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8:第4课 《诗经》两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两首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巩固(16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2分)( )
A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B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C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D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将.子无怒 将:愿,请女也不爽.
爽:过错 B.⎩⎪⎨⎪⎧匪我愆.期 愆:改变体无咎.
言 咎:灾祸 C.⎩⎪⎨⎪⎧一月三捷. 捷:胜利总角之宴.
宴:快乐 D.⎩⎪⎨⎪⎧隰则有泮. 泮:通“畔”,边岸靡使归聘.
聘:问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亦已焉.哉 子亦有不利焉.
B .君子之.车 桑之.
未落 C .静言思.之 今我来思.
D .以.望复关 以.
尔车来 4.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2分)( )
A .岂不日.
戒,狁孔棘 B .曰归曰归,心亦忧.
止 C .士也罔极,二三..
其德 D .今来我思,雨雪..
霏霏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 .小人..
所腓 B .秋以为..期 C .三岁..
食贫 D .我心伤悲..
6.名句默写(6分)
(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


(2)在诗中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

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


(3)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5)《诗经·采薇》中写在一个雨雪纷飞的日子,戍卒终于踏上了归途,然而他们没有一丝欢愉,只感到一片悲凉。

他们忧伤地想起:“”;而今天呢,“”。

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

二、阅读提升(24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8分)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③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

①夭夭:茂盛的样子。

②于归:指姑娘出嫁。

③(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

7.《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答:
8.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

(4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8分)
诗经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

②夷:平,指心中平静。

③胶胶:鸡叫声。

④瘳(chōu):病愈。

9.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4分)
答:
10.本诗是如何表现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的?(4分)
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2题。

(8分)
黍离①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②靡靡③,中心摇摇④。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⑤?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①周大夫行役经京城地区,宗庙公室变为黍稷。

他不禁悲悯周的颠覆,彷徨不忍离开而创作此诗。

②行迈:远行。

迈,行,走。

③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

④摇摇:心神不宁。

⑤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⑥噎:食物塞住咽喉,这里指哽咽。

11.联系全诗看,作者为什么要写“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4分) 答:
12.本诗三章多反复,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分)
答:
三、语言表达(10分)
13.根据语境,请写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顺序。

(3分)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

________,因此说,________。

①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②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视野
答:
14.对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

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

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

(4分)
《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

答: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然而,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到,给予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它对健康的好处超过你的想象。

给予不仅能让人获得快乐、幸福的正面情绪,而且还能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降低抑郁和自杀风险,延长寿命等。

总之,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实,只要愿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可以做慈善,帮助困难之人;你可以常怀感恩之心,谅解和尊重别人;你还可以绽放一个动人的微笑,说出一句由衷的赞美。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

A项,“匪”通“非”;B项,“于”通“吁”;C项,“莫”同“暮”。

2.【解析】选B。

愆:拖延。

3.【解析】选A。

A项,都是语气词,不翻译;B项,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动词,思考/语气词,无实义;D项,连词,来/介词,用。

4.【解析】选B。

A项,名词作状语,日日;C项,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意思是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D项,名词用作动词,下(雨或雪)。

5.【解析】选D。

伤悲:古今意义相同,都是伤心难过的意思。

A项,小人:古义指士兵,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B项,以为:古义指把……当作,今义指认为;C项,三岁:古义指多年,今义指具体年龄。

6.【答案】(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答案】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第一节写“花”,第二节写“实”,第三节写“叶”,既是托物起兴,又是比的写法。

借花形容新娘的美丽,借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来形容一派兴旺的景象。

8.【答案】“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美。

也就是说,一个姑娘,不仅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9.【解析】诗中写“风雨”其实是比、兴的手法,在渲染凄凉气氛的同时,表达出主人公的炽烈感情。

【答案】主要运用比、兴的手法,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相思、惆怅之情。

10.【解析】这首诗写妻子乍见到久别的丈夫时的喜悦心情。

诗人在诗中分别用了“夷”“瘳”“喜”三个字,便把这个思妇一刹那间感情的起伏变化传达了出来。

【答案】诗人变换了三个表心理状态的动词——“夷”“瘳”“喜”来表现思妇一刹那间感情的变化。

11.【解析】这三句诗处在各章的开头,其实是写稷生长成熟的过程。

作答时,可结合整首诗的主旨来加以分析。

【答案】“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表面是写稷生长成熟的过程,实际是写京城故址沧桑之变;写稷生长成熟的过程,也说明作者屡过此地而兴叹,更突出其慨叹之深。

1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分析主旨的角度着手,指出对诗歌音乐美所起的作用。

【答案】诗中多反复,强化了所写内容,突出了由于昔盛今衰而生的慨叹,加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13.【解析】抓住总领句,以及一些关键词语,如“在当时”等来排序即可。

【答案】②③①⑤④
14.【解析】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要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

【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

15.【解析】第①处前的转折界定了此处的内容应是“不习惯给予”;第②处是对前文的总结,是说“给予”和“身心健康”的关系;第③处从后文看,是说给予的多种方式。

【答案】①我们并不习惯给予②给予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有益处③你可以用各种方式给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