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播玉米小麦栽培技术总结_玉米贸易半年工作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播玉米小麦栽培技术总结_玉米贸易半年工作总结春小麦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技术
阐述了春小麦和青贮玉米的栽培模式,介绍了该模式下春小麦和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和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春小麦;青贮玉米;复播;栽培技术
2022年,作者在乌图布拉格镇红星三九队进行了小麦饲料玉米复种栽培试验和示范。
小麦平均净收入为10125元/hm2,青贮玉米平均净收入为21900元/hm2,总净收入为
32025元/hm2。
复种模式的经济效益高于单作小麦和玉米,比单作棉花高17175元/hm2。
为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提高农牧民经济收入,宜大力推广春小麦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模式。
具体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春小麦栽培技术
1.1土地整理
小麦地前茬为棉花,播前要求灭茬整地,耕深达到一定深度,做到不漏耕、不重耕,使土
壤表面平整、细碎,上松下实,有利于保墒保证,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
播前用40%燕麦畏随喷随耙,晾一昼夜后进行,播深4~5cm。
1.2种子选择和处理
1.3播种
2022年3月27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量为375kg/hm2。
采用120cm破垄机作业,垄
宽20cm;每个花盆有24行,行距为14cm。
株行间距为15cm,以保证播种端平直、播种均匀、连接准确、深度一致、压制准确。
1.4科学施肥
1.4.1基肥。
播种前,根据土壤测试和配方施肥,建议施用足够的基肥。
耕前施有机
肥30t/hm2,磷铵120~150kg/hm2,尿素75~120kg/hm2,硫酸钾45~75kg/hm2为基肥。
最
好在整个耕层中施用。
1.4.2种肥。
播种时通过播种机带磷酸二铵75~105kg/hm2作种肥,为小麦苗期增补营养。
篇二:复播青贮玉米丰产栽培技术
复播青贮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摘要介绍了复播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包括选择、播种施肥、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
面内容,以期指导复播青贮玉米的生产。
复播青贮玉米;栽培技术;高产
复播青贮玉米是利用小麦等早春作物收获后剩余的光热资源复播玉米,实现获取饲草
料和增加收入的目的。
复播青贮玉米之所以被料业看好,不仅因其生物产量高,生产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因为其营养成分含量较为丰富,技术分析表明:青饲玉米的秸秆营养丰富,糖分和胡萝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含量高,是较为理想的食草动物饲料。
为推广复播
玉米的种植,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复种青贮玉米品种的选择
选择的复播青贮玉米品种,要具有早熟、植株高大、杂交、茎叶穗产量高、抗倒伏、
营养价值高、易于消化利用等特点,同时还要根据本地气候特点、土肥条件和收割时间,
选择适当品种。
中南2号、新玉9号、郑丹958、冀玉9号、美国先锋335、登海1号等
品种生育期90d左右,株型较紧凑,具有丰产、早熟的特点,十分适合密植和复播。
另外,由于青贮玉米收获期在籽粒乳熟后期至腊熟前期,全株玉米即茎秆、果穗一起收获,生育
期可适当延长,可选择生育期100d左右的品种,如八农701等,可以提高生物产量。
2播种和施肥
2.1抢播覆膜
选择交通便利的地块,小麦成熟后及时收割整地。
耕作深度可根据土壤情况确定。
一
般情况下,深度优于浅层,以20~30cm为宜。
整地应达到地面平整、土壤破碎、土壤水分
均匀、虚上实下,以保证覆膜播种质量。
由于秋季地温下降较快,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
延长生育期,提高成熟度和生物产量。
适宜播种期为7月中旬以前。
越早越好,有利于高产。
第三部分:小麦复种作物栽培技术
小麦复播大白菜试验栽培技术
一、品种选择:选育抗病、高产、商品性好的品种,改良青杂3号
青杂56号。
二、整地定植:作物早收后,每亩施用3-5吨腐熟有机肥,
磷酸铵10左右,然后进行耕翻,平整土地耙平。
三、播种:播种日期应在7月25日左右。
采用人工点播,每孔播种
4—5粒。
行距70厘米,株距50厘米。
每亩1904穴,亩保苗1450-1500 棵。
四、浇水和施肥:大白菜喜欢寒冷潮湿的气候,但在大白菜中
幼苗期,值新疆高温干燥的季节,其浇水的原则是: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在大白菜的整个生育期,一般要浇8—9次水,收获前15天左右应停水。
定苗后每亩巢施尿素10公斤,莲座期施复合肥5公斤,尿素8-10公斤
公斤即可。
五、病虫害防治
1、大白菜霜霉病: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
粉状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3%。
病株初现后,应及时喷洒防治,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次。
2、细菌性软腐病: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喷药要周到,特别要
注意近表面叶柄和茎基部。
交替使用72%农用链霉素(或新霉素)可溶性剂4000-5000倍溶液(200mg/L)、1:250-300倍波尔多溶液和45%铵代剂900-1000倍溶液。
3、黑斑病:在白菜植株下部普遍出现病斑,且天气情况有利于病
出现这种情况时,喷洒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体等。
4、蚜虫50%抗蚜威可湿粉剂2000—300倍液喷雾。
六、收获:大白菜应该在土地结冰之前收获。
小麦复播西瓜栽培措施
伯乐种子管理站谢彦民、韩永祥、赵鲁明、帕里丹、冯世宏
一、品种选择:选择生育期60-70天的早熟优质品种,京欣一号、早熟冠龙王等。
二、整地、覆膜:开沟间距1.6-1.7m,沟深30cm,
宽40厘米。
底肥每亩农家肥2-3吨、尿素5公斤、磷酸铵5公斤、
在沟渠两侧的垄上施用3kg硫酸钾肥料和少量微肥,并进行深层栽培
土,同时:人工修成中间高15--20厘米、两侧低、宽65--70厘米的
龟背的高垄上覆盖着塑料薄膜,以防止积水,保持水分,防止草和保持土壤疏松。
三、播种:复播西瓜以7月上旬为宜,种子点种于高畦顶部,每
行距为1.6-1.7m时,孔距为50-60cm,每亩播种600-700粒
穴,播深1.5厘米。
也可采用提前10-15天营养钵育苗,麦收后即
采用雕刻和移栽的方法,促进西瓜早日上市。
插秧或移栽时,在开口处使用塑料薄膜土封严。
四、现场管理:
1、施肥浇水:播种时亩带磷酸二铵3公斤;幼瓜鸡蛋大小时,随
同样浇水,施用膨化瓜肥,每亩尿素约15kg,磷酸二氢钾1-2kg,每亩
般浇第一水后,10-15天浇第二水,全生育期需浇水4-5次,浇水时
滴灌采用滴灌,严禁漫灌。
2、压蔓整枝:采收前l0一15天开始翻瓜,采收前4—5天,当
当果实八成熟时,竖起瓜子使果实更圆。
再植西瓜授粉后24-28天
天多数品种可达到成熟,注意按授粉时间的先后适时采收,防止果实
过熟。
五、病虫害防治:复播西瓜生长前期易发生猝倒病,中后期易发
用3000倍溴氰菊酯溶液可处理炭疽、红蜘蛛和蚜虫
500--800倍75%百菌清或50%多菌灵药液治病。
苗期防治西瓜蚜虫它可以喷洒2000倍或3000倍的吡啶或3000倍至3500倍的液体。
小麦复播玉米栽培措施
一、品种选择:选择生育期约80天的早熟高产玉米品种
新玉4号、承单3号和粮饲兼用型青贮玉米中原单32。
二、广播前准备
(一)灌水:6月中下旬小麦收割前5-7天灌麦黄水,以便麦
收获后,及时翻耕补栽玉米,力争一次播种整株。
(二)种子处理:在播种前,晒种1-2天,并每百公斤种子用
种衣剂双150克干种衣剂,堆放半天后播种,防止玉米黑粉病危害。
(三)基肥:麦收后要及时清理麦田,每亩地施尿素8公斤、
15公斤磷酸铵,每亩1.5吨农用肥料,结合翻耕和深耕入土。
(四)整地:严格按照“墒、平、松、碎、齐、净”六字标准。
三、播种与播种质量
(一)株行距配置:选用(转载于:的地膜,一膜二行,平均行距
50cm(40cm+60cm)/2,行距24cm,理论株数5546株,亩护苗
数5300株左右。
也可采用免耕直播法播种即:在带墒的麦茬地上,
免耕机直接挖沟、点播,平均行距45-50cm,株距24-28cm。
原因
论株数5289-6166株/亩,亩保苗数在5000-5500株。
(二)及时抢播:最佳播出时间为7月5日前,最晚不得超过7天
月15日。
(三)播种量:每亩3.5-4kg,每穴2-3粒,空
穴率不超过1%播种深度3-4cm,覆土厚度2cm,深浅一致。
(四)播种质量:“播种线顺直,播种均匀,深度一致,勾缝准确,行距一致,覆土严密,压制准确,铺膜平整”。
四、田间管理
(一)苗木管理:苗木出土后,及时放苗,检查补种,确保苗木完整、结实。
密封根膜孔,防止水分泄漏和杂草。
当叶片为2-3片时,应固定幼苗,缺苗时应留双株。
整个生长期应耕作两次,耕作深度为12-15cm。
(二)追肥和灌水:复播玉米长至6-7片叶时,应结合中耕松土亩追尿素15—20公斤。
缺墒地块定苗后应立即浇水,亩灌水量80立方米左右。
间隔15天至20天浇一水,全生育期共浇水4-5水。
五、病虫害防治
(一)防治玉米螟:在玉米灌头水前,小喇叭口时期,亩用Bt制剂200克对水16公斤,喷注于玉米心叶内,7天后还需喷注1遍,可有效杀伤第二代玉米螟和第三代棉铃虫。
(二)红蜘蛛:生长期注意防治玉米叶螨,主要使用三氯杀螨醇等杀螨剂。
如果出
现大量病例,使用800-1000倍的20%三氯杀螨醇和30-50kg的液体进行控制或用敌敌畏有毒土壤进行熏蒸。
六、适时收获:玉米穗苞叶变黄,籽粒变硬成熟后应及时收获。
小麦复种油葵的栽培措施
一、品种选用:选用生育期为80天左右的早熟品种,A17、新葵杂5号、欧洲油葵及K WS3790等。
二、整地:耕地25-30cm,每亩施磷铵10kg、尿素5kg、钾肥5kg为基肥。
将100克48%氟乐灵和40千克水均匀喷洒到土壤中,耙深为8厘米,以控制田间杂草。
三、播种: 最佳播期在7月10日以前为宜。
播种时采用气吸式播种机播种,畦距90
厘米,行距45cm、株距20-25cm,亩播种量500克左右。
每亩保苗5300-5600株。
播种时
每亩带种肥磷酸二铵3公斤,
播种深度:4-5cm。
播种要均匀,覆土要紧,播边要直,接线要准确,播到边上,播
到端部。
四、田间管理
(一)苗木管理:苗木展示后可固定苗木,苗木固定在苗木两对真叶前。
然后按照
第一次中耕,清除行间的杂草。
深度约为10厘米。
株高40-50cm,结合二次中耕,每亩尿素13-15kg,深度12-15cm。
(二)中后期管理
1.芽期:中午油葵群达到芽期,植株暂时枯萎时,应及时灌溉首部水,灌溉量约为每
亩70立方米。
2、开花期:是授粉与籽粒形成的重要时期,不能受旱,根据土壤质地、墒情,灌水
1-2次。
终花后15天籽粒充实期灌好最后一次水。
管理重点是保证田间放峰或人工辅助授粉,提高油葵结实率。
五病虫害防治:晚上用25%溴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
防治老虎和象甲。
油葵锈病可以用250倍的湿润粉喷涂25%的次数。
六、及时收获:在达到生理成熟后,由于花盘含水量还很高,再晒4-5天后收获最佳。
这是一篇很好的参考范文,涉及玉米、公斤、播种、cm、小麦、品种、左右、防治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龙胆草人工栽培技术
龙胆人工栽培技术
龙胆草属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有泻肝胆实火、清热健胃、除湿热等功能,主治高血压、头晕、耳鸣、目赤肿痛、胸肋痛、胆囊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膀胱炎等症。
龙胆草属大宗常用中药材,过去三十几年一直列入国家和省管理的统配品种。
为长期
供不应求和大量收购的品种。
近年来,由于乱垦、乱牧及乱采挖使草原荒坡的野生资源遭
到严重破坏,收刚强量连年下降。
从年代的万公斤,下降到目前不足万公斤,现在全国市
场上很难见到大批量的货源,产区农民反映说,龙胆草越挖越少了,!挖越小了,越挖越
远了。
照此下去,可能有绝种的危险。
龙胆草于年被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的保护品种。
因此
开发人工种植前景十分广阔。
笔者从年开始试种龙胆草,到现在已总结出一整套成功经验。
献给农民朋友。
一、先地整地:选择土质肥沃、地势稍高、土质偏酸和中性土壤为宜。
最
好是人参后作地,和城郊蔬菜地,其次是农田地。
如人参地,恢复原床即可,其它的地块
应深翻耙碎,清除杂质反作床,床宽米米,作业道宽公分公分,床高厘米厘米,长度因地
块而宜。
按上下坡度作床,一般床长米米,再长不宜作业。
育苗地要有水源,并挖排水沟。
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二、播种:播种以秋、春播为宜。
秋播,在结冻前播完春播,要在
化冻后,地温在℃℃以上,(清明至谷雨之间)能进行田间作业时,抓紧进行,能早则早,
不宜延迟。
施农家肥,每亩公斤。
施磷酸二铵公斤,掺入土中拌均匀后作床,床土堆起后,用木板推耙,把床面刮平,就可以播种了。
下种量,按每平方米克克,先称出要撒播的种子,并掺入适量的草木灰拌均匀后,分二次把种子撒在床面上,然后用平锹拍实或用木磙
压实。
三、播后管理:播种后,用松树(油松、红松或马尾松)落叶覆盖,如果没有松针的
地区,可用稻草、针叶毛草等代替。
把松针均匀地撒在床面上,覆盖厚度,以地面似露非
露为宜。
即站着看,不露地面,蹲下看,花花达达,大约露地面左右。
太厚不利透光,太
薄床面易干,不利出苗。
播种后,出苗前要经常检查床面上的松针,如有被风刮跑的地方,要及时补盖。
出苗前如床面上有草,一定要及时拔掉。
当气温升到℃℃时,开始出苗,
(大约月日)刚出来的苗是两片椭圆形的小叶,(当年生的苗不抽苔)苗出来后,床面的覆盖
物不要撤掉,让苗在松针下生长一个阶段,等小苗长到片叶时,随着拔草撤掉一半松针,
剩下的松针就不撤了。
苗在月份以前基本没病。
月初高温多湿时,慎防斑枯病。
播种的苗
长一至二年可以移栽。
也可直播二至三年做商品。
直播二年,每亩可产干品公斤左右,直
播三年的每亩可收干品公斤以上,每亩用种量克克。
四、移栽:年生标准苗每公斤株,亩
用苗万株。
年生标准苗株左右。
每亩用苗万千株。
在地里生长两年,亩产公斤左右。
如果
每亩栽二年生苗万株,当年起挖可产干品公斤以上。
当年苗不宜秋栽,可以春栽;二年苗,秋栽、春栽都行。
移栽:于秋季封冻前,或翌年化冻后,移栽到已施足底肥,并已做好的
床上。
其成活率可达以上,且生长迅速。
栽植龙胆草和栽葱的方法相同,先在床的下头开始,开沟深厘米,行距厘米,年苗株距厘米,年生厘米,覆土应掌握在至厘米左右,过深
出苗困难,过浅易倒状,冬季易受冻害。
栽后进行田间管!理,出苗后要及时拔草。
五、
病虫害防治:龙胆草的主要病害是斑枯病,此病对龙胆草威胁最大,如控制不住,龙胆草
就不会高产。
斑枯病主要发生在月至月,从月开始打药预防,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都可以。
每天打一次,发病期间可天打一次,打药时一定上下打到,药的倍数要略高于说明书
所说。
虫害:主要是蝼蛄和蛴螬。
蝼蛄用毒谷九号毒杀或敌百虫拌玉米面毒杀;作床时,
还可施甲拌磷毒杀。
六、龙胆草的采收与加工:龙胆草春秋皆可采收。
以秋季采收质量最
佳,采收后,除去茎、叶,洗净泥土,晒一至二天,抖去毛须,再晒干或烘干。
打潮捆成
小把待出售)
今年我市小麦生产在冬春大旱、中期病虫害多、收获期多雨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
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困难,赢得了抗旱保苗、抗病虫害和“龙口抢粮”三大战役,取得了丰收,虽然产量与去年相比增幅不大,但在重大灾害发生之年,要获得这样的产量
并不容易。
凝聚了全市干部群众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今年登州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农业
丰收,是为了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总结如下: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据农技中心测产调查,今年全市小麦实际面积208万亩,与去年持平,平均每亩产量383.8公斤,总产量79830.4万公斤。
夏粮连续六年丰收。
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加
2.9公斤,增长0.76%,总产量增加60
3.2万公斤,增长0.77%。
从产量的三个因素来看,今年小麦亩穗数为34万粒,穗粒数为31.1粒,千粒重为42.7克(雨前4
4.4克,雨后42.7克)。
与去年的33.8万克、30.5克和43.47克相比,呈现“两增一减”的趋势,即
到2000年人口增加,穗粒数增加0.6粒,千粒重减少0.77克。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一系列农业优惠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近年来,随着国
家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管理、农资
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机补贴和保护价收购,农民种粮积极性
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步增加,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
续干旱100天以上的灾害性天气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和方法的匹配,改善了生产环境,
为今年小麦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督导得力,职能部门配合行动有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组织
保障。
去年秋收麦播期间为确保适期播种,夯实麦播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秋收
秋种电视电话会议、小麦播种工作会议等。
抓好各项麦播措施的落实,高质量地完成了小
麦播种工作。
麦播后,特别是去年11月底、12月初旱情逐渐显现以来,邓州市委、市政
府高度重视,为打造邓州粮食主产核心区,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涉农部门抗旱浇麦工作会议,为做到未雨绸缪,市四大家领导带队,对各乡镇抗旱浇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出台各项
优惠政策支持抗旱浇麦工作,如对农户浇麦进行财政补贴,购置浇水机械进行补贴,提前
发放综合直补,保证低价抗旱用油、用电,引丹灌区开闸放水,广播电台大力宣传抗旱先
进典型等,并协调农业、供销、水利、农机、气象、电业、石油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
合力,充分发挥职能,积极支持抗旱工作,确保了小麦生产的顺利进行。
3、技术服务到位,为小麦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在小麦准备、播种和管理的
关键时期,我们及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村庄、农民和田地,进行了近100次现场指导,举办了34次专题培训,培训了15000多名农民,举办了10多次电视讲座,发发发了50
多条农业短信,印发技术资料10余万份,为300多人提供50次会馆服务咨询,多渠道、
多角度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真正做到高产送农,向农民提供小麦高效栽培和抗
逆生产技术,并在小麦生产中实施。
在小麦生产过程中,针对小麦不同生育期遇到的不同
问题,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提出技术管理意见,,为领导科学决策和指挥
小麦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例如,在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小麦严重干旱期间,农业技术中
心组织土壤和肥料专家定期测试土壤水分。
根据苗木和干旱情况,发布10场抗旱简报会
和36条抗旱新技术短信,组织全体技术人员组成12支技术服务队伍深入田间,科学引导
群众采用节水、省时、省力的新技术、新措施,节水、节水、高产水。
另一方面,在小麦
生长中期和后期,我们组织了26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四次,密切监测锈病和蠓锈病的发
生情况,并及时提出防治措施。
为领导科学决策,尽快防治病虫害提供参考依据。
5、落实主要技术措施,强化生产管理,为小麦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① 大规模整地收获机械的广泛应用,提高了整地收获的质量和效率,为及时、适当
的土壤水分播种和抢收播种创造了条件,赢得了主动权。
今年拖拉机耙面积占98%,机播
面积占70%,机收面积占90%以上,以便适时播种土壤水分适宜的小麦,为保证整株苗一播,实现抢收"龙口抢粮"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优良品种的广泛普及是今年小麦增产的内在因素,随着国家良种补贴政策的进一
步实施,我市优良品种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早熟、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如郑麦9023、豫麦70—36、04中36、偃展4110等占到了90%以上,其中9023占60%以上、豫麦70—36占15%,04中36占5%,有效地发挥了优良品种的抗逆增产作用,在大力推广主导
品种的同时,我们积极引进示范有苗头的新品种,如郑麦366、豫农202等12个,为邓州小麦优化品种结构,提供了参考依据。
③ 土壤测试和配方施肥项目的实施为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
今年,邓州农技中心根
据近年来的土壤采样检测结果,针对我市不同土壤类型制定了实用的施肥配方,发放了10多万张施肥卡。
农民按配方施肥,不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而且节约了肥料,达到了节约
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如柳集镇丹坡村1000亩配方施肥示范区平均产量527.5kg,姚店黑龙村132亩配方施肥示范田平均产量584.9kg,比全市平均产量383.8kg高201.1kg,
增幅52.4%。
经抽样调查计算,全市配方施肥应用面积为198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95%,其中精准配方面积20万亩,平均单产465公斤,每亩397公斤,每亩68公斤,比
当地经验提高17.1%。
配方施肥的节本增效效果十分显著。
④、强化预测预报,科学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今年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麦播期间,普及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等技术,面积达180万亩次以上,不仅有效地控制了地下害虫的危害,降低了病虫基数,而且兼顾了生态效果。
二是狠抓了
冬前化除和早春麦田杂草的防治工作,麦田化除190万亩次,占应防面积的90%左右,有
效解决了杂草与麦苗争水、争肥问题,这对今年抗旱保苗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是狠
抓了以吸浆虫、条锈病、蚜虫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
由于防治措施得力,有效控制
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减轻了损失,为小麦正常生长创造了条件。
⑤ 在抗旱保苗的基础上,加强麦田管理,确保旱年高产。
今年,针对冬春季持续干
旱的气候条件,麦田管理以抗旱小麦浇水为主,间作抑制、化学除草、防病防虫相结合。
在抗旱小麦浇水阶段,该市挖掘了所有可用的水源、人力和机械力,并尽一切努力扩大灌
溉面积。
抗旱用水约130万亩,其中45万亩灌溉两次以上,确保旱年不减产。
小麦抗旱
浇水效果显著。
根据调查,浇水和不浇水的麦田产量差别很大。
例如,文曲乡小店村的农
民张少斌两次浇灌了3.5亩小麦。
根据实测产量,亩产量高达591.8公斤,而相邻路段教
师培训麦田不浇水的亩产量仅为332.0公斤。
两次浇水麦田亩产量比未浇水麦田增产
259.8kg,增产率78.3%。
又如张村镇李楼村路虎一次浇水1.5亩小麦,每亩产量463.8公斤,而同一村刘德忠的5亩麦田一次浇水,每亩产量仅224.8公斤。
亩产量比不浇水增产239kg,增产率达106.7%。
浇水的增产效果非常显著,为今后呼吁人们浇水抗旱提供了一
个很好的范例。
二、小麦生育期间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从光、温、降水等主要气象因子来看,小麦整个生育期(2022年10月10日-2022年
5月31日)0℃以上有效积温为2517.3℃,降水量为303.4mm,光照时间为993.5小时。
与我区小麦正常生长所需的2221℃、275mm和1100小时相比,积温为296.3℃,降水量为28.4mm,光照时间为106.5小时,从时空分布上看,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弊大于利。
特别
是降水分布极不平衡,表现出前期少、后期多的现象。
从出苗到拔节期降水量很少。
从2022年10月23日到2022年2月7日的100多天里,总降雨量小于11毫米。
遭遇了多年未见的冬春季持续干旱现象,但即将收获的5月27日和28日降雨量为83.5mm,造成我市大部分麦田穗发芽,给我市小麦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具体分析如下:
1、腾茬—整地阶段(9月20日—10月10日)
本期降水量10.5mm,积温375.2℃,日照时数48.3小时。
阴雨较多,气温不高,光
照不足,不利于秋粮的收获和干燥,但适合人们的田间作业,有利于加快收获进度,为小
麦播种和整地积累一定的水分。
2、整地—播种阶段(10月11日—11月5日)
本期积温406.9℃,降水量39.8mm,光照时间89.4小时。
晴天多,雨天少,但雨量
集中。
特别是10月20日至22日,我市出现透水性降雨,降雨量38.6mm,为整地播种创
造了良好条件。
据调查,我市大部分农田在10月25日之前和之后播种,并在适当的时间
播种适当的水分。
由于土壤含水量充足,整个苗期播种一次,小麦播种基础良好,全市小
麦苗木均匀。
早苗情况是近年来的一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缓解越冬干旱创造了条件。
3、出苗—越冬阶段(11月6日—12月20日)
本期积温369℃,降水量5.5mm,光照时间221.9小时。
气温高,雨量少,阳光充足。
此外,有很多大风天,土壤水分流失很快。
全市麦田干旱严重,部分麦田出现严重黄苗、
死苗现象。
然而,麦田旱情在11月底和12月初逐渐出现。
此时,小麦第一次分蘖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