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江苏省大丰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讲 语言运用——整合语境,识别修辞,分析作用课后练习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语言运用——整合语境,识别修辞,分析作用
题一:1、选出与“皎洁的月亮从云缝后面向下窥探着”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朵朵浪花托起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B.休闲是人生一枚甘甜的果实。

C.他委屈的泪水像开了闸似的哗哗流了出来。

D.在这时代的主旋律中,也偶尔有几声不和谐的音符。

2、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回望兰亭,难忘残园雨锁,难忘清波泛舟,难忘竹林漫步……
B.这条百年老街在初夏的阳光中,愈发显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C.林子里很多地方还积着厚厚的雪,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径自开了起来。

D.每到冬季,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仿佛一把巨大的竖琴,奏出美妙的音乐。

3、下列句子不能改成被动句的一项是()
A.大雨淋湿了工人的衣服。

B.这劳动场景深深地感动了他。

C.我们检修了一遍电子计算机。

D.天边飘来朵朵白云。

题二:1、从下列各句中的“红”来看,使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C.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嫩绿和墨绿的植被编织出硕大无边的毡毯,一直铺展到天边。

B.时间与空间好像在你的脑海里,无止境地延伸着,延伸着。

C.从破败的城墙中,他们看到了美,一种残损的美,像维纳斯。

D.日记本是我的所爱,就如同我儿时的抽屉,里面装满了钉子和小刀。

3、找出意思差别较大的一组话来()
A.①我差点儿没把这件事儿忘了。

②我差点儿忘记了这件事儿。

B.①他可能知道了这件事。

②他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C.①我不会不认识他的。

②我怎么会不认识他呢?
D.①我不再说什么了,他已明白这个道理了。

②既然他已明白这个道理,我就不再说什么了。

题三: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

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题四:对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

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当好一兵一卒。

A.明喻,因为句中有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里装不下“大棋盘”。

C.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题五:1、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的四种分析,哪一种更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方法()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

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

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

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

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

A.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景色。

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是旺盛的生命力。

D.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景色。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

”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

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病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

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题六:1、对下面一段话的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A.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B.作者运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顽强的生命力。

C.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修长茂密,充满自然美。

D.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井冈山的翠竹挺拔、强劲,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

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策……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

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题七:1、从修辞方法的运用角度来看,填在下列横线上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雨停了,月亮穿过云雾,把明亮的光辉洒在广场上,广场像用银子铺成似的。

在有积水的洼地上,,变成了透明的、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

A.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好像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把这五月之夜的乡村,映照得如同在水晶体中一样。

B.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月亮的影子。

C.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D.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好像都在燃烧着焰火,五月之夜的乡村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2、从语言连贯和修辞运用的角度看,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瘦劲。

譬如花,
则。

A.唐诗如芍药海棠,浓花繁枝;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B.唐诗如寒梅秋菊,浓花繁枝;宋诗如芍药海棠,幽韵冷香
C.宋诗如芍药海棠,幽韵冷香;唐诗如寒梅秋菊,浓花繁枝
D.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芍药海棠,浓花繁枝
3、填入下列横线的几句话,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第一天到达一个小村的小旅店过夜。

“鸡声茅店月”—这诗的意境在我的心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①月色窥窗
②天将破晓时
③周围死般沉静
④醒来听到鸡鸣
⑤似乎在致黎明的问候
A.①②④③⑤ B.④②③①⑤
C.②④③①⑤ D.⑤②④③①
题八:1、从修辞效果看,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自从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

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地球伤痕累累,公害却频频发生,,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环境中。

A.“三废”的阴影像阴云在世界各地飘荡。

B.“三废”的阴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C.“三废”的阴影像强盗在世界各地横行。

D.“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

2、根据文意,在下边空缺处该填的恰当的喻体,正确的一项是()
开拓者的美名,令人神往、羡慕、崇敬。

它,般吸引着青年人去奋斗,去追求,去踏勘,去捞取知识的珍贝,去撷取科学上的明珠。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好像一只只洁白的羔羊
C.像从仙境倏然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D.仿佛高高耸立的垛垛银棉
3、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正确的顺序应为()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和村民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①就像勇敢的战士一样,
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
③马上扔下背包,
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A.③②①④ B.④②③①
C.④②①③ D.②③①④
题九:1、分别与前面的语句构成最佳对偶句的一项是()
今天在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是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和平可期,,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志不绝争取民生
B.人心异常悲痛志不绝民主有望
C.人心异常悲痛意志坚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斗志昂民主有望
2、下列诗句中,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题十:1、下边是一首七言律诗,括号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晶宫。

A.半帆风雨宜织锦 B.千年筠竹老不死
C.半树佛花香易散 D.万里鱼龙争照影
2、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出句,下面能与它构成对偶句的一项是()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第2讲语言运用——整合语境,识别修辞,分析作用
题一、
1、A
2、B
3、D
解析:
1、例句中用“向下窥探”写月亮,完全把月亮当作人来描写,是拟人的修辞方法。

B、D选项中,“是”、“有”是暗喻常使用的喻词,可以判断为比喻的修辞方法。

C项中,“像”是明喻常用的喻词,判断起来非常简单,也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A项中,用“托起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写“浪花”,是把浪花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浪花以人的动作,是拟人的修辞方法,正与例句相同。

2、A项中,“难忘……难忘……难忘……”是排比修辞;C项中,“高山杜鹃花却等不及”中的“等不及”是拟人修辞;D项中,把“流动的飞瀑凝固成一根根冰柱”比作“一把巨大的竖琴”是比喻修辞。

3、在动词谓语句中,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施动者,这样的主动句,可以改为被动句。

本题中D项主语不是行为的使动者,所以不能改为被动句。

题二、
1、C
2、B
3、B
解析:
1、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2、B项使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

3、B项中两句意思是相反的。

题三、C
解析:C项是夸张手法,给人以强烈突出的印象。

题四、D
解析: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题五、
1、C
2、B
解析:
1、上面一段文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运用了拟人,如:“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

另外,本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松树的那种“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故综合这两方面考查,选C。

2、B项中前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题六、
1、B
2、B
解析:
1、B项修辞手法分析正确,语句表达的感情总结到位,最恰当。

2、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题七、
1、A
2、A
3、C
解析:
1、A项语句前后衔接连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恰当。

2、衔接上文,前文正在说唐诗,所以排除C、D项。

B句比喻运用不恰当,也排除。

3、这个题首先要考虑符合生活的逻辑,一个从睡眠中醒来的人对外界最初的感知,应是声音,然后才是视觉的反映。

当然,这一切发生的时间都是“天将破晓时”。

所以它的正确的次序应为:②④③①⑤。

题八、
1、D
2、C
3、B
解析:
1、A项“阴云”还有散去的时候,比喻不当。

B项“三废”没有“虎豹”的行为暴烈,比喻不当C 项“三废”与“强盗”的行为没有相似点。

2、前文中有“令人神往”等词,对应的喻体应该是仙境中的羽毛。

3、“听到广播”是引发“扔下背包”等的缘由,应排在开头,“像勇敢的战士一样”是形容战士冲入抢收战斗的,应放在最后,所以按照时间顺序排为:④②③①,答案为B。

题九、
1、B
2、A
解析:
1、考查对偶的修辞手法,注意词性和词意的对应。

2、A项中“去”不能对“边”。

题十、
1、D
2、A
解析:
1、对偶句的考查,第四句“一船”对应第三句应该也是表示数字的“万里”。

B项语意不符。

2、不但词语要对应,语意也要符合融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