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虚词用法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虚词用法归纳

一代词。

(一)代人。

多是第三人称代词,“她、他(们)”,有时也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1 先妣抚之甚厚。

(《项脊轩志》)
2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二)代物、代事。

“它”
1 此吾祖太长公宣德年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项脊轩志》)
2 蜩与学鸠笑之。

(《逍遥游》)
(三)指示代词。

“这、那”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结构助词。

(一)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1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
2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项脊轩志》)
(二)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句子变成名词性的短语。

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氓》)
3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氓》)
(三)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罪之有?
(四)放在倒置的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
(五)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起舒缓语气、和谐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顷之,持一象笏至。

(《项脊轩志》)
三动词。

“到……去”
1 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一代词。

(一)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的)”
1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氓》)
3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4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赤壁赋》)
5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

(《与妻书》)
(二)指示代词。

“这、那(个)”
1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2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羡乎?(《赤壁赋》)
二副词
(一)加强推测语气,“大概、可能、恐怕”
1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二)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希望”
1 汝其勿悲!(《与妻书》)
2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与妻书》)
3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与妻书》)
(三)加强反问语气。

可译成“难道”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四)表选择关系。

“是……还是……”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一连词。

(一)表并列关系。

不译或译为“又”。

1 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

(《与妻书》)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二)表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2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逍遥游》)
(三)表承接关系。

不译或译为“就”、“接着”。

1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2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赤壁赋》)
(四)表转折关系。

但是,却。

1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
2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项脊轩志》)(五)表假设关系。

如果,假如。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
(六)表因果关系,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
(七)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项脊轩志》)
3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项脊轩志》)
4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项脊轩志》)
5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6扣舷而歌之。

(《赤壁赋》)
7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
(八)表目的关系。

可不译。

1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
二代词。

通“尔”。

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1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三复音虚词。

(一)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二)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二)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一代词
(一)用在其他的词或短语之后,构成名词性短语,可以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地方、方面)”。

1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2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逍遥游》)
3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
4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阿房宫赋》)
(二)用在判断句中,表停顿
1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
2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用在“今”、“昔”等时间词之后,起停顿作用
1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触龙说赵太后》)
2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论语·季氏》)
(四)用在后置的定语后,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1 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
2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用于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1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3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与妻书》)
二介词,相当“于”,引进动作的处所、对象等
1 相与枕藉乎舟中(《项脊轩志》)
2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3 以吾一日长乎尔。

(《论语先进》)
三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1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

一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1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
2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烛之武退秦师》)
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1 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2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三动词。

可译为“如同”“像”“比得上”
1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若:比不上)
2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四“若夫”,固定结构,复音虚词,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可译为“再说”、“至于”。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2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一副词:
(一)表承接,“于是”“就”“便”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项脊轩志》)
(二)表条件。

“才”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黔之驴》)
(三)表转折,“竟然”“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
(四)表判断。

“为”“是”“就是”
吾乃梁人也。

(《鲁仲连义不帝秦》)
二代词。

(一)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也作主语,可译为“你”,不能作宾语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二)用作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
三固定结构,复音虚词
(一)无乃:表猜测,可译为“恐怕……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二)乃尔:可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孔雀东南飞》)

一介词。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

“拿”“用”“凭借”
1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2 鹏之徙于南冥也……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
3 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二)表示动作对象。

“把”
1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原因
汝不必以无侣悲。

(《与妻书》)
(四)表示动作的时间或处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二连词,用法相当于“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因果、修饰或目的关系。

1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
3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
三助词。

与方位名词组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如“以来、以上、以往”
四复音虚词。

(一)以是、是以:表原因,相当于“因此”。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二)以为:“把……当作”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二)有以、无以“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五副词。

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