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幽冥之影澎湃难抑之情_论_聊斋志异_中的情爱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2-24
作者简介:高智(1974-),男,重庆合川人,教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语言文学
魑魅幽冥之影 澎湃难抑之情
!!!论∀聊斋志异#中的情爱模式
高 智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口 570228)
摘要:∀聊斋志异#一书,萃蒲松龄一生心血而成,其文学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文言小说之顶峰。

蒲松龄学太史公笔法,仿干宝搜神记,搜集奇情异事,借狐仙鬼魅之形,抒孤愤幽怨之情。

书中的情爱故事一反传统模式,多是∃由欲生情%。

典型化的情爱环境描写,以及情爱故事的描写中透着社会的投影,寄寓着作者对现实的感悟。

关 键 词:蒲松龄;聊斋;情爱模式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924(2006)07-0120-03
Dim Reflection of Demons with Surging Unquenchable Emotions
on love patterns in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GAO Zh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Abstract:The book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written by Pu Songling with all his efforts reaches the top of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Pu Songling learns Taishigong &s technique of writing,simulates Gan Bao &s ∃Searching for Gods %(Shou Shen Ji),collects strange stories,uses shapes of fairy foxes and ghosts to express lonely resentment and hidden bitterness.The love stories in it go against traditional patterns,most of which are the type of ∃love from sexual desires %.The reflections of society can find expression in the typi cal description of love surroundings and love stories,which c onsigns the author &s comprehension of the reali ty.
Key words:Pu Songling;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love pattern
自∀聊斋志异#简称∀聊斋#问世以来,就广为流传。

清段玉言:∃留仙志异一书,脍炙人口久矣。

余自髫龄迄今,身之所经,无论名会之区,即僻陬十室,靡不家置一册。

何其学深笔健,情挚识卓,寓赏罚于嬉笑,百诵不厌。

%∋∀聊斋#一书,荒村僻壤也能∃家置一册%,足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聊斋志异#中情爱故事,数量多,生动感人,且有较为固定的情感模式可寻。

∋ ∀聊斋志异(序#
1 情爱之自然环境:子夜荧荧,萧斋瑟瑟
∀聊斋#中描写情爱的作品颇具特色。

写人狐之恋、人鬼之恋、人仙之恋。

奇幻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错杂,造
第20卷 第7期Vol.20 No.7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6年7月Jul.2006
成幽明相间的特殊境界。

其中的人物,男方多生活在现实世界,女方则来自幻化鬼域,为狐为鬼为仙。

且男方受现实生活阻绝,所处环境孤独凄清,命运多舛:或穷困潦倒、或仕途壅隔、或疾病缠身、或科举落第。

现实生活情感孤寂而落寞,于是常作情爱之绮想,在与花妖狐媚相恋中觅得理想之爱情。

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志#曰:∃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1]可见他是在一种寂寥而凄冷的环境中创作∀聊斋志异#的。

这种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在他笔下屡屡出现,成为催生其人物的典型环境。

如∀董生#中,董生的出场环境为:∃董生,字遐思,青州之西鄙人。

冬月薄暮,展被于榻而炽炭焉。

方将篝灯,适友人招饮,遂锁户去。

%冬夜严寒,孤灯为伴,抱影难眠,足见其环境之凄清。

此等环境为狐仙的出场设下铺垫。

∃半夜,董归,见斋门虚掩中,大疑。

中自忆,必去时忙促,故忘锁键。

入室,未遑烧火,先以手入衾中,探其温否。

才一探入,则腻有卧人。

大愕,敛手。

急火之,竟为姝丽,韶颜稚齿,神仙不殊。

狂喜。

戏探下体,则毛尾修然。

%后人狐相恋,董生迷恋女色,染病而亡。

∀娇娜#之孔雪笠形象,他虽是圣人后裔,有涵养,擅长作诗。

好友寄信相邀,雪笠应邀访友,不料好友暴卒,他∃落拓不得归,寓菩陀寺,佣为寺僧抄录%,环境清冷,生活孤寂,后∃一日,大雪崩腾,寂无行旅%,寂寞难耐,偶遇皇甫公子,教公子读书,与娇娜相识,娶松娘为妻,演绎出一段曲折的情爱故事。

∀聂小倩#中,蒲松龄对宁采臣居所如此渲染:∃(宁采臣)适赴金华,至北郭,解装兰若。

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锁键如新。

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有巨池,野藕已花。

%宁采臣寄居的寺庙,野草萋萋,人声寂寂,修竹掩隐,藕花自放。

环境空阔、寂清、后与书生燕赤霞同居荒庙,遇聂小倩,宁采臣和小倩相恋,有情人终成眷属[2]。

∀青凤#中的耿去病,先家里∃第宅弘阔%,为大富人家,后∃陵夷,楼舍连瓦,半旷废之%,家道中落,联绵的楼房大半空着不用,由此生出许多奇异的事来。

大厅的门往往自开自掩,吓得家人常∃中夜骇哗%,后∃移居别墅,留老翁门焉%,由此房屋∃荒落益甚%。

如此昏暗与可怖的环境描写,给耿去病与狐仙青凤情爱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观∀聊斋#中人与∃异类%相恋的场景,多是夜晚中僻远寂冷之处。

这种环境中的情爱描写,不象是正当的男欢女爱,颇有些∃偷情%的味道。

∃偷情%的关键词是∃偷%,换言之是对社会禁忌的反抗,是在精神禁忌中对性爱自由的追求。

所以∀聊斋#不同于一般的爱情小说,后者是在性爱自由的前提下对性爱本身的探究,诸如∀金瓶梅#,这两者看起来相似,实则相隔着一个层次和一个时代。

2 情爱之社会投影:情的转移与喷发
∀聊斋#名为∃志异%,是本不折不扣的鬼怪小说集,按常理该以怪诞与恐怖吸引读者,但阅读聊斋,我们发现∀聊斋#中的鬼怪情节并没有败坏我们诗意的情怀,而恰恰相反,正是那些鬼怪狐魅创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让读者经历了一场场美的体验[3]。

∀青凤#、∀连琐#、∀婴宁#、∀红玉#以及许许多多鬼影幢幢的故事竟同时也是脍炙人口的情爱故事。

不仅叩动着读者的感官而且打动着读者的灵魂,作者把人与∃异类%之恋写得如此美丽,如此悲凄,许多篇章读后使人潸然泪下。

人妖相恋,幻化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并行不悖、相映相衬。

作者怀着同化一切的大慈悲,所谓∃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在真正大师的眼中万物有情。

弗洛依德认为:人是一个能量系统,能量由这里流出,到那里转换,从整体上看,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以某种方式释放了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地减少。

一个人用于文化目的的能量是从性目的能量中抽取出的,一个人用于文化方面的能量增多,那么用于性目的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反之亦然,如果释放能量的某一途径受阻,它就寻找阻力最小的另一条途径释放。

虽然人类行为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行为都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即寻求紧张的减弱或能量的释放[4]。

弗洛依德其理论在蒲松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清乾隆三十年,余集为∀聊斋志异#撰序曰:∃按县志称先生少负异才,以气节自矜,落落不偶,卒困于经生以终。

平生奇气,无所宣泄,悉寄之于书。

故所载多涉淑诡荒忽不经之事,至于惊世骇俗,而卒不顾。

))不得已而涉想于杳冥荒怪之域,以为异类有情,或者尚堪晤对;鬼谋虽远,庶其警彼贪淫。

呜呼!先生之志荒,而先生之心苦矣!%∀聊斋#折射出蒲松龄生活中的困顿,而鬼狐故事无疑给其情感的转移并喷发寻找到了突破口。

据∀淄川县志#载:∃淄川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

辛卯岁贡。

以文章风节著一时))%又据胡泉本序:∃留仙公擅仙才,锦在心而不竭,异史氏文参史笔,绣出口而遂多))%可见,蒲松龄颇有文才,善于想象与编创故事。

现实生活中路途多舛,就以创作的方式释放情感,在与鬼魅的晤谈中寻找快乐并释放能量。

∋ (∀聊斋文集#卷五(答王瑞亭)
蒲松龄一生坎坷,科举失意,仕途不达。

他生在日趋没落的地主家庭,虽在10余岁时就被录为秀才,文名籍甚,但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0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

因家境窘迫,一度为幕客,又在∃缙绅先生家%做过几十年的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

在官府豪绅的欺压下,他曾哀叹:∃粜谷卖丝,以办太平之税,按限比销,惧逢官怒%∋。

在∀与韩刺史樾依书#文中,蒲松龄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

%愤懑之情,溢于言表。

他一生没有做过官,过着∃十年贫病出无驴,终年不知肉滋味%的清苦生活。

面对社会的残酷现实,他才制造出许许多多的白日梦来慰藉心灵。

现实生活中碰壁,情感莫伸,于是向想象世界延伸,在虚拟世界中渲泄情感。

其实,他自己也知道那些美丽故事的虚妄,故称之为∃异%,
121
高 智:魑魅幽冥之影 澎湃难抑之情
在炮制美丽爱情故事的时候也没有完全隔绝自己对真实世界的认识。

因此他的情爱神话中就留下了丝丝缕缕的硬伤。

3 情爱模式的嬗变:由∃欲%到∃情%
∀聊斋#中情爱故事的描写炽烈而大胆。

爱情主人公趋于平民化,就男方而言,有商贾小贩、农夫走卒、工匠艺人、倜傥书生、清贫塾师、落难秀才,等等。

女方则有大户家的奴婢、农家女孩、卖艺贫女、被人践踏的妓女等。

而更多的则是神仙鬼怪、花妖狐魅。

才子佳人的故事,英雄美人的爱情,在∀聊斋#中鲜有踪影。

传统的∃门当户对%与∃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让位于人与狐怪的放荡情爱。

∃性%成为∀聊斋#中情爱模式的中心线索。

陌生男女在∃欲%驱使下的浪荡行为简直让人心惊肉跳。

大多是两个人三言两语后便直奔主题。

∃相见惊喜,各道相思,略述平生、遂以石压荷盖令侧,雅可幛蔽;又匀铺莲而籍之,忻与狎寝。

%∋此乃初次见面。

卷二∀胡四姐#:∃一女子逾垣来,笑曰:∗秀才何思之深?&生就视,容若华仙,惊喜拥入,穷极狎昵。

%只有一句话,过程高度浓缩,性被放大为男女交往的全部内容。

卷二∀红玉#:∃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

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

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

%这样快的情爱节奏确实使人瞠目结舌。

男女之爱的其他内容都被省略,只剩下赤裸裸的∃欲%,爱情被简化为性行为。

与传统的由∃感情%到∃欲望%的情爱模式不同。

∀聊斋#中的发展轨迹正好相反,女方往往靓丽可人,男性被女性魅力所吸引,由∃貌%生∃欲%,∃燕昵之词,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
然后男女结合,彼此欲望得到满足,厮守一块,由∃欲%生∃情%。

∋ (∀聊斋志异#卷十一(晚霞)+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
这种模式在∀聊斋#中比比皆是,如∀青凤#中耿生见青凤一幕:∃生谈竟而饮,瞻顾女郎,停睇不转。

女觉之,辄俯其首。

生隐蹑莲,女急敛足,亦无愠怒。

生神志飞扬,不能自主,拍案曰:∗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媪见生渐醉,益狂,与女俱起,遽搴帏去,生失望,乃辞叟出。

而心萦萦,不能忘情于青凤也。

%色爱成为耿生与青凤情爱的前提,性的吸引是男女相恋的重要驱动力。

耿生勇敢而豪放,清明扫墓,无意中救得青凤,青凤虽狐魅,但美丽温柔,富有人情,爱恋耿生。

后耿生在青凤叔父急难时相救,两家合好,两人得偿夙愿,∃以色生情%,长相厮守。

∃生斋居,孝儿时共谈宴。

生嫡出子渐长。

遂使傅之;盖循循善教,有师范焉。

%结果可堪圆满。

再如∀婴宁#:∃(王子服)见游女如云,乘兴独遨。

有女郎携婢,执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

女过去数武,顾婢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色%所引发之∃欲%,魔力竟如此之大,王子服初见婴宁,竟被对方弄得∃神魂丧失,怏怏遂返,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其中∃容
貌%(尤其是女方)之作用可见一斑。

实谓∃以貌取人%。

∀绿衣女#中绿衣女是只绿蜂的精灵,她对书生于主动热情,一见倾心。

她容貌美,体型美:∃绿衣长裙,婉妙无比%,∃腰细殆不盈掬%,能诗会曲,∃妙解音律%,唱歌时∃声细如蝇%,而静听之,宛转滑烈,动耳摇心。

这些描写塑造出了一个美丽迷人的少女形象,颇具魅力。

∀聊斋#中的女鬼、仙子、妖精都很有个性。

她们违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顾门第、财势的差别,主动追求男子,求得幸福的结合。

男女往往一见钟情,甚至钻穴、逾墙去偷情、幽会。

这在封建社会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蒲松龄让它在狐鬼的身上实现了,这是突破封建道德规范,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亦是其对社会禁锢之反抗意识的体现[5]。

4 结束语
∀聊斋志异#把鬼魅天地与现实人生连结起来,构成了一个浪漫又富现实感的奇妙艺术世界。

狐鬼人格化,狐怪世界世俗化,如鲁迅言:∃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所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6]
蒲松龄在造奇设幻的情爱故事的描写中,寄寓现实之感,抒发郁懑之气,表现其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聊斋志异[M].张友鹤,辑校.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78.[2] 蒲松龄.聊斋志异白话全本[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1.[3] 于天池.明清小说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2.[4]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5] 杨子坚.中国古代小说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1990.[6]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 ].[出版地不详]:齐鲁书社,
1997.
(责任编辑 张佑法)
122重庆工学院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