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迁市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1)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女儿树
郭荷香
①女儿出生后,老公照例到娘家报喜。

②在老家,报喜是大有规矩的:孩子出生后,女婿首要的任务是到娘家报喜,喜品不多不少四件。

生儿子的话,喜品中就一定不能少了红蛋;生女儿,便将红蛋换成碗口大小的芝麻饼,饼子用红纸包上或者将红纸用水浸湿,挤出红水点在饼子的中央。

女婿到后,不用开口,娘家的人也不问,打开喜品一看便知道该如何贺喜。

③老公一点规矩都不懂,胡乱买了几样东西就上我父母家去了。

我父亲把喜品瞥了又瞥,既没有看到红蛋,也没有看到喜饼,辨不出到底是得了外孙还是外孙女,便将烟袋锅子在椅子脚上磕得山响。

④母亲坐在灶门口,一把又一把地添柴火,说:“我们农村人说‘会生儿的先生女,生女帮着引小的’,你们现在只能生一个,不用引小的,生儿子……”话没有说完,老公连忙告知:“女儿,我们生的是女儿……”
⑤吃过饭,母亲扛着一把锄头上山了。

老公走的时候,她还没有回来。

老公以为她是不喜欢孙女躲开了,我知道她其实是去栽女儿树了。

⑥老屋右边的山坡上是一片泡桐树林。

硕大的叶子如伞如盖,层层叠叠,密密匝匝,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

⑦在老家,每出生一个女儿,大人都会种上几棵泡桐,为将来女儿出嫁开始筹备嫁妆。

这些泡桐在我们当地就类似于绍兴的女儿红,所以我也把这些泡桐称之为“女儿树”。

⑧泡桐树生长速度极快,每过一年都会向上窜上一大截,等到它长到三五米高时,大人就锯掉它的顶,不再让它向上长而是让它长粗。

⑨这时,哪棵树打衣箱,哪棵树做衣柜,哪棵树做桌椅做盆,大人们都一一计算好了。

泡桐的树板洁白细腻,又非常轻,打出来的嫁妆刷上红彤彤的油漆,精巧而又喜庆。

女儿出嫁那天,抬出去的台数越多,娘家人越风光。

⑩小时候,最热闹最受追捧的莫过于看“新姑娘”了。

老家对河是一条官道,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

⑪河的这边,每家每户的门洞里一定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蜂拥而出,穿着缀满补丁的破旧衣衫,光着脚丫顺着送亲队伍行进的方向边跑边喊:“快来呀,看新姑娘啦,看新姑娘啦!”于是,人越聚越多哪个是新娘子,哪个是媒婆,哪些是送亲客,哪些是接亲客……叽叽喳喳,争执不休地有大姑娘、新媳妇、老太婆。

一会儿,人们又细数着新娘有“几台几担”的嫁妆,几口箱、几个柜、几床花被……这时,所有的女孩子都开始做从对岸官道走过的梦。

⑫我姐姐就是做梦的大姑娘之一。

姐姐有一对好看的酒窝和一双乌黑的大辫子,常常在样板戏的舞台上跃动。

她还会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戴上顶针用兰花指的指尖捏着瓷碟边敲边舞边唱:“手拿碟儿敲起来……”
⑬每到过年时,团年饭后,姐姐总是组织我和妹妹拿出各自最好最新的衣服换上,然后跑到属于自己的泡桐树下去“摇泡桐”:“泡桐树,我的娘,你长粗,我长(zhǎng)长(cháng)……”我们使出浑身力气一边摇着树干,一边唱着母亲教我们的歌谣。

姐姐的树已经粗得快抱不下了,更是摇不动了,她每次都让我们三个妹妹一起帮她抱住使劲摇。

那时,我看见姐姐大辫子在风中飞舞,烈烈生风;会笑的眼睛里有光,如泡桐上晶莹的露珠。

⑭我不知道绍兴的女儿红在地下窖藏那么多年,长大的女儿们是不是真的在出嫁时都喝了它。

反正我家的这些泡桐后来几乎都没有派上用场。

⑮姐姐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八岁,只留下属于她的那片落了又绿绿了又落的泡桐在风雨中。

⑯我和妹妹们后来也都远走他乡,不可能抬着泡桐嫁妆满世界漂泊。

⑰我们的女儿树依旧在老屋角的风中飒飒作响。

⑱如今,母亲又固执地在我们的泡桐园栽上了几棵小小的女儿树。

我的女儿长大以后还能否记得在那偏远的乡村还有几棵属于她的女儿树呢?
(《散文百家》2018年第三期,有删改)(1)概括加下划线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①瞥了又瞥:________
②磕得山响: ________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有何作用?
(4)试简要分析“女儿树”的多重意蕴。

【答案】(1)父亲充满期待、疑惑(茫然);父亲感到焦急、恼火
(2)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泡桐树生机盎然。

②多处使用叠词,用层层叠叠、细细等叠词,突出了树叶的浓密。

③对老屋泡桐树林的描写,引起下文,并与后文姐姐去世、我和妹妹们远离家乡形成对比,表现深切的怀念。

④“染上”刻画静态的树叶,“招摇”表现动态变化,化静为动,表现女儿树的蓬勃生机。

(3)①以传统习俗入篇,重现出嫁场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

②(内容上)高亢的曲子、红红绿绿的队伍表现姑娘出嫁的欢快、热闹,与姐妹们远离家乡、只留下女儿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深层思考。

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女儿树用作嫁妆的表述,并以热闹的结婚场景,引发下文对姐姐做梦、摇泡桐的描写。

(4)①女儿树被用来制作嫁妆,是父母荣耀、家庭颜面的象征。

②女儿树既是女儿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父母对女儿的爱的载体。

③作者对女儿树念念不忘,表现对亲人和家乡的牵挂,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民俗逐渐远逝的隐忧。

【解析】【分析】(1)“瞥了又瞥”是因为丈夫不懂报喜的规矩,父亲看不到是男孩还是女孩,内心是十分的茫然;“磕得山响”将父亲焦急、恼火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2)“在阳光下叶子的细细绒毛染上一层金色,好像一团团绿绒毛娃娃在风中招摇”这里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形象生动写出了泡桐树生长的态势;“层层叠叠,密密匝匝”这是一些叠词,展现出树叶浓密的特点;这一段含义极为深刻,鲜明展示出泡桐树与日后无法展现出其功效进行对比,突出一种深切的怀念,展现出对去世姐姐的怀念。

“染上”
增强树叶的静态之感;“招摇”展现出女儿树的动态感,鲜明突出女儿树的蓬勃生机的特点。

(3)解答时要结合原文进行具体分析,文中“看‘新姑娘’”出嫁情景,展现出传统习俗的厚重感,使得文本内容更为丰富,展现出文本的趣味性,“我们经常会听见唢呐在河对岸吹出高亢的曲子,然后从山坳中转出一支长长的送亲队伍,红红绿绿的,在阳光下的山水中生辉”展现出高亢热闹的生活场景,与妹妹们远走他乡,姐姐英年早逝形成对比,突出传统文化习俗逝去的一种深思,同时这部分情节为下文梦幻破灭埋下伏笔。

(4)“女儿树”是做嫁妆的体现,象征着母家的荣耀与颜面,展现出对女儿们美好生活的向往,“女儿树”也突出的是父母对女儿的一种爱,极其鲜明展现出作者对女儿树这种文化内涵的隐忧,突出民间传统习俗渐渐远去的忧虑之思。

故答案为:⑴父亲充满期待、疑惑(茫然);父亲感到焦急、恼火
⑵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树叶比作伞盖和毛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泡桐树生机盎然。

②多处使用叠词,用层层叠叠、细细等叠词,突出了树叶的浓密。

③对老屋泡桐树林的描写,引起下文,并与后文姐姐去世、我和妹妹们远离家乡形成对比,表现深切的怀念。

④“染上”刻画静态的树叶,“招摇”表现动态变化,化静为动,表现女儿树的蓬勃生机。

⑶①以传统习俗入篇,重现出嫁场景,丰富文章内容,增添阅读趣味。

②(内容上)高亢的曲子、红红绿绿的队伍表现姑娘出嫁的欢快、热闹,与姐妹们远离家乡、只留下女儿树形成对比,表现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深层思考。

③(结构上)承接上文女儿树用作嫁妆的表述,并以热闹的结婚场景,引发下文对姐姐做梦、摇泡桐的描写。

⑷①女儿树被用来制作嫁妆,是父母荣耀、家庭颜面的象征。

②女儿树既是女儿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父母对女儿的爱的载体。

③作者对女儿树念念不忘,表现对亲人和家乡的牵挂,同时表达了对传统民俗逐渐远逝的隐忧。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重要词语含义和人物心理的能力。

一定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放到语境中,结合语段的意思,故事情节的发展等加以综合分析词语体现的人物心理。

⑵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

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

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

文中描写“看‘新姑娘'”出嫁情景的作用要结合文本从内容、结构、效果方面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把握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内容,由表及里的分析。

答题方法:一是表面义即文中具体的人或物,也指文中具体的情节。

二是深层义即与主题相关的意思即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莲蓬
韩开春
①汉乐府诗里有首著名的民歌叫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
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可见莲是江南一道独特的风景,采莲是江南夏日一种常见的劳动或者游戏。

但采的莲花还是莲蓬,似乎颇费思量,我更倾向于后者,理由是莲花虽然好看,可惹人占有之思,但这种超尘脱俗的花毕竟更适合远观而却不适合近亵,不像莲篷,直接就与人的口腹之欲联系起来——采了可以吃,当然应该是首选。

②实际上,说到底莲花与莲蓬只是一种事物的两个不同时期,和大多数的植物先开花后结果不同,莲蓬是和莲花一起出现的,《群芳谱·荷花》中说得明白:“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

”莲的“实”即莲子,藏于莲蓬之中。

起初,莲蓬只是莲花的花心,娇小嫩黄,隐藏于美丽的花瓣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心逐渐长大,花瓣逐渐脱落,莲蓬也就开始显山露水,正式跳脱出来,从莲花的配角升为主角。

农历七八月间,满湖满荡的莲蓬成熟了,姑娘们划着小船,穿行于万顷碧水之上的田田荷叶间边唱歌,一边来莲,场面壮观且热烈。

上面说到的那首汉乐府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劳动场面,有人便据此认为《江南》就是当时采莲姑娘劳动时唱的歌,我信。

这也从倒面证明,汉乐府和《诗》三百一样,大多来自于民间,劳动是诗歌亦或是文学不竭的创作源泉。

③莲花的颜色分红、白、粉等色,这是有道理的。

莲能食用的部分无非是水上的果实莲蓬和水下的地下茎莲藕两种,从花的颜色上就能知道这株莲是莲蓬好还是莲藕好。

开白花的莲藕丰硕肥满,入口甘甜,开红花的则莲蓬硕大,籽粒饱满。

从这个意义上说,莲花的颜色好像就是个标志,所谓“红花莲子也,汪曾祺先生在《鉴赏家》一文中写了一对伯牙子期式的知已,有一天,果贩叶三给画家送去一大把莲蓬画家一高兴,就画了一幅墨荷,好多莲蓬,画好后,画家征求叶三的意见,叶三说:““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画家因此感慨题诗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这一细节说明先生十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不然他也不会把文章写得这样活色生香。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先生的文章,除了他文字本身的原因外,还有他的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一点让人觉得他在可敬之外,更多了一层亲切。

④莲蓬的模样活像老家屋檐下倒挂着的马蜂窝,连里面包舍的内容都像,每个小格子里都藏着一个小东西。

只不过莲篷里藏着的是一枚枚包裹着青绿外皮的莲子,老熟了也不会自己走出巢穴,不像马蜂窝,一间一间设计精巧的小屋子里藏着的是白白的蜂蛹,时间一到,这些肥白的蜂蛹便会变成一只只黄黑相间的“细腰美人”,施施然从小房子里探出身子,抖抖翅膀飞将起来。

⑤在乡下孩子的眼里,莲蓬是和马蜂窝有着同样诱惑力的,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原因是蜂窝中白白的蜂蛹用油炸了是极其可口的小吃,有着浓郁的肉香,香且脆;而莲蓬里包藏着的莲子也非常好吃,剥去外皮,一枚白白的莲子入口,也是满嘴的清香。

只是要想吃到香脆的蜂蛹,必得冒很大的风险,弄不好就要被蜂群蜇个青头紫脸,火烧火燎地疼痛,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你必得考虑一下是否可以吃得了那样的苦头而采莲蓬却不须那样的冒险,只会游水就行,游到莲蓬跟前用镰刀轻轻一割就能把它带上岸来。

不会游泳也没关系,还可划一小船或者大些的洗澡盆或者杀猪桶,同样可以接近莲蓬。

顶不济还可在镰刀的长柄上再绑上更长的竹杆,站在岸边也能达到目的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比较的结果,当然是莲蓬占了上风,更受欢迎,除了极个别极富冒险精神的调皮猴子外,大多数的乡下孩子还是更乐于去享受没有风险的莲子的清香。

辛弃疾在一首词里写“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卧剥莲蓬”,确实是夏天水乡孩于童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⑥莲子除了生吃,更多的还是熟食,而且,除了小孩子,也确实很少看到大人经愛剥新鲜的莲子吃。

是缺少闲情逸致,还是觉得那样不够雅观?个中缘由我不太清楚。

不过,生吃新鲜的莲子实在是别有一番风味,满口的清香,能让人感觉到清水的味道老熟的莲子,可以就在稀饭里和大来一同煮。

可去烦躁、清心火、安神养心,若是酷热的夏日中午能有一碗冰镇的冰糖莲子羹吃,怕是连神仙都不想做了。

⑦不过,无论是生吃还是熟食,多数人都是要把莲子中间的“心”去掉的,因为莲很苦,心很苦,但去掉并不代表就是扔掉,用莲心泡茶喝,是夏日许多人的嗜好,它可爍湿泻火,但去掉并不代表就是扔掉,用莲心泡茶喝,是夏日许多人的嗜好,它可爍湿泻火,有利尿调肾之功效。

(选白《散文》2011年第10期)(1)文章加下划线的字,读音、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主角(jiǎo)亦或
B. 模样(mó)竹杆
C. 相间(jiān)缘由
D. 油炸(zhá)烦躁
(2)第③段画线句子说“这一细节说明先生是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这里的“懂生活爱生活”指的是什么?
(3)赏析文章第④段在写法上的特点。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作者认为采莲时采的是莲蓬而非莲花的理由是莲花超凡脱俗的品质令人敬畏。

B. 《群芳谱·荷花》说莲花和莲子是一起生长的,这一点在作者的解说中也可以看出。

C. 莲花的颜色可以辦识莲藕、莲蓬的品质,汪曾祺的文章《鉴赏家》中的内容就是实证。

D. 作者在外形上将莲蓬比作老家屋檐下倒挂着的马蜂窝,流露出淡淡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E. 作者认为生吃新鲜莲子别有一番风味,但少有大人吃,大概是缺少闲情逸致又觉得不雅观之故。

【答案】(1)D
(2)①“懂生活”指的是《鉴赏家》中画荷的过程显示出汪曾祺先生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断向生活学习的道理。

②“爱生活”指的是艺术家不轻视生活经验丰富的普通人,与之接触交往并用作品反映生活
(3)整体运用比较的方法,描述了莲蓬与马蜂窝的异同。

先比较二者外形与包含内容的相似之处,再运用拟人手法写莲子与蜂蛹的不同情态。

(4)B,C
【解析】【分析】(1)A项,主角,应读jué 抑或;B项,模样,应读mú 竹竿;C项,相间,应读jiàn;故选D。

(2)若想知道“懂生活爱生活”指的是什么含义,需要先理解汪曾祺先生在《鉴赏家》写的是什么,《鉴赏家》写的是果贩给画家指出画作常识的不足以及画家欣然接受的态度。

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写出这两方面的内容,说明他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断向生活学习的道理,所以,“这一细节说明先生是个懂生活爱生活的人”中的“懂生活爱生活”指的是汪曾祺先生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断向生活学习的道理。

(3)文章第④段由莲蓬的模样,想到了马蜂窝,整体运用比较的方法,描述了莲蓬与马蜂窝的异同。

具体讲,先比较二者外形与包含内容的相似之处,再运用拟人手法,写莲子与
蜂蛹的不同情态。

(4)A项,文章开头作者认为采莲时采的是莲蓬而非莲花的理由是多方面的,不单单因为莲花超凡脱俗的品质,更因为“莲篷,直接就与人的口腹之欲联系起来——采了可以吃,当然应该是首选”,所以A项说法不全面;D项,“流露出淡淡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无中生有;E项,“作者认为生吃新鲜莲子别有一番风味,但少有大人吃,大概是缺少闲情逸致又觉得不雅观之故”,说法不正确,原文说,“是缺少闲情逸致,还是觉得那样不够雅观?个中缘由我不太清楚”;故选BC。

故答案为:⑴D;
⑵①“懂生活”指的是《鉴赏家》中画荷的过程显示出汪曾祺先生懂得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不断向生活学习的道理。

②“爱生活”指的是艺术家不轻视生活经验丰富的普通人,与之接触交往并用作品反映生活。

⑶整体运用比较的方法,描述了莲蓬与马蜂窝的异同。

先比较二者外形与包含内容的相似之处,再运用拟人手法写莲子与蜂蛹的不同情态。

⑷B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及书写词语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⑵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②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⑶本题考查写法上的特点的能力。

第一步,指明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写法上的特点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系于一发
[奧地利]卡尔·施普林根施密特
我们想:让姑妈把秘密公开吧!我们虽年幼,但毕竟长大了,好歹快成年了,有什么事不能对我们说呢?埃弗里纳姑妈真不用对我们保什么密了。

就说那个圆的金首饰吧,她用一根细细的链,总是把它系在脖子上,我们猜想,这里准有什么异乎寻常的缘由,里面肯定嵌着那个她曾爱过的年轻人的小相片。

也许她是白白地爱过他一阵哩,这个年轻人是谁呢?他们当时究竟怎样相爱的呢?那时情况又是如何呢?
这没完没了的疑问使我们纳闷。

我们终于使埃弗里纳姑妈同意给我们看看那个金首饰。

我们急切地望着她,她把首饰放在平展开的手上,用指甲小心翼翼地塞进缝隙,盖子猛地弹开了。

令人失望的是,里面没有什么照片,连一张变黄的小相片也没有,只有一根极为寻常的、结成蝴蝶结状的女人头发,难道全在这儿了吗?
“是的,全在这儿,”姑妈微微地笑着,“就这么一根头发,我发结上的一根普普通通的头发,可它却维系着我的命运。

更确切地说,这纤细的一根头发决定了我的爱情。

你们今天这些年轻人也许不理解这点,你们把自爱不当回事,不,更糟糕的是,你们压根儿没想过这么做。

对你们说来,一切都是那样直截了当,来者不拒,受之坦然,草草了事。

“我那时19岁,他——事情关系到他——不满20岁。

他确是尽善尽美,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爱我。

他经常对我这样说:我该相信这一点。

至于我呢,虽然我俩间有许多话难以启口,但我是乐意相信他的。

“一天,他邀我上山旅行。

我们要在他父亲狩猎用的僻静的小茅舍里过夜,我踌躇了好一阵。

因为我还得编造些谎话让父母放心,不然他们说啥也不会同意我干这种事的。

当时,我可是给他们好好地演了出戏,骗了他们。

“小茅舍坐落在山林中间,那儿万籁俱寂,孤零零地只有我们俩,他生了火,在灶旁忙个不歇,我帮他煮汤。

饭后,我们外出,在暮色中漫步,两人慢慢地走着,无声胜有声,强烈的心声替代了言语,此时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们回到茅舍,他在小屋里给我置了张床。

瞧他干起事来有多细心周到!他在厨房里给自己腾了个空位,我觉得那铺位实在不太舒服。

“我走进房里,脱衣睡下。

门没上栓,钥匙就插在锁里。

要不要把门栓上?这样,他就会听见栓门声,他肯定知道,我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我觉得这太幼稚可笑了。

难道当真需要暗示他,我是怎么理解我们的欢聚的吗?话说到底,如果夜里他真想干些风流韵事的话,那么锁、钥匙部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对他无奈。

对他来说,此事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俩的一辈子——命运如何全取决于他,不用我为他操心。

“在这关键时刻,我蓦地产生了一个奇妙的念头,是的,我该把自己‘锁’在房里,可是,在某种程度上说,只不过是采用一种象征性的方法。

我踮着脚悄悄地走到门边,从发结上扯下一根长发,把它缠在门手把和锁上,绕了好几道。

只要他一触动手把,头发就会扯断。

“嗨,你们今天的年轻人呀!你们自以为聪明,聪明绝顶。

但你们真的知道人生的秘密吗?这根普普通通的头发——翌日清晨,我完整无损地把它取了下来!——它把我们俩强有力地连在一起了,它胜过生命中其他任何东西。

一俟时机成熟,我们就结为良缘。

他就是我的丈夫,多乌格拉斯。

你们是认识他的,而且你们知道,他是我一生的幸福所在。

这就是说,一根头发虽纤细,但它却维系着我的整个命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结尾连续用三个问句,表现出“我们”的好奇和了解真相的急迫,也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自然地推动了情节。

B. 姑妈年轻时的爱情故事,既有传奇色彩,也富有教育意义,使“我们”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因此静听她娓娓道来,不忍打断。

C. “你们今天这些年轻人”重复出现,表达了姑妈对年轻人不知自爱和自作聪明行为的不屑和鄙夷,突出了姑妈的爱情观的宝贵。

D. 姑妈的丈夫多乌格拉斯没有直接出场,但是他对女友细心体贴、对爱情理性节制的富有教养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令人印象深刻。

(2)姑妈为什么要用一根头发“把自己‘锁’在房里”?请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