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和踝-《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之十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脚和踝-《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之十三
《太极拳论》中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其根在脚,一是说明身上之力来源于脚,二是说明脚要像树根一样深植于地,所谓“脚下有根”是也。

脚的常见问题,是行拳时脚的方向和两脚之间的角度。

此事虽小,却应引起充分注意。

脚的方向不对,力就无法贯穿,而且极易伤到膝盖。

一般来说,两脚之间的角度以45度到90度之间为宜。

如半马步和侧马步时,前脚的脚尖应当朝向后脚脚跟和大脚趾连线的45度方向,脚跟应在从后脚足尖或足中心引出的与后脚脚跟和大脚趾连线垂直的线上。

这里所说的45度,是个约数,若是天生外八字脚,不免角度会大一点,关键在于脚掌能否登上劲以及劲能否顺利通过膝盖,拳友可在行拳时仔细体会一下。

在某些情况下(如仆步),两脚之间的角度可以超过45度,但也不应超过90度。

超过90度时,两脚必然严重外撇,难以形成三角支架,重心不稳,同时两膝会受到极大的扭力,久之极易受伤。

另需注意,前脚脚尖的方向和大腿的方向通常并不完全一致,而是略微里扣,前膝微向里合,这样才能合住劲儿。

向前(如金刚捣碓第三动)或向一侧(如拦擦衣第三动)上步时,前脚尖斜向上向里扣,脚跟贴地铲出。

后退时(如倒卷肱),以脚尖贴地而退。

转变方向时,一般规律是以脚跟为轴,转脚掌。

两脚同时转向时,实腿以脚跟为轴,转脚掌,虚腿以脚尖为轴,转脚跟,如金刚搗碓的第二动和左插脚、击地捶后的转身动作。

任何时候,都应全脚掌着地,足踵和足的内外侧均不应离地。

洪公特别提到,有人踢腿时,支撑腿足踵离地,为大病。

即使前虚步,亦要全脚掌着地,但不踩实而已,此一要求与其他许多拳法不同。

这样即利于竖踝,也利于转换,同时也不易崴脚。

竖踝是指脚踝要垂直于脚跟,其作用是使劲力和大地紧密连接,延长身体的力线。

竖踝的关键在于膝盖不能晃动,小腿和脚踝的关系是定死的,脚要下蹬,同时必然要求脚掌如上所说全面着地,不歪斜,这样脚踝才能竖起立住。

此文是《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系列文章的最终篇。

这一系列文章谈的是笔者的一些粗浅体会,希望对后学拳友有所帮助。

不当之处,亦望大家不吝指教,以期共同进步。

如今的大青山积极培育
“大青山太极文化”旅游品牌
力争成为以太极拳为主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心
让太极走向世界,让世界走入太极
常年居住在此研习太极拳法的外国游客
遍布亚、美、欧20多个国家
成为大青山的一道风景
乡村与国际接轨
传统国粹与世界文化融合
绽放出别样的大青山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