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品多样化推动了中国茶产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部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
茶产品多样化推动了中国茶产业的发展
施兆鹏朱海燕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中国是茶叶祖国,茶树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茶区分布广泛,茶产业链在不断延伸,相关从业人员达近亿之多,茶产业是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本文针对茶产品多样化的现状展开分析探讨,认为茶产品多样化不仅满足了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亦反映了中国科技发展及学科交叉融合的水平,同时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国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有力推动了中国茶产业的发展。

中国是茶的祖国,目前,茶树种植面积160万公顷,茶叶年产量为114万吨,茶业总产值达660亿元,茶树种植面积与产量居世界首位。

相比1980年,茶树种植面积104万公顷,茶年产量30.37万吨,茶产值(约)27亿元,分别增长1.47倍、 3.74倍和24.4倍。

产值的陡增主要得益于茶产业链的延长和茶产品的多样化。

中国茶产业涉及三大产业。

第一产业是农业,包括农场、茶场、各初制、精制厂,其中大型国营精制厂部分省属轻工业管理。

这是中国茶业传统产业的基础,包括中国六大茶类的初精制产品,现仍然是产业的支柱,总产值约300亿元。

第二产业是食品、轻工业,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速溶茶,80年代出现的茶饮料和90年代出现的茶叶浸提物,包括多酚、咖啡因、茶色素等时尚产品,发展迅猛,已占半壁江山,总产值约250亿元。

第三产业是茶馆、茶餐饮、茶吧等服务行业,通过服务行业传播茶文化,繁荣市场,目前产值约110亿元。

茶产品分初加工产品(图1)、再加工产品(图2)和深加工产品(图3)三类,每类派生出许多品名,构成万紫千红的茶的王国(图4)。

1 茶产品多样化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
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民族众多,需求各异。

以湖南为例,喝绿茶是传统习俗:湘西爱喝擂茶、湘北爱喝芝麻豆子茶、湘南爱喝打油茶、这些茶都
284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部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
图1 茶初加工产品
茶再加工品
紧压茶
花茶
I 茶粉I I 保健茶I 』茶食品
刭圉国圉圉圉圉目圉目目矧㈢吲引㈢引H 国圉圉匪
茶膳
湖南砖茶
图2茶再加工产
品 茶深加工品
茶提取物I
I 茶饮料l l 保健药品I I 工业生活品
茶多酚
护肤品
乳化剂 泡沫剂
■■■I
增白药物
茶口香糖 天力天保
消毒杀菌
内裤袜子
茶色素一 茶黄素一 茶氨酸一 咖啡因一 茶多糖一 茶皂素一 各种速溶茶 红茶饮料一 绿茶饮料一 青茶饮料一 黑茶饮料一 奶茶饮料一 冰茶饮料一
■■
¨Ⅱ¨ 茶多酚含片 ¨¨H u ¨u 0
■●■
¨H ¨j ■¨A
止喘茶氨碱 ■■■l
■■
空调过滤网 ■■●
H ¨I 实用工用浊
儿茶素及单体
图3茶深加工产品
是以绿茶为主料制作,也有部分消费者爱饮黄茶,如君山银针、沩山毛尖和北港 毛尖,此外花茶也有一定的消费量。

近年随着对茶产业的发展与茶文化的繁 荣,喝茶的人越来越多,消费茶类也更为丰富,茯砖、沱茶、普洱茶、乌龙茶等在 湖南有了一定的消费群体。

总而言之,对饮用茶的选择,因人而异,因地而别。

湖南省产的131种名茶以及外来的各类茶品,都有各自的市场。

可以说,多样
285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部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
图4茶产业链结构及延伸
化的茶产品满足了多样性的消费需求。

近2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茶饮料需求急增,
于是旭日升、娃哈哈、康师傅、统一等茶饮料应运而生。

1997年中国茶饮料不足20万吨,1999年发展至80万吨,2000年增长至150万吨,2002年又翻了一番,达290万吨。

2004、2005、2006年茶饮料分别为401、486、568万标箱,每年均以 16%的速度增长,而茶饮料品种多样化更突显茶产品多样化的特色,进一步推动茶饮料的迅猛发展,预计2009年中国茶饮料产值将达180亿元(图5)。

中国茶饮料从1994年开始入市,旭日升集团的“旭日升”冰茶破冰而出, 1996年产值飙升至5亿元,仅几年时间,由一个县供销社的“小作坊”迅速发展形成茶饮料行业的知名企业。

1998年前,是茶饮料导入期,茶饮料市场份额小,规模效益尚未形成。

1999 年底,中国茶饮料步人快速成长期,2001年茶饮料达300万吨,在1997—2001 年,茶饮料增长了280万吨,年均增长率100%,占世界饮料市场比重的20%。

286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部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
图5茶饮料分类
2001年后我国茶饮料进入稳步发展期,2004年比2003年增长18%。

目前我国有茶饮料生产企业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业有15家,上市品牌达100多个,有50多个产品种类。

康师傅、统一、娃哈哈仍是这一领域的前三霸主,可口可乐、雀巢、百事等紧随其后。

其产品竞争激烈,新产品开发速度极快,以健康时尚为特征,以青年、女性为消费主力,引领饮料的发展。

茶饮料即将超过碳酸饮和瓶装水而独占鳌头的时日,已为时不远矣。

目前我国茶饮料总产量约为650万吨,产值约为200亿元,人均消费为 5 千克,而日本人均消费20~30千克。

如果,我国人均消费提高到10千克,年销量可达1300万吨,尚有800万吨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茶饮料的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给予高度关注:如名称不规范、产品质量界定不明确、含有茶成分极少甚至不含茶的饮品也冠以茶饮料,以及茶饮料中多数含糖过高,部分过于夸大茶饮料的保健作用而误导消费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

2茶产品多样化反映了中国科学发展的水平
产品多样化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人们在要求品质多样化的同时,逐步要求产品的功能化,要解渴、要好喝、还要健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茶的功能对人体健康的作用,逐步摆到茶学、医药学工作者的面前。

20世纪80年代开始,茶的功效研究从娄福庆先生的茶色素对心脑血管的功效开始,开展了茶的药效方面的研究,“茶色素课题”系国家“九五”医药科技攻关(1035工程)项目之一;1997年纳入中华医学会(重点
287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部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
推广工程)项目,有2000个科研与医疗单位参加20000多名医药卫生人员参与,病例达87122例,证实茶色素对人心脑血管的治疗作用,被国家批示为“新药”类别,这标志着茶的功能已从传统的保健型转向现代医疗保健型,从“国饮” 转向“国药”。

全国涉茶大学的茶学工作者,茶叶研究学者都在深入研究茶各成分对人体的保健功能,这一持续研究,有力地推动了茶产品多样化,并赋予了实质的研究和开发内容,茶的深加工产业开始形成,并得以壮大。

中国茶叶深加工,自20世纪70年代研制速溶茶开始,正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未能支撑这一新事物的成长,就算花数倍的努力也很难得到良好的实效。

90年代,中国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开始发展,机械制造业相应起步,并开始与国际接轨,为茶叶深加工铺垫了基础,各种浸提、过滤、浓缩、干燥设备日新月异,尤其是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膜技术、分离纯化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等的发展成为茶叶深加工生产出数十种茶浸提物的技术保障,从而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

包装业对茶产业发展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琳琅满目的包装美化了千余花色的茶产品,就袋泡茶而言,扁袋、吊袋、菱形袋,内包、外包,应有尽有。

可以说,没有包装机械的发展就没有茶产品的绚丽多姿。

茶叶机械的清洁化、自流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更直接影响茶产品多样化的成长。

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高教事业的兴旺,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相携共进为茶产业提供了生产设备、技术、人才、研究能力高等级要素的根本保证,是茶产品多样化持续性和高能性发展的前提。

茶产品多样化是中国茶业历史形成的结果,是中国茶文化的特色,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13亿入的需求,也反映出我国茶科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的现状,大大地提高了中国茶业产业的竞争力。

3茶产品多样化绽放了茶文化璀璨之花
茶文化是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是茶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茶类众多,每种茶都有它自身的历史、典故、社会人文,古今文人雅士或吟诗填词,或水墨丹青,争相赞颂,品饮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茶品,不仅可以感受茶的色、香、味、形带来的感官享受,而且还能从书画诗赋中得到怡情悦意的精神陶冶。

对外宣扬中华文明,对内鼓舞人民志气,推进茶饮消费,对于提高中国茶业地位,增加茶叶附加值,促进中国茶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积极而深远。

288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部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
茶文化极具感染力和折服力。

品名茶,感官上只能品到茶的或翠绿或乌润的色泽,或清幽或高长的香气,或甘甜或醇和的滋味。

但当有人介绍它的历史、典故、生产环境时,品饮者就能了解到它色、香、味形成的实质;当有人教品饮者如何泡好这杯茶,如何品评这杯茶,品饮者便能较全面了解它、享用它,就能得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美的享受,这就是茶文化的感染力与折服力。

2007年3月2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率中国代表团访俄罗斯,出席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期间普京总统主动提出要欣赏中国茶艺,中国姑娘献茶两国领导人,胡主席以“太平猴魁”和“六安瓜片”等国礼名茶相赠,茶以和平、美好的象征演绎了又一段茶传友谊的佳话。

4茶产品多样化提高了中国茶产业的竞争力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产业竞争问题,提出了竞争优势的“四要素模型”——钻石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某一产业竞争优势决定于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决策结构和竞争。

他还认为四要素之间具有双向作用,并形成钻石体系,集团有可能在钻石条件比较,有利的行业获得竞争优势并取得成功。

要素禀赋体现茶产业的资源、地理位置、气候、人口等基础要素;其次体现科学研究、销售网络、熟练劳力、科技设备、技术能力等高级要素。

中国种茶、产茶、销茶均居世界第一,资源丰富,又是茶叶祖国,技术力量科技设备亦较先进。

我国消费市场广阔,目前消费水平为0.5千克,内销就达65万吨,近五年内提高到1千克/(人·年)消费,内销即可达130万吨。

此外相关产业支撑,如前所述医药、食品化工等涉茶科学研究的开展,机械、包装业开始与茶学学科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研究体系,并形成推动茶产业发展的巨大动力。

企业决策、结构和竞争要素在中国具有一定优势,也存在一些困惑。

中国茶产品一般价格较低,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茶产品结构上的多样化提供了较大的调整空间。

在红茶国际市场疲软情况下,中国转向绿茶发展,在外销困难时可发展内销,产业结构上,高档名茶内销为主,部分外销,中档茶外销为主,低档茶经过深加工处理,其新产品又可供外销、内销转为医疗食品化工原料。

中国茶产品多而大品牌很少,在品牌战略中十分疲软,而且产业缺乏统一的决策机构,对外界突发事件缺少统一应对能力,对中国产业的竞争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是以茶科技和茶文化为基础,科技创新为动力,在产业
289
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第二部分中国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论文
链延伸拓展的空间中,生产出多样化、清洁化、功能化的茶产品,更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对茶饮料的需求,促进中国茶产业更大、更强、更好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宗懋.中外茶产业比较分析与中国茶业的
可持续发展 E23施兆鹏.茶叶加工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E3]王刻铭.我国饮料产业竞争力研究.硕士论文
E4]邓放明.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分离培养及其发酵液胞外多糖与应用酶学研究.博士论文
E53杜万红,刘仲华等.花卷茶提取物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血脂和内皮功能的影响.中南药学,2008(2):129,131
E6]朱海燕.中国茶美学研究.博士论文
2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