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4《乡愁》教案(1)(新版)语文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乡愁
教学目的:
1、了解诗中四个意象的丰富内涵。
2、体会诗人的思乡情及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故乡的浓浓情思。
教学难点:
海峡意象的丰富内涵及诗人爱国情感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时数:1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请同学谈思乡感受,教师也谈,然后导入: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有些人就不行了,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与大陆不能自由往来,台湾同胞就是想家也不能回。
同学们知道台湾与大陆分隔多长时间了吗?自1949起至今55年了。
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呢!所以台湾有很多诗人写诗表达这种愁绪。
其中余光中因创作了不少乡愁诗而被称为“乡愁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乡愁》。
二、背景简介:
余光中 1950年随父母去台湾。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赴美留学。
作者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
三、诗歌解读:
1、初读诗歌:提示学生注意节奏,提问读,齐读。
2、诗歌解读:
由题目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请同学们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种思乡之情?你怎样理解?用这四个意象分别表达对谁的思念?
这四节诗顺序可以颠倒吗?
这四个意象前用什么词来修饰、限制?它们分别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这样是不是削弱了感情的表达?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分别强调意象的小、窄、矮、浅。
把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事物之上,恰恰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以“浅浅”为例:
政治上人为的阻隔比千山万水的自然阻隔更难以逾越。
太平洋很辽阔,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说:“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后来中美恢复了往来。
与此相比海峡不是很浅吗?该诗写于70年代,那时祖国大陆对台政策也还没有任何松动迹象。
所以“浅浅”是画龙点睛之笔。
表达了诗人对海峡阻隔两岸同胞沟通的遗憾之情,也表达了诗人期盼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诗人的思乡之情那么深?引导示例:
余光中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
“开放大陆探亲”的消息公布后,琼瑶要去红十字会办大陆探亲手续,需要填三等亲的亲人名字和地址!激动中,她冲口而出:“故国的山,故国的水,故国的大地泥土,和我们算是几等亲?我们要探的亲,不止是‘人’呀!”拿到探亲护照的那一晚,我就失眠了。
脑子里奔流着黄河,奔流着长江。
不止长江黄河,还耸立着五岳和长城!
很难形容那个晚上。
我的姨妈们、舅舅们都来了。
确实,像预想的,这些亲人都“相见不相识”了。
大家拉着我的手,抢着告诉我,他是我的几舅,她是我的几姨,她是我的哪个舅妈。
他又是我的哪个姨夫……我面对一屋子的白发慈颜,只感到泪水往眼眶里盈满……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人在精神上也需要一个家园。
祖国就是炎黄子孙共同的家园。
3、总结:
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由思家情到爱国情,将个人的悲欢和对祖国之爱交织在一起,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四、朗诵指导:
①朗读要注意节奏、语速,轻重音。
能够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需要强调,轻读和重读都是一种强调。
②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的。
这决定了我们所选择的语速应该是稍慢,舒缓。
③邮票等意象,母亲、新娘、大陆都要强调。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一组词读得很轻。
“这头”“那头”“头”读轻声。
“这”读zhèi还是读zhè?
“这头”“那头”出现三次,看起来一样,但因各节表达的情感的不同,读时要有不同处理:
第一节: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要带着对母亲依恋的感情读。
第二节:是对妻子的思念,朗读时应注意淡淡的哀愁中还有一丝温馨。
第三节:母子永隔,里头,外头的空间距离比“这头”“那头”还要近些,例如:门里门外。
但在这里却是生死永隔,无法跨越。
要用强烈些的语气,突出这种距离反差,读出哀痛,“在里头”要降调,拖轻微颤音。
“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第四节: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对祖国的思念,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特别是最后一句“在—那—头”要一字一顿,拖长些。
表达不能回到祖国的惆怅,失落。
④教师配乐范读。
⑤学生练习朗读,试读。
⑥学生配乐朗诵。
按投影上读。
⑦配乐朗诵欣赏。
学生谈感受。
⑧师小结:
我们在学《死水》时提到《七子之歌》现在,“七子”中被外国占去的都陆续回到祖国的怀抱。
而一国之内,党派之争造成的隔膜还没有消除。
七子中只有台湾尚未回归。
距离诗人写这首诗已30多年过去了,诗人90年代后才来大陆讲学,这首诗比他本人回国要早。
近年来,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逐年放宽,台湾与大陆的交流有了很大进步,但距离全面的“三通”还有很大距离。
近几年的中秋节中央电视台都去台湾举办联欢会,朱军曾朗诵过这首诗,在座的台湾老
人都面露悲戚之色。
让我们满含感情,再次齐读余光中的《乡愁》诗,体会诗人的思乡情。
五、留作业:
请同学们模仿《乡愁》用四个内蕴丰富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用与诗中句式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表达自己的某种心理、情感,如思念、等待等等。
例如:学生习作《思念》思念是一只小船
飘在无垠的心海
寻找那熟悉的港湾
和湾里那只白嘴的海鸥
思念是一株三叶草
疯长在潮湿的六月
想自己长成连绵到天边
鹰儿永远飞不出的草原
思念是一粒种子
在心灵深处悄悄发芽
长成一棵红豆树
落了满地的相思子
思念是一只红蜻蜓
饮几滴清晨的朝露
披一身傍晚的霞光
翻山越岭飞入你的梦境
板书:
乡愁
时间顺序感情顺序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生离愁家愁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主题深化
后来坟墓母子永别死别愁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国愁
《乡愁》教学设计说明
《乡愁》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当代诗歌名篇,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对祖国的浓浓情思,体会到这首诗的情感美,同时学习这首诗的写法,丰富学生的言语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
为实现此目的,本节课突出了诵读和涵泳。
涵泳就是深入体会,要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
涵泳的方式是诵读。
用诵读这一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段,反复吟咏,由声入情,通过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细细体味文中的意境,从而领悟作品,获得审美享受。
在领悟作品的基础上记忆和运用。
教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
涵泳不能脱离个人经验,由教师的生活体验导入,丰富学生内在言语经验。
帮助学生理解、欣赏。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课件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充分感受。
为此采取以下手段:
图片选取和构图与诗歌主题和谐统一,如海浪激石图等讲究艺术性,营造诗情画意的氛围,使学生能顺利进入欣赏状态。
配乐朗诵的乐曲选用的是马思聪的《思乡曲》,与诗歌表现内容一致,低回婉转,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课件还具有互动性,只有配乐,让学生朗诵,可反复运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