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练习卷: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2019湖南长郡中学选拔考试]民国初年,西式服装被称为文明装” 1930年,仅上海就有大小西服店420余家,大部分都附设工场;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西服店和女式洋装店已有千余家。
这反映出上海当时()
A .西方人口流入日益增多
B .日益受西方思想的冲击
C.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D .最早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2. 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
57对新人结成佳偶。
没过多久,
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
这反映出()
A •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B •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
D •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
3. [2019保定市模拟]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
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
A •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
B .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D •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4. 1896年,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白》登出告示,称
本园于二十日起,夜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与唱戏、杂耍和戏法交替进行。
这反映了()
A •观看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
B •徐园是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
C.民众的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
D .电影造就了传统戏曲的新时代
5. 下表反映了1909〜)
A.邮政事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B .邮政业务仅限于中心城市
C.邮局邮路开始脱离海关控制
D .交通工具进步促进邮政事业发展
6. 民国后的舆论强调:民国建制,亟应规定服制,以期整齐划一。
今世界各国,趋用西式,自以从同为宜。
这充分说明()
A .服饰嬗变认识逐渐趋同
B .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服饰已经完全西化
D .城乡服饰渐趋走向统一
7. 鸦片战争后,我国沿海地区陆续出现西洋建筑。
甲午战争后,西洋建筑内地扩展,但发展主要限于城市,
在广大农村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建筑模式。
此现象说明西方建筑()
A .与中国发展不平衡
B .取代传统建筑的必然性
C.与现代生活相适应
D .与传统建筑已逐渐融合
&民国中期以后,一种更新式更简化的婚礼形式一一’集团结婚”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内流行,并很快为全
国各地效仿。
1935年,上海市社会局筹划组织了第一次集团婚礼,盛况空前,全国各大报纸派出记者百余名,上海市民更是比肩接踵前来一睹盛况。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集团婚礼在当时被民众普遍接受
B •集团婚礼效仿了西方的生活习俗
C.大城市民众的思想解放程度高D •新式婚礼形式冲击着传统习俗
9. [2019湖北襄阳模拟]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盈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
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
A .促进了西学传播
B .有利于西装普及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 .社交礼仪渐西化
10. [2019山东临沂一中模拟]辛亥革命后,男女之私,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为婚姻合卺(旧时夫妻结
婚的一种仪式)之仪。
非俗非古,杂袭夷优,喜怒离合,习为故常”。
这主要反映出()
A .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进行了彻底改造
B .当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
C.中西合璧”已成为当时婚俗的普遍特征
D .婚俗的变化折射出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1. 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
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A .列强入侵阻碍经济发展
B .政治变革备受关注
C.放弃了实业救国思想D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2. [2019湖北省八校联考]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黛玉葬花》、《馒头庵》、《晴雯补裘》、《黛玉焚稿》等;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京剧《桃花扇》等。
该材料主要反映
了()
A .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
B .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C.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D .
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 [2019深圳市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
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
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
成人类致知”的目的。
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
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
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
格物穷理”。
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是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
――据祝平一《身体、灵魂与天主: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整理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
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
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
《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
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
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
――据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
卫生”书籍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11分)(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模式上有何不同?(6分)(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8分)
14. [2019贵州省黔东南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国
――摘编自金士宣、徐文述《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1949)》
结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简述。
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12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
参考答案
1-12: BDBCD AADCB BC
13. 答案:(1)特点:传教士是传播主体;医学与教义结合;扩大天主教在华影响是主要目的;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话语(或理学话语)传播。
(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原因:西方天主教会面临危机;西方医学仍处于教会控制下;理学为官方哲学。
借助理学话语有利于中西文化冲突。
(5分)
(2)不同:国内知识阶层为传播主体;以书刊、广告、教材等作为传播媒介;以近代西方先进的生物学、医学知
识为内容;将卫生知识与民族意识结合;以促进民族发展与文明进步为目的。
(每点2分,任答3点6分)(3)评价:(积极)卫生”观念承载着国家、种族意识,在推动民族觉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卫生”作为衡量国家之间现代性差距的尺度,其观念的传播有利于促进现代化进程。
卫生”被商家作为一种消费文化符号,其流行对
民族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每点2分,任答3点6分)
(消极)但晚清时期,卫生观念流行也存在被滥用、误用现象。
如种族优劣论、商家过度宣传等,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2分)
14. 答案:示例一:
论题:近代铁路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2分)
阐述:晚清时,中国铁路在艰难中产生发展。
由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国家不独立,思想观念和科技落后,
铁路建设艰难。
但在洋务运动的推动和列强在华资本输出的刺激、诱导下,铁路建设还是取得了较大成绩。
北洋政府统治时中国铁路整体发展缓慢。
原因是国内政局动荡和战争频繁,日本大肆掠夺中国路权。
国民政府统治时,国内铁路取得快速发展。
原因有国民政府全国政权的建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展开,抗战运输的需要,日伪加大掠夺路权力度等。
(8分)
总之,铁路的发展折射了中国社会变迁,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分)
示例二:
论题:近代中国铁路分布不平衡(2分)
阐述:清政府统治时铁路主要分布在东三省和北京、上海周边。
因为东三省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
北京和上海分别是清政府统治中心和经济中心。
北洋政府统治时,东三省铁路所占比重较大。
因为一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侵略及奉系军阀的修建。
国民政府统治时,新建铁路主要集中在南京周边、东三省和热河。
南京是国民政府政治中心,东三省和热河为日占区,日本通过铁路强化侵略。
(8分)
总之,近代中国铁路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地区,西北和西南较少,分布不平衡。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