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取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的临
床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66例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均分两组,各33例。

其中,给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的为参照组,给予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经治疗后,OI、PH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研究组改善效果较为明显;治疗后两组PaO
2、PaCO
2
对比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研
究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略低。

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对患儿采取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能够对患儿的各项呼吸指标作出调节,对其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更明显,且应用的安全性较高,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经鼻间歇正压通气
早产儿在初生儿后有较高的几率会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会导致患儿出现死亡等严重后果。

患儿在患病后会出现呻吟、发绀、呼吸受阻等情况,甚至有患儿出生后不久便发生呼吸衰竭的情况,导致新生儿死亡[1]。

随着医学水平和技术的发展,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已经成为了改善患儿病情的重要措施,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辅以机械通气进行治疗,降低患儿的死亡率[2]。

但是在采取这种治疗方式的过程中,不同的通气技术可能会对治疗产生不同的影响,在临床上对于新生儿的治疗多以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是其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本次研究即分析其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6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均分两组,各33例。

参与研究的患者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其中参照组男女比例为20:13,平均年龄为(12.22±7.68)h。

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9:14,平均年龄为(12.56±7.36)h。

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对比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治疗后确定患儿的基本状态稳定。

1.2.1参照组
对患儿使用呼吸机进行鼻罩连接,对器械使用参数进行调整,15cmH
2
O为吸
气峰压、5cmH
2
O为呼气末正压、0.40秒为吸气时间、每分钟40次为呼吸频率,并对吸入氧的浓度进行调节。

对患者的参数进行观察,当呼气末正压下降到
3cmH
2
O及以下、吸入氧浓度低于0.30,且患儿血气情况无异常,呼吸暂停或窘迫等情况消失时将呼吸机撤离。

1.2.2研究组
研究组应用器械及初步的参数调整和参照组相同,当吸气峰压下降到
14cmH
2O以下、呼气末正压下降到3cmH
2
O及以下、呼吸频率小于每分钟20次吸入
氧浓度低于0.30,且患儿血气情况无异常,呼吸暂停或窘迫等情况消失时将呼吸机撤离[3]。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OI(氧合指数)、PH、PaO
2(动脉血氧分压)、PaCO
2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等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处理,均数±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x²检验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数指标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OI、PH、PaO
2、PaCO
2
等各项指标均发生了一定改变,总
体而言研究组指标数据优于参照组,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数据的对比(±s)
指标


参照组研究组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O I
3
3
207.36±
101.22
263.31±
117.66
201.54±
102.23
269.37±1
18.84#
P H
3
3
7.23±0.
05
7.35±0.
04#
7.19±0.
04
7.36±0.0
5#
P aO2
3
3
47.85±5
.11
66.26±4
.97#
47.61±4
.82
68.81±5.
11#*
P350.77±341.33±151.08±338.76±1.
aCO23.28.97#.6678#*注:#表示和治疗前对比P<0.05;*表示和参照组对比P<0.05。

2.2对比两组治疗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研究组经治疗后,共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03%,参照组4例,发生率为12.12%。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损伤,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于参照组,但两组对比未出现显著差异(x2=1.948,P=0.163)。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早产儿出生后多发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患儿发育不足,以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没有足够的分泌导致的。

患儿在出生后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发绀、呻吟、呼吸障碍等情况,该病的发病速度非常快,预后效果较差,致死率较高,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安全的一大杀手[4]。

在当前阶段,通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联合通气治疗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病情,帮助其对呼吸功能进行调整,对于新生儿的治疗,通常采取无创机械通气的方式,本次研究针对间歇性正压通气治疗和持续性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治疗后,OI、PH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研究
组改善效果较为明显;治疗后两组PaO
2、PaCO
2
对比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研究组
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概率的对比不存在统计
学差异(P>0.05),但研究组略低。

这样的结果充分表明,在对新生儿呼吸窘
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更明显。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对患儿采取经鼻间歇正压通
气治疗,能够对患儿的各项呼吸指标作出调节,对其呼吸功能的改善效果更明显,且应用的安全性较高,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东旺.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基层医学论坛, 2018, 22(10):1359-1360.
[2]陈秋萍, 覃广萍, 罗勤.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联合猪肺磷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57(17):70-72.
[3]张敏敏, 刘存勇.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 2018, 13(30):17-19.
[4]牛俊红, 陈星. 经鼻间歇和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不同程度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9, 27(2):212-2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