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强化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专项训练: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强化练习
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
物质甲乙丙丁
反应前的质量/g122630
反应中的质量/g9223b
反应后的质量/g0a32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化学反应为复分解反应B.丙一定为催化剂C.a等于10
D.b等于12
2.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的值为165.6
B.该反应可能为复分解反应
C.反应过程中,B与D的质量比为36∶142
D.若A与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8∶40,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2∶1
3.25℃时,某气态碳氢化合物与氧气混合后装入密闭容器中,经充分反应后,又恢复25℃,此时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 )
A.CH4 B.C2H6 C.C2H2 D.C3H8
4.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在化学反应
aA+bB═cC+dD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一定等于c与d之和
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
D.若取xgA和xgB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2xg
5.科学家最新发现,可以将树木纤维素转变为超级储能装置,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B.反应中 X、Z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 3:7
C.反应中 Y 和 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5
D.参加反应的 Y 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
6.Fe和FeO的混合物,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0g,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FeSO4的质量为()
A.7.6g B.15.2g C.20.0g D.40.0g
7.对化学反应:M+H2SO4=CaSO4↓+2N的认识,错误的是()
A.N中一定含有氢元素B.相对分子质量:M>N
C.M可能是CaO D.N可能是HNO3
8.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正确的是()
A.Z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B.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是2:1:2
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g的X完全反应生成bg的Z,则同时消耗(b﹣a)g 的Y
9.已知2A+3B==C+3D,用足量的A和49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7 g C和1 g D,若B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6 B.27 C.44 D.56
10.取NaCl、NaOH、Na2CO3固体混合物28.6g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至充分反应后,共生成二氧化碳气体4.4g,将溶液蒸干,得无水固体33.4g,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钠质量为
A.8.4g B.10.0g C.11.7g D.13.6g
11.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有两种B.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物微粒个数比是1:1 D.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
12.如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B.转化①中甲和O2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C .转化②是化合反应
D .物质丙不属于氧化物
13.看懂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是学习化学反应的一种重要的能力,从如图微观示意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
B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改变
C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D .反应前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
14.宏观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微观世界更是充满了神奇色彩。

微观思维是化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知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和乙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没有改变
C .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 .丙物质中所含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15.深圳进行机动车限牌,汽车尾气污染得到控制。

如图是汽车处理尾气反应的微观过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都发生了变化
B .反应的生成物质量之比是7:11
C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2 CO+NO
N
+CO 催化剂
D .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增加了生成物的质量
16.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混合物的质量变化如右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反应结束时最多能收集到(a -b )g 氧气
B .P 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和氯化钾
C .在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 .在0~t 2时段,MnO 2在混合物中的质量不断增多
17.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B .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 .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个数比为2:3
D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18.为测定某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样品只含氧化铜和氧化镁,取10g 该样品,向其中加入150g7.3%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则该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 .24%
B .76%
C .38%
D .7.6%
19.如图是某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中,Z 是由Y 分解生成的
B .一个Y 和W 分子中均有11个电子
C .参加反应的X 与生成的Z 的质量比为9:7
D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一定不变
20.下列关于反应C+2H 2SO 4(浓)===
CO 2↑+2X↑+2H 2O 的分析,正确的是 A .X 的化学式为SO 3
B .X 的水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 .CO 2和X 的质量比为11:16
D .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由0价变为+4价 21.金属单质M 与非金属单质硫发生如下反应为2M + S
Δ
M 2S 。

甲、乙二组学生在实验室
分别进行该实验,加入的M 和硫的质量各不相同。

充分反应后,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则
M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M的质量/S的质量/ g M2S的质量/ g
甲 6.0 2.57.5
乙7.0 1.57.5
A.64 B.56 C.39 D.23
22.如图表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受热至完全反应的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剩余固体的质量B.生成氧气的质量
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D.氯酸钾的质量
23.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物质X Y Z W
反应前的质量/g10m87
反应后的质量/g233025
A.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B.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C.m的数值为32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24.复方冬青油软膏有强力镇痛作用。

其有效成分的分子模型如图。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物质属于有机物
B.该物质的化学式为C8H8O3
C.该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D.该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质量比为8∶3
25.一定质量的甲烷在不充足的氧气中燃烧,甲烷完全反应,生成物只有CO、CO2和H2O,且总质量为20.8g,其中H2O的质量为10.8g,则CO2的质量为
A.5.6g B.8.8g C.4.4g D.4.8g
26.硝酸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可发生如下反应:4HNO3 △4NO2 ↑+X↑+2H2O,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应属于分解反应B.X的化学式为O2
C.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D.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27.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反应中及反应结束前某时刻的各物质的质量(如表)。

表中x、y、m、n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反应前质量/g7014610
反应中质量/g x11m n
反应结束前质量/g42y4010
A.x=56 B.y=6 C.m=17 D.n=8
28.密闭容器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不同时刻的质量如表所示。

甲的质量/g乙的质量/g丙的质量/g丁的质量/g 反应前6410116
t时刻32a b c
反应后042d48
已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a为32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丙可能是催化剂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
29.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丁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3:17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7:4
30.物质R在0.96g氧气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R+3O2点燃
XO2+2SO2,测得
XO2和SO2的质量分别为0.44g和1.28g.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0.86g
B.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C.R中含有X元素、S元素和O元素
D.XO2和SO2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C
【解析】
【分析】
甲在反应前后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丙在反应前后质量没变,是催化剂或没参加反应,丁反应前后质量增加,则丁是生成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0+a+3+28=12+26+3+0=9+22+3+b,则a=10b=7
,。

【详解】
A、由表格数据可知:甲乙反应后质量减少为反应物,丁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该化学反应为化合反应,故A不正确;
B、丙的质量没有变化,可能为催化剂,也可能没参加反应,故B不正确;
C、0+a+3+28=12+26+3+0,则a等于10,故C正确;
D、12+26+3+0=9+22+3+b则b等于7,故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D
【解析】
试题分析:从反应的质量看AC的质量减少属于反应物,且分别有9.8克和8克参加了反应,D的质量增加属于生成物,且产生的质量为14.2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B是生成物,且有3.6克的B物质生成,反应过程中,B与D的质量比为36∶142;则X的值是162g+3.6g=165.6g;因为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说明该反应可能为复分解反应;若A与C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8∶36,则A与C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1,D错误,故选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3.D
【解析】容器内气体分子是反应前的一半。

再经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容器内几乎成真空。

由定组成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此碳氢化合物可能是D. C3H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4.D
【解析】
试题分析:A、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化学计量数实际就是物质的分子个数,而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分子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可能发变化,故化学计量数a与b之和不一定等于c与d之和,错误,B、若A和C都是盐,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还可能是置换反应,错误,C、反应物A和B的质量比不一定等于生成物C和D的质量比,错误,D、若取xgA和xgB反应,由于可能有反应物过量,故生成C和D的质量总和不一定是
2xg,正确,故选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基本反应类型
5.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3C+4NH3高温,催化剂2N2+3CH4。

A、反应前后分子总数已变,故A错误;B、反应中 X、Z 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2×3∶4×17= 9∶17,故B错误;C、反应中 Y 和 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4:3,故C错误;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参加反应的 Y中氮元素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 Z 的质量,故D正确。

点睛∶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各物质的质量比,物质的量之比。

6.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Fe和FeO中的铁元素都上了硫酸亚铁中去了,根据铁元素的质量算出硫酸亚铁的质量。

解:由Fe和FeO的混合物质量为7.0g,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80%,解出铁元素质量为:
7.0g×80%=5.6g;
用铁元素质量除以硫酸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算出硫酸亚铁的质量:
=15.2g
故选B。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已知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求化合物的总质量方法是:用该元素的质量除以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7.C
【解析】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N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A正确;
B、根据酸的性质,M可能是氧化钙或氢氧化钙,相对分子质量:M>N,故B正确;
C、M可能是CaO,故C正确;
D、N 不可能是HNO3,只可能是水,故D错误。

8.D
【解析】
试题分析:A、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因此Z不可能是单质,故A说法错误;B、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不等于其化学式前的计量数之比,因不知道X、Y、Z的化学式,所以不能计算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质量比,故说法错误;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故说法错误;D、若ag的X完全反应生成bg的Z,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则同时消耗(b﹣a)g 的Y,故说法正确;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9.B
【解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的质量=57g+1g-49g=9g 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2A+3B=C+3D
2x 98×3
9g 49g
2x/9g =98×3/49g
x=27 故选B。

10.B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对应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2322Na CO +2HCl=2NaCl +H O+CO 10611744x
y 4.4g
↑ 10611744=x y 4.4g
= 解得x=10.6g ,y=11.7g
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质量和为28.6g-10.6g=18g 对应的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和为33.4g-11.7g=21.7g 设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2NaOH HCl NaCl H O 4058.558.5-40=18.5z 21.7g 18 3.7g g
+=+-=固体质量差量 4018.5z 3.7g
= 解得z=8g
则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8g-8g=10.0g 。

故选B 。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由图示可知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只有一种,多出来的一个分子是这种反应物没有反应完剩下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 、该反应的反应物有两种,生成物有一种,属于化合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微粒个数比为2:1,不是1:1。

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 、生成物有两种元素组成,有可能属于氧化物,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应从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角度入手;从模拟图可看出,反应物中共有两种分子,同种原子构成一种分子,生成物是两种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

12.B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回答有关的问题。

【详解】
由微粒的构成和变化可知,反应①②的方程式分别是:2H 2S+3O 2===点燃
2SO 2+2H 2O ;SO
2+H 2O 2═H 2SO 4
A、由微粒的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由方程式可知反应①中甲和O2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3,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转化②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物质丙含有3种元素,故该物质不会是氧化物,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分子微观示意图确定分子构成,利用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能够考查知识运用能力。

13.C
【解析】
【分析】
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反应的微观示意图,通过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种类,反应的类型;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等。

【详解】
A、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由反应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没有变化,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由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获取的信息正确;故符合题意;
D、由图中可知,该反应前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3,获取的信息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充分理解“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4.A
【解析】
试题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C2H2和O2,生成物 CO2和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24CO2+2H2O,甲和乙两种物质参加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5,A错误;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B正确;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氧化反应,C正确;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12:32=3:8,D正确。

故选A。

考点: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15.A
【解析】
【分析】
结合图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反应物生成物可知,反应的方程式为:
2
22CO+2NO
N
+2CO =催化剂
,结合方程式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
A 、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分子的种类及数目发生了变化,故A 正确;
B 、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的生成物质量之比是28:(44×2)=7:22,故B 错误;
C 、方程式未配平,故C 错误;
D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的速率,但不会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D 错误。

故选A 。

【点睛】
此类题目重在从图中提炼信息,根据信息进行题目的解答和分析。

要注意排除干扰微粒以及补充缺少的微粒,让图恰好体现反应的本质关系。

16.C 【解析】 【分析】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详解】
A 、理论上反应结束时最多能收集到(a -b )g 氧气,但是由于氧气可能有部分溶于水或部分氧气留在试管中,因此实际上收集的氧气会偏小,故A 不正确;
B 、P 点处固体成分是氯酸钾部分分解生成的氯化钾,还有作为催化剂的二氧化锰,故B 不正确;
C 、在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而氯元素的质量不变,则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故C 正确;
D 、在0~t 2时段,MnO 2在反应前后质量没变,混合物中的质量不变,故D 不正确。

故选C 。

17.C 【解析】 【详解】
A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前后原子个数不变,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 、由图可知,两个
分子和一个
分子反应,生成两个
分子和一个

子,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 、由图可知,两个分子和一个分子反应,生成两个
分子和一个

子,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个数比为2:1,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D 、由反应可知,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了新的单质和化合物,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B 【解析】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

【详解】
设氧化铜质量为x ,则氧化镁质量为:10g x ﹣
22CuO +=+80x
732HCl Cu x 8Cl 0
H O 73
22MgO +2HCl =MgCl +H O
4073
10g x
73x
150g 7.3%80
⨯﹣﹣
根据题意有:73x
40( 150g 7.3%)73(10g x)80
⨯⨯⨯﹣
=﹣ x 8g =
样品中金属元素质量:24
2g =7.6g 4648g 0
+80⨯⨯
则该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7.6g
100%=76%10g
⨯ 故选B 。

【点睛】
=
100%⨯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
样品中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样品的质量
19.C 【解析】 【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看出,反应物是NH 3和NO 两种分子,生成物是N 2和H 2O 两种分子,所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6NO+4NH 3催化剂
5N 2+6H 2O 。

【详解】
A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X 、Y 都含有氮原子,不能确定Z 是由Y 分解生成的,故A 不正确;
B 、由微粒的构成可知,Y 和W 分子分别是氨分子和水分子,一个Y 和W 分子中均有10个电子,故B 不正确;
C 、参加反应的X 与生成的Z 的质量比为(30×6)(28×5)=9:7,故C 正确;
D 、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变,故D 不正确。

故选C 。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

20.D 【解析】 【详解】
根据反应C+2H 2SO 4(浓)===
CO 2↑+2X↑+2H 2O 和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和原子个数不变,则可知:反应前C 原子个数为1、H 原子个数为4、S 原子个数为2、O 原子个数为8;反应后C 原子个数为1、H 原子个数为4、O 原子个数为4;可以推测X 气体为SO 2;因此: A 、根据分析,X 气体为SO 2;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 、SO 2的水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 、CO 2和SO 2的质量比为44:128=11:32;说法不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 、碳单质中碳元素化合价为0,CO 2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碳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由0价变为+4价,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21.A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中实验数据可知,甲中硫过量、乙中M 过量,6.0gM 和1.5g 硫完全反应,所以根据反应方程式

2M +S M S
2M 326g
1.5g
2M:32=6g :1.5g
M=64
则M 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4,故选A 。

22.A 【解析】 【详解】
A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氧气逸出,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与图象对应;故符合题意;
B .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直到反应结束为止,与图像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与图象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D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于需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氯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氯酸钾的质量为0,与图象不对应。

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而确定正确的图象。

23.D
【解析】 【分析】
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 的质量减少了10g ﹣2g=8g ,故X 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X 的质量为8g ;同理可以确定Z 是生成物,生成的Z 的质量为30g ﹣8g=22g ;W 是生成物,生成的W 的质量为25g ﹣7g=18g ;由质量守恒定律,Y 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 的质量为22g+18g ﹣8g=32g ,故m 的数值为32g+3g=35g 。

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 和Y ,生成物是Z 和W 。

【详解】
A 、若W 为水,则X 或Y 不一定为酸或碱,如甲烷等有机物燃烧也能生成水,故选项说法错误。

B 、若X 为化合物,Y 为单质,无法确定Z 和W 的类别,该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C 、Y 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 的质量为22g+18g ﹣8g=32g ,故m 的数值为32g+3g=35g ,故选项说法错误。

D 、参加反应的X 与Y 的质量比为8g :32g=1: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

24.D 【解析】 【分析】
复方冬青油软膏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由分子模型图可知,该物质的分子有8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

【详解】
A 、该物质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A 正确;
B 、该物质的分子由8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构成,物质的化学式为883
C H O ,故B 正确;
C 、该物质是由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完全燃烧生成2CO 和2H O ,故C 正确;
D 、该物质分子中氢、氧原子的质量比为(18):(316)1:6⨯⨯=,故D 不正确。

故选D 。

25.C
【解析】解:甲烷中碳和氢元素的质量之比是12:4=3:1,所以生成物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也为3:1,10.8gH 2O 中氢元素的质量=10.8g×=1.2g ,则CO 和CO 2中总的碳元素的质量=1.2g×3=3.6g ,设生成的CO 的质量是x ,CO 2的质量为y ,则x+y=20.8g−10.8g ,x+
y=3.6g ,解得x=5.6g ,y=4.4g 。

故选C 。

26.D 【解析】
试题分析: A.反应物一种,生成物三种,符合分解反应的特点,选项说法正确;B.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都不变,反应前氢氮氧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4、12,已知反应后氢氮氧的原子个数为4、4、2,故X 中含两个氧原子,化学式为O 2,选项说法正确;C.反应前后原子总数不变,选项说法正确;D.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分
别为:+5、+4,化合价改变,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
考点: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
27.A
【解析】
【详解】
A、y=70+14+6+10-42-40-10=8,根据题意有:(70-42):(14-8)=(70-x):(14-11),x=56,该选项说法正确;
B、y=8,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题意有:(14-8):(40-6)=(14-11):(m-6),m=2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丁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则=1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28.A
【解析】
【详解】
解:数据处理得如下结果:
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可知甲为反应物,乙和丁为生成物,且质量比为2:1:1,由于64=32+32,丙变化的质量为0,所以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根据质量比为2:1:1,可得a =26,b=1,丙在过程中质量不变,所以可能为催化剂;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丁的2倍,且甲为反应物,乙和丁为生成物,且质量比为2:1:1,则该反应方程式中甲与丁的化学
计量数之比为2
2

1
1
=1:1(计量系数之比等于各自的质量比上各自的相对原子质量或者
相对分子质量)。

故选A。

29.C
【解析】
【分析】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丙的质量分数为1﹣70%﹣14%﹣10=6%,反应后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通过图示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详解】
A、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选项错误;
B、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选项错误;
C、该反应中乙、丙的质量比为6%:34%=3:17,选项正确;
D、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28%:34%=14:17,选项错误,故选C。

30.B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可知参加反应的R的质量为:1.28g+0.44g-0.96g=0.76g,A错误;设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根据方程式计算
R+3O2=XO2+2SO2
X 96
0.76 0.96
x=96*0.76/96=76,B正确;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那么X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可能是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0.32g+0.64g=0.96g,等于反应物中氧气的质量,那么R中含有X元素、S元素,不含氧元素,C错误;二氧化碳主要是造成温室效应,D错误。

故选B。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