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模式下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的实施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队协作模式下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的实
施效果
叶霖;施玲玲;钱苗苗
【摘要】目的探讨团队协作模式下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的实施效果.方法将100名住院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2016年5月至8月)和观察组50例(2016年9月至12月),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基于团队协作模式病房—血液净化室运送慢性肾衰竭患者,分别于实施前后比较医护人员血透运送知识、运送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运送工作效率.结果 (1)医护人员血透运送知识各项目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施前运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00%,培训后运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5,P<0.05);(3)实施后进入血透室时间、血透完毕回病房时间均明显短于实施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886、3.964,P<0.05)结论团队协作模式保证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能力.
【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统计》
【年(卷),期】2018(025)004
【总页数】3页(P302-304)
【关键词】血液透析;团队协作;慢性肾衰竭;转运
【作者】叶霖;施玲玲;钱苗苗
【作者单位】325000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325000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325000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之一。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住院期间一般要进行3~4次血液透析,需要住院患者在血液净化室与病房之间多次往返[1-2]。
安全高效的转运是保证血透治疗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多项研究指出,医护人员、后勤部门及病房之间的转运过程中存在的沟通不畅、安全意识缺乏造成患者潜在安全隐患、医疗服务中断问题[3-4]。
WHO明确指出,患者安全目标在每年要规范执行转送事项标准,以此将医疗安全提升[5-6]。
2016年5月,本研究根据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2016年度患者安全目标》,结合血液净化室的实际情况,针对慢性肾衰竭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所牵涉的责任不清问题,制定团队协作模式运用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2016年5月至12月)本院收治进行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住院行血液透析者;少尿、无尿者;均知情且自愿参加本研究者。
排除标准:肾脏移植者;器质性心脑疾患;既往有精神病史、心理障碍者。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患者按住院时间分为对照组50例(2016年5月至8月)和观察组50例(2016年9月至12月)。
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
(49.85±10.07)岁;血透前尿素氮:(32.62±9.33 )mmol/L;血肌酐:
(1.43±0.37)mmol/L。
观察组男性3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6.92±11.25)岁;血透前尿素氮:(32.55±9.48) mmol/L;血肌酐:(1.47±0.33)mmol/L。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团队协作模式
1.2.1 准备阶段由血透净化室、肾内科成立调研组,结合文献及转运过程中出现的
不良事件制定转运方案。
1.2.2 具体实施 (1)患者准备:由负责血透室护士核对患者身份,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检查留置导管固定通畅情况,病情平稳后实施转运。
(2)转运前准备:由转运
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医生检查患者血透治疗效果,判断有无发生急性并发症;再次检查各管道,有无血透不良反应,交待注意事项;转运护士再次确定留置导管固定通畅,填定“血透患者转运评估单”及“转运交接单”;护工负责将病历、检查资料、透析带入药物等存放带回,备好电梯停在运送楼层,清除一切影响运送安全的障碍;(3)搬运运送:过床时由转运小组成员配合完成,将患者平稳放于平车上,
为其遮盖好;患者从平车返回病床时,则反向搬运。
运送护士要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重点观察面色、呼吸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4)注意事项:转运前要
认真评估运送风险,一旦发现患者病情不稳定或突然变化应遵循“先救护后转运”的原则,待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再返回原科室。
1.3 效果评价
1.3.1 运送安全知识参照大量文献,编制血透运送知识问卷,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进行考核,问卷含运送原则(10项)、导管管理(20项)、运送流程(20项)、病情观
察(20项)、职责分工(15项)、沟通协调(15项)6个方面,均为五选一单项选择题,总分0~100分。
1.3.2 运送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运送过程中管道脱落、液体外渗、资料丢失、接送延误、携带物品遗漏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1.3.3 工作效率评价进入血透室时间(从成功预约到到达血透室时间)、回病房时间(透析完毕患者至交接完毕)。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定性资料、定量资料分别
采用率或进行描述,组间比较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医护人员血透运送知识考核比较
经培训,医护人员血透运送知识各项目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培训前后医护人员血透运送知识考核比较时间运送原则导管管理运送流程病情观察职责分工沟通协调总分培训前
7.33±3.7514.60±3.5215.92±2.3112.65±4.7511.73±2.8612.38±2.1273.40±15 .35培训后
8.84±2.2117.57±2.6918.43±3.8717.18±4.1614.10±2.3714.23±3.7689.64±13 .26t3.5075.7415.1906.7756.5283.86611.080P0.007<0.001<0.001<0.001<0.0 01<0.001<0.001
2.2 实施前后运送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实施前运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00%,培训后运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35,P<0.05)。
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工作失误发生率比较时间例数管道脱落接送延误资料丢失液体外渗携带物品遗漏总数实施前503(6.00)7(14.00)4(8.00)1(2.00)7(14.00)22(44.00)实施后
500(0.00)2( 4.00)1(2.00)0(0.00)1( 2.00)4( 8.00)χ22.2115.3312.1452.0545.247 7.335 P0.0510.0320.0520.0590.024<0.001
注:小括号内为发生率(%)。
2.3 实施前后运送工作效率比较
实施后,进入血透室时间、血透完毕回病房时间均明显短于实施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实施前后运送工作效率比较 min例数进入血透室时间回病房时间实施前5013.66±3.7312.25±1.26实施后
507.57±2.198.46±1.45t4.8863.964P<0.0010.008
3 讨论
3.1 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团队协作模式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能力
文献指出,患者转运缺陷是仅次于技术缺陷导致医疗不良事件的第二大原因[7]。
如何保证重症患者转送安全,减少交接、运送过程中护理差错,提高风险处理能力,是医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8]。
只有医务工作者都重视、规范执行才能
建立正确的工作方法并有效实施[9]。
本研究以此为目标,从转运原则、工作职责、转运流程等方面详细制定血透患者转运方案。
一方面,通过血透转运评估单客观判断患者病情,合理分配护送人员,同时明确护送人员职责有助于各司其职;另一方面医护人员通过情景再现培训,真实体验运送不当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使医护人员重视血透治疗前后护送工作安全规范的重要性。
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医护人员运送安全知识考核各项目得分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说明病房—血液净化室
转运团队可以加强医护人员运送血透患者安全防范知识,提高其工作能力。
3.2 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团队协作模式保证安全运送质量及工作效率
研究结果显示,开展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团队协作模式后,血透患者运送不良
事件发生率仅为8.0%,且血透室时间、血透完毕回病房时间均明显更短,说明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团队协作模式有效改善护理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本研究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运用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团队协作模式将医护人员分组定责,引导其在运送过程中规范行为;另设情境培训、网络观摩学习,有效提高医护人员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且可灵活掌握复习时间,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学习质量。
流畅有序的交接流程既使各部门能全面完整地评估血透患者,增强转运过程的条理性,缩短了进入血透净化中心、病房时间,提高运送安全具有重大意义[10]。
综上所述,团队协作模式保证病房—血液净化室转运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护人员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王利平,蔡赛兰,邱敏智,等.住院患者血液透析转运交接单设计与应用[J].中国护理管
理,2012,12(7):74-76.
[2] 王越,张莉,张留平.住院血液透析患者转运交接流程的管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2):294-295.
[3] 陈影,郑忆娣,石燕,等.血液透析危重患者转运问题分析与护理体会[J].天津护理,2012,20(3):168-169.
[4] 李晓琴,何曼曼,潘聪桃.基于无缝隙护理管理基础上的夸科室协作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统计, 2016,23(2): 130-133.
[5] 曾庆俭,梁业梅.血液透析患者转运交接登记表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45.
[6] 郭海丽.住院患者血液透析转运交接单的设计与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
志,2017,14(2):188-190.
[7] 李欢.住院血液透析患者转运途中的风险评估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3(29):378-379.
[8] 霍仙娜.血液透析病人交接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2):3930-3931.
[9] 姜玲,王霞,张洁,等.血透患者内瘘穿刺异常情况交接记录单的设计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
究,2014(11):82-82.
[10] 钱慧,陶钰.无缝隙护理在慢性肾疾病患者从病房到血液净化中心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医
刊,2015(1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