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望岳》练习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备(上)课内诗词精讲精练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①?齐鲁青未了②。
造化钟神秀③,阴阳割昏晓④。
荡胸生层云⑤,决眦入归鸟⑥。
会当凌绝顶⑦,一览众山小⑧。
【说明】①岱宗:泰山的尊称。
泰山是“五岳之首”。
夫( f ú)如何:怎么。
② :原
是春秋国的两个国名,在今山境内,后用代指山地区。
未了:不尽。
③造化:大自然。
:齐聚。
神秀:天地之灵气,奇异秀美。
④阴阳割昏: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
割:
分。
此句是泰山很高,在同一,山南山北判若清早和夜晚。
⑤ 胸:心胸。
曾:同“ ”,重叠。
⑥决眦( zì):决:裂开。
眦:眼眶。
决眦:全力大眼睛。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⑦会当:当,定要。
凌:登上。
⑧小:形容的意用法,意思“以⋯⋯小,⋯⋯小”。
【译文】宏伟的泰山,终究如何雄?走出,仍旧可那青青的峰。
奇异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
山北分开出清早的夜晚。
白云,胸中沟壑;翩翩,入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峰,俯瞰群山,激情。
【文学文化知识】
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人。
曾任校工部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他是唐代大的主人,被世人尊“ 圣”,其英勇揭示当社会矛盾,苦人民寄望深切同情,内容
深刻。
多秀作品,示了唐代由盛衰的史程,其被称“ 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了跟别的两位
人李商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国民,人格崇敬。
在上,善于运
用各种歌形式,尤于律;格多,而以沉郁挫主;言精,拥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在中国古典歌中杜甫
受尊敬,影响深。
存 1400 多首,有《杜工部集》(也叫《杜少陵集》)。
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称,是古代民山神恭敬拜、五行念和帝王巡封禅相合的物,后道教所承,被道教名山。
分是岳泰山、西岳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
山。
泰山曾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内容简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 735),杜甫到洛阳士考,果落第而,于是北游。
首
就是在游览途中所作。
作者描述了泰山雄汹涌的气象,抒了自己勇于登攀、傲所有的壮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活力。
尽管全无一个“望”字,却句句包含“望”意,“望”成穿全的索,可是望的角
度不同样,距离由远而近,时间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惹起期望登岳的想法。
“岱宗夫如何?”诗歌起语非凡,以问开篇,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初见泰山的欢乐、仰募和吃惊
之情。
“齐鲁青未了”,写泰山横跨齐鲁大地,绵延阔大。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不但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在齐鲁平原上宏伟高峻、拔地而起之势,也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的心驰神往。
此为瞭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二句写近观泰山那奇异明丽和巍然耸立的形象。
“神秀”指英灵之气,忧如泰山这样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齐聚的结果。
由于泰山的宏伟高大,天气的一昏一晓判然切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
“割”字在此用得奇好,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从而写出泰
山的峻峭奇崛,高与天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写夜晚时的山景和是人的感觉。
细望泰山上,云气浮动层出不
穷,或高或低,心胸为之涟漪。
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觉眼眶有似分裂。
“归鸟”是投林还
巢的鸟,可是时已傍晚,诗人还在望。
其中储蓄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 , 这最后两句 , 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强烈梦想。
“会当”是唐
人口语 , 意即“必然要”,表达了诗人意欲登上泰山之巅,睥睨天下的激情壮志,也让我们感觉到了
青年杜甫对人生和未来的壮心和理想。
从结构来看,全诗思路清楚,基本上是依照由远及近的序次来安排诗句的。
从感情的角度看,
则又是层层加深,越来越强烈的。
【牢固练习】
1. 杜甫,字,自称,代诗人。
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
称“”、“”。
他是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其诗被称为“”。
答案:子美少陵野老唐杜少陵杜工部现实诗圣诗史
2.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答案:华山衡山恒山嵩山
3.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的特点,诗中“岱宗”是对的尊称,“齐鲁”代指地区,“造化”是指,“钟”的意思是,古代山南叫“”,山北叫“”,“决眦”的意思是,“凌”的意思是。
答案:高大峻峭、奇异明丽泰山山东大自然齐聚阳阴全力张大眼睛登上
4. 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
一项()
A. 第一句表达了诗人巅峰仰止的惋惜。
B. 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烘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特别有运气和福气。
D.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壮心平和概。
A. 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仰募之情。
B. 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宏伟的形象。
C.
颈联写夜晚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觉。
D. 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激情壮志。
答
案: B
6. 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倒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述了山中夜晚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夜晚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觉。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答案: C
7. 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A. “岱宗夫如何”句 , 写出了作者乍一看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奇异的诱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齐聚”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峻峭奇崛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夜晚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觉。
答案: A
8. 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首联写瞭望之景。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欢乐、吃惊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
“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岳
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
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碰到涤荡。
极目远眺,飞鸟还巢,
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细小反衬泰山的宏伟,包含深刻的真谛。
答案: D
9.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泰山又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吃惊。
C.末句描述是诗人登上山顶后所看到的情形,极富真谛。
D.全诗由瞭望到近望、细望,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
答案: C
10. 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确实的一项为哪一项()
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断,齐鲁大地都能看见。
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齐聚的意思。
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这首诗首联写瞭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答案: C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见迭出,心胸为之涟漪。
“曾”通“层”。
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此后的感觉。
D.全诗切着“望” 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奇异明丽的景色和高大宏伟的气派,也表露出诗人以前的远大理想。
答案: C
12. 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合适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样。
B.这首诗描述了泰山的奇异景色,抒发生者仰募赞美之情以及期望登攀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答案: D
13. 以下对诗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勃的活力。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奇异明丽和宏伟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觉。
答案: D
14. 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意。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用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饶真谛,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所有的壮心壮志。
答案: A
15. 以下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人由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情形和心理感觉。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适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非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奇异秀美都齐聚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风格高亢,特别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巅峰、俯视所有的壮心平和概,读来催人奋进。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