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总复习 课时作业(22)生物的进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作业(二十二) 第22讲生物的进化
时间 / 30分钟
基础巩固
1.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文中对生物的进化历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达尔文没有解释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强调,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
B.进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不会进化
D.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
3.脊椎动物对糖和氨基酸的反应分别需要独特的味觉受体分子,R2味觉受体可“发现”甜味,而结构与其相近的R1味觉受体则可“发现”氨基酸味道。

在进化过程中,蜂鸟的祖先失去了编码R2的基因,只有编码R1的基因,但蜂鸟还会被花蜜所吸引。

下列有关蜂鸟味觉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味觉受体分子位于反射弧的感受器部分
B.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R1味觉受体可能出现了感知甜味的结构变化
D.花蜜诱导编码R1的基因突变为编码R2的基因
4.山油茶籽可以用来榨取茶油,其花蜜中含有生物碱和茶皂素,中蜂、意蜂取食花蜜会死亡,而攻击力强的土栖蜂可以山油茶花蜜为食,并为其传粉。

研究人员将土栖蜂与中蜂杂交获得M蜂。

M蜂繁殖多代后再与土栖蜂杂交以恢复其野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土栖蜂利于保持山油茶基因多样性
B.山油茶与土栖蜂之间存在共同进化
C.土栖蜂与中蜂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D.可用生长素培育无籽果实增加产量
5.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

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具有抗药性的害虫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6.[2017·江西玉山第一中学5月模拟]在阿拉斯加地区,棕熊生活在森林里,北极熊生活在雪原和浮冰上,它们适合生活的环境不同,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但在动物园两者可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棕熊和北极熊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棕熊与北极熊在自然环境中基因无法交流
C.北极熊和棕熊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D.北极熊出现白色皮毛是雪原和浮冰环境诱导发生突变的结果
能力提升
7.[2017·沈阳模拟]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延续和传递
B.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推知,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C.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
D.自然选择、突变都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8.[2017·开封二模]某生物的基因(a)是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的,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以下说法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
A.基因a的产生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
B.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
C.不同地区基因突变的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D.不同地区的群体有着共同的进化方向
9.如图K22-1中a、b、c表示自然条件有差异、存在地理隔离的3个地区。

a地区物种甲中某些个体迁移到b、c地区,经长期进化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图K22-1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再发生改变
C.乙、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存在较大差异
D.甲、乙两个种群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的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10.[2017·河北武邑中学模拟]科学家在研究某种鸟的进化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多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

经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

观察结果如图K22-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图K22-2
A.该种群中控制尾羽长短的全部等位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鸟种群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C.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D.具有生殖隔离的两个物种未必存在地理隔离
11.[2017·广东湛江二模]假设甲果蝇种群中只有Aa、a 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乙果蝇种群中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且数量相等,现将两种果蝇混合培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基因频率相同
B.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a基因型频率不同
C.若两种群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25%
D.若甲、乙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
12.[2017·济南二模]若选取基因型为Aa,性别比例为1∶1的某种昆虫组成一个种群。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A不利时,该种群将进化成新物种
B.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
C.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A和a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
D.该种群随机交配一次会引起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13.如图K22-3所示,地球上的哺乳动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不同种类在形态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该现象体现了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生物朝着的方向发展。

图K22-3
(2)试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E的形成:。

(3)物种C的某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5年后,该种群中基因型AA占46%,aa占20%,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解释原因: 。

综合拓展
14.某种野生型细菌,自然条件下产生了Ⅰ型(含L A基因)、Ⅱ型(含L B基因)、Ⅲ型(含L C基因)三种新类型,现将等量四个品系的细菌混合,置于恒定密闭条件下培养,间隔相同时间,六次测得个体数量(单位:个/10-2 mm3)如下表,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野生型细菌能产生新类型的根本原因是。

多种新类型细菌的出现,表明了生物变异具有的特性。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在自然条件下菌群中L A基因频率会上升”的结论? ,原因:
①;
②;
③。

(3)如果Ⅱ型细菌在空气中能很好生存,那么将Ⅰ、Ⅱ型细菌通过人工融合形成杂种细菌,其后代的基因组成是。

在通气的条件下培养,杂种细菌能否生存? ,请分析原因: 。

课时作业(二十二)
1.C [解析]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达尔文对遗传变异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A项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B项正确;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项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项正确。

2.D [解析] 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可能是可遗传变异,如受辐射等条件影响发生的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等,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进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因为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随机发生的,所以,即使环境没有改变,也可能会因为突变改变基因频率,另外,个体的迁入、迁出同样影响基因频率,使生物发生进化,C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因此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D正确。

3.D [解析] 在反射过程中直接接受外界刺激的部位是感受器,A正确;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接受外界物质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由于蜂鸟祖先已经失去了编码R2(“发现”甜味)的基因,只有编码R1(“发现”氨基酸味道)的基因,却仍能“发现”花蜜的甜味,由此推测,可能是R1味觉受体的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C正确;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花蜜作为环境因素对这些原材料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而不是诱导突变的作用,D错误。

4.D [解析] 有性生殖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提高生物多样性,故A正确;山油茶和土栖蜂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即土栖蜂为山油茶传粉,山油茶为土栖蜂提供食物,故B正确;土栖蜂与中蜂的杂交后代可以繁殖后代,说明土栖蜂与中蜂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故C正确;生长素只能促进果实发育,不能增产,故D错误。

5.B [解析]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是生物本身的属性,环境(包括杀虫剂)对这些变异进行选择,适应环境(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导致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6.D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棕熊与北极熊在自然环境中由于地理隔离而导致基因无法交流,B正确;北极熊和棕熊都是长期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C 正确;突变是不定向的,北极熊白色皮毛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7.B [解析]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遗传使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传递和延续,A 正确。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的交流,种群基因库之间的差异导致基因不能进行交流,从而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

自然选择、突变都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8.D [解析] 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杂合子(Aa)的频率在世界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环境条件下,选择作用会有所不同,不同地区基因突变的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

不同地区的群体进化方向不一定相同。

9.C [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

a地区的环境在变化,留居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乙、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这两个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它们的基因库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甲、乙是两个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乙物种是从甲物种进化而来的,二者的基因库组成可能部分相同。

10.A [解析] 该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A错误。

11.D [解析] 混合前,甲种群中Aa=50%,aa=50%,因此A的基因频率=50%×1/2=25%,乙种群中AA=50%,Aa=50%,A的基因频率=50%+50%×1/2=75%,A错误;混合前甲、乙种群的Aa基因型频率都是50%,B错误;若两种群随机交配,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C错误;若甲、乙种
群中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有1/4AA、1/2Aa、1/4aa,则子一代的A 基因频率为50%,D正确。

12.D [解析] 当自然选择对显性基因A不利时,隐性基因a的频率会增加,说明该种群在进化,但不能说明是否有新物种形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为形成生殖隔离,A项错误;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B项错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C项错误;由题意知,该种群只有Aa一种基因型,随机交配一次后,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1/4、Aa基因型频率为1/2、aa基因型频率为1/4,所以D项正确。

13.(1)多样性
(2)原始的哺乳类产生不同的变异,其中适应水环境的变异被水环境选择而保留下来,这样代代选择、积累,经过漫长年代而形成了水栖的动物E
(3)否因为基因频率没发生改变
[解析] 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原始的哺乳类动物可以演化成很多种生物,因此体现的生物进化规律是生物朝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5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即种群没有发生进化。

14.(1)基因突变不定向
(2)不能①基因突变的有利和有害并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②只有适应生物生存环境的基因,其频率才会上升③表中数据只能说明在密闭条件下,种群中L A的基因频率会上升
(3)L A L B能杂种细胞分裂产生的子代都含有L A、L B基因(或不能L B基因有可能不表达) [解析] (1)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产生新类型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多种新类型的出现表明了生物变异具有不定向性。

(2)表中的数据是在恒定密闭的实验室条件下培养获得的,不同于自然条件下,所以不能判断自然条件下L A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因为生物的生存环境不同,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不同,基因突变的有利和有害是相对环境而言的,只有适应环境的突变基因频率才能上升。

(3)融合后的杂种细菌含有亲本的基因,基因组成为L A L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