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历史上重大回眸》复习导航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回眸》复习导航结构图表
考点串讲
考点1:梭伦的基本特点
【考查方向】通过的性质、目的和作用来理解梭伦。
梭伦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革命”,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要求没有很好地满足,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考点2:关于民族融合
【考查方向】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特点;理解民族融合的实质。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考点3: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考查方向】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性质;透过变法措施分析变法的积极作用;理解变法的结果及其原因。
王安石变法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
富国之法在抑制土地兼并、发展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方面有一定成效;强兵之法节省了费开支,改变了原有事编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的战斗力;取士之法促进了考试选官制度的发展,对于确立择优录用的原则有积极意义。
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考点4:的实质
【考查方向】从的性质和作用去理解的实质。
形式上是反对天主教的教义和教会组织,实际上是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反抗,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它为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考点5:穆罕默德阿里的特
【考查方向】通过的性质出发认识穆罕默德阿里;从的结果分析其的失败。
由于英法殖民者用枪炮打开了埃及的大门,穆罕默德阿里的经济一开始就具有对外开放的特点。
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开放又是非常有限的。
它是在保存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进行的。
虽然有近代色彩,但其性质是封建性的。
它涉及内容全面,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因此虽有较大成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考点6:戊戌变法的特点
【考查方向】从方式、宗旨、内容三方面去深刻体会戊戌变法的特征。
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
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富强。
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体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易混知识
1.商鞅变法与梭伦的异同
2.比较穆罕默德·阿里与俄国农奴制
3.比较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学法导航:夯实、提高、拓展、瞄准
纵观历史各个时期的,其复杂性与艰巨性毋庸多言,然而,正是在这些中,人类历史不断
前进。
在本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对有较为清楚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历史思维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夯实、提高、拓展、瞄准”四方面入手。
1.掌握史实,夯实基础:了解和熟悉历史上重大的基本史实,以扎实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2.比较分析,提高能力,从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成败原因、影响等方面全面归纳著名的。
在此基础上找出其共性和个性。
3.学科渗透,拓展思维: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政治知识来分析和变法的必然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4.关注时政,瞄准目标:理解古代、国外与当今我国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了解如何推进国有企业的和发展并深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进而掌握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现实意义。
总之,对于不仅要能正确的认识它还应该能正确的评价它。
总体说来,对待要客观而全面的进行评价,不能单纯的从其结果是失败或成功来下定论,要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从各个方面综合的分析和评价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