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赵进喜:情绪失常用柴胡龙骨牡蛎汤,1月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医赵进喜:情绪失常用柴胡龙骨牡蛎汤,1月愈!
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赵进喜教授
柴胡剂是以柴胡为主药,或由小柴胡汤加减变化而成的一类方剂,柴胡剂在临床应用非常之广泛,有医家甚至在门诊中几乎全开的是柴胡剂。
今天小师妹整理的是赵进喜教授对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和柴胡龙骨牡蛎汤的部分解读与临床运用。
用5分钟和小师妹一起学习名医医案,提高临床疗效吧~
壹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主治郁热内结,累及胃肠,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下利,或不大便者,或心下满而痛者。
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
与小柴胡汤清解少阳郁热、和解表里相比,大柴胡汤能清泄结热,可用于治疗肝胃郁热内结成实之证。
生姜重用五两,乃重视和胃作用。
思考
《伤寒论》第103条所论为太阳体质之人外感,已过病程周期,经反复误治,柴胡汤证仍在,兼呕吐、心下急、郁郁微烦者。
此郁热有内结成实之势。
大柴胡汤可以外透郁热,内泄结热。
但应该指出的是,《伤寒论》之大柴胡汤原无大黄,为什么?
研究发现,大柴胡汤有无大黄,与《伤寒论》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金匮要略》的泻心汤一样。
因仲景当时是“博采众方”,故出现同方异名、同名药异等情况在所难免,临床还是当根据病情选方用药。
《金匮要略》所论之大柴胡汤的适应证是“心下满而痛者”,即西医学急性胰腺炎之类,当然应该用大黄下之。
而《伤寒论》用大柴胡汤所治的为外感病误治所致的呕吐、心下急、郁郁微烦,则未必要用大黄,仅用枳实、芍药破结泄下足矣。
腹证特点
至于大柴胡汤证的典型腹证,当是“心下满而痛”,上腹部胀满,按之疼痛,有抵抗感,或同时见胸胁苦满,胁下满闷,按之不舒,或痛。
临床上凡郁热内结胃肠的实证、热证,或有肝胃不和,郁热内结病机者,皆可选用大柴胡汤。
医案例举
青杨某,女,35岁,工人。
2000年6月22日初诊。
主诉:胁痛3日。
患者体形肥胖,两胁痛,伴见胸闷背痛,胃中嘈杂,脘腹胀满,进食后尤甚,平素食欲亢盛,喜食肥甘,口苦咽干,大便偏干。
B超示:胆囊结石。
西医诊断:为肥胖症,胆石症。
舌暗红,苔腻,脉沉实。
中医辨证:肝胃不和,气血不和,湿热积滞,气机不畅。
治拟疏肝和胃,泄热通腑,祛湿解毒,理气活血。
方用大柴胡汤化裁:
柴胡12g,黄芩9g,枳壳12g
木香9g,白芍25g,赤芍25g
大黄9g,炙甘草6g
虎杖15g,郁金15g
金钱草30g,鸡内金12g
吴菜萸3g,黄连3g
威灵仙15g,秦艽12g
输12
并嘱其控制饮食,尤当禁食肥腻,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复诊2000年6月29日:服药7剂,胁痛、背痛、胃脘嘈杂诸症消失,自述精神好,原方去吴茱萸、黄连,继续服中药治疗。
1个月后,复查B超示:胆囊结石消失,体重减轻6kg,腹围减少2cm。
自述四肢轻灵,腹无胀满。
遂改用加味逍遥丸,巩固疗效。
按语
此例即少阳肝郁体质加以过食甘肥、情志抑郁。
方用大柴胡汤加减,配合四逆散、左金丸,复加用郁金、金钱草、鸡内全可利胆排石;
加威灵仙、秦艽,可利胆止痛,所以能止痛是因为威灵仙有解痉作用,所谓“缓急止痛”也,古人谓其可治“鱼骨梗喉”者,就是因为其有解痉之用。
故诸药同用,应手而效。
贰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乃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
以桂枝汤可祛风解表散邪,小柴胡汤可清解郁热,有表里同治、寒温并用之功。
《伤寒论》原用于治疗外感病六七日不解,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表证仍在,又见心下支结,微呕,内有郁热犯胃者,所以治当外解表邪,内清郁热。
腹证特点
腹证特点是心下支结,可表现为心下痞结或硬满,或支撑两胁。
临床不论外感内伤,凡辨证属于风寒在表、郁热在里、营卫失和,或肝胆郁热、脾胃虚寒、肝胃不和,或具备本方证腹证特点者,即可选用柴胡桂枝汤加减化裁。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外感病发热、风湿、类风湿、肝胆病、脾胃病、癫痫及其他内科、妇科、儿科疑难杂证。
医案例举
患者某,中年妇女。
患类风湿关节炎,双手关节肿胀、疼痛、晨僵,胃中不舒,腰痛,每于阴雨天加重,咽干,目眩,微恶风寒,四肢疼烦。
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弦。
辨证:外感寒湿,内有郁热。
治拟散寒祛风,清解郁热。
方用柴胡桂枝汤加鸡血藤25g,络石藤25g,青风藤25g,忍冬藤25g。
7剂,双手关节疼痛减轻,肿胀渐消,继服14剂,四肢烦痛大减,腰痛也减轻。
原方出入坚持服药2月余,病归平稳。
叁
柴胡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即小柴胡汤用半量,加龙骨、牡蛎、铅丹、桂枝各一两半,大黄二两。
《伤寒论》第107条原用于治疗外感病下之不解,阳气受伤而邪热内结,心神不宁之证。
因铅丹有毒,现代临床常易以青礞石、生铁落等,镇心安神。
腹证特点
胸胁满闷,按之不舒。
临床上凡出现较突出的精神症状,同时具备该方证腹证特点,或有阳气受伤与郁热内结病机同在,心神不敛,表现为惊悸、失眠、多梦、欲狂发狂、癫痫等症状者,均可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医案例举
石某,男,23岁。
因高考落榜引发神志错乱,多疑善虑,情绪失控,躁扰不宁,时独坐一隅,终日不思茶饭,舌苔厚腻,舌边有浊沫,脉弦细滑。
乃郁热痰浊蒙心,所以投以柴胡龙骨牡蛎汤加减。
处方:
柴胡12g,黄芩9g,沙参12g黄连9g,胆南星12g
陈皮12g,石菖蒲12g
远志12g,生龙骨30g(先煎)
牡蛎30g(先煎),半夏12g
茯苓18g,青礞石30g(先煎)
炙甘草6g
输12
服上药月余,心中须乱明显减轻,睡眠转佳,情绪已能控制,继续服用月余,病归平稳。
随访6年,未再复发,已结婚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