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
B.水滴石穿—侵蚀作用
C.泥沙俱下—搬运和沉积作用
D.山崩地裂—风化作用
【解析】选B。“积沙成滩”指的是沉积作用,“泥沙俱下”指的是搬运作用,
而“山崩地裂”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侵蚀的结果,“水滴石穿”指的是侵蚀作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任务驱动:
化石是存留在古代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什么样的岩石中才有化石?为什么?
【任务小测】
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不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是 ( )
A.构造运动
B.岩浆活动
C.火山活动
D.堆积作用
【解析】选D。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火山活动属于岩
浆活动,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
2.下列地形中,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 )
A.黄土高原
B.天山
C.桂林的岩溶地貌
D.风蚀蘑菇
【素养特训】 位于大洋洲国家新西兰南岛的亚伯塔斯曼国家公园内有一处非常奇特的
自然景观,被称为“分裂苹果岩”。苹果岩是一个巨大的球形花岗岩岩石,位 于公园内一岛屿边上的悬崖旁,岩石中间整齐的分裂成两瓣,这处景观的形态 是一个惟妙惟肖的从中间剖开的苹果,真是鬼斧神工。
(1)(综合思维)影响苹果岩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提示:温度、水、海水。 (2)(综合思维)描述“分裂苹果岩”的形成过程。 提示:花岗岩在风化、侵蚀作用下成为球状,岩石本身中间就有节理,也就是有 裂隙的存在,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岩石不断地热胀冷缩,导致岩石内部发生变 化,最终发生岩石爆裂,形成两瓣,从而也成就了这样一处奇特的“分裂苹果岩” 景观。
3.探究海水侵蚀作用与地形 阅读教材第22页图2.6 墨尔本海岸的海蚀柱。探究以下问题。 (1)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海水的侵蚀作用。 (2)海蚀柱的形成说明该地区海平面在地质历史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海平面下降。 (3)海边还会看到哪些海蚀地貌? 提示:海蚀平台、海蚀崖。
【探究总结】 1.主要外力作用
A.岩浆侵入 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
C.岩浆喷出 D.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解析】(1)选D,(2)选D。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①岩石具有层理构造,而且 颗粒较细,属于页岩;③岩石的组成颗粒较大,属于砂砾岩;②岩石为致密的块状 构造,应该为石灰岩;④岩石,没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而且存在气孔构造,应该为 玄武岩,属于岩浆岩。第(2)题,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棱角较为明显,应该对 应①和③,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和③属于页岩和砂砾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主要 是由于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解析】选C。岩浆岩必须是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
课堂合作探究
探究一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素养探究】
1.探究风化作用与地形 阅读教材第20页图2.4 物理风化示意。探究以下问题。 (1)引起图中岩石破碎崩解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温度变化,岩石表层与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崩解破碎。 (2)在我国哪些地区类似图中的风化作用较强烈? 提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 (3)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岩石的风化? 提示:冻融、植物根系的生长、动物破坏等。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前自主学习
一、内力作用 任务驱动:
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 状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
1.能量来源 来自_地__球__内__部__的热能。 2.主要表现形式
变位
喷出
温度 压力 变质
3.对地形的影响 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高__低__不__平__。
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 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 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完成(1)、(2)题。
(1)4块岩石标本,属于岩浆岩的是
()
A.① B.Leabharlann C.③ D.④(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 )
侵蚀 搬运
降低
减小
破碎崩解
3.对地形的影响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_平__缓__。
【任务小测】
1.下列不属于风化作用的是 ( )
A.热胀冷缩
B.化学分解
C.生物分解
D.风力作用
【解析】选D。风化作用与风无关,风力作用包括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作用。
2.下列成语本意与其所表现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探究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 【素养探究】
1.探究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形成 阅读教材第22页图2.7 常见的岩浆岩,第23页图常见的沉积岩和图2.9 常 见的变质岩。探究以下问题。 (1)玄武岩多气孔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岩浆在喷出地表的过程中,岩浆中的气体顺着岩浆未凝固的缝隙将气体 释放出来,形成了气孔。
【探究训练】 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图片,完成(1)、(2)题。
(1)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2)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示外力作用,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
【素养特训】 某小组采集了如下图所示的岩石标本,并进行了标注,请分析下列问题。
(1)(综合思维)A类岩石的成因是什么? 提示:A类岩石是由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 (2)(地理实践力)当该小组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时,其他组的同学都说B岩石标 注错了,你能找出证据来吗? 提示:板岩属于变质岩,而B岩石里含有化石,应该是沉积岩。 (3)(综合思维)老师在看了该小组的岩石标本后说A岩石与C岩石还有“亲戚” 关系呢,A和C各属于哪类岩石?它们有什么“亲戚”关系? 提示:A花岗岩属于岩浆岩,C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形成的。
【补偿训练】 某河谷一块高约200米的巨大沉积岩崖壁上分布着许多直径小于1米的
洞穴,这些洞穴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时期,河谷所在流域为亚热带湿润气 候环境。下图是崖壁洞穴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水侵蚀
(2)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 A.年均河水位线在持续上升 B.海拔越高岩石年龄越老 C.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龄越年轻 D.高处洞穴较少,可能是久经外力作用而消失
【解析】(1)选A,(2)选D。第(1)题,图示近现代年均河水位线附近洞穴分布密 集且大致平行于水面,应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随着流水下蚀,河谷下切,水面下降, 洞穴出露。第(2)题,岩壁为沉积岩,海拔越高的上层岩石越年轻;洞穴随流水下 切、水位下降而出露,所以海拔越高洞穴形成的年龄越老,且高处洞穴容易受到 外力作用而消失。
【探究总结】 1.三类岩石的特点及形成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特点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2)已有的岩浆岩或变质岩可由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3)已有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可由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直接相互转化。 (5)所有的岩石都可以经过熔化形成岩浆。
【探究训练】 (2018·4月浙江选考)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
(2)岩浆喷发多形成什么地形? 提示:火山、熔岩高原、台地。 (3)砾岩、砂岩、页岩有何不同? 提示:沉积物的颗粒越来越小。 (4)板岩和大理岩分别是何种岩石变质而成? 提示:页岩、石灰岩。
2.探究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阅读教材第24页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探究以下问题。 (1)变质岩如何转变为沉积岩? 提示:抬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压实固结。 (2)各类岩石都可以相互转化吗? 提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其他岩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课堂小结】
课堂素养达标
年2月10日,法国海外省留尼汪岛的富尔奈斯火山喷发,吸引当地居民和
游客前往观赏。火山喷发现象属于
()
A.内力作用
B.外力作用
C.水平运动
D.垂直运动
【解析】选A。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三
种形式,火山喷发属于岩浆活动。
(2019·北京学考)在极干旱地区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涸而裂开,在定
1.岩石分类 岩浆岩、_沉__积__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
沉积 变质
冷却凝固
花岗 石灰
大理
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三类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熔化成为新的_岩__浆__回到地球内部。岩浆在一定条 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_岩__浆__岩,并形成其他岩石。如下图。
【任务小测】
【补偿训练】 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中箭头②表示外力作用,其余均为内力作用
B.三大类岩石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C.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可直接相互转化
D.只有岩浆岩在高温高压下,才可能形成变质岩
(2)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探究冰川作用与地形 阅读教材第21页图2.5 新西兰库克山的冰川侵蚀地貌。探究以下问题。 (1)图中库克山中有哪些冰川地貌? 提示:刀刃状山脊、多面锥体山峰、“U”形谷等。 (2)库克山地貌与其他侵蚀地貌相比,有何特点? 提示:陡峭、险峻,冰川覆盖,雪峰起伏。
(3)冰川“U”形谷有何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山谷宽阔、平直、横剖面呈“U”字形。冰蚀谷一般是由改造冰期前的河 谷或山谷而成,由于冰川作用,谷地变直并加深、加宽,谷壁变陡,谷底变平,横 剖面变为“U”字形。
1.和田玉分布于昆仑山,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和田玉属于
()
A.侵入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喷出岩
【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和田玉是由大理岩与岩浆接触形成的玉石,属于变
质岩。
2.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向风的长期吹蚀下,裂缝逐渐扩大而成为沟槽,沟槽之间常出现高达5~10米的 垄脊,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即为雅丹地 貌。新疆罗布泊西北楼兰附近常年盛行东北风,形成典型的雅丹地貌。读图, 完成2、3题。
2.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中,为雅丹地貌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B。天山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桂林的岩溶地貌是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
形成的;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形成的。
二、外力作用 任务驱动: 风力作用就是风化作用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中,哪两种方式形成最终的 地貌?为什么?
1.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 2.表现方式
()
【解析】(1)选C,(2)选A。第(1)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 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第(2)题,由乙图可以看出其位于海 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海水影响较大,是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 该景观是海岸风光,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好。
3.新疆罗布泊雅丹地貌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①湖泊沉积地层
②海浪侵蚀
③冰川搬运堆积
④风力侵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2选C,3选B。第2题,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指平坦的地面发育成的许 多不规则的垄脊和宽浅沟槽。图③所示符合其定义特征。图①为沙丘地貌,图 ②为海蚀地貌,图④为喀斯特地貌。第3题,新疆罗布泊位于西北内陆,不受海浪 影响;西北内陆降水少,风力侵蚀作用强;罗布泊以前是湖泊,存在沉积地层;该 地远离冰川,故②③错,①④对。
2.不同区域的外力作用的差异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海滩等地貌。
(3)不是箭头②的主要表现形式的是 ( )
A.侵蚀作用
B.岩浆活动
C.搬运作用
D.堆积作用
【解析】(1)选A,(2)选C,(3)选B。第(1)题,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变质岩
是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浆活动属于内力作用。第(2)题,从变质岩是经变质
作用而形成可以推断,到达变质岩的箭头应该是变质作用。第(3)题,箭头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