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实践与应用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式教学法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实践与应用的反思
发表时间:2011-06-16T17:00:17.5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1年8月下作者:◆邱开顺[导读] 问题式教学模式已深入我校数学课堂,我谈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和体会。
◆邱开顺贵州省盘县滑石乡保庆小学553500
随着我们课题组教师对问题式教学法在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问题式教学模式已深入我校数学课堂,我通过反思自己的两节实践课,谈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节实践课是《锐角三角函数》,在导入部分,我首先出示了一张幻灯片,幻灯片上是一幅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的动画,因为以前学生对课件接触较少,加之又有gif动画,感到很新奇,于是,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才能得到旗杆的高度。
”此问题一出,同学们马上议论纷纷,回答也是五花八门,多数同学都建议拿尺子去量,针对这一回答,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要去量旗杆的长度,必须要爬到旗杆的顶端,那么谁能够爬到旗杆的顶端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大多数同学都沉默了,只有少数几个男同学举手了,我微笑着对他们说,即使你能爬到旗杆的顶端,我也不会让你们去爬,因为这样太危险,这时又有同学说把旗杆放倒,我提示说这种做法代价太大,对旗杆也具有破坏性,我们完全可以找到更好的方法,我告诉他们我有一种更好的办法,也是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探究的新课题《锐角三角函数》,并告诉他们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就会有更好的办法来得到旗杆的高度,同学们马上来了兴趣,使随后新课的讲授变得“水到渠成”,充满激情。
随后我又通过幻灯片演示出两个相似三角形,通过对相似三角形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探究,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四个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同学们也很快能够理解和掌握。
本节课导入部分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通过多元、开放的师生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升了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渴求度,为随后新课的探究变得顺理成章和简单。
第二节实践课是《平移》,这节课看似简单,实则抽象,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及性质,确非易事。
为了讲好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制作了幻灯片,为反映平移的效果,加入了精美的动画。
一开始,我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三幅动画,一幅是摩天大厦的电梯,自上到下的运动;一幅是一个小孩荡秋千,从一端到另一端,还有一副是电视机厂传送带上的电视机。
通过这三幅幻灯片,来让学生感知和认识生活中的平移,随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与以上三幅图类似的例子吗?”,问题一出,同学们也来了兴趣,纷纷举手举例,但有的例子是平移,有的确不是或不全是(有旋转地部分),这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上面三幅幻灯片例子中的特点,进一步总结出错例不是平移的原因,从而缩小平移范畴。
看到时机成熟,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结合以上实例,请同学们给出平移的定义。
”虽然同学们的说法不尽相同,但由于前面的引导,都能说到平移最关键的地方,这时,我将平移的概念板书到黑板上: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的变换叫做平移。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移定义及特征的理解,我以自己为例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假设我脚下是传送带,我从左边移动到右边(以身示范,走过去)是平移吗?”,同学们马上说是,我也给予了肯定,紧接着我又提出了“如果在移动过程中,我突然转身(示范),是平移吗?”,同学们也异口同声说不是,就其原因,他们也只能回答说不能转身,为了说明“转身”不是平移,我告诉他们这叫旋转,是以后我们将要学到的另一种图形的变换。
紧接着我又提出“刚才我从左到右是平移,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没有长高,有没有变矮。
”同学们听后都笑了,连连摇头,我又让他们重新观察了前面三张幻灯片,让他们说说平移的性质。
由于我的“以身示范”,在加上对幻灯片中平移动画的重温,同学们马上给出平移的特征: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随后,我又出示一个四边形的平移的幻灯片,并让学生们去观察对应点连线,通过观察和探讨,同学们也很快总结出平移的第二个特征,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
最后,我用幻灯动画演示了一个图形经过各种各样的平移,得到很多精美的图案,同学们也对这些精美的图案发出赞叹声,进一步感受到图形平移的美妙。
通过随后的课堂练习及课后的反馈来看,我认为这节课还是相当成功的。
通过精美的幻灯动画和与之结合的“问题”,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感知平移的定义与性质,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回想起以前自己上的数学课,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寒酸”,那时也会和学生“互动”,也会在课堂提些“问题”,但对所提的问题并没有去精心设计,没有过多考虑问题提出的效果。
有些太深的问题,学生答不上来,也就变成了自己自问自答。
久而久之、取而代之的也就是“对不对”、“是不是”之类零智力盲目判断,久而久之也就将“问题式”教学法返归到“满堂灌”,改变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初衷,想想真是失败。
通过对这两节实践课的反思与总结,我觉得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特别好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认知能力相对薄弱的农村孩子,巧妙风趣的提出“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升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为师生的“教与学”营造一个和谐、有趣、求知、创新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轻松、快乐、主动地接受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