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路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
接路径探索
2.浙江东天虹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自工业革命发展以来,我国在自然改造与经济发展方面已取得明显的
成效。
但是,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利用会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也会
遭到破坏。
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
其中,通过实现环
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的衔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对环境的保护效果,还能为后
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制度;衔接路径
1环评和排污许可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1环评和排污许可名录的分类要求不一致
《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9年版)》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划分行业类别,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
录(2021年版)》是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
设项目可能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制定的,并标注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行业代码,但仍有部分项目类别无行业代码。
这两个制度名录绝大部分都可以相互对应,即
环评报告书对应排污许可的重点管理,环评报告表对应排污许可的简化管理,环
评登记表对应排污许可的登记管理,但部分行业在污染影响程度、监管要求等有
一定的差异,导致出现不相对应的情况。
诸如机制砂属于“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
制造”,环境影响评价需编制报告表,而排污许可属于排污登记管理;工业硅属
于“常用有色金属冶炼”,环境影响评价需编制报告书,而排污许可属于排污登
记管理;硬质合金产品(利用单质金属混配重熔生产合金的除外)属于“有色金
属合金制造”,环境影响评价需编制报告书,而排污许可属于简化管理(非铅基
合金制造,年产2万吨以下)。
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分类管理要求的差异会
造成一定程度的管理混乱,排污单位填报人员更是难以理解,会影响到两者的紧
密衔接以及后续各项环境管理要求的执行。
1.2管理体系未全面实施
在环评制度与排污许可证制度进行衔接时,存在管理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的问题,影响了二者的衔接效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项目建设实施后,
部分企业管理者缺乏环保意识,对环境管理不够重视。
同时,部分企业环保负责
人仅以污染物排放标准作为主要管理依据,不注重实际情况,未按照环境影响评
价报告中的管理要求执行。
1.3技术规范未统一
一般情况下,环评技术人员会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类比法、物料衡算法、实测法、实验法、产排污系数法等方法核算污染源源强,以获得更
可靠的污染物排放量。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后续监测数据反馈不及时,容
易导致计算结果与项目实际排放不符。
排污许可实际排放量核算方法包括实测法、产污系数法,并据此方法填报排污许可执行报告。
两者采用的核算方法不一致,
无法保证核算结果的科学有效性,这将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放许可制度的
有效衔接。
同时,侧重方向不一致,技术规范不统一,也将降低两个系统连接的
优势,削弱污染源管理的有效性。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的路径
2.1加大环评和排污许可的监管力度
通过严厉打击环保违法行为,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引起排污单位的高度重视,不断增强环评和排污许可制度的威慑力。
同时,结合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现场
核查等方式,对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等进行核查,建议相关部门
能够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监管措施,持续推进环
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的紧密衔接,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排污单位的监管。
2.2提高衔接管理的全面性
在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不仅要
从制度本身的内容入手,还要综合考虑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为关联管理的全面
性提供保障。
对于管理对象,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各环境要素对环境
的影响程度;污染物排放管理的对象是污染源,主要分析其污染物排放情况,也
是判断其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
因此,为了提高管理对象的衔接效果,建议环评
技术人员将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中的相关内容编写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内,方便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管。
从管理内容来看,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内容主要是针对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声、土壤、固废等污染情况和污染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排污许可证管理的内
容还包括对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分析和日常监测管理,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其日常
工作中出现交叉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两者之间的衔接效果,要求企业
按照相关规范制定排污自行监测计划方案,按要求进行监测并存档以便于生态环
境主管部门监督,提高环境管理的有效性。
2.3统一连接技术标准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驱动下,为了有效降低污染源对人
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风险,推动社会发展的绿色化实施,政府需要深入研究绿色
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污染物检测技术,统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放许可证制度衔接的技术标准,确保两个制度评价计
算结果的统一,从而避免两个体系评价标准差异等因素对污染源治理和环境保护
有序发展的影响,提高两个体系衔接的规范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因此,政府应全面梳理总体思路,确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以
便能够充分整合、梳理和修订与这两个制度相关的技术规范体系,规范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和环境影响的统计计算方法,在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证管理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污染源核算手册完成污染物排放核算,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单和防
治最佳处理技术数据库,促进两个系统的衔接,实现精细化管理,实现环境影响
评价制度标准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标准的统一和联合运行。
2.4联动管理体系建设
对于系统连接工作,监管部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由于传统系统的实施和管理主体众多,系统的内容难以有效实施,不利于连接工作的有序进行,也会阻碍后续工作。
因此,为了促进联动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部门需要构建完善的联动体系,通过各种制度的高效实施,实现预期的联动管理目标。
具体而言,联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排污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把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防止项目建成投产使用后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二是在生产管理期间,企业需做好日常台账记录,定期对污染处理设施进行检修和维护,并做好设备运行状态检测,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三是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强化监督监测,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守法意识,依法合规达标排污。
为了加强环评审批信息的申报管理,政府部门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申报系统,要求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交排污许可证相关材料,然后将系统与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进行对接,为后续系统对接提供保障。
因此,在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前,排污企业登录信息申报系统,按照相应流程填写申报信息,为后续环评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奠定基础。
这不仅可以有效简化环境管理流程,而且可以提高环境管理的整体水平。
结论
随着环境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将会不断紧密衔接,最终将形成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防控体系和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实现对企业环境行为的“一证式”管理,有效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持续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参考文献:
[1]谭茜.浅析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的互动和衔接[J].低碳世
界,2021,11(8):19-20.
[2]杨刚.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的整合路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3):116-117.
[3]张颖.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