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
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C. 鹊巢其上巢:筑巢
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
【答案】(1)A
(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⑶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点评】⑴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
⑵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对诗句的理解。
结合语境认真分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文章主题情感,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回答。
【附参考译文】
【乙】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喜鹊在上面筑巢,快孵出幼鸟了。
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来回飞翔,不停地悲伤鸣叫。
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忽然两只喜鹊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扬长而去,不久,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也跟随在它后面。
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事在诉说。
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喜鹊的请求。
鹤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使向鹊巢冲了下去,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
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注】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席子。
④濡(rú):沾湿。
⑤逾:通“愈”,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徙衽以从阴________
②其阴逾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________。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
徙:移动;
②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
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
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答案示例: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会碰壁。
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
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⑷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热水
(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
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
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
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
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
记住学无止境!
故答案为:⑴热水
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进行。
【参考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B.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公大笑乐
C. 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匹夫不可夺志也(2)翻译下列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时说自己到七十岁时做事才能不随心所欲,不越过法度。
B. “三省吾身”“三人行”的“三省”“三人”分别指“三次进行反省”和“几个人”。
C. 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中即使别人不理解自己也不要动怒。
D. 从“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答案】(1)A
(2)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3)C
【解析】【分析】(1)A都表示承接。
B以……为乐/高兴。
C成为/替。
D志于/志向。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故:已经过去的(指已经学习过或已经掌握的知识)。
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
(3)A项错,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B项错,“三”表示约数,很多。
D项错,不是孔子,是颜回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精神。
故答案为:⑴A;
⑵复习学过的知识有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
既可出选择。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割席断交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注释】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
华歆: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依附曹操父子。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
②宁读书如故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非吾友也。
(3)文中管宁、华歆对片金和轩冕过门这两件小事的不同反映,导致管宁和华歆断交,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案】(1)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2)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3)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此题比较容易,没有古今异义词,如“共”:一同或一起。
“故”:从前或原来。
现代汉语都有其义项。
(2)此题中注意“子”是“你”之意。
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子非吾友也”判断句的翻译。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
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
如可从志不同道不合难以为友的角度作答。
故答案为:⑴一同或一起,共同;从前或原来
⑵你不是我的朋友了(意思对即可)
⑶启示:志不同道不合,便难以成友。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
如果没有内在精神的默契,只有表面上的亲热,这样的朋友是无法真正沟通和理解的,也就失去了做朋友的意义了(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受到的启示。
解答此题要在深入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同在园中锄菜。
看见地上有一片黄金,管宁把这片黄金看的同砖瓦石块一样毫不介意,照旧挥动锄头锄地;华歆却拾起黄金握在手里看了看然后才把它丢掉。
又有一次他们俩同在一起读书,听到一个贵官从门口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
管宁和他绝交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
”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
后再见之弭①耳昵就非复曩②态矣。
【注】①弭mǐ:耷拉。
②曩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其里有人畜一猪________
②既而憬然省曰________
③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________
④乃以善价赎得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养;醒悟;大概;于是
(2)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省”这里是醒悟的意思;“殆”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后再见之/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⑴养;醒悟;大概;于是
⑵后再见之 /弭耳昵就 /非复曩态矣
⑶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⑷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⑷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附参考译文】
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
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
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
”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
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寓言四则》)
疑人窃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①其仆市②履于肆③,仆私其直④而以窃履进,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
逾年而事暴,友人踵⑤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⑥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注】①使:命令,派。
②市:买。
③肆:店铺。
④直:同“值”,价值。
⑤踵:到,走到。
⑥缪:同“谬”,错误,荒谬。
(1)选出划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适使其仆市履于肆适:恰逢
B. 他日,友人来过过:拜访
C. 逾年而事暴暴:暴露
D. 而悔谢曰谢:感谢
(2)用“/”给画线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
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②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4)《穿井得一人》《疑人窃履》,可以给读者哪些启示?请写出相同点及不同点。
【答案】(1)D
(2)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3)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
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4)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
(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
)《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
【解析】【分析】(1)D项,谢:道歉。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是我不够了解你,才错误地怀疑你,这是我的过错。
本句利用对句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即可。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
①闻,即听到。
引申为知道。
句意: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
②固:本来;窃:偷;履:鞋。
句意: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穿井得一人》中“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可从以讹传讹的角度、从对待传言要考察清楚再传播的角度作答。
《疑人窃履》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这个故事中的友人看见朋友穿了自己丢的鞋子很生气,当知道自己错怪了朋友以后,马上向朋友承认错误。
综合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D;⑵吾不能知子/而缪以疑子/吾之罪也。
⑶①像这样听信传闻,还不如不听(还不如什么也没听到)。
②我本来就怀疑是你(偷了我的鞋),(现在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
⑷相同点:所闻和所见,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应轻信。
不同点:《穿井得一人》:从“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至于以讹传讹。
(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亲自论证才可以下结论,以免造成更大的误会。
)《疑人窃履》:从“友人”的角度,生活中往往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如果能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从“仆”的角度,做人应当正直诚信,不贪不偷,做了鸡鸣狗盗之事,总有真相大白之时。
)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