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作者:蔡蕊莉孙翔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0年第10期
摘要柏格森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哲学体系包括生命的冲动、绵延、直觉等相关思想。

基于这些思想,本文探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生命哲学现代教育意义
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年~1941年)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生命哲学思想提倡关注自我主观的、非理性的心理体验,鼓励人们用直觉去感受渗透着生命本质的绵延。

认识和研究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对现代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深刻理解教育内涵,更新教育观念,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一)生命的冲动——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近代生物科学息息相关,但他并没有走上实证主义哲学的道路,他认为哲学就是要寻求根源,研究世界的本质,而世界最真实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冲动”。

生命冲动具有强大、永恒的力量,推动着世界万物持续的创造和进化。

这种生命的冲动内在于人本身的生命欲,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体现。

柏格森认为生命的发展不是机械的,而是关注着所有的事物的,并生成出无数的生命形式。

“生命冲动运行的自然轨迹是向上喷发,这种上升运动带来了千变万化的生命现象;当生命冲动的运行轨迹发生逆转时,使出现向下坠落的相反运动,于是产生了一切无生命的物质。

”在他看来,生命冲动作为一股原始的发动力,必然只有一个唯一的源头,就像一股喷泉、一束火箭那样发自于一点。

但当他向上喷射出去以后,便分散开来,呈现出许许多多不同的路线,这些路线就仿佛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形态一样。

生命的冲动是生生不息的,不断地生成和不断地向上喷发,而作为拥有生命冲动力的人,其活动目的就在于自身生命的发展与完善。

(二)绵延——人类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绵延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的核心,在《时间与自由意志》一书中,他指出意识状态的强度不能用数量来进行比较,是完全质量胜的,而意识状态所构成的众多体就是绵延。

“绵延是先后无别的陆续出现,是一堆因素的互相渗透,而这些因素是各式各样的,是过去的状态无法重新出现的。

”他认为,“语言要求我们在我们的观念之间,如同在物质对象之间一样,树立种种同样明晰而准确的区别——产生同样的无连续性”。

这种无连续性,把现象之间的联系划上了明显的界限,并使他们分离,让人们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柏格森认为绵延就是一种“持续的涌进”的状态,这种持续不断的变化,是一种前进和创造,表明生命是出于不断的变化和永恒的生成之中。

正如每个人的内在世界一样,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没有间断,过去、现在、未来是同一个过程,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我们不能用抽象的或概念式的字眼去定义某个人的意识状态,也不能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去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事实。

(三)直觉——人类认识的返璞归真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真正认识绵延,发现世界的本质所在。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他指出:“绵延使人置身于实在之内,也不是从外部的观点来观察实在,它借助于直觉,而非进行分析。


直觉能够让人更加清晰、深入地认识世界的本质,是一种与理性认识完全不同的认识方式。

理性认识告诉人们“不能重复试验的东西不是真的”,而柏格森的直觉理论则告诉人们“越钻人意识的深处,就越没有权利把心理现象当做一堆并排置列的东西看待”。

他让^们相信自身的内心体验,不能强迫自己把社会关系教条和意识之类的绳索当为自我。

现实世界里,理性思维在面对纷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发现其背后的规律和必然性,但是却无法深入到生命本质。

而直觉能够感受事物的整体性,是心灵之间的相互沟通,体验生命深处的真实感受。

柏格森认为只有直觉才能创造美,例如,人们通过书本或者传媒了解到的美丑,大都是经过别人意愿的强加,这种没有个人体验参与的意识,是科技时代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人们如何了解思想是属于自己的呢?直觉能够帮助人们找到自我,发掘内心深处的不同。

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从内在角度思考教育的目的——释放受教育者的生命动力
生命的冲动力推动着每个人不断学习、创造生活。

也正因为有了生命动力,人们才能更积极地面对生活,思考学习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然而现实是,教育的目的总是受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影响,却忽视了受教育者作为个体人的生命欲的存在。

大部分受教育者都是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去学习,而不是真正源于他们对知识或者是真理的渴求,而学校教育也由于背负沉重的教学任务变成对书本知识的不断的重复强化,这样的教育体制可能带来学生厌学甚至抱有了无生趣的生活态度等负面影响,可以说现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受教育者的生命力。

我们必须从生命的内在去思考教育的目的,使教育能够在真正意义上释放受教育者内在的生命冲动力,实现其从被动的强迫学习到主动的探索学习的跨越,逐渐形成爱学、乐学和擅学三合一,勇于去改变并创造生活。

(二)从发展角度深化教育的意义——超越受教育者学习的有限性
受教育者作为个体生命意义的人,应该认识到自身潜能的无限性。

在如今有限的教学环境下,个体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正如柏格森所说的意识的绵延一样,其发展是不断变化、相互联系、永恒地持续向上前进的。

受教育者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命存在,其成长也充满着可能性,处于一种不断生长发展的状态,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个体特征并持续发展。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受教育者限定在某个固定模式里,而应给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把受教育者放到能够不断发展的空间里,使其通过自主、主动的学习和实践发现自身学习的无限可能性。

只有认识到个体发展的无限性,才能真正突破原有思想的枷锁,把受教育者看做是真正的、具有生命意义的人。

(三)从人性角度寻求教育的价值——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位置,学生担任听众、观众或者是被控制者等不同的角色,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缺乏自主性和独立人格。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因为创新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而创新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就是其独立自主的心理品质。

受教育者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步地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个性、兴趣和习惯,就像柏格森所说的生命冲动力向上喷发为不同的轨迹一样,每个受教育者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因此,教育的价值应该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自我的与众不同,而不是人云亦云,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判断。

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冲破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依附,具备自身的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和全面的发展。

虽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所倡导的非理性、直觉主义,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他的思想对于今天被科学主义主导的教育体系来说,有其深刻的积极意义。

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柏格森的哲学思想,深化对教育内涵的认识,改变片面的、单一的教育观念,使现代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思想的解放。

参考文献
[1][法]亨利·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法]亨利·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法]亨利·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王里平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王晋生,柏格森绵延概念探讨[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6]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