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的五个“读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德育中的五个“读懂”
刘晓东
【摘要】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可见,在小学教学中,老师们应该尽己所能的理解学生,“读懂”学生。

只有“读懂”了学生,教学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读懂”学生,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唤醒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本文将从一名小学语文老师的角度谈谈小学德育“读懂”学生的五个重要方面,分别是,“读懂”学生的语言,表情,错误,困惑和心理。

【期刊名称】《新作文:教研》
【年(卷),期】2018(000)012
【总页数】2页(P71-71)
【关键词】小学德育;读懂;错误;心理;困惑
【作者】刘晓东
【作者单位】[1]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第三中心小学,广东广州5109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3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严格落实德育课程,中共中央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可见,“德育为先“已经成了教育界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在新形式,新背景,新要求下,小学德育教育该如何开展成了
老师们都需要思考问题。

众所周知,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要想落实好德育先行的发展方向,老师“读懂”学生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分析小学老师应该如何“读懂”学生。

一“读懂”学生语言观其言引其行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交流的过程。

学生的语言是老师“读懂”学生的最主要方面之一,也是最容易观察,且最具有价值的行为之一。

有的学生特别善于表达,而有的学生则比较腼腆,不善言辞。

有的同学说话语速很快,而有的同学说话拖拖拉拉。

有的同学说起话来手足舞蹈,声情并茂,有的同学说话很是古板。

其实,这些细微的差别,不仅反应了学生的性格,也传达了学生不同的内心世界。

因此,老师可以在德育教学的课堂上或者课后的交流活动中,观察学生说话的内容,话语的高低,声调的变化等来了解学生的性格,内心感受等。

此外,通过在课程上观察学生的发言与讨论中的表现,老师也能明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以及掌握的程度如何。

获得了这些信息之后,老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接受程度进行有针对的引导。

例如,对于一些性格傲慢,口出狂言的学生,老师应该着重引导其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让其了解到这样的行为使得别人很受伤,并逐步引导其朝着谦虚友善温和的方面发展。

对一些说话很慢,或者不敢表达,性格胆小敏感的学生,老师应该帮助其找到胆小敏感的原因,并积极创设一个学生敢于乐于表达交流的环境。

二“读懂”学生表情观其表达其心
表情是人的第二大语言,表情的轻微变化往往反应了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小学德育的教学中,老师绝对不能忽视学生表情的差异与变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说,人的眼睛有时候是会”说话“的。

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睛,老师往往能知道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知识点,是否赞同老师的观点,是否认同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室环境等等。

众所周知,小学生天真活泼,不善于伪装自己,内心的感受常常表现
在脸上。

他们的表情丰富多彩,真实可靠。

因此,善于观察学生表情的老师一般都能从学生的表情看出其是高兴,快乐,激动,伤心,惊讶,满足,愤怒,期待……“读懂”了学生的表情,知悉了学生的内心,接下来,老师就应该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面对着一脸迷茫的学生们,老师应该很容易就知道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或者根本没有明白,老师就应该立即进行更加详细的讲解或者采用其他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化迷茫为顿悟。

三“读懂”学生错误析其错引其善
每个人都会犯错,更何况是小学生。

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知错就改就是好学生。

更何况,小学生地可塑性很强,他们所犯地一些错误并不是不可饶恕地大过。

但是,怕就怕,学生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也没有人帮助其分析错误所在,更没有人引导其改正。

因此,作为学生的德育老师,不能将小学生所犯地这些错误看作是学生地致命弱点与缺点,而应该以赞赏地眼光客观地看待,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引导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此外,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好的教学资源,其中包含着有关学生的多个信息。

因此,老师应该积极的“读懂”学生的错误,对可取的部分加以鼓励,而对其错误的地方,老师要积极发挥教学技巧,及时疏导学生,点化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其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例如,张某某是一个热爱学习,成绩优异的小学生,但是,他却喜欢不经过别的小朋友的允许乱拿别人的东西。

教师知晓了这样的时候后,不妨把张某某单独带到办公室,轻声细语的跟他聊天,让他说出自己为何总是偷偷拿别人东西。

相信通过师生友善的交流,张某某会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老师也能找到张某某的症结所在,进而能够帮助张某某尽快改正不好的习惯。

四“读懂”学生困惑解其惑引其道
顾名思义,所谓”困惑“就是指学生感到疑惑不懂,不知道该怎么办,该怎么处理。

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路上,学生感到困惑也是在所难免的。

小学生正处于快
速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道德修养与素质的关键期,感到困惑绝不是大惊小怪的事情。

学生感到困惑意味着学生有所不懂,需要老师的排忧解难,这也给教师传递了信号。

因此,困惑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

教师如果能够“读懂”学生的困惑所在,便能引导学生跨过障碍,抵达预期的彼岸。

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语言,表情神态等,知晓学生的困惑,并利用自身的专业素质快速指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及时给与合适的建议与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找到突破,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当然,通过“读懂”学生的困惑,学生与教师也将达到一种师生共鸣的情感升华,这也将有助于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

五“读懂”学生心理因其心施其教
小学生看似弱小,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与成年一样神秘。

身为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里,细心呵护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并切实感受到他们内心微妙的变化,“读懂”他们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开展德育等教学,也才能取得多赢的效果。

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学生是如何想的,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帮助他们达成愿望。

小学生的心理说简单也很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老师要想“读懂”他们的心理,知道他们的心理。

不妨将自己也当作小朋友,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少点师长的高姿态,多点小学生的单纯与快乐。

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理解小学生的很多行为,也才能更好的开展德育教育。

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的变化,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行为的改变等,洞悉学生的心理。

此外,要想“读懂”小学生的心,老师还要加强与小学生的积极交流,少点批评与禁止,多点鼓励与理解,争取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乐于说心里话,敢于并放心与其谈心的老师,而不是将学生直至千里之外,高高在上的老师。

例如,李晓晓是一个特别开朗活泼的孩子,但是,某一天,她苦
着脸,面无表情。

看到这,老师肯定能知道李晓晓不开心,有伤心的事儿。

这时候,
老师不妨找李晓晓谈谈心,帮助其化忧解难。

当然,在面对某些学生做出有违道德的事情时,老师不能不问青红皂白的直接批评学生,更不可以侮辱学生的人格与尊严。

而是静下心来观察该学生的内心,了解其内心的想法,然后进行心理暗示式的批评与指导,激励启迪式的分析等等,让学生心灵有所触动。

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心灵的“保健医生“。

综上所述,人不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不是没有灵魂与思想的低级动物,而是活生生的生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各自的性格。

但是,人又是社会中的人,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因此,人人都希望被理解与支持,小学生也不例外。

小学生希望被老师理解,也希望与老师成为朋友,与此同时,“读懂”学生是老师的期望,也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读懂”学生,那么就很难知道学生所处的环境和状态,其他的一切教育都只能是海市蜃楼。

只有“读懂”学生,老师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更好地洞悉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变化,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教学活动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但是,“读懂”学生却非常的不容易。

“读懂”学生,需要教师少点师长地姿态,多一些孩童认识,以欣赏与理解地眼光看待学生的种种表现,努力“读懂”学生地语言,表情,困惑,错误与心理变化。

“读懂”学生以后,教师就应该将重点放在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尽己所能地设计出符合学生地学习教案。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5
[2]张悦.读懂学生心理,引导快乐学习[M].南昌.南昌市青山湖区江南学校师生园地,2013.2
[3]施发娟.读懂学生,实现高效教学[J].滁州.课程教育研究.2015.6
[4]俞志清.有效教学从读懂学生开始[M].北京.教学园地.200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