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之教育心理学摸拟题及答案解析34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之教育心理学摸拟题及答案解析348
单项选择题
第1题:
下列婴儿的自我意识情绪出现最晚的是
A.羞怯
B.内疚
C.嫉妒
D.自豪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在18~24个月时,婴儿出现羞怯、窘迫、内疚、自豪等自我意识情绪出现。
嫉妒到3岁时出现。
因此本题选D。
第2题:
婴儿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出现的时间是
A.出生后第5周左右
B.出生后1.5个月左右
C.出生后3.5个月左右
D.出生后半年左右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婴儿出生后就有笑的反应,这是内源性的微笑,出生后3周以后轻轻地抚摸其面颊、腹部,会引起婴儿微笑,这是诱发性微笑,内源性的微笑和诱发性的微笑都是反射性的微笑。
从第5周~3.5个月,大人的声音、面孔特别容易引起婴儿的微笑,出现社会性微笑,但是此时,婴儿对人的社会性微笑是不加区分的,他们对任何人的微笑都是一样的。
从3.5个月开始,婴儿能够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人的脸,开始出现有差别、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
因此本题选C。
第3题:
在鲍尔比(J.Bowlby)看来,婴儿表现出分离焦虑是在
A.出生到6周
B.6周到6~8个月
C.6~8个月到18个月~2岁
D.18个月~2岁及以后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鲍尔比认为依恋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前依恋阶段(出生到6周)、“形成中的”依恋阶段(6周到6~8个月)、“清晰的”依恋阶段(6~8个月到18个月一2岁)和交互关系的形成阶段(18个月~2岁及以后)。
在“清晰的”依恋阶段(6~8个月到18个月~2岁)婴儿会表现出分离焦虑,在他们依赖的成年人离开时会变得不安。
因此本题选C。
第4题:
艾恩斯沃斯(Ainsworth)为了研究依恋类型设计了陌生情境技术,她以及此后的研究者采用这种技术识别出了四种依恋模型,其中依恋质量最差的依恋模式是
A.安全型依恋
B.回避型依恋
C.反抗型依恋
D.混乱型依恋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艾恩斯沃斯(Ainswonh)识别出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反抗型依恋,后来的研究者又识别出另外一种依恋类型——混乱型依恋。
其中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都是不安全型依恋。
其中,混乱型依恋是最不安全的,在母亲回来时,这些婴儿表现出混乱矛盾的行为,母亲抱他们时,他们可能会躲开目光,或者是带着忧伤的情绪去接近母亲。
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以茫然的表情表达自己的情绪。
一些婴儿在被安抚之后又会大哭起来,或者表现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势。
因此本题选D。
第5题:
依恋的主要特征是
A.兴奋性
B.认知性
C.情绪性
D.阶段性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因此本题选C。
第6题:
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种现象是
A.习惯化
B.去习惯化
C.偏爱
D.优先注视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习惯化是指由于重复刺激所造成的反应强度的逐渐降低的现象。
去习惯化是指新的刺激导致反应性增加的现象。
偏爱是婴儿对某个刺激物感兴趣,注视时间长。
优先注视是指在众多的刺激物中,婴儿都率先注视某个刺激的现象。
这些现象被用来对婴儿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进行研究。
本题选A。
第7题:
研究者在2—6个月大婴儿床上方悬挂特殊的风铃。
当把婴儿的脚用一根长绳连到风铃上时,他可以踢脚来让风铃转动。
几分钟后婴儿就开始精力充沛地踢脚。
此时婴儿的学习方式是
A.经典条件反射
B.操作条件反射
C.习惯化
D.模仿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婴儿能够通过主动的操作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这说明婴儿建立了操作
条件反射。
因此本题选B。
第8题:
三四个月的婴儿可以把一名儿童或成人动着的嘴唇与对应的言语声音联系起来,这说明儿童具有的知觉形式是
A.模式知觉
B.客体统一知觉
C.面孔知觉
D.联合知觉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模式知觉涉及的是对两维刺激的识别;面孔识别是模式识别的一种;客体统一知觉涉及的是对三维客体的识别;联合知觉则是个体结合来自一个以上通道或感觉系统的刺激。
因此本题选D。
第9题:
皮亚杰将儿童能够重复周围环境中产生有趣效果的那些行动称之为
A.基本循环反应
B.二级循环反应
C.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
D.三级循环反应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皮亚杰将儿童反复重复一个事件叫循环反应(circular reA,Ction)。
皮亚杰认为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循环反应不断发生修正。
1~4个月时产生的是基本循环反应,婴儿重复主要由基本需要驱动的偶然行为。
4~8个月是二级循环反应,婴儿重复周围环境中产生有趣效果的那些行动。
8~12个月是二级循环反应的协调,婴儿产生有意的或目标指引的行为。
12~18个月是三级循环反应,婴儿通过新异的方式作用于物体,探索物体的属性。
因此本题选B。
第10题:
整个幼儿期,儿童大脑的重量占成人脑重的比率不断增加,具体为
A.由30%增长到50%
B.由50%增长到70%
C.由70%增长到90%
D.由90%增长到100%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虽然幼儿的体重大约只是成人体重的30%,但是在幼儿期,儿童大脑的重量由占成人脑重的70%增长到90%。
因此本题选C。
第11题:
关于幼儿期脑电波变化的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A.α波与θ波逐渐增加
B.α波与θ波逐渐减少
C.α波逐渐增加,θ波逐渐减少
D.α波逐渐减少,θ波逐渐增加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解析:研究表明,在幼儿期,α波逐渐增加,θ波逐渐减少。
12岁以后,除额叶外,θ波基本上被α波所代替。
因此本题选C。
第12题:
关于幼儿皮质兴奋机能和抑制机能的发展描述正确的是
A.幼儿的兴奋机能和抑制机能都在增强
B.幼儿的兴奋机能在增强,幼儿的抑制机能在减弱
C.幼儿的兴奋机能和抑制机能都在减弱
D.幼儿的兴奋机能在减弱,幼儿的抑制机能在增强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
解析:虽然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但是幼儿的兴奋机能和抑制机能都在增强,而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本题选A。
第13题:
彪勒夫妇(K.Btihle和C.Btihler)提出的游戏理论是
A.觉醒一寻求理论
B.元交际理论
C.认知动力说
D.机能快乐说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解析:伯莱恩(D.E.Berlyne)、艾利斯(M.J.Ellis)、亨特(C.Hutt)及费恩(G.G.Fein)是游戏觉醒理论的提出者。
他们认为游戏与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状态——觉醒有关。
游戏是内部动机引起的行为,人们之所以进行游戏活动,是由于机体需要寻求刺激,以维持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觉醒水平。
贝特森(G.Bateson)是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提出者,认为游戏是在个体能够理解交际时所蕴含的信息时发生的。
认知动力说是皮亚杰关于游戏的观点。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对世界的探索,是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
儿童在游戏时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即同化。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所谓淘气行为,基本上是儿童的游戏行为,也就是认识行为。
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夫妇提出的游戏理论是机能快乐说,强调儿童通过游戏获得机体的满足。
因此本题选D。
第14题:
格罗斯(K.Gross)提出的游戏理论是
A.精力过剩说
B.生活准备说
C.成熟说
D.复演说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翟尔(S.Hall,1900)提出了“复演说”,他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游戏形式重演着人类史前时代祖先们的生活至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同年龄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重复着人类祖先的本能特征。
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