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游戏精神,还幼儿快乐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透游戏精神,还幼儿快乐课程
发布时间:2021-03-23T02:59:56.30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2期作者:胡冬丽
[导读]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意识到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意义,每个环节都有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中心幼儿园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 315200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游戏因其自由、开放、富有趣味性吸引着幼儿自主地参与到其中,并乐此不疲。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幼儿园课程所追求的正是如何让幼儿自主快乐的参与其中,并得到全面的发展,寓教于乐。
因此如何吃透游戏精神,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紧密融合,还幼儿快乐课程是幼教工作者所要研究和探讨的。
本文从课程理念、幼儿的兴趣、细节处渗透教育、收集多方资源等开展方面结合案例进行阐述,如何在幼儿园开展好课程游戏化。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引言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意识到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意义,每个环节都有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如何优化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自然融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一直探索与尝试的。
1转变课程观念,以幼儿为本
理念不同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态度、理解就会不同,教育方式策略也会有所不同,要真正发挥幼儿一日生活的教育价值,把游戏化精神渗透到实处,需要做到:(一)转变观念,以课程角度思考幼儿一日生活教师实现观念的转变,打破原有对幼儿园教学和幼儿生活的模式化认识,坚持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理解掌握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使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符合幼儿的经验与需要。
(二)“牵手”幼儿,坚持以幼儿为中心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充分理解和尊重,适时鼓励和引导,支持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求,互为学习主体,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共同成长。
2吃透游戏精神,还幼儿快乐课程
2.1用心创设活动,落实游戏化课程理念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都明白课程的开展需要教育者精心的设计和引导。
因此,我们要把融合游戏精神教育思维的鹰架运用到课程中。
从导入、情境、材料、甚至是教学语言的包装上,将游戏精神贯穿课程始终。
如在开展大班数学活动《学配中国菜》时,教师通过创设家里有客人来做客,需要作为小主人的幼儿用5块钱去超市购买烧制中国菜的材料。
这种具有情境性的导入不仅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使幼儿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状态。
选购菜品的过程中,运用巩固5以内的加法。
这样既使枯燥的数学活动具有趣味性,又将数学活动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培养幼儿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在材料内容选择上教师也注意“游戏化”,此次数学活动的教具和学具是班级小超市游戏区的各种商品,这样也更好地吸引幼儿主动运用材料,参与教学活动,觉得活动其实就是游戏,是件好玩的事情。
语言的包装上教师也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以游戏化的语言说清了操作要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如:“请我们班的小主人拿着5元钱去买各种制作中国菜的材料,注意哦,不能超过5元,超过了我们没钱付,也不能少于5元否则客人就不够吃了。
”
2.2尊重幼儿的兴趣,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游戏中,幼儿是导演,成人在幼儿游戏中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体。
幼儿游戏的特征有对象性、社会性、主体性及发展性,其中主体性要求成人认识到幼儿是游戏的主体,让幼儿获得真正的游戏权,积极创设环境,实现幼儿与游戏的双向建构。
因此,成人既要为幼儿提供树立规则意识的环境条件与机会,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适当放手,让幼儿在自己的“游戏剧”中自由发挥,自主选择活动方式。
2.3巧妙安排,细节处渗透教育
幼儿在参与游戏时,会触发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例如幼儿之间起争执,争吵打架,或者是幼儿受伤等,教师针对一些能够预想到的情况要提前设置好处理方法,而面对一些偶发事件、特殊情况,要沉着应对,合理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时机和语言方法,幼儿在玩水游戏中大脑正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即使犯了一些小错误,教师也要怀着一颗包容友好的心态耐心教导,调动起语言的艺术,巧妙地化解矛盾,渗透思想教育。
2.4收集多方资源,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
除了重塑幼教观念外,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开展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游戏材料作为教学的一种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推动着游戏以及游戏化课程的进程。
因此,教师在准备和开展课程的时候一定要将游戏材料考虑在其中,为幼儿提供丰
富的游戏材料,从而促进课程游戏化。
例如,教师在进行”环保购物袋”的活动中可以先创设一个环保购物袋加工场的情境,让幼儿以生产工人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而教师只是先给幼儿介绍简单的制作方法,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废旧纸袋子、皱纹纸、毛根等给幼儿即可,让幼儿自主地进行探索和制作。
活动后我们也注意活动的延伸,将教学活动中制作好的购物袋运用到角色游戏中,这样不仅锻炼幼儿动手能力,寓教于乐,而且能推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现。
2.5打破时空限制,服务儿童的游戏意愿
课程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每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也皆课程,教育者要抓住一日活动中每一件细小的事,每一个活动环节,利用教育的方法让其具有游戏精神形成课程,发挥教育的作用。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对原有时空做一定的调整,以保证幼儿能够在一日活动中,在游戏化的课程中,在游戏的氛围中自由自主的游戏、探索、学习、成长。
例如,在区域游戏时,教师会搬动座椅、床调整班级的空间布局,利用屏风、小栅栏帮幼儿划分好区域的空间,让幼儿自主选择,自主探索。
又如幼儿在户外玩球运动时对树上飘落的树叶很感兴趣,“树叶飞下来的时候像在画螺旋线。
”“像飞机一样盘旋着飞下来的。
”......说着纷纷放下手中的球就模仿着树叶飘落的样子玩起来了。
教师这时就可以立刻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打破固有的时间安排表,将玩球的运动时间进行调整,先暂停,开展一次探索和模仿树叶飞行的体育活动,之后再继续安排幼儿的户外球类运动。
2.6注重幼儿的游戏性体验
游戏性体验主要表现为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例如,在“老鹰捉小鸡”游戏中,“老鹰”“鸡妈妈”“小鸡们”来回跑动、互相躲闪,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积极的游戏体验。
幼儿会玩电子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掌握的经验可以被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这有利于丰富幼儿已经掌握的经验。
幼儿把游戏中的模拟场景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逐渐建构对社会的认知,也可以获得游戏性体验。
例如,电子游戏“打地鼠”,幼儿可以在游戏中通过地鼠的躲闪获得快乐的体验,增强自我认知。
玩电子游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幼儿进行知识拓展,但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与玩伴面对面情感交流的机会也会减少。
在游戏过程中,自由愉悦的情感体验是幼儿的一种表达方式,成人只有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才能走近幼儿。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程游戏化的宗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将课程意识融入游戏和一日生活中,让游戏活动自发愉悦,教学活动主动学习,小组区域活动自主探索,生活过度环节自主体验。
并且我们教师要立足于实践,将我们的智慧播撒在幼儿成长的热土之中,支撑幼儿充分地生长!
参考文献:
[1]吴瑞传.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5.
[2]李钰燕,雷湘竹.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生活渗透式课程研究[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17.
[3]童莉.立足于“游戏精神”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9.
[4]张诗函,陈世联.论儿童游戏核心元素的嬗变[J].幼儿教育,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