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时间:2012年11月16日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只有一个错误的一项是( )
A.浑家(hún) 轮扁(piān) 节骨眼(jié) 量体裁衣(liáng)
B.侪辈(chái) 煞尾(shà) 檠弓弩(nǔ) 万乘公相(shèng)
C.脑髓(suí) 勖勉(xù) 善属文(zhǔ) 连辟公府(pì)
D.场院(cháng) 列观(guàn) 昆邪王(yé) 重湖叠(yǎn)
2.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战栗 燎沉香 雕栏玉砌 书声朗朗
B.脉膊 汗涔涔 良晨好景 玉簪罗髻
C.糜费 竟豪奢 暴殄天物 礼尚往来
D.修葺 渑池会 打风捞龙 稍纵既逝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面对女孩递过来的乌龟,青年人着眼睛慢慢欣赏,脸上的肌肉时不时地一下,一丝笑容勉强地跳了出来。
他道
:“好,把它作为结婚礼物是再好不过了。
”青年人的脸兴奋得有点扭曲,两眼灼灼闪着光。
A.眯 抽动 继而 自言自语 B. 睁 晃动 不久 自怨自艾
C.瞪 抖动 接着 无缘无故 D. 瞥 颤动 俄而 喃喃自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
B、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了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C、阅览室图书经常出现“开天窗”的现象,我们可以从这一现象反映两个问题,一是阅读者素质有待提高,一是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D、葛振华大学毕业后回农村当了村支书,他积极寻找发展本村经济的切入点,考虑问题与众不同,给村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5、下列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盛唐时期,诗坛名家辈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
,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B、《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热爱生命》的作者分别是关汉卿、曹禺、、蒙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下列关于书画装裱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画装裱选材、样式及技法的不完善使书画装裱发展迟缓
B、各种质地花纹的织物使书画装裱材料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
C、书画创作的繁荣能促进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
D、统治者的重视促进了宋明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不断发展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用纸托裱画作的装裱方式使得我国古代珍贵名画能够幸存至今。
B、《装志》是我国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C、地理气候的差异使我国不同地区就有不同的装裱流派和风格。
D、京裱和苏裱两大流派代表我国书画装裱工艺的最高水平。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五代时期大型绘画因为画绢幅面扩大而只能装裱单幅作品。
B、讲求燥与讲求放霉对书画装裱材料有着不尽相同的要求。
C、社会对苏裱的推崇使江南地区文人画在国内独领风骚。
D、清代古朴庄重的京裱的出现能够使书画装裱成本下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人濒行 濒:临近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甫 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权贵人俱不习兵
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诸路援兵不至
A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3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3分)
(3)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3分)
13.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璧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氏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 (《韩非子》)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
②怆(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4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卧龙跃马终黄土, 。
(杜甫《阁夜》)
(2)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3) ,大块假我以文章。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 , ,赢得仓皇北顾。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5)吾所以为此者,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地坛精魂
张梦阳
①走进地坛,就想起史铁生;阅读史铁生,就想起地坛。
文字真有无穷的魔力。
一篇散文《我与地坛》,将史铁生与地坛紧紧联系在一起。
史铁生已经成为地坛的精魂。
②这究竟为什么呢?地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嘉靖九年,历史可谓不短,遗址可算不少,故事也肯定很多。
然而,史铁生并没有写这些历史与传奇,只是从自己截瘫后摇着轮椅进入地坛写起,说“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提出了生死和怎样活的问题;然后就写自己母亲是如何在园里苦苦寻他;写了地坛的四季和人物:一对散步的老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卓尔不群喜好饮酒的老头,一个素朴并优雅的学理工的女知识分子,一个倒霉而有天赋的长跑家,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弱智”的小姑娘和保护她的哥哥。
然后又归结到苦难的命运,专注于“心魂”的拷问与思量,执著于形而上的思辨,重新提出 “要不要去死”、“为什么活”、“干嘛要写作”的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认为“希望与绝望,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
最后作了这样的结束语:“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
③这样一篇似乎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文章,为什么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又经久不衰二十余年,及至史铁生的去世消息也要以《魂归地坛》为标题呢?我想:拥有“冬天是干净的土地上的一只孤零的烟斗”这样绝妙比喻的文字,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是史铁生袒露了自己苦难的灵魂,又以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从哲学的高度,深触了人们以及地坛中苍松古柏、夕阳残照、雨燕小鸟乃至蚂蚁、瓢虫等小昆虫的灵魂,由普通、平凡的人和事显现出高深莫测的宗教性。
史铁生后来又写了一系列足以传世的小说、散文和随笔,但我认为都是从地坛出发的,活灵灵闪现着地坛的精魂。
④我曾在《荒原时代的地坛》一文中说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文。
地坛也因史铁生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
⑤史铁生和地坛之所以在我心中印烙得如此深刻,可能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住和平里,也曾在附近的地坛荒园中游荡过。
那时,我的母亲在“文革”迫害下溘然长逝,女友又突然与别人结婚,这两个打击如闷雷一样同时轰击在我的头顶,足可置人于死地。
但我挺住了,把全部精神寄托在书上——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文史哲书籍,写了上千张读书、思考卡片。
读书之外,惟一的排遣就是孤独地徘徊在地坛的苍松古柏、荒藤野草之间,迎旭日升起,送夕阳落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
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
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
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
⑦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
只要地坛存在,史铁生就在。
⑧史铁生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洒在地坛,那么,能否在地坛东南角的老柏树下,建一尊史铁生的铜像?他坐在轮椅上,手捧着书,宽阔的额头,戴着宽边眼镜,镜后深邃的双目温和地朝前望着,仍在执著地思考人生和宇宙……
(选自《文汇报》2011年1月5日)
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项是( )(分)
A.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20世纪中国散文中的警世之作,它融进了作者对“生死”、“永恒”等人生和宇宙问题的深邃思考。
B.《我与地坛》正是凭借“仿佛这古园……四百多年”这些明净、深邃、悠远的文字,一问世就引起了轰动,而且经久不衰。
C.史铁生和地坛是互相成就的,是史铁生为地坛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蕴,而它又源于史铁生对在地坛中所见人物的深刻感悟。
D.在文中插入“我”的人生遭际,不仅使作者对史铁生思想、精神的把握显得更为深刻,而且更容易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17.为什么说“史铁生是地坛的精魂”呢?(4分)
答:
18.史铁生在地坛中,对终极性精神哲学问题是以什么方式来思考的?又作出了怎样的回答?(分)
答:
19.从史铁生给“我”的启迪中,探究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命运中的苦难。
(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
20.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都有出上联对下联的内容,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出了一副很有意味的上联,请你结合已有的知识,对出下联。
(4分)
上联: 下联:
21.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4分 ①对此他曾作诗纪之
;“塾远愁过市,家贫梦买书。
”
②所以他常常宁愿肉体受饥寒也不愿精神受痛苦。
③爱书是读书人的天性。
④他与夫人在杭州时,有一次夫人拿出十元钱叫他去买米,半路上却拐进了书店,见有一套心爱之书,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及至他看着书回了家才发觉手中的书是用买米的钱换回来的。
⑤每当经过书铺,看到价钱贵买不起的好书,夜里就会形诸梦寐。
⑥作家郁达夫也因买书而深感痛苦,他在《浓春日记》中写道;“经济不充裕,想买的书不能买,所感受的痛苦,比肉体的饥寒还要难受。
”
⑦清代才子袁枚酷爱读书,但因家贫却常常不能如愿。
答: (序号)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荒芜中生长的苇草,他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人就像那最脆弱的苇草,但是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有了思想,人就变得伟大、崇高,因为思想可以超越自然,通向无限,使人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
因此,每个人因该“努力好好地思想”。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请先将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②自选角度,明确立意;③字数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