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礼”——《论语》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教育、伦理、 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在个人修养、人际 往往、政治理想、哲理思辨、教育理念方 法等等方面,都可以给人亦诸多启发。是 儒家经典,是两千多年来影响遍及世界的 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也是我们当下、《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古诗文阅 读”“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经典”:对作品 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结合作 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 特色或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基于知识积 累和生活经验,对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 的感悟和评价。对古代文化经典中名言的积 累、理解和运用。
《论语》阅读指导
张方建
一、为什么读《论语》
• 大家的回答:3个班72份问卷
• 要考!(38人) • 学校要求!老师要求!(15人) • 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知识(6人) • 提高个人修养,学习古人智慧(6人) • 想读,有点兴趣(3人) • 生活所需、开阔视野、理解人生、净化心
灵、启发思考……
• 记住每条的意思和背景 • 初中读过 • 看着短 •闲
《论语》的价值
• 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 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 大会上,75名参与者在最终达成的会议宣 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 去,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 孔子的智慧。”
《论语》的价值
• 古人曾说: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 治天下。——虽是造谣,但此说流传甚广, 也反映出古人对《论语》价值的极大肯定!
• 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仪礼 • 觐礼》 • ——动词:本义,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礼
敬祖先神灵;祭神祀祖;
• 礼天下之奇才。宋 • 苏洵《六国论》 • ——动词:表示恭敬,以礼相待。礼待、礼遇、
尊敬;
• 礼节甚倨。《史记 • 廉蔺列传》 • ——名词: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
•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 • 陆纳传》
礼的本义
“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
=
+
像许多打着绳结
的玉串
有脚架的建鼓,击鼓献玉,敬奉神灵。
礼的造字本义: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 先和神灵。
• 《説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 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古文禮。
• 礼,履行敬拜活动。用来敬神致福的仪式。 字形采用“示、豊”会义,“豊”也是声 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礼”。
• 对古代文化经典中名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
《论语》的文化价值、时代意义
• 《论语》的核心思想:仁。 • “仁”是孔子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
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 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 问题:仁的基础是什么?
•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 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 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 其中矣。”
在处理亲属犯案件时,西方法传统特别 是近代西方法与中国传统法律也有不谋而合 之处。例如英美法中,夫妻享有拒绝透露和 制止他人透露只有夫妻之间知道的情报和信 息。不能强迫夫妻对其配偶做不利的陈述。 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日本刑法典规定,一定范围 内的亲属和关系密切的人享有拒绝做不利亲 人的陈述的权利。西方法律对此类规定的立 法基础在于尊重个人权利和维护社会关系的 稳定,防止司法专横而伤害人们的感情。
三、怎么读《论语》
• 整本书阅读是一门“课程”,读《论语》是其中 的一部分,建构的是读“文化论著”“传统经 典”“思想著作”的阅读经验,着眼的是大家终 身的发展
•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要联系自己的阅读 积累和实际生活
• 对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的感悟和评价——了 解《论语》的文化价值、时代意义,有“感悟”, 能够“评价”
孟德斯鸠说过:“为保存风纪,反而破 坏人性:须知人性却是风纪之源泉。”这就 是“容隐权”在中外司法被作为一项原则予 以认可的社会基础。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活动, 应当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的关怀,否则 制定出的法律很可能违反人的本性面成为恶 法。亲属、家庭是人类感情的皈依和社会关 系的基础。如果法律为了实现个别正义而不 惜伤害亲属之间至真的感情,甚至不惜制裁 这种感情,则有违法律保护社会风纪的本意。
• ——名词:礼物,表示敬重的赠品;礼单 礼金 礼品 礼券 礼物 财礼
• 设九宾礼于廷……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之。《史记 • 廉蔺列传》
• ——名词:礼制,法度,维持社会秩序与 人际和谐的规范与准则。礼服 礼帽 礼花 礼炮 礼堂 礼仪 礼拜天 典礼 婚礼
结论
• 1.理解《论语》的章节语段,要注意把握孔 子的核心思想;——怎么读
• 2.《论语》中的很多思想具有普世价值;譬 如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感悟其文 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仁和礼
• “仁”的提出不是一个单独的道德命题, 而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其中最重要的是 “礼”。
• 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 • 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规范。 • 两者相辅相成。 • 问题:礼是什么?
中国历代各朝多以孝治天下,在不同程度 上对这一思想有所继承。例如汉宣帝时期规 定: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 卑幼,死刑以外的不负刑事责任。后来的律 法多以此为蓝本,以《唐律疏议》最为典型。 它认为血缘关系是亲属相为隐的基础,同时在 较大范围内承认人情的合理性。除谋反、谋 大逆与谋叛此等重大犯罪外,亲属和同居者可 以相隐不告。历代立法者多肯定亲亲相隐的 原则,一直到民国《刑法》仍规定,藏匿犯 罪的亲属可减轻处罚。
• 《孟子·尽心上》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孟子的弟子桃应提出一个问题,舜作为天 子,假如他的瞎眼老爹杀了人,被以执法 严厉闻名的皋陶抓住了,他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的回答则出人意料,他说的是,舜会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 而忘天下。”
张燕婴《论语精讲》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体系是建立在 家庭伦理基础之上的,所以《论语》中会有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见1.2章)的说 法。所以孔子并不赞许儿子告发父亲的行为。 他主张要对父母的不当行为予以劝谏(见4.18 章),却不希望就此反目,因为那样只会使世 风浇漓。这就是所谓的“亲亲相隐”。
《论语》阅读指导
张方建
一、为什么读《论语》
• 大家的回答:3个班72份问卷
• 要考!(38人) • 学校要求!老师要求!(15人) • 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知识(6人) • 提高个人修养,学习古人智慧(6人) • 想读,有点兴趣(3人) • 生活所需、开阔视野、理解人生、净化心
灵、启发思考……
• 记住每条的意思和背景 • 初中读过 • 看着短 •闲
《论语》的价值
• 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 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 大会上,75名参与者在最终达成的会议宣 言中写道:“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 去,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 孔子的智慧。”
《论语》的价值
• 古人曾说: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 治天下。——虽是造谣,但此说流传甚广, 也反映出古人对《论语》价值的极大肯定!
• 礼山川丘陵于西门外。《仪礼 • 觐礼》 • ——动词:本义,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礼
敬祖先神灵;祭神祀祖;
• 礼天下之奇才。宋 • 苏洵《六国论》 • ——动词:表示恭敬,以礼相待。礼待、礼遇、
尊敬;
• 礼节甚倨。《史记 • 廉蔺列传》 • ——名词: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
• 及受礼,唯酒一斗、鹿肉一柈。《晋书 • 陆纳传》
礼的本义
“豊”是“禮”的本字。豊,甲骨文
=
+
像许多打着绳结
的玉串
有脚架的建鼓,击鼓献玉,敬奉神灵。
礼的造字本义:击鼓奏乐,并用美玉美酒敬拜祖 先和神灵。
• 《説文解字》: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 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古文禮。
• 礼,履行敬拜活动。用来敬神致福的仪式。 字形采用“示、豊”会义,“豊”也是声 旁。 ,这是古文写法的“礼”。
• 对古代文化经典中名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
《论语》的文化价值、时代意义
• 《论语》的核心思想:仁。 • “仁”是孔子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
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 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 问题:仁的基础是什么?
•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 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 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 其中矣。”
在处理亲属犯案件时,西方法传统特别 是近代西方法与中国传统法律也有不谋而合 之处。例如英美法中,夫妻享有拒绝透露和 制止他人透露只有夫妻之间知道的情报和信 息。不能强迫夫妻对其配偶做不利的陈述。 大陆法系的德国和日本刑法典规定,一定范围 内的亲属和关系密切的人享有拒绝做不利亲 人的陈述的权利。西方法律对此类规定的立 法基础在于尊重个人权利和维护社会关系的 稳定,防止司法专横而伤害人们的感情。
三、怎么读《论语》
• 整本书阅读是一门“课程”,读《论语》是其中 的一部分,建构的是读“文化论著”“传统经 典”“思想著作”的阅读经验,着眼的是大家终 身的发展
• 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要联系自己的阅读 积累和实际生活
• 对作品文化价值、时代意义的感悟和评价——了 解《论语》的文化价值、时代意义,有“感悟”, 能够“评价”
孟德斯鸠说过:“为保存风纪,反而破 坏人性:须知人性却是风纪之源泉。”这就 是“容隐权”在中外司法被作为一项原则予 以认可的社会基础。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活动, 应当基于对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的关怀,否则 制定出的法律很可能违反人的本性面成为恶 法。亲属、家庭是人类感情的皈依和社会关 系的基础。如果法律为了实现个别正义而不 惜伤害亲属之间至真的感情,甚至不惜制裁 这种感情,则有违法律保护社会风纪的本意。
• ——名词:礼物,表示敬重的赠品;礼单 礼金 礼品 礼券 礼物 财礼
• 设九宾礼于廷……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之。《史记 • 廉蔺列传》
• ——名词:礼制,法度,维持社会秩序与 人际和谐的规范与准则。礼服 礼帽 礼花 礼炮 礼堂 礼仪 礼拜天 典礼 婚礼
结论
• 1.理解《论语》的章节语段,要注意把握孔 子的核心思想;——怎么读
• 2.《论语》中的很多思想具有普世价值;譬 如仁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感悟其文 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仁和礼
• “仁”的提出不是一个单独的道德命题, 而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其中最重要的是 “礼”。
• 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 • 仁是内在的自觉,礼是外在的规范。 • 两者相辅相成。 • 问题:礼是什么?
中国历代各朝多以孝治天下,在不同程度 上对这一思想有所继承。例如汉宣帝时期规 定:卑幼首匿尊长不负刑事责任;尊长首匿 卑幼,死刑以外的不负刑事责任。后来的律 法多以此为蓝本,以《唐律疏议》最为典型。 它认为血缘关系是亲属相为隐的基础,同时在 较大范围内承认人情的合理性。除谋反、谋 大逆与谋叛此等重大犯罪外,亲属和同居者可 以相隐不告。历代立法者多肯定亲亲相隐的 原则,一直到民国《刑法》仍规定,藏匿犯 罪的亲属可减轻处罚。
• 《孟子·尽心上》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孟子的弟子桃应提出一个问题,舜作为天 子,假如他的瞎眼老爹杀了人,被以执法 严厉闻名的皋陶抓住了,他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的回答则出人意料,他说的是,舜会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 而忘天下。”
张燕婴《论语精讲》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德体系是建立在 家庭伦理基础之上的,所以《论语》中会有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见1.2章)的说 法。所以孔子并不赞许儿子告发父亲的行为。 他主张要对父母的不当行为予以劝谏(见4.18 章),却不希望就此反目,因为那样只会使世 风浇漓。这就是所谓的“亲亲相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