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7 李清照词两首试题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7 李清照词两首试题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7 *李清照词两首
一、课外阅读
(一)(2018·吉林实验中学高二期中改编)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窗前谁种芭蕉树〞的意思是: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B.词的上片描述了芭蕉树的“形〞与“情〞,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本词写芭蕉,由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进一步将愁引向深处。
C.这首词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首句借芭
蕉以寄情思,表达了在失意、无奈与痛苦中煎熬的词人对幸福生活的
向往。
D. 这首词将芭蕉与雨联系起来,就多了几分悲凉凄清,静寂的雨夜,
词人辗转难眠,听窗外苦雨,绵长的愁绪,随着雨打芭蕉的声音,更重更深。
解析:A “窗前谁种芭蕉树〞意为:在这个国破家亡的时候,不知是谁栽种的芭蕉,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2.有人评论: 下片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
试结合李清照生平做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要求结合李清照的生平来简要分析,首先抓住关键词“北人〞,“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
李清照此时已是漂泊沦落之人,“北人〞正切合此时的身份和心境。
词人通过长夜孤枕难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答案: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导致的不惯。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村行①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②似吾乡。
【注】①此诗作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商州时。
②原树:原野上的树木。
3.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时悠然自得的心态和浓厚的游兴。
B.颔联上句从听觉入手,下句从视觉入手,从耳闻、目睹两方面描写了商州山区的景色。
C.尾联下句写到眼前的事物景色很像自己的家乡,这使得作者身在异地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得到了慰藉。
D.颈联采用了对仗的手法,用“胭脂〞与“白雪〞相对,突出红色的鲜艳和白色的纯洁。
解析:C “这使得作者身在异地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得到了慰藉〞理解错误。
“何事吟余忽惆
怅〞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突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土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传神地反映出了诗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
4.山峰本来就不能说话,作者为什么还要说“数峰无语〞?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
先写万壑之中的天籁之音,再写无语立斜阳的数峰之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突出秋日山野之寂静。
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突然“无语〞,“数峰无语〞,暗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峰的宁静更加突出。
答案:①不说山峰寂静而说山峰无语,颔联用前一句的动衬托了山峰的静,从反面表现了暮色中山峰的宁静;②这样写仿佛山峰原来能语,而此刻无语,这是暗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峰的宁静更加突出,富有情趣。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点绛唇·途中逢管倅
赵彦端①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无据。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
【注】①赵彦端:宋代词人。
几十年从宦生涯,飘泊流离。
这首词大概是在晚年旅途上所作。
管倅是他的友人。
5.以下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故人在飘泊途中相遇,可谓“他乡遇故知〞,可惜相聚短暂,转眼离别。
“何遽〞二字意思是“多么匆促〞。
B.好友重逢理应畅叙离情,却不能如愿。
聚散匆匆,怎能不伤怀、悲切,只能唱一曲《阳关》以遣情怀。
C.词人与友人都是命运不能自主的“行人〞,羁旅他乡,又无奈离别,愁绪无边。
“更〞字道出愁怨之深。
D.本词借对与友人相遇又分别的描绘表现了文人仕宦坎坷悲惨的命运,全词情感悲凉幽怨,给人消沉压抑之感。
解析:D “仕宦坎坷悲惨的命运〞无中生有。
“全词情感悲凉幽怨,消沉压抑〞不准确,词中“故人相遇情如故〞表现了故人相遇的喜悦,可见全词并非尽为消沉之气氛。
6.最后两句“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句出现在全词结尾,又是写景句,因此手法上应想到以景结情;再根据内容“寒蝉鸣〞为听觉,“斜阳暮〞为视觉,可分析视听结合的手法;最后结合词句赏析融情于景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写景角度)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寒蝉鸣〞为听觉,“斜阳暮〞为视觉,渲染了黯淡凄凉的意境。
②(抒情角度)寓情于景,凄切的蝉鸣和黯淡的斜阳衬托了诗人浓重的愁情。
③(构思角度)以景结情(不直抒胸臆而以景物描写作结),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浪淘沙
邓剡①疏雨洗天清。
枕簟凉生。
井桐一叶做秋声。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
月淡潮平。
便须携酒访新亭②。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
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
7.以下有关本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枕簟凉生〞是写此时已从夏季转入秋季,暑退寒来本是自然节序,但一个“生〞字却写出了词人从枕簟渐生凉意的触感中感知到了秋的到来。
B.“井桐一叶做秋声〞一句,既是报秋,又勾起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将景物的萧条与心境的衰颓熔铸一体。
C.“谁念客身轻似叶〞是通过设问、比喻手法写出词人由秋叶轻飘联想到身世飘零,道尽了去国离乡、无人顾念的凄苦。
D.“千里飘零〞不仅写出了词人被押赴北上时远离故土的凄凉,更表达了单独羁留建康的孤苦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之感。
解析:C 不是设问,应是反问手法。
8.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此题注意分析下阕的手法及情感,词人由“客身〞入梦,以哀景衬哀情,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
用典抒情。
“新亭〞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哀。
答案:①借景抒情。
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觉察梦断古台城,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
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融实事于历史。
②用典抒情。
“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哀。
二、语言运用
9.(2018·贵州学业水平模考)以下对联与传统节日的对应,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美酒雄黄,正气独能消五毒;龙舟竞标,遗风犹自说三闾。
——端午
B.千重山远,十分相思百分念;三秋桂子,一轮明月两地心。
——清明
C.九九芳辰,年老又赏登高景;三三令节,秋深还添延寿春。
——重阳
D.玉树银花,万户当门观瑞雪;欢歌笑靥,千家把酒赏花灯。
——元宵
解析:B A项,“雄黄〞“五毒〞“龙舟〞都与端午节有关。
B项,“三秋桂子〞说明季节是秋天,“一轮明月〞,说明此对联说的是中秋节而不是清明节。
C项,“九九〞“登高〞“秋深〞都是重阳节的特点。
D项,“玉树银花〞“赏花灯〞都与元宵节有关。
10.阅读下面这幅漫画,然后说明画面内容并概括其寓意。
(1)画面内容:(不超过85字)
(2)寓意:(不超过20字)
解析:分析图中每个元素的密切关系;夸张处有弦外音;细节处表达真正意图。
此题漫画中的文字是“你举石头干嘛,想害我?!〞,画面中左边有一个人双手举着一块大石头,正对准他面前的地上的一只大蜈蚣,画面的右边是一个人坐在长椅上看报纸,他正回过头来对举着石头的人说了这句话。
由此我们思考漫画的寓意是: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会产生误会,或所有的误会都是在不信任的根底上产生的。
答案:内容:画面的左边有一个人双手举着一块大石头,他面前的地上有一只大蜈蚣,画面的右边是一个人坐在长椅上看报纸,他正回过头来对举着石头的人说:“你举石头干嘛,想害我?!〞
寓意:所有的误会都是在不信任的根底上产生的。
(或: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会产生误会)
11.下面这段文字存在多处逻辑错误,请找出其中三处并说明修改
方法。
①我们经常说“要对事物抱有好奇心〞。
②好奇的想法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随时记录下来,
也只是一个漫不经心的小想法。
③瞬间的思考就像沸水里的气泡,所以会稍纵即逝。
④如果马上把想法记下来,即使字迹非常潦草,我们对于这些想法也是弥足珍贵的。
⑤以后只有看到这段笔记,才可以从这个小小的想法展开思考。
⑥认真读完它,一定能得到一个绝妙的创意。
(1)
(2)
(3)
解析:第②句,“只是〞表述绝对化,结合语境分析,应该是“可能只是〞;第③句中,不构成因果关系,去掉“所以〞;第④句中,主客颠倒,“我们〞与“这些想法〞位置互换;第⑤句,“只要……就〞表示条件唯一;“只有……才〞表示条件非唯一。
“只要〞强调的是充分条件,即“就〞后面的内容能实现,“只有〞的条件是必备之一,但不是唯一。
第⑥句,“一定〞表述绝对化。
答案:(1)第②句将“也只是〞改为“也可能只是〞;(2)第③句去掉“所以〞;(3)第④句“我们〞与“这些想法〞位置互换;(4)第⑤句将“只有……才〞改为“只要……就〞;(5)第⑥句“一定〞改为“也许(说不定)〞。
三、片段写作
12.写一段抒情文字,纪念自己的18岁。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写作提示:写抒情文字,要倾注真情,言之有物。
写出18岁对自己的特定意义,关键是“富有文采〞。
答案:(例如)“青春是一场远行,回不去了;青春是一场相逢,忘不掉了;青春是一场伤痛,来不及了。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里这样说。
18岁时,我来不及体会它的含义。
这一年,上学的路闭着眼都能走,抬眼只能看到像山一样的书籍。
来不及感受春天树芽伸展就已踏进高考考场。
现在理解了,青春回不去也忘不掉,心无旁骛地追梦能让青春永垂不朽。
时间太快来不及欣赏春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