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及设计地震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振阻圆尼频自率:d

1 2
2fd

2 Td
无阻尼自 振圆频率:n

n l2
EI m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静力法(假定结构物与地震动具有相同的振动)
F m δg 忽略结构的动力特性
• 动力反应谱法(单、多质点振动)
➢ 规范标准化地震加速度时程
(日本规范提供了18组地震时程记录)
一般要选取多组地震加速度时程以供比较分析。 美国AASHTO规范规定为5组。 中国规范,3组或7组。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地震动输入方式
89公路抗震规范: 纵向或横向地震力验算分别进行,不考虑
振动方程
m(g ) c k 0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位移(SD)、速度(PSV)、加速度(PSA)反应谱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多质点振动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动态时程分析法(最精细分析方法) 从选定合适的地震动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出发,采
用多质点多自由度的结构有限元动力计算模型,建立地 震振动模型,然后采用逐步积分法对方程进行求解,计 算地震过程中每一瞬时结构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 ,从而分析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弹性和非弹性阶段的内 力变化以及构件逐步开裂、损坏直至倒塌的全过程。
准化处理后,得出目标反应谱>基岩加速度时程
➢ 抗震设计用地震动参数:
各土层地震加速度时程>地表地震加速度反应谱>设计 加速度反应谱>设计用地震加速时程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 规范标准: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17741-2005)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结果,经授权的评审结 构审定通过后,具有法定效力。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场地桥梁整体有限元模型
课程作业
桥梁总体布置为20m+60m+20m的连续刚构桥,截面是单箱单室(如图1 所示),桥宽10m,墩高20m,桥墩截面如图2所示。该桥所在区域抗震 设防烈度为Ⅷ度,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规定,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35g。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采用Ⅱ类场地土反应谱,取结构重要性系数1.3。
地震危险性分析
➢ 地震危险性(Hazard)
某一场地(或某一区域、地区、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可能 遭受到的最大地震破坏影响,可以用地震烈度或地面运动参 数来表示。
➢ 概率方法
• 查明工程场地周围地震环境和地震活动性; • 判定并划分出潜在震源的位置、规模和地震活动频度,给
出可能的震源模式,确定各潜在震源的发震频率;
➢ 时程分析法: 应同时输入三个方向分量的一组地震动时程计算地震
作用效应。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11城市桥梁抗震规范:
➢ 一般情况下,城市桥梁可只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直 线桥可分别考虑顺桥向X和横桥向Y的地震作用。
➢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的拱式结构、长悬臂桥梁 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以及竖向作用引起的地震效应很 重要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桥梁抗风与抗震
李宏伟
E-mail:zjulhw@ 塔里木大学水建学院土木系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地震地面运动(地震动)特性 ➢基岩地震动 ➢桥梁场地地震动 ➢桥梁设计地震动 ➢非一致地震输入 ➢桥梁工程抗震设计计算方法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一、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地震动是地震和结构抗震之间的桥梁,又是结构抗震 设防的依据。
• 根据地震动衰减规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模型,计算 出场地不同地震动参数的概率曲线,给出不同概率水准下 的地震动参数峰值,得到基岩的地震反应谱,以及地震持 续时间。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三、桥梁场地地震动
局部地质条件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跨中截面 梁端截面
桥墩截面
第三讲 地震地Biblioteka 运动特性六、桥梁工程抗震设计计算方法
抗震动力学三要素:
输入(激励)、系统、输出(反应或相应)
抗震动力学概念 结构地震震动方程、结构动力特性、结构阻尼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结构地震振动方程
弹性力: Fsdz [EI ]dz
惯性力: FΙdz m( g )dz 阻尼力: FDdz Cdz
地震动与常用荷载区别
➢ 表现形式:运动—力; ➢ 可变性:迅速变化的随机振动—静力(横载、活载) ➢ 作用方向:随机(水平、竖向、扭转)--竖向; ➢ 作用位置:??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地震动三要素 ➢ 振幅 ➢ 频谱
振幅-频率 关系曲线 ➢ 持续时间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四、桥梁设计地震动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
记录加速度反应谱
标准反应谱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设计反应谱(阻尼比5%)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规范反应谱曲线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规范反应谱(城市规范)
Smax=2.25ClCsCdA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规范反应谱(城市规范)
正交地震力的合成。 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08桥梁抗震细则:
➢ 一般情况下,公路桥梁可只考虑水平向地震作用,直 线桥可分别考虑顺桥向X和横桥向Y的地震作用。
➢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的拱式结构、长悬臂桥梁 结构和大跨度结构,以及竖向作用引起的地震效应很 重要时,应同时考虑顺桥向X、横桥向Y和竖向Z的地 震作用。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二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
苏通大桥主桥场地地震反应计算的有限元模型 (覆盖土层深度:260~306m,土层水平长度:5243m)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不同场地模型、不同地震输入下、各墩位处地表加 速度时程峰值如下: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不同场地模型不同地震输入下北主塔处反应谱
震源机制(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
➢ 用震源参数描述 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断层两盘的错动方向、
幅度、震源层长度等。
➢ 断层破裂方向影响:下游比上游的峰值加速度大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地形放大效应
地形可能会对局部地面运动有很大的影响。陡峭山 脊对基岩加速度起放大和过滤作用。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频谱分析
地震加速度时程 及其功率谱和反 应谱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地震动加速度记录: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强震动记录
用强震加速仪,简称强 震仪记录的不同地震的 强震记录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因素 ➢ 震源 ➢ 传播介质与途径 ➢ 局部场地条件
[M ]{δ} [C ]{δ} [K ]{δ} -[M ][I ]{δg(t)}
THANKS
规范
欧洲规范:当存在地质不连续或明显的不同地貌特征 ,或桥长大于600m时,要考虑地震运动的空间变化性。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桥梁墩台具有深基础时(如桩基):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多点不同输入与行波效应
多点地震动的选取:
➢ 强地震记录 ➢ 人工加速度时程(一维模型?二维模型?)
目前已经可以对地震动进行合理的估计: 地震危险性分析-基岩地震动-场地地震动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二、基岩地震动
决定因素
➢ 震源机制 ➢ 传播介质与途径 ➢ 地震重现期(50年P=10%T=475年)
大地震,强地面运动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 地震记录的长周期成份较为丰富。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计算模型 一维剪切模型:覆盖在基岩
上的一系列完全理想的已知层 厚、土特性的水平成层模型。 (水平成层、横向不均匀性较 小的场地)
二维、三维模型:存在局部 地形等影响、横向不均匀性较 大场地。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 基岩地震输入: 基岩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危险性分析获得)>经过标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曲线桥梁
宜分别沿相邻两桥墩连线方向和垂直于连线方向进行 多方向地震输入,以确定最不利地震水平输入方向。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五、非一致地震输入
规定
桥梁长度很长,或各支撑点位于显著不同的场地上, 应考虑地面运动的空间变化性,进行不一致输入。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规范反应谱(城市规范)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规范反应谱(城市规范)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规范反应谱(城市规范)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地震加速度时程 ➢ 直接利用强震记录
(地震加速度峰值、场地条件、持续时间)
➢ 采用人工地震加速度时程
(根据地震安评报告选用;规范设计反应谱拟合)
FΙ FD FS 0 m c [EI ] mg
第三讲 地震地面运动特性
➢ 结构动力特性
齐次方程(自由振动>自振频率):
m c [EI ] 0
阻尼比: (<0.05)
ξ

C C cr

C 2m
振幅: A C12 C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