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舍生取义》教学设计三篇(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舍生取义》教学设计三篇(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舍生取义》教学设计三篇(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舍生取义》教学设计三篇(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舍生取义》教学设计三篇
教学目标:1、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2、准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议论文的意义,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
重难点: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教材分析:《舍生取义》节选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议论文。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有“鱼”和“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为美者合乎情理也呵护逻辑.
教学设想: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课文,从题意入手,层层深入,理解舍生取义的真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五年的语文了,你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玩个成语接龙的游戏好不好?师:眉开眼笑。
生接龙。
我们再来玩个看字想成语的游戏,师板书:义。
你们想到了哪些成语?生答。
(随机板书:大义凛然、义不容辞、义无反顾)
师:看到这些成语,你们想到了哪些人谁?用上这些词.(学生回答想到的英雄)
师:这三个成语中,你认为哪个字的分量最重?生答:义.
师:因为义,才不畏惧,因为义才不容辞,因为义才无反顾.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们一起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说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作者
1、出示竖版文言文
师:我们这是第几次接触文言文了?(第二次)对于学习文言文,你们有哪些好的方法?生答。
那么这篇文言文和我们以往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竖版的,没有标点)有谁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呢?
2、初读文言文
自由读一读这没有标点的文章,看谁能读好?(指名读文)
师:现在我们将这段文字还原成今天的写法,谁有信心读得更好?(再指名读文)
3、走进作者
我们看文中说“孟子曰”,曰是什么意思?孟子又是谁呢?谁能把你课前了解的孟子介绍给大家?(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汇报)师出示关于孟子的资料。
4、揭示课题
孟子共说了几句话?指名分别读句子。
孟子的话说了几层意思呢?(两层)分层读句子。
孟子的话道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一个词来概括。
(舍生取义)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再读课文,理解意思
1、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看一看你们有什么发现?生答。
师:也字在句子末尾有什么作用呢?(也是语气词)你们还知道哪些语气词呢?那么也字在句子中该读哪一种语气呢?出示句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指名读句子)者也又是怎么读呢?出示: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两句放一起,你再来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那么下两句怎么读呢?
2、现在老师考一考大家,得兼,我们现在怎么说?(兼得)为何古人说得兼呢?(古汉语倒装现象)
3、打开书,默读课文和注释,你又会有什么发现?(注释给的不同)谁来读一读注释?我们知道了大意之后,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给这篇文言文字词做注释。
(小组推荐一名汇报注释)
4、尝试给文言文做注释,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看“生与义”选择,孟子的观点我们队容易捕捉的一种选择是?(舍生取义)
那是不是孟子就不珍爱生命了呢?从哪看出来的?(生,亦我所欲也。
)孟子最不希望看到的选择是?(舍义取生)孟子的担心是不是多余的,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以下的种种行为,你会想到哪些成语?用上“义”字。
(出示漫画)不法商贩为一己之私不惜坑蒙拐骗。
凶残的狼要吃掉救其生命的东郭先生。
德国法西斯撕毁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000多架飞机向苏联发动袭击。
师板书: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5、舍义取生者在,舍生取义者更在。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追随孟子先贤?
出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句话里体现出义了吗?用诗句中的词表示?对于谭嗣同来说他所追求的义师生命?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齐读.这里有没有义?哪个词告诉我们了?你还搜集了哪些这样个关于舍生取义的诗句。
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但是他们却用相同的行动追寻孟子先贤,做出了人生的抉择。
齐读。
文天祥英勇就义后,人们在他的衣袋间找到这样的人生绝笔:(出示句子)谁来读读?找到孟子说的话了吗?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文天祥他
后悔了吗?从哪看出来的?面对生与义抉择,她会义无反顾的说,齐读句子。
四、拓展延伸
师: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我们来听一段老艺术家的诗歌朗诵《相信》。
听一听,这段朗诵中赞扬了那些人?他们的义在哪里?
这是现在的义.这是繁体的义,上面是一个羊但不出头,下面是一个我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繁体的义多么复杂,今天的义看似简单,却又多么不简单。
几千年来,义字由繁到简,但内涵去亘古不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切正是缘于他们不同的选择,看看这些成语,假如这就是我们理解需要面对的选择,你会擦去哪个?
五、总结
同学们读得好,说得好,也要做得好,将来,也许你们会成为英雄,也许平凡一生,但老师希望“舍生取义”成为你们永恒的追求。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
2、准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议论文的意义.
过程和方法
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情感目标:
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舍生取义的内涵。
难点:感受舍生取义的真谛,协助学生形成准确的人生观。
教学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借“义”引申,导入新课。
今天毛老师要和我们班的同学共同上一节语文课,请同学们把你秀的一面展示给在座的所有老师,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吗?(有)老师期待着这堂课能带给你们,也带给我更多的收获和思考。
师:下面,老师写一个字(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义"字。
)理解这个字吗?这是繁体的义字,今天我们这样写.你能说出哪些带“义”字的成语?
师: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成语,请同学们齐读。
(课件出示)
师:这么多成语中,你认为这三个成语中分量最重的是哪个字?
师:因为义,才不畏惧;因为义,才不容辞;因为义,才无反顾。
“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二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说的。
二、提示课题,读懂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课题。
师:好多同学都流露出诧异的神情。
请看老师出示的这篇文言文和你们接触过的有怎样的不同?你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古代汉语的行文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且古人是以右为尊的,所以文言文的读法是从上到下,自右至向的.)
师: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出声读。
)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在心里面跟着默读。
(指名读)。
师:听他读完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好?
师:这段文字选子《孟子告子上》,你对孟子有多少了解呢?找同学来读小资料。
师:现在我们将这段文字还原成今天的写法,谁有信心读得更好?
生1读.准确流利,很好。
哪位同学能再试试?注意读出感情。
生2读。
字正腔圆,颇有儒者之风。
师:我们再看课文,第一句:“孟子曰”,“曰"什么意思?(说)
师:没错,“孟子曰",也就是孟子说。
──孟子一共说了几句话?(四句)谁来读第一句?读第二句?第三句?最后一句──我们一起读吧。
师:孟子的四句话说了几层意思?谁来读第一层?第二层?指名读。
师:孟子的话道出了一个什么观点?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
师: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课文的题目。
(教师把课题补充完整)
师: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逝者如斯,假如你就是2000多年前的孟子,这个词应该怎么读?齐读:舍生取义.(读得再坚定一些── 读得再壮烈些)同学们一齐再读。
2、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自学提纲,把书翻到97而自由出声读两遍读孟子的这几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这篇文言文第一层意思与第二层意思句式结构(相近),都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
b在孟子的眼中,(鱼)和(熊掌)相比(熊掌)更珍贵,所以他选择(熊掌)。
(生)和(义)相比(义)更珍贵,所以他选择(义)。
这是采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c本文还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实本文还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开头以鱼和熊掌设下比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实际上是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在结尾引出舍生而取义。
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d这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孟子所要表明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师:回过头来,我们看一下刚才同学们一共有几个发现?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句式结构相近、采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3、品读课文,解释词语.
师:同学们的发现是非常有价值的。
请同学们将书翻到97页,默读课文和注释,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本文的注释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平时我们给的是字词的注释;这篇课文给的是整篇的译文。
师:出声读一读。
哪位同学愿意读一下译文?
师:了解大意后,请同学们挑战给文言文做注释,有信心吗?你知道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好的方法吗?
生:联系上下文。
生:查工具书.生:联系生活实际。
生:对照译文……
师:大家有这么多好的方法,现在就把它应用到实际学习中去,试着给这篇文言文字词做注释.
师:谁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对比一下和你们的理解是否相同?
对于所做的这些注释,有不一样理解吗?谁愿意解释“也”这个字,没人知道,那老师告诉你们,“也"出现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说明它是一个虚词,一个陈述性的语气词,不用翻译,在本文中,也能够翻译成“的
"。
那么这个语气词应该怎么读呢?请同学们试着读第一句。
这样读好吗?(重读)应该像“啊,呢,吗”等语气词一样,轻读。
师:谁能再对“得兼”这个词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通常习惯会
说“兼得"兼指同时,得指得到,兼得就是同时得到。
既然是“兼得”古人为什么要说成“得兼"呢?这是古汉语的特殊现象——词语倒装。
请随老师说一遍“词语倒装”。
师:有一个成语叫“德才兼备”。
你知道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吗?
德行和才能同时具备.
师:这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4、悟读课文,挖掘内涵。
师:尝试给文言文做注释,让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
现在我们来看“生与义”的选择,孟子的观点我们很容易看得出?他的选择是
什么?舍生取义。
师:舍弃鱼而要熊掌,是因为熊掌更贵重、更稀有,而孟子为什么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违背道义呢?
生:因为孟子认为道义比生命更可贵,更使他向往和快乐,更值得
拥有。
而如果反过来让他以背弃道义来换取生命,那将使他自己更痛苦,更难以忍受。
两害相权取其轻,所以他选择了“舍生取义”。
师:那么孟子是不是一个不珍惜生命的人呢?本文还暗含了一种选择是什么?到底孟子想要生还是想要义呢?(生义兼备)
师:从哪里能够看出孟子并不反对生义兼备?反而希望生义兼备。
说明孟子也是十分热爱生命的.
师:生命宝贵。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尊重、去珍惜、去热爱。
三、联系生活,体会主旨。
师:孟子担心是不是多余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以下种种行为,你会想到那些成语?用上“义”字。
同学们能够从你收集的成语当中选择一个最恰当,最合适的。
课件出示:
不法商贩为了一己之私不惜坑蒙拐骗.(见利忘义)
凶残的狼要吃掉救其性命的东郭先生 .(忘恩负义)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撕毁与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5000多架飞机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背信弃义)
(教师板书:见利忘义、忘恩负义、背信弃义)
师:舍义取生者在,“舍生取义”者──更在!请看:你理解他们吗?
(宋代的岳飞,大义凛然、精忠报国、反抗金朝、义无反顾。
南宋英雄文天祥,受俘期间,元世祖以{****}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舍生取义。
明朝的于谦,身披战甲带领士卒抵抗敌军,义无反顾.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教导主任谭千秋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获救了,他却不幸遇难。
他是香港的黄福荣,是一名汽车司机,在玉树地震中他作为一名志愿者,为了救三名儿童和一位老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
这些人的“义”体现在哪?
师: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但他们却用相同的行动追寻孟子先贤,做出了人生的抉择,写出了很多令人振奋千古名句。
请同学们读一读.@20
师:面对生与义,他们做出的是怎样的选择呢?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话大声的告诉老师。
@21读:
师:“舍生取义”是英雄的壮举,也是平凡人的责任,无数人用自己弱小的身躯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在生与义之间,他们这样做,也会这样说.
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个切正是缘于他们不同的选择。
看看黑板上的这些成语,假如这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面对的选择,你会擦去哪个?保留哪个?请说出理由。
师:还有其他的选择吗?如果生义不可得兼,我们要怎样选择?舍生取义。
师:大家都支持这样的选择吗?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选择——鼓掌。
师:再次来读孟子的这段话,请用你们的声音做出选择.老师听到了你们坚定的声音,能不能把孟子的这段话背诵下来.试一试。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读得好,说得好,背得好,也要做得好。
将来,也许你们会成为英雄,也许会平凡一生,但毛老师希望“舍生取义”成为你们人生永恒的追求。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课下思考。
(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这与孟子的“舍生取义"的观点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
)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优秀,谢谢你们。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篇三
教学目标:
1、熟练、流利的背诵课文。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的注注释理解文意.能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把“义”的内涵说清楚.
3、积累名言警句,了解文化常识如“万钟”“心之四端”
教学准备:
名家诵读音频嗟来之食、辞禄万钟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背诵引入导入新课
1。
背诵————-—《大学修身为本》.
2。
板书:舍生取义
齐读课题.
义是什么意思?它在字典中有以下义项。
请根据下面的一项选择。
具有这个意思的词语还有很多:义不容辞、大义凛然、义无反顾、
义正词严、义愤填膺、义薄云天、侠肝义胆。
请同学们认真的读一读。
让我们再齐读课题。
二、范读课文、认真听读
认真听读,注意字音,语气节奏、句子停顿。
三、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1。
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句子的节奏和停顿,要读的流畅,朗朗上口。
3.检查反馈:课文有几句话,指名学生读,纠正字音。
注意断句,不读破句子.
4。
齐读课文。
四、熟读读文理解文意
1。
认真阅读译文,句句对照理解。
2。
出示译文,说原句.
3。
思考:为什么要舍鱼而取熊掌呢?为什么要舍生而取义呢?
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齐读1、2句。
4. 同学们,舍生取义舍生就意味着牺牲生命啊。
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
难道孟子真的不重视生命么,很看轻生命么?
出示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讲解“兼”字,出示图片。
拓展词语:德才兼备、兼容并包、兼容并蓄、兼听则明。
】
再读句子。
5。
小结拓展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一言,警醒了几千年来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准则.
五、探析义理明辨是非
【同学们,孟子是主张性善的.他认为人的本心是美好的,是善良的.他包括四种本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由此产生。
为了说明这个点】
出示视频:嗟来之食
1. 对于一个有骨气、有正气的人,面对嗟来之食该怎么做?
出示句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指名读句子。
2. 不过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
读句子: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这样的人是怎样的人?
3. 面对万钟,孟子又是什么态度呢?
出示视频:辞禄万钟
读句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六、总结、背诵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孟子,聆听了他意味深长的教诲,从而感受了孟子人格的伟岸,思想的深邃。
让我们再一次诵读《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