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现代诗二首》教案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现代诗二首人教(部编版)
3 现代诗二首
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本课选编了两首现代诗,它们均寄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
《秋晚的江上》锁定秋天黄昏时的江面这一特定地点,描写了归巢的鸟儿在斜阳的烘托下行动的情景,同时附带展现了江边的芦苇在斜阳的映照下颜色的变化。
从诗人的描绘中,我们欣赏到了秋天黄昏江上的美丽画面,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首小诗语言简洁,句式活泼,注重了情与景的契合,真正达到了诗画结合、情景交融的境界。
《花牛歌》则以花牛的活动为中心,精心选取了四个场景,写出了花牛不同的行动、态势。
通过作者生动、活泼的描摹,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用词虽简单却不失韵味,形式上一唱三叹,非常适合朗诵。
现代诗的教学,在小学阶段,首先要注重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准节奏、停顿,把握好轻重缓急,从而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品味诗歌语言,通过揣摩形象,感知意味丰厚、韵味独特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蕴。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3.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学会仿写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本课“巢、苇、罗”等6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读准节奏,并熟读成诵。
3.把握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1.识记生字新词。
2.正确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1.教师出示自然美景图,播放舒缓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导语:同学们,大自然中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小到落叶、繁花,大至平原、山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能发现不一样的美。
你们有没有认真去体验过?可曾有什么独特的发现?下面就请大家来说一说。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欣赏过的美丽风景,导入新课。
生1:我最爱的是老家屋后那片贫瘠的田地,因为在一场春雨后,那里竟然冒出了一个个拇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
它们茁壮成长,不经意间,长成了茂盛的竹林,坚强挺立,傲对风雨。
生2:我最喜欢的是傍晚的斜阳,它将群山染红,给绿林披上金装。
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将那一束束柔和的光从空中倾泻下来,使一切显得格外瑰丽。
师:这就是你们眼中的风景,真美啊!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写景的现代诗,看看诗人眼中有哪些美好的瞬间,从中感受自然之景的无穷魅力。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现代诗二首;秋晚的江上;花牛歌)
(1)《秋晚的江上》:“秋晚”揭示了时间,“江上”点明了地点,诗题表明
本诗描写的是秋天傍晚时江上的画面。
(2)《花牛歌》:“花牛”是诗歌描述的核心,诗歌展现的就是花牛行动的景象。
1.介绍作者。
刘大白(1880—1932)浙江绍兴人。
原名金庆棪(yǎn),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五四运动前,他就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尝试派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有《旧梦》《卖布谣》等。
徐志摩(1897—1931)浙江嘉兴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听音频朗读,读准节奏和停顿,注意诗中描绘的景物。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注意变色的字。
教师纠正字音,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会认的字:归 巢ch áo 芦 苇w ěi 剪秋 罗lu ó 眠mi án 霸b à 占zh àn
1.引导学生朗读两首诗歌,注意读出正确的节奏。
提示:《秋晚的江上》用舒缓的语调读,语速较慢,体会斜阳映江的美妙意境。
《花牛歌》用欢快的语调读,语速稍快,读出花牛的调皮、悠闲。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圈画出重点词语,学生先小组交流,教师再重点点拨。
(1)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预设:倦鸟驮斜阳,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诗歌的意蕴是丰富的,不能仅通过表面文字去理解。
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把自己置身于那种场景,想象自己就是鸟儿,进而体会“倦”“驮”二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傍晚时分,倦游的鸟儿想回巢去。
这时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
双翼上,好像飞鸟把斜阳驮回巢去一样。
在诗人的笔下,黄昏的景色有一股悲哀的美,而这种美正体现在“倦”“驮”二字上。
鸟倦了吗?不可知,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折射。
诗人写鸟倦,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疲惫之感。
而“驮”字,是诗人想象的深化,也更加突出了鸟倦的程度,因为驮是一种负荷,而驮的又是太阳。
这里诗人描写的不仅是倦鸟归巢的景致,更包含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
(2)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妆”的本义——“化妆,妆扮”,然后找出“妆”的本体和客体,进而体会这个字的表达效果。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滴溜溜白茫茫香喷喷金灿灿亮晶晶
水汪汪黑压压沉甸甸红彤彤火辣辣
4.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1)指名学生说说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晚的江上》描写了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江上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花牛歌》巧妙、生动地展现了草地里花牛行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改写《秋晚的江上》。
改为五言律诗:倦鸟驮斜阳,归途天苍苍。
哪堪迎风苦,抖翅晖满江。
蒹葭千层浪,向晚秋意凉。
适才寒霜色,忽而倚红妆。
改为现代文:傍晚时分,在外玩耍了一天的鸟儿要回家了。
它们疲倦地飞着,斜阳就好像被它们驮在背上。
鸟儿们翻动双翅,好像把斜阳抖落在江面上。
江岸边白色的芦苇,在一瞬间也被斜阳染成了红色的。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并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倦鸟归巢,斜阳映江,美不美?花牛酣眠,草丛漫步,美不美?这些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描绘的最美妙的画页。
它们究竟美在哪儿呢?下
节课上我们再通过深入探究继续赏析。
小结:本文是一篇自读课,讲解时不会像精读课文那样面面俱到,但对字词的理解、对课文的解读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这节课上,我们简单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知识,学习了会认的字,把握了它们的写法。
最重要的是,我们从整体上了把握了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在学习生字新词时能联系已学的字词,学习能力强;理解圈画词语时能结合具体诗句,十分细心;在朗读诗歌时能较好地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上课时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这几位同学一样,上课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收获良多,共同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交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1.背诵两首诗歌。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
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
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
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
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
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
情景十分动人。
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
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
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
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
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
“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
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
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
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
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
/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
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
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
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
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
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
/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
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
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雨后天
林徽因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热爱)四、课
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
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的风景。
我们还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能力。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本文精选了两首现代诗,这两首诗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
这样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韵律,还在于它的意境。
所以,仅读得熟练,读得流畅,读得朗朗上
口还不行,还要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更好地体会夕阳西下的情景和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
对于现代诗的学习,在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课文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白居易的《池上》和宋?杨万里的《小池》。
《池上》叙述的是夏日一小童偷摘莲蓬的事情,勾勒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形象;《小池》则描绘夏日的一处由泉眼、流水、树荫、荷叶、蜻蜓构成的小景,富有夏天生活情趣。
诗歌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理解。
2.课文以两幅中国画分别与诗歌相配,诗画对应,既给予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利于激发观察说话的兴趣,有利于图文结合了解诗句内容。
但是,《池上》的配画可能为突出形象,“浮萍一道开”表现得不够,而且没有“开”;《小池》则未能表现“树荫照水爱晴柔”,以及因构图之故而显得“小池”不小。
需要改进并通过PPT显示才有利于教学。
3.虽然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但一篇课文相对而言是一个整体,从优化的角度思考,能整体处理的教学内容,应该整体处理,如识字写字、读准读通课文等。
学情分析:
1.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学生已经通过课文和语文园地,学习了10首古诗了,他们对什么是古诗、对古诗的诵读要求、古诗的背诵和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已有所了解和实践,这是学习的有利条件,应充分利用。
2.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中的单音节词和词语古今义的不同,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甚至是不了解的,如“惜”“晴柔”,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3.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
4. 能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做。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正确认读“首”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记“泉水”等8个词语,正确读写“首”等7个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歌内容,感悟小孩顽皮、天真的形象以及小池夏日美景。
教学准备:
教师:“首”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首”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写字、“读一读,记一记”词语的PPT。
学生:每人一套“首”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在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我们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一些字词。
(一)复习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和有关的音节拼读。
1. PPT出示有关字词:
zònɡ——zhōnɡniú—lín quán——jiǎo
粽子中国牛羊邻居全是腿脚
两头尖无声采莲树叶
出示任务:正确拼读和认读红色的字以及它组成的词语。
2. 反馈指导:指名拼读或认读读,相机指导。
齐拼读或认读。
3.小结:同学们,三拼音拼读是难点,我们要多练习,边音“l”和鼻音“n”以及翘舌音和平舌音我们要注意区分和读准。
“尖”“无”“采”“树”字宝宝是以前学习会认读的字,今天,我们学习完课文,它们就要求会正确书写了。
(二)激趣导入,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背诵已学习的古诗。
导语:同学们,我们学过一些古诗了,谁还记得其中的一首呢?能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指名背诵;《春晓》在指名背诵后齐背诵。
追问:《春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的?(预设:写的是春天时候的景色。
)
2.板题,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关于古诗的课文,请看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1.老师板书题目:12 古诗二首(“首”注音)
2.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3.反馈指导:指名读题目;订正后全班齐读课题。
4.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过渡语:同学们,读了课题目,通过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要求我们学习多少首古诗呢?(预设:学习两首古诗。
)对了,从课题,我们了解到要学习两首古诗。
那么,这两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或者景色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古诗读准确通顺了,就能够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一)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任务: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在课文里把会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把这些字宝宝读准。
2.反馈指导:
(1)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情况。
(2)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3)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4)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学生)相机指导。
(二)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那么,将会它们放回到课文中,你能把它们都读准吗?
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宝宝的读音。
2.反馈指导:
(1)指名分别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听,在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圆点。
(2)每一首朗读完毕,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评议和纠正,小结后自由读或齐读该首古诗。
(三)会认读的字音难字学习,继续读准课文学习。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出示任务:轻声读读会认读的字,看看哪个字容易读错,提出来让大家注意。
2. 反馈指导:(注意归类指导,即一生指出一个后,就让学生找出相同类型的字,一齐正音。
)
预设:三拼音的:泉、角;平舌音的:踪;翘舌音的:首、柔;边音的:流、露;后鼻韵母的:萍。
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3.读准课文练习。
(1)出示任务: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音的基础上,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2)学生自由练习。
(3)反馈指导。
①指名一人朗读一首评议一首的朗读。
(一首指名两、三人)
②以会认的字音准和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为标准师生评议。
③评价完一首,齐朗读一首。
4.小结:朗读课文我们首先就要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这才叫做把课文读准了。
(四)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的字的读音,读准了课文,接下来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读完后给会认读的字找朋友,在它们的下面画上横线(提示:连在一起读的就是它们的好朋友)。
(注:有些字在课文中是单音节词,这些单音节词不要硬找朋友,可留待口头组词找朋友。
)
2.反馈指导:
(1)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2)PPT示课文词语,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首、首、首,二首的首”。
齐读,自由读。
3.“踪、迹、浮、泉、流、爱、柔、荷、露、角”口头组词。
(1)(贴出要求口头组词的会认读字的字卡<不注音>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2)反馈指导:
①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
②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或齐读)一、两遍。
(3)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知道那么多的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的。
三、会认读的字认字初步评价
(一)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二)游戏认字(注:1.所出示的字脱音节;2.游戏要能让全体学生都参加。
)。
四、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歌大意。
(一)尝试质疑。
1.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的字的意思,但是由于古诗是古时候写的,有些词的意思与现在的意思不太一样,同学们可能读不懂。
有不懂的不要紧,把它找出来,我们一起解决,好吗?
出示任务:轻声朗读课文,想一想有哪些词是不懂的、不理解的,在词的下面写个问号,待会儿提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2.反馈指导。
预设:池:池塘的意思。
白莲:在诗句里指的是莲蓬。
不解:不知道,不会的意思。
惜:爱,爱惜的意思。
晴柔:晴天里温柔的风光的意思。
照水:映照在水面上的意思
(二)图文结合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池上》。
1.释题,简介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