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精选作文发展等级:切合习题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精选作文发展等级:切合习题意
切合题意:囚笼与森林
【重点诠释】有人形象地将“题意”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比做“囚笼的鸟”,你尽可以“横冲直撞”,但却是“戴着镣铐跳舞”,同时,比做“森林里的狮子”,尽可仰天长啸,但只能在森林里。
所谓“切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一曰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
二使文章与题目相符。
话题作文内容很宽泛,如何选准一个切入角度非常关键,这个角度应该既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也应该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
【技法点拨】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第一、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材料: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做命运的奴隶。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追逐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胆怯。
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
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
他只是
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请根据上面材料的意思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不少于800字。
上面作文实际上属于材料作文,材料虽然提出了对待命运的三种态度,但抓住材料中的“狂妄”“谦卑”两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命题者意
在让你否定“做主人”和“做奴隶”的做法,而赞同“做命运朋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生发就会得出以下理解:“做命运的奴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失败、厄运面前一蹶不振,心灰意冷,当然为人们所舍弃。
而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像司马迁那样“肠
一日而九回”“忽忽而不知所往”,固然精神可嘉,但毕竟生活得有点悲壮,有点沉重。
而把命运当作朋友,坦然乐观的面对命运所给予的一切,往往会生活得既积极又满足。
就像坚定乐观的霍金、史铁生、于右任那样,面对不幸命运,带着感恩的心态坦然地接受一切,积极乐观的完善自己的人生。
第二、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一般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比较容易分辨的,而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却不那么容易分辨,因为它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
二、话题作文审题立意
第一、理解话题概念。
准确理解话题的概念是做到切合题意的基础。
比如2006年广东《雕刻心中的天使》,关键就是对“雕琢”的理解。
1、“雕琢”是手段、方法和行动。
材料中的雕刻家通过雕琢这种方法,把心中的意念转换成了有形的、显在的、可视的雕像。
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哲理:要把心中的天使转换成实际的天使,需要方法,更需要付诸是实际的行动。
2、“雕琢”有一个成型的过程。
材料中说雕刻家是“一刀一刀地雕琢”地,雕像是“逐渐成型”的。
据此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哲理:雕琢心中的天使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步步雕琢而成。
3、雕琢是把大理石的非天使部分去除掉,所以,雕琢还有去粗取精,去恶扬善而不断完善的意义。
4、雕刻家心中先有天使,再一刀一刀地把心中的天使搬到石头上来,所以,“雕琢”还有用心、细心、耐心、苦心去做一件事情的意思。
“天使”,依据材料“天使”指可爱的小女孩,引申为可爱的、美的人、事、物。
跳出材料理解“天使”,则“天使”是传播福音的使者,比喻“真、善、美”的化身。
话题中的天使不是一种特指,应该理解为一个广义的天使,指美好的人、事、物、目标,等等。
“选择”是核心所在。
如果考生不认真审题,仅仅就协作、互惠、双赢等作发挥,那就很可能写成一篇“给材料作文”,偏离题目的要求。
当然,“心灵”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它规定了这种“选择”,必须是震动心灵、震撼灵魂的,必须是心灵承受一定压力的;这是一种思想经历升华的选择,是一种面对大是大非或者关涉良心、尊严、人格的选择,甚至有可能是面对生与死的选择,因此,这种选择常常是痛苦的,是经过激烈的思想冲突的,而最后证明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第二、把握话题范围。
准确把握话题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对话题的切
分,有利于考生在话题的范围之内找到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如以“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话题中的“和谐”大体上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和谐,独立的个体之间的和谐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里的各种动物之间的和谐。
很显然,“和谐”是一个大话题,写作时要能把握“和谐”的范围,就其中的一个方面的“和谐”来写。
第三、辨明话题关系。
比如,2006年高考江苏卷“人与路”。
“路”本质上是从开拓创新的角度谈路的选择,相对于前两年“山的沉稳水的灵动”和“凤头猪肚豹尾”,今年的题目显得平易一些。
题目的引述部分.显示了相对的视角,写作的具体内容可以选择一个方面展开,也可以兼顾全面展开。
要注意的是:第一,“人与路”与“路”并不完全等同,内容应体现“人”的因素:第二,今年的题目是:命题作文,这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完全等同于话题作文的写法。
三、命题作文审题立意
古人审题常用抓题眼的办法,如《陋室铭》的题眼是“陋”字。
古人将完整的题目分为题身、题神和题眼,如2006年上海《紧握你的手》,题身是“手”,即主要内容,题神是“你的”,即程度色彩,而题眼就是“紧握”,即核心关键。
古代审题方法,给今天的审题以启示。
命题作文审题,就是审核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抓住关键,以使作文切题。
第一、明确题目和主题及内容的关系,分析每个限制词语,把握题眼及重点。
题目中心词的修饰成份显示了限制范围。
标出取材范围和内容重点的标题,分析每个词的含义,再综合并把握题眼。
如《北京的符号》,限制词语是“北京”。
“符号”,则是题眼或重点。
重点在“符号”上。
第二、对深层含义的标题,要由此及彼,联系现实和自身,小中见大。
如《窗口》,关键是从眼前的窗口联想到人生或社会。
再如《攀登》、《我愿做只小蜜蜂》等。
第三、对提供线索的标题,要围绕线索确定作文的范围和重点。
如《我在实践着一条格言》,线索是“格言”,要围绕它联想,特别要联想到现实生活和自身。
不能离开“格言”的含义。
再如《压岁钱》等。
第四、对提供具体材料的标题,要求自己命题。
这是半命题作文。
要点在于分析把握材料的重心。
由此可见,命题作文的针对性很强,带有明显的指向性。
命题作文的审题,可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①要仔细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
②题目由哪些词语构成,它们都有怎样的含义,关系怎样。
如《树木•森林•气候》,气候靠森林来调控,森林又由每一棵树组成。
只要每一棵树做好了,气候才会好。
而实际上“树”则是“喻人”“喻世”。
③命题作文的材料范围往往是个人经历与社会生活。
如,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烦恼的妇人来找我,说她正为孩子的功课烦恼。
我说:“孩子的功课应该由孩子自己烦恼才对呀!”
她说:“林先生,你不知道,我的孩子考试考第四十名,可是他们班上只有四十个学生。
”
我开玩笑地说:“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想想看,从今天开始,你的孩子不会再退步了,他绝对不会落到第四十一名呀!”我说。
妇人听了展眉而笑。
我继续说:“这就好像爬山一样,你的孩子现在是山谷底部的人,惟一的路就是往上走,只要你停止烦恼,鼓励他,陪他一起走,他一定会走出来。
”
过了不久,妇人打电话给我,向我道谢,她的孩子果然成绩不断往上爬。
我想到,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2006年8月13日《南国都市报》)
对此,你有什么想法?请根据以“也谈山谷现象”为副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文意自定,正题自拟,文体自选。
【思路探究】这是一种半命题方式。
这类作文,介于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之间,既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又有一定的范围限制,是一种值得注意的作文命题形式。
作文立意应扣住“山谷”含义,一,山谷最容易被人轻忽,人们登奇揽胜之时,很少能有人将目光停留在山谷;二,“山谷”也是一种比喻,它可以比喻事物的起点,也可以比喻人生或事物的最低点,还可以将人的心情最糟糕恶劣阶段比做“山谷”;三,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
恼,而许多人之所以失败也是没有超越“山谷”,超越挫折、失败;四,正确认识“山谷”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哲学辨证思维方法。
【典题调研一】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生在世每日每刻都需要“辨”,例如辨色,辨音,辨高低,辨长短、辨清浊,辨好坏,辨真伪,辨虚实,还要辨方向……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色彩纷呈,常常是好坏参半,鱼目混珠.真假难分,只有用心地“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认清东南西北。
请以“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运思过程】根据话题作文的写作步骤,可从三个方面分析:辨什么?为什么要辨?怎么辨?这几个问题都可以从材料中得到答案。
第一,辨什么?材料中明确:“辨色,辨音,辨味,辨高低,辨长短,辨清浊.辨好坏,辨真假,辨虚实,还要辨方向。
”学生可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方面去写。
如辨能力高低,人才各得其任;辨人心好坏,激励世人抑恶扬善;辨事物的真假,廓清掩盖事实的迷雾:辫人生方向,定何去何从等等;第二,为什么要辨?材料中说:“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色彩纷呈,常常是好坏参半,鱼目混珠,真假难分。
”侧重要淡“辨”的意义、作用。
比如,只有分清异同、对错、真假,才能明白事理。
了解真情,才能正确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免于错误,避免损失。
第三,怎幺辨?材料中提到“只有用心地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
认清东南西北”。
此外还可提出一些辨别的要求和方法。
比如,要凋查研究,要独立思考,要听取不同意见,要全面比较,要有发展的眼光等等。
【佳作示例】
浅言淡语真性情
《红楼梦》里贾宝玉对林黛玉淡淡地说了“你放心”三个字,短短的一句话可辨出宝玉对黛玉的一片真心。
尔后,黛玉也曾哽咽着对宝玉说了句“以后你都改了吧”,轻轻的一句,比宝钗的药来得真切,足可辨出黛玉痴情,感情不需要太多的承诺去装饰,有时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话足可辨出感情的浓淡。
感情深了,渗透到每个部分,就是淡淡的几句话也能依稀瓣出浓浓的真情。
人的品格如何,固然要听其言,观其行,但矫情伪饰常使人难以看清真相,于细微处辨别才最为重要、一代文学大师夏衍,一生淡泊,为人质朴,他临死前说的那三个字“请大夫”,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当时,夏衍气息奄奄,助手见他情况不妙,便贴耳对他说:“我把大夫叫来。
”夏衍吃力地回复:“不是叫大夫,是请大夫。
”说完这句话便与世长辞了、淡淡的一句话足可辨出一个谦谦君子品行,我们无需去为夏衍的为人寻找什么例子。
掂量这话的分量就足以辨出一个彬彬学者的风范。
旧社会,女子终究不能去参加科举,任你才华横溢也只能被湮没。
有些才艺双全的女子因家道中落而落魄青楼,成为妓女,苏小小,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弱女子,在青楼里抗争过、挣扎过,终究改变不了屈
辱的地位。
“我乘油壁车,郎乘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淡淡的四句话,没有赋的华丽,没有诗的庄重,也没有词的哀怨,但一位女子的内心深处的真情溢于纸上。
凭苏小小之才写篇才华横溢的情诗当不是难事,而她没有.淡淡的几句话足可让后人辨出,她当初是如何向往自由.追求真爱。
没有“执子之手,与子相悦,与子偕老”的壮烈,但那颗追求自由与真爱的少女的心可见一斑。
李贺曾为这句话感动过。
辨别不需要太多的程序,过多的方法,有时你太刻意去辨别反而误入虚伪的圈套。
有时一个人淡淡的几句话,就足以让人辨出他的感情,辨出他的品行乃至她内心的欲望与渴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既是佛理也是人生哲理
【评点】材料新鲜,文章就有个性,就更具有表现力和说服力;材料新鲜,能增加文章的魅力、引起阅卷老师的重视,更好地发挥文章的效果。
那么,新鲜的材料从何而来呢?著名作家浩然说:“别人没看到的,你看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了,没有想到,你看到又想到了,这是新;别人看到、想到了,但没写到,你看到、想到又写到了,这还是新。
”可见新鲜的材料来自社会生活,来自书报阅读,来自深入思考,《浅言淡语真性情》的长处在于材料典型有说服力,且新鲜不俗,具有文学色彩。
宝黛情语、夏衍为人、苏小小不幸,三则材料成就一篇美文。
看得出来,不仅知识丰富,并且善于思考,善于移埴和点化。
最后概括提炼:浅语皆有致,淡语也有情。
一句佛语的引用起到了以一当十的效果。
【典题调研二】
(2006,山东,作文)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仰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星星》雷抒雁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
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
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6③不少于800字。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运思过程】这个题目首先要准确理解诗的含义。
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意在表达想象的世界总是美好的.后一节意在表达事实却往往是复杂的。
所以.从这首诗引出的话题应该是“想象和事实”。
尽管题目说“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但写作时还是要抓住这两个方面入题。
具体立意,可以写想象对探索事实的作用,(如正因为想象的星空是美好的,人们才要飞上天空)。
可以写想象和事实的不符合,还可以写距离产生美,等等。
【佳作示例】
美,距离的忧伤
从仓颉造字开始,中国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
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字的喜怒哀乐。
一个字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
比如“距离”,透过这复杂的横横竖竖,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气的氤氲上行,伴随着古典的美感渐
行渐远,若即若离,忽明忽暗。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典美正是构建在距离上的亭台池榭。
我们大可想象,这距离是“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的相远相思,或者是比地理距离更加遥远的门第观念与等级尊卑,或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生死相隔,或又是忠臣与“不己知”的君王一段扼腕叹息。
有人说“诗是痛苦的结晶”,而文学则爆发于强烈的情感,而距离则
是横亘在现实与美之间的通途。
而当今这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却大大缩短了本应天水相隔的距离。
手机,网络随时将信息迅速传递,火车飞机将相爱的人立刻送到对方身边,网络上各种体验让爱情、阅读这本应严肃而投入的内容“快餐化”、“泡面化”,并黯淡化,让本应结
集于心,奔突于胸的块垒并非用酒或诗浇灌,而是自行崩溃,永远不再。
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强烈的情感,没有了尖锐的锋芒,所有人都是鹅卵石,在互相促进更为圆滑中失去了古典美丽,只留下现代的忧伤。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昂正气和《出师表》的赤子忠心?没有了父亲去无所侍的小儿女“清辉之臂”的月下守望,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出出《阳关三叠》,一
枝枝折柳赠别,一涟涟十里长亭的泪,一句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
秋雨先生说“由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
种忧伤”,现代剥离了“山脉”,“水道”,黯淡了“遥远”,“忧伤”,
在文学与美的领域,我们只能淡淡绝望点点悲哀,愿距离还在,人情还在,美,还在。
【评点】角度新颖,语言老到,行文自然,颇有小品文的味道。
文章切入角度新,从中国字写起,引出“距离”一词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感,继而写中国的古典美离不开距离,又由文学中的距离美,写到距离是横亘在现实与美之间的通途,反观现实,现代人缺水距离后的忧伤。
然后又以反问句发问,若缺少了距离,古典文学中的美感将丧失殆尽,最后引用秋雨先生的话,表现了考生对现实生活中的一点隐忧和期盼。
“文无定法”,高明的考生能尝试不同的写法创出佳作;“文有定体”,作为议论文,就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典题调研三】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为该城市的符号。
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
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现新的北京符号。
保留以往的符号。
创造新的符,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想法。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运思过程】对于北京的学生而言,“北京的符号”显然也是在引导
一种自我观察。
在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日高的今天,这个题目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题目提醒的内容很多:物质的、民俗的、艺术的、商业的、科技的;从指向上,题目还提醒了“保留”和“创新”的不同时空范围。
写这样的题目,不宜大而化之,不能牵强附会,应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得贴切,写得精细,写得深厚。
【佳作示例】
北京的符号
积淀了千年的文化底蕴,不约而同地,多少文人风尘仆仆地朝你赶来了,古都北京,文人扎根在这儿,你宽广的胸襟温暖了他们,你深情的水土养育了他们,你慈爱的双手抚慰了他们。
①⑥⑦他们的诗歌中、散文中、传记中;他们的寓所里,魂归处;他们的血脉中,都汩汩流淌着你留在他们灵魂深处的气息,然而他们逝去了,你却依旧亘久存在着,于是你的文人孩子们留下的踪迹,成为了你永恒的符号。
②
是钱钟书曾居住的三里河的寓所吗?一位学贯中西的硕儒,不求闻达的学者,“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大儒已逝,但后人瞻仰,仍能感受到那严谨的治学之风。
踱步走过,仿佛看见一盏孤灯下,独编《管锥篇》的身影。
③
走过鲁迅曾居住的八道湾,四合院里那株紫藤还开得正旺,侍候周家一辈子的老佣人张淑英依旧踮着小脚穿过庭院,守着周家的故宅,向前去探访的客人叨唠着大先生和二先生。
走过史铁生在迷惘失落时徜徉徘徊的地坛,千年的古柏沉默不语,葱
茏蓊郁,回望一眼,月季正开得烂漫,蝶儿正舞得热烈,仿佛母亲深情注视的眼光。
走过城南的陶然亭,高君宇和石评梅安然沉睡,青山无语,碑上刻着他们的墓志铭:“我是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般耀亮,我愿死如彗星般迅忽”。
陶然亭无语,停滞了峥嵘岁月。
④
走过文革中逃脱“除四旧”浩劫的明城墙、钟鼓楼,就仿佛听见梁思成先生痛心的话语:“一个东方的文明古国,倘若在建筑上失掉自己的特色,是大大有碍瞻观的,”又仿佛看见林徽音与北京市长吴晗争执时的黯然神伤、潸然泪下。
⑤
什刹海畔,有储安平“一万分的失神,一万分的慌张”;昆明湖边,有金岳霖的谈笑风生;荷塘月色下,有朱自清的抒怀。
我走过窄窄的小巷,穿过长长的胡同,穿过深深的庭院,处处都是文化的气息,处处都是深藏不露的符号文化。
⑥
古都北京,你养育了一批热爱文学的孩子,他们老去逝去,成了失根的兰花,飘零的浮萍,心里牵挂着你,你是心灵的故乡。
他们的灵魂远去,留驻的第一站,一定在你的心头。
他们留下的严谨、狷介、正直、忠诚,他们留下的文化氛围,就是你亘古不变,浩然长存的符号啊,北京!⑦①用“你”呼告,适宜抒情;拟人化手法,使人倍感亲切。
运用排比,突出情感。
②把文人留下的“踪迹”作为北京“永恒的符号”,角度新颖。
③以问句引人注意,开始追寻文人的“踪迹”。
勾画了了,钱钟书的形象跃然纸上。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