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县七中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光现象 第五节 物体的颜色练习 北师大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体的颜色
(30分钟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图所示,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
内观察到了不同颜色的光,则( )
A.A处应是紫光
B.只有AB之间有光
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处的外侧,底片不会感光
D.将电子温度计放到AB范围A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
【解析】选D。
白光(太阳光)是复色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发生色散,其中AB之间是可见光部分,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光偏折角度最大,即在B处。
红光之外是红外线,其主要特点是热作用强。
紫光之外是紫外线,其主要特征是化学作用强,可使照相底片感光,故选D。
2.仔细观察光的色散实验,图中的光路示意图正确的是( )
【解析】选A。
由光的色散现象可知,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其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在上面;紫光偏折程度最大,在下面,它们发生两次折射,均向三棱镜的底边偏折,故选A。
3.验钞机发出的“光”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光”能用来控制电风扇、电视机、空调器等。
对于它们发出的“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验钞机和遥控器发出的“光”都是紫外线
B.验钞机和遥控器发出的“光”都是红外线
C.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红外线
D.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红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紫外线
【解析】选C。
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红外线可以进行遥控,在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实现对家用电器的遥控。
故选C。
4.小红洗手时不小心将水滴到了彩色的手机屏幕上,透过水
滴她惊奇地看到屏幕上出现多个不同颜色的小格子。
当水滴
滴到哪个区域时能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小格子
( ) A.红色 B.绿色
C.蓝色
D.白色
【解析】选D。
白光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所以水滴滴在白色区域能看到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3分,共9分)
5.(2013·日照中考)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这种现象叫作;适当的线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
【解析】本题考查了光的色散和紫外线的作用。
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可促进人体骨骼生长。
答案:光的色散紫外
6.在宾馆里有“手一伸水自来,手一收水自停”的全自动感应水龙头。
如图所示,这是利用进行自动控制的。
【解析】人体辐射出红外线,当人体接近水龙头时,手发出的红外线被感受器接收,电子线路将放水开关打开;当人手离开水龙头时,电子线路接收不到手发出的红外线,电子线路将放水开关关闭,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答案:人体辐射的红外线
三、实验探究题(11分)
7.(2011·武汉中考)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了标记,在紫外线下识别这些标记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
某同学在较暗的环境中做了下列三次实验。
(1)如图甲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面值为100元的钞票,看到“100”字样发光。
这表明紫外线能使发光。
(2)如图乙所示,他用紫外线灯照射一块透明玻璃,调整透明玻璃的位置和角度,看到钞票上的“100”字样再次发光。
这表明紫外线能被透明玻璃。
(3)如图丙所示,他把这块透明玻璃放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让紫外线灯正对玻璃照射,在另一侧无论怎样移动钞票,“100”字样都不发光。
他做这次实验是为了探究。
【解析】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就可识别这些标记。
紫外线属于看不见的光的一种,它与可见光有相似之处,如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如题图乙就是紫外线被玻璃反射后照射到了钞票上,引起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
如题图丙,将透明玻璃挡在紫外线灯和钞票之间,其目的是探究透明玻璃能否让紫外线透过。
答案:(1)荧光物质(2)反射
(3)紫外线能否透过玻璃
【培优训练】
(2013·盐城中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彩虹
彩虹是大气中一种光学现象,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珠时,光线被折射和反射,在天空形成弧形彩带。
研究光线经过水珠的传播规律,可揭示彩虹形成的原因,如图甲所示,光线从点C进入半径为R的水珠,经点D反射,再从点E射出,AB是通过水珠球心O且与入射太阳光平行的直线,用x表示进入水珠的光线距AB的距离,α表示射出光线与AB的夹角,画出过入射点和球心O的直线(即该入射点的法线),进一步研究可以得出α与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入射的太阳光分布是均匀的,但射出的光线分布是不均匀的,在α最大时强度最大,能被地面上的人观察到。
牛顿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当太阳光进入水珠时,也产生类似效果。
从同一点进入水珠的不同色光在水珠中沿不同路径传播,致使不同色光的α的最大值略有不同。
由于不同色光的α最大值略有不同,对某一水珠来讲只能有一种颜色的光被地面上的人看到,进入人
眼的不同颜色的光来自内外不同弧线的水珠,所以人眼看到的彩虹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
(1)在图甲中,如果连接OD,则∠CDO (选填“>”“=”或“<”)∠ODE。
(2)根据图乙可知,x从0增加到R的过程中,α的变化情况是。
A.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3)如图甲所示,光线从空气进入水珠的折射角随x增大而。
(4)图乙给出的是红光的α-x图像,其α最大值是42°,则紫光的α最大值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2°。
(5)图丙中画出了红光通过小水珠时α最大值的光路。
请在图丁中画出红光通过大水珠(虚线圈)时α最大值的光路。
(图丁中已画出小水珠的光路)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的运用。
(1)因为O是小水珠的球心,所以如果连接OD,则OD即为法线,则∠CDO=∠ODE。
(2)由图像可知,x从0增加到R的过程中,α的变化情况是先增大后减小。
(3)由光的折射规律结合图甲可知,光线从空气进入水珠的折射角随x增大而增大。
(4)由于不同色光的α最大值略有不同,对某一水珠来讲只能有一种颜色的光被地面上的人看到,进入人眼的不同颜色的光来自内外不同弧线的水珠,所以人眼看到的彩虹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
所以当红光的α-x图像,其α最大值是42°时,则紫光的α最大值应小于42°。
(5)若画经过大水珠时α最大值的光路图,则对应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折射光线与经过小水珠类似的光线是平行的。
答案:(1)= (2)B (3)增大
(4)小于(5)如图所示
第2节二力平衡
思考:这些物体分别做什么运动?它们分别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讨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时候总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是现实情况是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物体保持静止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
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直方向上都受到两个
力的作用。
生活的密切
关系,激发
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一)二力平衡
上面的现象中潜水艇和飞船,两者都处于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而书本和电灯都处于静止状态。
引导学生归纳什么是平衡状态?什么是二力平衡?
思考:是不是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就一定会
处于静止状态或做匀速运动状态呢?也就是说这两个力
一定是平衡力呢?
演示:用手拉着钩码加速往上提。
引导学生思考:
(1)钩码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手往上提钩码时的运动
状态改变了吗?
(2)这说明了钩码受到的两个力是平衡力吗?
思考: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受到的两个力应该满
足什么条件?下面我们通过桌面上的小车进行探究。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图1
如图1,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向挂在小车
两端的托盘里放钩码。
思考:
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用力的示意图画
学生归纳:
平衡状态:把物体
处于匀速运动状态和
静止状态都称为物体
处于平衡状态。
二力平衡:当物体
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
于平衡状态时,就称
为二力平衡。
学生交流回答:
钩码受到重力和拉
力两个力的作用。
因
为钩码做加速运动,
没有处于平衡状态,
所以重力和拉力不是
平衡力。
这说明一个
物体受到两个力作
用,这两个力不一定
是平衡力。
教师引导学生把探
究中的问题思考清楚
物体受两
个力作用保
持平衡的情
况最简单,
所以先来研
究这种简单
的问题。
应使学生
认识物体受
两个力作用
时并不总能
保持静止或
匀速直线运
动状态。
由
此引出二力
平衡的条
件。
小结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答,或相互交流,在
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
习小结。
的巩固掌握。
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板书
设计
二力平衡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在布置作业这一环节的设置上,我打破习题练习的常规,考虑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内容的灵活性,布置有探索性的研究性课题,将新课探究延伸到课堂之外,体现了课程目标里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探究的能力。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内容,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以丰富的实验用具及多媒体设备作为教学手段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2019年1月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在敲响大钟时会发现,停止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主要原因:
A 钟声的回声
B 大钟还在振动
C 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2.古代诗人的诗词写道:“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句对山进行了描述,所选参照物分别是
A。
船和山 B。
山和船 C.风和地面 D。
水和船
3.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你身体质量的是
A 480㎏
B 4.8×107mg
C 8000g D.0.01t
4.中学生要注意仪表,当你出门前要整理衣着时,所选用的是
A 平面镜
B 放大镜
C 显微镜
D 望远镜
4.入射光线和平面镜间的夹角为35°,转动平面镜,使人射角增大5°,则反射光线与人射光线的夹角变为
A 70°
B 110°
C 80°
D 120°
5.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冰不经过熔化也可以直接变成水蒸气
B 90℃的水也可以沸腾
C 冻肉从冷库中取出后会比原来重一些
D 冬天的早晨,房间外面的水蒸气在窗户玻璃上液化成水珠
6.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由距凸透镜25cm处沿主光轴移到13cm的过程中,它所成的像的大小将
A 逐渐变小
B 逐渐变大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7. 有一支无刻度的温度计和一把刻度尺,将温度计插人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长20cm;将它插人l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长为40cm,若将它插人一杯60℃的水中则水银柱长为
A 24cm
B 28cm
C 32cm
D 36cm
8. 如图所示,晴朗无风的早晨,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一条长长
的“尾巴”,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
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
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升华
9 “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nm=10-9m,纳米技术是以0.1~100nm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目前我国在对纳米技术的研究方面已经跻身世界前列,1.76×109nm可能是
A 物理课本的长度
B 一个人的身高
C 一座山的高度
D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10. 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调不同
11.下列记录的物理量中,最符合实际的是
A.中学生的身高160dm B.一个鸡蛋的质量50gC.人感觉舒适的气温是40℃ D.人正常步行速度是
1.1km/h
12.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A.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吸热 B.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热
C.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放热 D.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放热
13.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水不深嘛
水深危险
A.三棱镜分解白光 B .水看上去很浅 C.放大镜观察蚂蚁 D.水面的“倒影”
10
14.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
下,则 A.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B.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
的像 C.透过透镜可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D.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位置才能成像
15. 下列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用冰袋给高烧病人降温,是因为冰熔化吸热
B.用手沾些冷水去拿包子不会太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
C.在寒冷的北方不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是因为水银的凝固点较低
D.舞台上用干冰能制造白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液化
16.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
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17. 一桥全长约为1916m.正桥长为480m.一辆汽车匀速通过
正桥时.车上速度表如图所示,汽车通过正桥所用的时间为
A 172.4s
B 47.9s
C 43.2s
D 12s
18.有媒体报道:在烈日下洗车,水滴所形成的效果会使车身局部
产生高温现象,时间长了车漆便会失去光泽.
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水滴相当于平面镜,能使车漆发生反射而失去光泽B.水滴相当于凸透镜,能使光聚在车身的局部产生高温C.水滴相当于凹透镜,能使光聚在局部产生高温 D.水滴相当于凸透镜,能发散光使局部产生高温
19.我国低温超导科技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89年,我国就研制出最高转变温度为-141℃的超导材料,它读作
A.零下141度 B.零下摄氏141度 C.负141摄氏度 D.摄氏负141度
20.关于普通的体温计,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B.测量范围是35℃—42℃
C.使用前要用力将水银甩回到玻璃泡内
D.细玻璃管内的水银受冷收缩能退回玻璃泡内
21.夏天,打开冰棒的包装纸,常会看到冰棒在冒“白气”,这是
A.冰棒熔化后蒸发的水蒸气 B。
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的小水滴
C.冰棒发生了汽化 D。
冰棒周围的水蒸气发生了凝华
22.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是
23.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过程中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相当于
A 向左调节平衡螺母
B 向右调节螺母
C 往右盘增加砝码
D 向左盘增加砝码
24.分别由不同物质a、b、c组成的三个实心体,它们的质量
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 a物质的密度最大
B c物质的密度最大
C b物质的密度是2×103Kg/m3
11
D a物质的质量最大
25. 实验室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量度范围和最小刻度,要一次准确的量出100g密度为0.8×103 kg /m3的酒精,则应选用的量筒是
A 500mL 10mL
B 100mL 2mL=
C 250mL 5mL
D 5omL 2mL
1__2___3___4____5___6___7____8____9____10_____11____12____13____14_____15____16____17____18______ 19_____20____21____22____23_____24____25____
二.填空题(1至6题每空1分,7小题2分,共13分)
1.如图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_____cm。
2.下列句子中的“高”,分别是指声音的什么特征:
(1)女“高”音歌唱家(2)“高”声喧哗
3.潜水员在水中看到岸边树上站着一只鸟,他看到的是鸟的像
(填“虚”或“实”),像的位置比真实位置偏,这是
光的现象。
4. “夏天吃冰棒感到凉快”,和“夏天,人站在通风处感到凉快,”这两种“凉快”各自
形成的原因分别是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某同学高1.7米,离平面镜3米,像和他之间的距离是______m,如果他向镜子移动1m,
则他所成的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6.夏天,小汽车驾驶室内开空调后,窗玻璃往往会”出汗”,”汗液”是在窗玻璃一侧(填“室内”或“室外”)。
7.甲物质的密度为5g/cm3, 乙物质的密度为2g/cm3,各取一定质量混合后密度为3g/cm3,假设混合前后总体积保持不变,则所取甲、乙两物质的质量之比是 .
三.作图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完成图中的光路。
2.A、B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表示,试作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四.实验题(共19分)
12
1.(3分)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如图所示,医用体温计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_,图中体温计的读数为__________。
2.(4分)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
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
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时间
/mi
n
温度/℃90 94 97 98 98 98 98
(1)(2分)请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下图中描绘出水的沸腾图象
2)(2分)从表中可知,该同学所在地水的沸点是,
(3)(2分)从以上所知归纳水沸腾时的特点:
4.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分别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做实验。
实验时,他用量筒和天平分别测出
甲(或乙)液体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下表记录的实验测得的数据及求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
物质实验次数体积/cm3质量/g 质量/体积
(g/cm3
甲 1 10 18 1.8
2 20 36 1.8
3 30 5
4 1.8
乙 4 10 8.0 0.80
5 20 1
6 0.80
6 30 24 0.80
: .(2分)
(2)分析上表中实验次数 ,可归纳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液体,它们的质量是不同的.(2分)
(3)分析上表中甲、乙两种液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可归纳出的结论是: .(2分)
五计算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有一次运动会,2600人参加入场式,若4人一排,10排队伍的长度是12m,队伍以1.4m/s的速度匀速进入运动
场后,沿着400m跑道绕场一周,问入场式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13
2.为了用铁浇铸一个机器零件,先用蜡做了一个该零件的模型,已知该模型重1800g,蜡的密度为0.9×103Kg/m3,那么浇铸这样一个铁件需要多少千克铁(铁的密度为ρ铁=7.9×103Kg/m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