有先后的逻辑关系.
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A .为:作为∕为了;B .名:命名∕命名;C .集:聚集∕停息;
D .发出∕开放;故选B .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B .表述有误,根据文中“今节度推官李群亦于廨舍南城头作亭,以观山川,以集嘉宾,予名之曰览翠”一句可知,建造亭子的人是节度推官李群,而给亭子命名的人是作者梅尧臣.故选B .
18.【答案】(1)登高远望,山岭晴天澄澈雨天昏暗,歌声飞扬,令人心情愉悦;近看,花草树木连绵如烟,鱼儿在清澈的溪水中游来游去,美女侍候,妩媚秀美.
(2)太守邵公于后园池旁作亭∕春日使州民游游遨∕予名之曰共乐亭.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炼能力.“有趣若此”意思是“山水自然有这样的情趣”,“此”意思是“这样”,指的是前文所描述的山水自然的情趣.根据前文内容可知,指的是“晴澄雨昏,峰岭之态也”“峰岭明而气象归,其近则草树之烟绵,溪水之澄鲜,御鳞翩来,的的有光,扫黛侍侧,妩妩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