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唐代边塞诗歌的进取精神及其价值取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唐代边塞诗歌的进取精神及其价值取向
戴光明
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617000)
摘要:边塞诗歌是我国唐诗中的代表性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特别是盛唐边塞诗歌,饱含着一种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在诗歌中,进取精神呈现出昂扬乐观的基调和雄浑豪迈的风格特征,它是蓬勃发展时期人们社会心理、民族意识和价值取向的反映。
献身边疆,杀敌报国是唐民族拼搏意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进取精神的崇高升华和核心所在。
这种精神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和民族魂,推动着社会与历史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边塞诗歌进取精神豪迈乐观拼搏意识价值取向
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全面成熟和繁荣时期,特别是到了盛唐,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就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在丰富多彩的诗苑里,占据着当时诗坛的一席之地。
边塞诗歌以其动人心弦的笔触,在围绕战争题材的描绘以及边疆风情的抒写中,熔铸着深厚的思想内蕴,洋溢着慷慨的英雄气概,饱含着一种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它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是我们认识唐代社会的一面真实的镜子。
一、进取精神的产生
进取精神是指人们因受时代情境感染、活动刺激、言行激励而呈现的渴望进步的情绪,它既是自我选择、扬弃与接纳的思想碰撞过程,也是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思想孕育、萌动和生长的过程。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特金森(J.W.Atkinson)的成就动机理论,进取精神像一台马力强大的“发动机”,是个体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
乐观、要强、奉献、不满足、有胆识都是进取品质的重要特点,它是人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特征。
进取精神在我国源远流长,并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腾飞上进,刚健有力的龙作为自己的图腾来顶礼膜拜,其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后世人们不断进取的信念和精神支柱。
纵观古今中外,每个民族在向鼎盛时期突进时,人们满怀一种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唐代历经了一个由初时的天下甫定到称雄中华的兴盛历程,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文治武功的辉煌时期,成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
当时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创造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和空前高涨,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社会一扫六朝以来的颓靡之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了一派生机昂然的盛世景象。
国家政治和经济的开明昌盛,以及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唐人进取精神产生的直接原因。
同时,由于新的时代理想不断改变着唐社会的审美情趣与风尚习俗,成为文学艺术沿革的内在动力,特别是初唐四杰、陈子昂所倡导的诗歌革新运动,促成了诗界以国是为重,关心国计民生的风气,并在其表现传播过程中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心
理定势,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推动与促进了进步思想潮流的发展。
因而,健康的文化意识现象对社会生活所发生的积极作用,也是进取精神得以兴盛和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生活在唐帝国的人民其胸怀气魄、眼光和见识都是过去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他们憧憬未来,充满风云际会的幻想,渴望实现不平凡的人生,诗人孟浩然登楼望洞庭湖,唱出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般意境空阔,气象万千的佳句;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美政理想昭示着美好的人类社会;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在白日、黄河、群山这些壮阔的景物描写中,寄寓着“登高望远”之意,把盛唐知识分子开阔的眼界和进取的精神明白无误地道了出来;诗仙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博大情怀正代表了大唐诗歌的本色基调。
诗人们以天下为已任,怀抱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这种对于社会、对于人生永不止息的思考与追求,俯仰天地的大气情怀,铸就了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唐民族豪迈乐观的气质特征。
特别是被门阀制度压抑了几百年之久的庶族士人的翻身解放,以及这个新阶层的迅速崛起,为新王朝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民族伟力也因此极大地迸发了出来,形成了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
唐人共同的精神理念和思想品质,是在中原这样广大的沃土上,在共同社会生活、实践与理想目标的基础上逐渐孕育、形成起来的。
它是那个特定时代人们社会心理、价值取向和民族意识的集中反映,是强势国力与强势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新兴社会的产物。
因为它决不可能在末代衰世出现。
二、进取精神的具体表现
随着以长安为中心,各民族商业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加强,以及大规模边塞战争的爆发,使唐代边塞诗歌得以兴盛发展起来。
当时,不管是庶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不少著名的诗人都曾随军出塞,亲历过兵马弓刀的军旅生活,他们奔赴前线,去接受硝烟的洗礼,体味风土人情,唱咏戍卒心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中获得了创作源泉,并积累了较多的生活体验,因而许多文质俱佳、光焰四射的美文得以相继诞生问世。
这些作品描绘了激烈的疆场和壮阔的塞外风光,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军旅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火热的社会斗争生活。
进取精神首先就以动人的旋律,高亢乐观的基调凸现出来。
由于唐代诗人不安于现状,不满足于平静的生活和单调的色彩,他们崇尚自然,渴望领略异域情调,在边塞这块遥远陌生的土地上,寻找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和艺术视野,从而极大地激发出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创作力。
这些作品积极向上,慷慨激昂,杨炯的《从军行》在与顽敌龙争虎斗,天昏地暗的拼杀声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铮铮誓言,道出了唐代读书士子不愿皓首穷经,决意征战沙场的强烈心声。
大家所熟悉的王昌龄的《从军行》,以雪山孤城为背景,有力地显示出身经百战,金甲磨穿的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具有金刚雄风般的气势。
在反映边疆艰苦的战斗生活中,诗人岑参尤以乐观精神著称,面对大漠中的风沙、大雪、火山、热海和屯云积水等极为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诗人发出的是惊喜和赞美之词,“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山云歌送别》),将传说中的火焰山描写得光焰四射,无比壮观!“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
且肥。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些边疆少数民族神话故事,一经他的渲染便灵气十足,焕发出了奇情异彩。
又比如他在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送别诗中就用春花喻冬雪,把漫天大雪,北风卷地这种塞外萧瑟苦寒的自然景象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笔描摹出来,呈现一派无边的春意和清新的情致,而帐外耀眼的旗帜又与茫茫雪景相映成趣。
岑参在作品中,赋予了所表现的审美对象一种诗情般的意象成分,使其诗歌色彩斑斓,意境鲜明,透出一股厚重的质感美,完美地体现了诗人奇丽豪放的浪漫主义本色。
另一位大诗人高适的《送董大》,也同样一反离别诗伤感的俗套,在北风吹雁,大雪纷纷这样寒冷凄清的送别气氛中,唱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绝句,其不凡的襟怀气度,可见一斑。
通过边塞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环境极其恶劣、险情不断的戍边生活和战斗中,将士们士气高涨,始终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诗中所描写的这幅塞外风雪图,俨然一首战地交响曲,它反衬出了沙场勇士们的无畏英姿,给人以奇伟之美。
在欢快的琵琶伴奏声中,王翰的《凉州词》用奇丽耀眼的语词把生活中将士豪放的性格,以及军中宴饮之间兴奋狂热之情淋漓畅快地勾画了出来。
末句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看似轻描淡写的劝酒词,却将他们豁达乐观,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真实自然地传达了出来,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此外,一些抒发征人缠绵思乡之苦的作品,同样富于浓郁的边塞气息和浪漫色彩,展现了塞外胡天另一番迷人景致。
从这些边塞作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与触摸到唐人旺盛的生命力,乐观高尚的精神格调,以及他们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力。
大气磅礴、雄浑豪迈的风格特征在许多边塞诗中得到了最有力的体现,它是进取精神的标识和形象化身。
伴随着澎湃的气势,边塞诗歌首先就以它饱蘸情感的大手笔呈现在人们面前,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借古喻今,赞美李世民在抗击突厥人侵扰战争中所取得的巨大胜利,其剿灭外敌、平定边患的豪气直冲云天!七绝圣手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以轻快跳脱的笔法写出了前军辉煌的战果,充满了传奇色彩。
全诗豪情万丈,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堪称边塞作品中的传神之作。
“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王维《燕支行》),“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高适《蓟门行》),在战场上面对来去如风,精悍凶猛的强敌,诗中刻画的唐将士个个
武艺精湛,气势骇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忘死的拼杀精神,震撼人心!“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在《燕歌行》中所展示出来的战争场面和边塞景色,境界阔大,形象鲜明。
唐殷璠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
王维的名诗《使至塞上》,较之前者,视野则更为广大,意境更为雄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将大漠、长河、落日这些自然界中最美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丽而奇幻的几何图形,落霞的余辉又给这幅苍凉雄奇的画面蒙上一层金黄的色调和微微的怅惘,其色彩的综合渲染,几乎可以与西方任何现代派、印象派大师们的画媲美,充分体现出了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
庄子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幅“千古壮观”的大漠图,令人叹为观止!它是唐代卫国将士力与美的象征,是他们庄严使命与崇高品质的物象外化。
诗人在诗人们在表现战争的同时,将艺术的笔触深入至人物的内心,很好地表现出了将士们的精神世界。
边塞诗歌这种风格气质特征与形式内容完美的融合,是华艳轻浮的南朝文风与刚劲厚重的北朝文风相互
借鉴的结晶,它不仅是对汉魏风骨的一种继承与发扬,更是唐人独有的审美情趣与诗歌艺术相碰撞而发出的耀眼火花,是我国诗歌千百年创作发展的典范。
较之以前的文学,则更象是一位粗犷的伟丈夫,充满了“骏马西风塞北”的阳刚
之美。
总之,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初、盛唐边塞诗篇,不管是表现艰苦激烈的军旅生活,还是描写精彩的塞外风光,其作品大都意境高远,风格奔放,充满了爱国精神,闪耀着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辉,体现了一种不屈服于严酷的自然环境,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勇于战胜敌人的进取精神。
三、进取精神的崇高升华
当时的唐朝与吐蕃、契丹、突厥、南诏,都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武装冲突。
由于开元时期所进行的多是御边性质的战争,表达了人民保土卫国、要求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愿望,因而诗人们在创作中充满了一种战胜邪恶、伸张正义的情感。
在民族大义和高高飘扬的爱国主义这面旗帜的感召下,一种戍边拓土,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弥漫在整个初、盛唐社会。
边塞诗歌在对战争的刻画和描写中,抒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讴歌边关将士的献身精神。
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军事对峙,战争频仍的年代,唐人那种不甘人后,尚健好强的进取精神被演绎成为了铿锵有力的爱国情怀。
作品中虽然闪现着刀光剑影的嘶杀声和血流成河的悲惨场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但是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不是悲伤、痛苦和消沉的,这些作品总体上并不给人以萎靡畏缩、惊魂未定的感觉。
相反,它却具有雄浑的底蕴,激荡着气吞山河的雄风,从诗歌中我们看不到懦夫、胆小鬼和逃兵的形象,也少闻凄恻感伤的边愁音,诗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拼杀声,有如雄师咆哮、万马奔腾,那坚强的战士和血与火的战场,处处显示着英勇无畏和赫赫战功,洋溢着我军的豪迈之情。
岑参的诗歌《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以博大的气势描写全军将士同仇敌忾,出师讨伐侵扰者,诗中给我们再现了荒凉、雄阔的古战场上一幕阴森恐怖、血雨腥风的战争图景。
而“今见功名胜古人”的结尾之句以战胜者的姿态,高奏凯歌!透过悲壮宏大的画面,我们看到的是大漠风尘中,戍边将士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是这些热血男儿在民族尊严和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与践踏的时候,义无返顾,赴汤蹈火,奋勇杀敌。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唱出了一曲曲捍卫疆土的激越之歌,谱写下了壮丽的章篇,树起了一座保家卫国的丰碑。
当然,战争中由于皇帝开边之意未已,统治阶层骄横恣奢,欲壑难填,同时又加之一些将领为了邀功请赏,推波助澜,致使战争烽火日益蔓延开来,给广大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造成了无数的死伤和巨大的灾难痛苦,从而加深和激发了社会矛盾。
盛唐以后,随着国势的衰微以及中晚唐换兵制度的逐渐废毁,诸多弊端暴露无遗。
正因为如此,边塞战争正义的光芒变得黯淡起来,诗人们以清醒的笔伐,义愤填膺地对军中苦乐不均,特别是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行径作了有力的讽刺、揭露与批判,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具有较高的人民性和历史的真实性。
边塞战争它是唐代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也是唐帝国力量发展到一定的饱和状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运转,民族势力不断向外扩展的必然结果。
尽管人们对这场战争毁誉参半,但在当时,它却是保卫国家
疆土的一种有效的军事行为,比如,唐王朝与吐蕃争夺对西域的统治权,畅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内地与边疆乃至中西经济、文化的交往,推动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因此,从抵御外辱,缔造和平与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唐代边塞诗歌仍不失为我国历史上一部真正意义的英雄史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古以来,边患是对国家政权巩固的一个严重威胁。
唐代最终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四百多年战乱,彻底扭转和改变了长期受外夷侵扰的屈辱局面,同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得到全面改善。
从此,东土大唐国威远赫,各国争相前来进贡,“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朝会盛况,无不令国意气风发,人心潮澎湃。
战争的胜利、疆土的巩固和拓展,无疑给这个冉冉升起的帝国注入了一针强劲的兴奋剂,一种锐意进取,志在必得的民族精神大为振作起来!随着这种精神内涵的不断萌发、凝聚、扩展和深化,它已经超越了个体范畴,将人们对祖国的忠诚与朴素的爱,提高到全社会的意义上,升华到一个崇高的精神境界,并成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象征。
投身边疆,杀敌报国是拼搏意识的高度体现,它是唐民族进取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所在。
最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应该正确地看待唐人的功利思想,其实私心和公德并不是不相容的。
从军边塞,“名勒燕然,万户封侯”是唐代人们求取功名的一种新出路,正当的不损人的名利之心,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完全应该值得肯定和提倡。
边塞诗中这种不畏艰难困苦,置生死于度外,不向恶势力低头,敢于与命运和现实抗争,昂扬向上,奋斗不止的进取精神是大众利益的高度体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民族魂,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强大力量。
参考资料: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4月。
[2]李达武,《心期—诗美的探索》重庆出版社,1986年12月。
[3]《中外文学作品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4]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5]《古典文学知识》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第38期。
[6]《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刘鸿达、吕泽山《盛唐边塞诗的审美意蕴》《哈尔滨师专学报》97年04期[8]刘俊敏《论盛唐边塞诗的风骨美》,(《许昌师专学报》99年02期)
作者简介:
戴光明(1962年10月)男,重庆,汉语言文学讲师。
单位: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通讯地址:四川省攀枝花市四川机电学院基础部
邮编:617000 电话:(0812)6252857(办)
E—mail:daiguangming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