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池州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池州市高三语文一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1. (3分) (2015高二上·吉林期中)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人生如梦,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李白《蜀道难》)
④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⑤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⑥吾师道也,________。

(韩愈《师说》)
⑦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

(杜甫《登高》)
【考点】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
2. (4分) (2019高三上·临沂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智深救林冲,既表现出他的侠肝义胆,也让他的智慧表现得。

解救林冲前,鲁智深便感到发配中有阴谋。

林冲上路,鲁智深也暗中跟随,又提前奔往野猪林隐藏。

这样做,鲁智深是经的——如果董平、薛霸不虐待林冲,他就不必露身。

他们行到野猪林,两个公差要动手杀人。

在林冲命悬一线之际,鲁智深从天而降,让其转危为安。

过后,鲁智深不是简单地把两个公差杀死了事,而是()。

鲁智深明白,即使公差虐待林冲,也不能杀他们。

为何?因为此时的林冲不想背叛朝廷,如果把两个公差杀了,则给林冲罪上加罪。

鲁智深要对两个虐待林冲的公差“威逼”:先是一副力举禅杖要打杀他俩的样子,再是一场禅杖砍断树干的举动。

这正是花和尚的心
思之处,不吓破两个黑心公差的胆魄,怎能保证林冲的生命安全!“威逼”以后,接着再施以“利诱”:拿出银两给两个公差。

林冲还要跟这两个公差进沧州、入牢营,自己总不能一直跟到底,他只能寄希望于这
两个公差不生歹心恶意,才有林冲安全可言。

林冲通过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刻画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淋漓尽致深谋远虑居然缜密
B . 酣畅淋漓深思熟虑果然谨慎
C . 淋漓尽致深思熟虑果然缜密
D . 酣畅淋漓深谋远虑居然谨慎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又威逼,又利诱
B . 先威逼,后利诱
C . 既威逼,又利诱
D . 边威逼,边利诱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林冲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展现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B . 通过林冲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展现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C . 林冲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刻画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D . 通过林冲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刻画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考点】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
3. (12分) (2020高二上·运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记》不是一部死板的记述的历史,而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

《史记》中到处可以看到司马迁大胆地进行历史批判,他指斥君王,贬抑权贵;歌颂“叛逆”,同情贫弱;他揭发历史的黑暗,抨击人类的罪恶,用敏锐的
目光,正义的观感,生动的笔致,纵横古今,褒贬百代。

司马迁执行历史批判有四种形式,一用标题,二用书法,三于叙述中夹以批判,最重要的是各篇之后的专评,即“太史公曰”。

用标题执行批判的例子,如列项羽于本纪,列孔子、陈涉于世家;范蠡本是越国的大夫,因为他曾“治产利居,与时逐”,所以不列入官吏,列之于货殖;子贡本是孔子的门徒,因为他“废著鬻才于曹鲁之间”,故不列于儒林,列之于货殖。

对于一般的人物列传,以其人之名标题;而独于刺客、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等则以其人之行为标题,暗示作者抑扬之意。

用书法者,如书孔丘则不名,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

”书孟、荀则直称其名,曰:“孟轲,邹人也。

”“荀卿,赵人。

”书老、庄亦不名,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庄子者,蒙人也。

”书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曰:“孙子武者,齐人也。

”这样的书法正是不说话的批判。

不书名表示司马迁对其人的最大尊崇,书名表示对其人并不如何尊崇。

《史记》有在叙事中夹以批判者,《晁错列传》末载邓公对景帝之语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

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这是借用他人的言语在叙事中兼示批判。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负责的批判,也是《史记》的灵魂。

司马迁“贬天子,退诸侯,斥大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执行他对历史人物的批判。

司马迁借贾谊评秦始皇曰:“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评二世曰:“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

”司马迁不但对前代帝王有贬辞,对本朝帝王乃至对他的当今皇帝亦有微词。

如《叔孙通列传》中评汉高祖曰:“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

”这就无异说,刘邦“谋计用兵”以外,一无所长。

司马迁在《封禅书》中讥讽武帝惑鬼神,求神仙,迷巫祝,信方士。

而陈涉在封建统治者看来是一个叛逆,司马迁把陈涉的起义比之汤武的革命、孔子的作《春秋》。

他在《陈涉世家》中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竞亡秦,由涉首事也。

”又说陈涉起义之时,虽圣人之徒,也去参加他的革命。

从以上的评语可以看出司马迁之所善与所恶,所贤与所贱,所是与所非;《史记》不仅是为了叙述历史,而且是为了批判历史;司马迁作《史记》不是为了清算古人,而是为了要从古书中找出一些历史教训,教育他同时并世的人。

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说:“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这是他作《史记》的用意。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批判,有些不合于封建的教条,所以班固批评他说:“其是非颇缪于圣人。

”而刘向、扬雄等皆称“迁有良史之才,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摘编自翦伯赞《司马迁的历史批判》)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司马迁的《史记》充满着批判精神,他采用标题、书法、在叙述中夹以批判、“太史公曰”等几种形式进行历史批判。

B . 司马迁把项羽列入本纪,把陈涉列入世家,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功绩在陈涉之上;把范蠡、子贡归人货殖之列,则隐含着对经商者的批评。

C . 对孔子、老子、庄子不书名,对孟子、荀子直称其名,对孙武则在名与不名之间,巧妙地表明了司马迁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D . 司马迁的历史批判纵横百代,褒贬古今,体现他善恶、贤贱、是非标准,表明价值取向,以吸取历史教训教育同世之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本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证了“《史记》是一部生动的批判的历史”这一观点。

B . 文本主要运用了举例、引用、对比的论证方法来进行论述,思路清晰,论证充分。

C . 文本以《晁错列传》为例,论证了《史记》“在叙事中夹以批判”的这一批判形式。

D . 文本着重论述《史记》的第四种批判形式,突出“太史公曰”是《史记》的灵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屈原列传》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就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而非记叙。

B . 《高祖本纪》中记叙了高祖举杯噱父之事,体现了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良史品质。

C . 《管仲列传》中“然孔子小之”正是司马迁借助孑L子之语间接表达自己对管仲的评价。

D . 司马迁赞赏陈涉率先起义的行为,肯定了陈涉起义的影响,是符合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

【考点】
4. (20分) (2020高二上·潮阳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迷路
侯发山
保民处理完手头的事务,走出单位大门,才发觉夜幕已经降临,漫天飞舞着雪花,悄无声息,却又洋洋洒洒,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糟了!他暗叫一声,匆忙加快了步伐。

摩托车是骑不成了,只能步行。

往日,家里的
老娘都是妻子照顾,妻子今天回娘家了,临出门还再三交代,让他准点下班,回家伺候老娘。

老娘患有阿尔茨海默综合症,俗称的老年痴呆,整日傻傻地坐在家里,有时候,连儿子媳妇都不认识。

有几次,保民想把老娘送到养老院,但一直不忍心。

有一个小上坡,一辆面包车努力地放着屁,但车轮还在原地打转。

保民忙走过去,用肩膀在后边顶着车厢,司机配合加大油门,车颤抖了两下,不情愿地上路了。

路过街边的饺子馆,他要了八两饺子,这是老娘最爱吃的,他担心饺子凉了,便把装饺子的食品盒裹到自己怀里。

拐过街角,聚拢了三四个人,一个小孩子哇哇地哭着。

出于职业的习惯,保民踅了过去,原来是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迷路了。

小男孩说话还不是十分清楚,既不知道家在哪里,又说不出父母的姓名。

几个路人也爱莫能助,正要拨打110呢,恰巧遇到保民。

保民忙蹲下身子安慰小男孩:“小朋友,不要怕,警察叔叔帮你找爸爸妈妈,给你送回家。

”看了看保民,小男孩扑过来,居然不哭了。

见有警察在,热心的路人也都各自散去。

保民把小男孩带到路边店铺的门口——那里雪打不着。

他拂去小男孩头上和肩膀上的雪,打开食品盒,喂小男孩吃了几个饺子。

小男孩安静了许多。

保民问他的爸爸叫什么。

他口齿不清地说:“宏福,宏福。

”保民一边给值班人员打电话,让他们查询辖区有没有叫“宏福”以及与之谐音相同的居民,一边与街上巡逻的同事联系,让他们赶过来帮忙——他得回家,老娘让他不放心啊。

很快,值班人员的信息传了过来,他们查询了辖区所有的“宏福”,遺憾的是都比对不上。

幸好,巡逻的同事也赶了过来。

保民把小男孩交给同事,往家的方向赶去。

街边冒出一柄大伞,一个中年汉子瑟缩着膀子,袖着双手,依偎着烤红薯的炉子,茫然地瞅着过往的车辆和匆匆而过的行人。

那一刻,保民脑洞大开,那个小男孩说的是不是“红薯”?他的爸爸是不是烤红薯的?世上的事情就这么巧——小男孩的爸爸正是这个烤红薯的中年汉子。

小男孩趁妈妈歪在沙发上迷糊的时候,溜出家门找爸爸,不承想迷路了……
进了楼道,保民几乎以奔跑的速度冲上楼去。

推开虚掩的门,屋子里黑乎乎的,“妈,妈。

”他连叫了两声,同时他打开了照明灯,客厅没有人!保民把饭盒从怀里掏出来,风一样在各个角落寻找,厨房没有,厕所没有,卧室没有……老娘会去哪里呢?往常,老娘偶尔也有过单独出去的情况,都是在门口附近转悠,200米都不超过。

保民从家里出来,在胡同口那儿焦急地张望,除了飞舞的雪花外,哪里有人的影子?“妈,妈。

”他一边叫一边往东走。

走出一段距离,再折回来,一边喊着妈一边两眼探照灯似的四下打探。

到最后,保民的叫声中都带着哭腔。

他真有点儿绝望了!这样的老人迷路,肯定是回不来的。

忽然,110 微信群里蹦出个信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老太太守候在小太阳幼儿园门口,说要接他的儿子。

保民撒腿就往小太阳幼儿园门口跑去。

好在积雪过后,没有上冻,路还不是那么滑溜。

在小太阳幼儿园门口徘徊的正是保民的妈妈,老人家顶着一头雪,正在跟幼儿园看门的师傅较真:“我要接我儿
子,我要接我儿子。

”遇到这样一位痴呆的老人,看门的师傅哭笑不得, 却也没有招数。

“妈,妈,我在这里呢。

”保民叫着跑了过去。

这一刻,他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汹涌而出——他小时候,就是在小太阳幼儿园上的。

每一次,都是妈妈接送。

看到保民,顶着一头雪的老太太咧开嘴巴,佛一样温暖地笑了。

(原载于《啄木鸟》2019年第5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五段中,“除了飞舞的雪花外,哪里有人的影子?”一句,细腻地描写出保民内心的焦灼,大雪纷飞不止,母亲不见踪影,情节推进扣人心弦。

B . “这样的老人迷路,肯定是回不来的”这句话,也说明小男孩离家迷路的危险性,若不是保民先放下私事,不忘警察身份,将小男孩带回其父亲身边,男孩或许无法在雪中脱险。

C . 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充分展现了保民作为一个警察、一个儿子的形象特点。

D . 小说的环境描写简练生动,语言朴实自然,情节构思巧妙,颇具艺术表现力。

(2)赏析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看到保民,顶着一头雪的老太太咧开嘴巴,佛一样温暖地笑了。


(3)小说标题为“迷路”,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作用。

【考点】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
5. (9分) (2020高三上·武汉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花词
高启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

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

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

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

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诗从养花说起,卖花人虽然觉得自家花开得较晚,但自信所养之花好卖。

B . 卖花时“美人出帘”,卖花后“蜂蝶相随”,两处侧面描写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C . 卖花人的篇末自白,从买花人角度抒写心曲,未尝没有寄托作者的一些思想。

D . 本诗词浅意深,趣味盎然,充满现实生活气息,与新乐府一类的诗歌相似。

(2)本诗塑造了职业卖花人形象,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对待职业、他人和人生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诗意简答。

【考点】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4分)
6. (19分) (2019高二上·汪清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

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

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

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

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

华阳夫人无子。

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

子楚为秦质子于赵。

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

”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

”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

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

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人耳。

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

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子楚曰:“然。

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

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

”子楚乃顿首曰:
“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

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

夫人大喜。

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

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

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適嗣,以托妾身。

”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

(节选自《史记•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下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B .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C .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D . 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適嗣指正妻所生的长子,此处实指王位的继承人。

適,通“嫡”,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

B . 在等级分明的中国古代社会,天子死曰薨,诸侯曰崩,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 . 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可作平辈之间的拜礼,也可作请罪之辞,还可用于重大的事情请求时。

D . 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如虎符、符节。

玉符,指玉制的一种凭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吕不韦是一个非常有经济头脑和战略眼光的人,他以商人的敏锐触觉发现了子楚身上隐含的巨大利益,并由此拉开了以重金对子楚进行政治投资的序幕。

B . 子楚一开始并不信任吕不韦,直到吕不韦道出“自己的门庭要等待子楚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的一席话,子楚才感觉到吕不韦不简单,并与之深入交谈。

C . 吕不韦非常明了当时秦国的形势,所以能够为子楚正确分析所处形势,并指明前进方向,使子楚叹服并承诺将来共享政治利益。

D . 吕不韦做事非常讲究策略,为了帮助子楚接近华阳夫人,他就先接近华阳夫人的姐姐,还将自己购买的奇
物玩好都送给了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楚为秦质子于赵。

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②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

【考点】
7. (15分) (2019高三上·汕尾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

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

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

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

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群臣皆莫敢言。

于是乃令萧何第一,所食邑多,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汉中十二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

何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

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

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

今君胡不多买田地以自污?上心乃安。

”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

”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候。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B . 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C . 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D . 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秦朝故地关中地区。

项羽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B . 趋,小步疾行而前,表示敬意;文中“人朝不趋”是高祖刘邦给予萧何的一种高规格礼遇。

C . 孝惠,指汉朝皇帝刘盈,孝惠是其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D . 百岁,死的委婉说法。

遇有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物,而需用其他的话委婉表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萧何目光远大,所为异于众将。

攻入咸阳时,和众将争分金帛财物不同,他收藏秦朝的文献档案,使刘邦得以详尽掌握全国地理、户口等方面的情况。

B . 萧何功勋卓著,受到刘邦封赏。

楚汉相争时,他留守后方,制定法令,安抚民众,补给粮草兵员。

论功行赏时,被刘邦评为第一,受到封赏甚为优厚。

C . 萧何心系国事,不计个人恩怨。

重病期间,孝惠帝亲来探望。

问及相国的继任者时,他尽管与曹参不和,但还是举荐了曹参,并为得到合适人选而高兴。

D . 萧何功高震主,引发刘邦猜忌。

位为相国,功劳第一,然而依然孜孜于国事,深得民心,这引发了刘邦的提防之心。

他以多买田地自污,保全了自己。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

何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②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考点】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20高一上·松滋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鲁迅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有限而宝贵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有限的时间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考点】
参考答案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二、语言表达 (共1题;共4分)
答案:2-1、
答案:2-2、
答案:2-3、
考点:
解析:
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答案:3-1、
答案:3-2、
答案:3-3、
考点:
解析:
答案:4-1、答案:4-2、
答案:4-3、
考点:
解析: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答案:5-1、
答案:5-2、
考点:
解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4分)答案:6-1、
答案:6-2、
答案:6-3、
答案:6-4、
考点:
解析:
答案:7-1、答案:7-2、答案:7-3、答案:7-4、
考点:
解析:
六、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答案:8-1、
考点:
解析:
第21 页共2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