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一章 忠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林悟道《韩非子-忠孝》第一章忠孝
从今天起,开始讲《韩非子-忠孝》,篇名易懂,内涵难解,只因忠孝只可育人,不可治国。
韩非子讲“忠孝”并不是要肯定和弘扬, 而是要揭露世人所谓的忠孝与忠孝治国的弊端。
开篇韩非子就说“天下皆以孝悌(ti)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
”意思是:天下的人都认为孝悌忠顺之道是正确的,却没有什么人知道进一步对孝悌忠顺之道加以认真考察,然后再去慎重实行,因此天下混乱。
韩非子将世人所讲、所循、所行的“忠孝”定性为天下混乱的原因,这样的定性不可谓不高,可见他对当世所讲的“忠孝”有多憎恶。
世人只盲从于世说忠孝,却并没有探究这种忠孝的实质与本质,只是盲目的去做,结果导致社会混乱。
是什么样的“忠孝”有如此大的力量呢?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社会舆论导向与正统思想的重要性。
我们先探究一下“忠孝”思想的来源,再进行辩证的思考。
中国传统的道德与价值体系逐级分为:道、德、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
从“道法自然”我们可以得知,中华文化与文明起源于自然,先贤们仰观天象,俯视大地,由此悟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J道,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由此衍生出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则,包括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的规律。
规律,意味着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德,就是天地的包容性,包容阴阳事物与事物阴阳,如大地一样承载万物。
包容,
意味着承认存在就有其合理性。
请注意这里是合理不是合法。
道与德,是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至高的思想,由此奠定了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强大的生命力与兼容并蓄伟大的包容心。
正是有了这样伟大的思想与文化才会有中华民族上下五千的历史。
道与德,是人类至高的思想,不仅适用国家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也适用于社会组织、公司、家庭、个人的生存与发展。
一切伟大的国家与民族、社会组织、公司、人都是践行“道与德”的结果。
人类最后也只能遵循“道与德”的思想才能生存与发展。
有“道”才能生生不息,有“德”才能和谐共生。
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与宗教是零和博弈,既尊崇上帝,又唯我独尊,具有很强的排它性,而中国的“道与德”既尊崇事物发展的规律,又有包容性,这就是东西方化的根本区别之处。
我们遵从“道与德”形成了集体主义思想,整体利益大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大于个体利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才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苦难, 如此次的新冠肺炎疫情。
由天地的“道与德”开始,我们往下衍生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之后又发展出“温、良、恭、俭、让”。
温:是温和,现代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
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
俭:是节制
让:是谦让,理性的忍让。
“温、良、恭、俭、让”出自春秋时期•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日: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日: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一段主要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孔子每到一地,都要通过“温、良、恭、俭、让”来获得当地的政治与人文方面的情况。
再之后继续发展出“忠、孝、廉、耻、勇”。
忠心、孝悌、廉洁、知耻、勇敢。
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 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 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韩非子所讲“孝悌忠顺。
现在一般指“孝悌忠信”意思是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会的应具备的道德标准。
“顺”与“信”的思想一致,顺,向着同一个方向,与“信”的实质是一样的,取信,就是与对方方向一致。
【天下皆以孝悌(ti)忠顺之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
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
】
文化遏制暴力文明抑制野蛮。
人,终归是动物,具有野蛮与
暴力的自然属性,而人终究是人,更具有文化与文明的社会属性。
我们从出生就开始接受社会属性的教育,学文化懂文明,就是要遏
制暴力,抑制野蛮。
从最高的“道”到最低的“勇”,无不是让我
们“文明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