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
作者:许海燕
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1期
一、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
1hm2耕地平均占有水量28 050m3,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
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和耕地分别占全国的45.3%和64.1%,而水资源却仅占全国的19%,人均占有量为全国的1/5。
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季节,春冬季往往较干旱,即使在南方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自然降水也难以满足水稻全生育期的需水总量。
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粮食增产对灌溉的依赖。
据有关研究表明,耕地灌溉率与粮食单产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8左右。
黄河以南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单产可增加2.9千克/亩;黄河以北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单产可增加2.79千克/亩。
我国现有有效灌溉面积约占全国耕地的50%,但却生产全国80%的粮食。
1949—1979年,我国耕地面积基本上未增加,但有效灌溉面积却呈直线增长的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3.9%,相应的粮食产量也增加近两倍。
然而,对于一个水资源分布在时空上很不均匀的国家来说,不可能持续依靠大量增加灌溉用水来维持粮食的增产。
未来要提高耕地灌溉率,以促进粮食持续增长,必须主要依靠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
二、土地资源
1.耕地面积利用变化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粮食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
近年来,我国一方面因人口大量增加造成耕地明显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各项非农建设的迅速发展,导致耕地净减少十分突出。
1978—1993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6 432万亩,相当于一个四川省的耕地面积。
由于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导致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
另外,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农用地方面,最突出的是在耕地上盲目扩种果树、挖鱼塘、大量占用耕地,过多地挤掉了良田面积,严
重影响粮食生产。
粮食总产量的稳定与增长必须有一定的种植面积作保证。
因此,粮食种植面积的减少给我国粮食产量的稳定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在耕地面积变化的同时,其区域分布也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东减西增”、“南减北增”特征。
总的趋势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沿海平原、丘陵耕地减少幅度大,而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增加幅度较大。
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耕地增加幅度最大,其净增面积相当于原面积的1.4倍。
耕地面积变化在区域分布上的这种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粮食的增产。
2.宜农荒地和中低产田
我国尚有宜耕荒地资源约2.05亿亩,其中面积较大的有新疆(7 227.76万亩)、黑龙江(2 326.37万亩)、内蒙古(1 541.84万亩)、甘肃(1 142.92万亩)、云南(1 058.53万亩)。
另外,我国目前中低产田比重较大,生产力水平较低。
据全国第二次土壤调查数据分析,我国高产耕地占21.54%,中产耕地占37.24%,低产耕地占41.22%。
根据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增量的动态变化趋势,结合各地区的生产状况、自然与社会条件以及相关资料的分析,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南地区还有较大的粮食增产潜力。
东北地区后备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
该地区后备耕地资源面积0.102亿公顷,占全国后备资源的30%,其中土壤肥力高的一、二等地占84%,还有中低产田0.12亿公顷。
因此,大力开垦宜农荒地,加大农业投入,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可保持较高的粮食增长速度。
华北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和发展节水农业潜力较大。
在该地区,粮食增产潜力主要在改造中低产田、开发宜农荒地、发展节水农业、平衡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等方面。
西北地区是后备土地资源和中低产田改造潜力较大的地区。
该地区后备耕地资源为0.105亿公顷,占全国后备耕地资源的31%,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分布地区,通过适度开荒可扩大粮田和改造中低产田、调整粮食结构和促进粮食的畜牧业转化。
三、科技投入
1.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我国选育出3 600多个新品种。
而品种的每一次更新换代,可以使粮食增产10%~20%,高的达30%左右。
根据湖南省“我国杂交水稻发展趋势预测和战略研究”课题资料,1976—1998年13年间杂交水稻比常规稻平均增长率高34.8%。
同样,小麦、玉米品种也不断更新换代,使单产稳步提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杂交玉米“中
单”2号,平均每公顷增产750万吨。
80年代玉米比50年代种植面积扩大了1/3,总产增加了2.4倍,为历史跨越4亿吨粮食台阶做出了贡献。
2.栽培技术和灌溉技术的提高
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展以改善水利条件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以及旱改水、单改双等耕作制度的改革。
20世纪60年代长江流域推广了双季稻栽培技术。
70年代长江中下游和华南部分地区,在麦稻两熟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多熟制,北方黄淮海地区改一年一熟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1996年全国复种指数为160%,比解放初期提高了80%以上。
地膜覆盖及其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粮食增产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水资源相对不足,华中、华北、西北绝大部分地区水资源都很缺乏。
建国后经过40多年的努力,在北方通过引水工程、打井、节水灌溉技术等,把许多旱地变成了水浇地,使粮食产量成倍增加。
大区域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收到了明显的增产效果,还大大提高了渠系利用率。
总之,灌溉水采用科学的灌溉制度和经济灌溉定额,可使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左右。
3.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基本解决了蝗虫防治问题,小麦锈病于1965年也基本得到控制。
国家对水稻的稻瘟病等一些危害性较大的常见多发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防治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应用抗性品种、药剂、天敌等综合防治技术,把病、虫、草害降到最低限度。
四、物质投入
物质投入包括化肥、农药和农业机械的使用与推广,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这里着重探讨化肥对农业增产的影响。
FAO(国际农业组织)于1960—1977年对41个国家进行的10多万个化肥示范核试验表明,最好的化肥处理平均增产粮食67%,我国1981—1983年全国化肥试验网的实验结果也证实,在其它技术措施配合的条件下,化肥施用得当,水稻增产为40.8%,小麦增产为56.6%,玉米增产为46.1%。
近年来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严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直接导致其对粮食生产投入的减少,从而引起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
我国科技进步较慢,农业技术贡献率显著提高的制约因素较多,因此,农业在近期内难有根本性的“绿色革命”一样的创新技术。
我国农作物生产中现有科学技术成果到位率仍然很低,目前我国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只有39%,而发达国家已达到60%,所以提高农业科技的利用率还有很大的
空间。
在物质投入的利用方面,我国灌溉水和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40%,至少有20%的提高潜力。
这两方面的加强都可以大大促进我国粮食的增产。
五、政策、价格
农民是生产粮食的主体,其种粮积极性受粮食生产利益的影响。
国家粮食生产政策的制定对于维持粮食种植面积有着重要作用,但更多的是通过对粮价的调节来影响农户行为从而影响粮食生产。
另外,粮食市场价格波动也影响农户行为。
因此,农户行为受自由市场交易价格和计划收购价格的双重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收购价格或市场价格有一方较高时,农户就会积极增加粮食生产和供给。
1988年和1989年国家连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达14.6%和26.9%,市场价格也分别上升了
14.1%和21.3%,使1990年的粮食生产上升了9.3%,但紧接着1990年和1991年的收购价格和市场价格的下跌使粮食生产又滑入低谷。
1992—1996年国家粮价持续上升,特别是1994年二者的升幅分别达到29%和50.7%,1995年升幅为29%和36.8%,这极大促进了粮食生产和供给。
实践证明,在“双轨制”下,我国农户的粮食生产和供给受政府采购价格和市场交易价格的双重影响。
但由于目前我国国内粮食价格已经超过国际粮食价格,如1999年小麦价格高于国际市场41%,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5%,不可能再通过大幅度提高粮食价格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尤其在入世后,我国粮价提高的空间更小。
这将会给我国粮食的持续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