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复兴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

目前,“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有“CR400AF”和“CR400BF”两种型号。

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新的动车组编制规则,新型自主化动车组均采用“CR”开头的型号,“CR”是中国铁路总公司英文缩写,也是指覆盖不同速度等级的中国标准动车组系列化产品平台。

型号中的“400”为速度等级代码,代表该型动车组试验速度可达400km/h及以上,持续运行速度为350km/h。

“A”和“B”为企业标识代码,代表生产厂家;“F”为技术类型代码,红色的是中车四方的AF,黄色的是中车长客的BF。

今后,中国铁路总公司将根据运输市场需求,逐步研发CR300和CR200系列中国标准动车组。

作为中国最新一代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真正实现了从“洋基因”到“纯中国”的转变。

在高速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中国标准动车组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因此,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整车性能指标实现较大提升。

“复兴号”“寿命”更长,它的设计寿命达到了30年,而“和谐号”是20年。

“身材”更好,采用全新低阻力流线型头型和车体平顺化设计,车型看起来线条更优雅,“和谐号”动车组车顶有一个“鼓包”(受电弓和空调系统)。

“复兴号”把这个“鼓包”下沉到了车顶下的风道系统中。

“容量”更大,列车高度从3700毫米增高到了4050毫米,座位间距更宽敞。

舒适度更高,“复兴号”空调系统充分考虑减小车外压力波的影响,通过隧道或交会时减小耳部不适感,列车设有多种照明控制模式。

车厢内实现了WiFi网络全覆盖。

(摘编自《中国高铁大揭秘,“复兴号”来了!》《人民日报》)材料二:
中国目前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可以挑战任何竞争对手。

目前,中国高速列车保有量1300多列,世界最多。

列车覆盖时速200公里至380公里各个速度等级,种类最全;动车组累计运营里程约16亿公里,经验最丰富。

施工成本和效率方面,中国企业更具优势。

据测算,国外企业修建高铁平均成本为每公里0.5亿美元以上,中国只需约一半,且中国企业的工期短,施工效率又是外国企业的一倍以上。

成本低,标准却更高。

安全性能上,中国标准与欧洲标准基本一致,施工标准远高于欧标。

中国企业施工中用到的钢筋、水泥等材料等级和用
量都偏高。

中国铁路装备最大的优势,一是性价比高,二是交货能力强。

性价比高,并不是“故意低价换市场”。

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成本的控制力。

中国铁路的配套产业完整,包括上下游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发达,这是一般国外厂商无法做到的。

中国产品交货及时,工人劳动效率高。

同样一列车,国外制造要18-22个月,我们最多12个月。

(摘编自《2016-2021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中国高铁技术飞速进步,高铁“走出去”战略逐步实施。

在国内,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形成;在国外,中国铁路在美洲、非洲、亚洲落地生根。

越来越多线路在世界各地规划、建设、运营,中国铁路正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的改变和惊喜。

高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蒙内铁路(蒙巴萨港一内罗毕)的开通不仅改善了当地交通、提供了就业岗位,还将改变肯尼亚人的生活方式,带给他们希望和未来,让人们更务实地用实际行动创造未来。

“亚欧班列”的迅猛发展让更多货物跨越千山万水出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其模式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

“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国家和地区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让越来越多国家之间互联互通,让更多地区之间打破隔阂和冲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需要高铁,世界更需要高铁。

中国高铁正在改变世界,我们期待中国高铁更好更快地走出国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分享高铁红利,为更多人带来美好和未来。

(摘编自人民网《中国高铁,让世界更美好》)
1. 下面关于“复兴号”相关情况的表述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复兴号”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标准动车组,其运行速度为400km/h及以上,持续运行速度为350km/h。

B. “CR400AF”和“CR400BF”为“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现有的两种型号,中国铁路总公司还会根据运输市场需求研发“300”和“200”系列。

C. 最新一代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由我国自主研发,这可以在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上找到根据。

D. 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有明显的进步,例如:寿命更长、空间更大、舒适度更高、车厢内实现WiFi 网络全覆盖等等。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中国最新一代的标准动车组,“复兴号”真正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中国标准在高速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占比84%。

B. 材料二展示了中国高铁的各种优势,说明中国高铁具有行业市场前瞻性与较好的投资战略规划。

C. 中国高铁配套产业完整,对成本的控制力强,形成了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中国高铁性价比高于国外企业。

D.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和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高铁将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分享高铁红利,为更多人带来美好和未来。

3.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中国高铁”有哪些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边城的守望者——沈从文
在湖南、四川、贵州三省接壤处的湘西境内,有一座小城叫凤凰,四周皆山,草木繁盛,百鸟和鸣,相传是因早年曾有凤凰栖于此而得名。

沈从文就出生于这个偏僻、美丽、民风淳朴的地方。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从小聪明过人,记忆力特强,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

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引不起他半点儿兴趣,他常常逃学,去看染坊师傅踩着碾石,把布匹压得平整如镜;看豆腐作坊里衣着艳丽的苗族妇人一面用铜勺舀豆浆,一面轻轻地唱着歌引逗背包里的孩子;看面馆里头包青帕的大师傅骑在一条木杠上压面皮,再用又大又宽的刀子飞快地切剥……
幼时的沈从文不愿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然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中对社会、人生、世界的认识,所以他在自传里说他读着私塾里小书的同时读着一本大书。

1917年,沈从文15岁,刚刚小学毕业,被送到当地预备兵技术班,离开家乡,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

在这常人难以设想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中国一小角的人事与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1922年,五四运动余波未息,他受到报刊的影响,毅然放下枪,离开湘西,只身来到陌生的北京。

在北京,他想进大学读书。

到北大,接待人说他是“小学文化”,连报名费也退了回来。

报考燕京大学,又被认为学历太浅,不够资格。

最后,他决心用手中的一支笔打出自己的天下,从而开始了艰苦的创作历程。

后来,他得到郁达夫、徐志摩的支持和鼓励,到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拼命读书,拼命写作。

他的作品最早载于1922年的北京《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

早期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独特的生活,后来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

193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和散文《湘行散记》,并先后编辑北平和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抗战爆发后,他离开北京逃难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作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

漂泊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执着的追求,深刻的思想,边城的风情,使沈从文与他的创作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成了边城的守望者的研究热点。

人们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研究他的作品,借他的精神荡涤自己的灵魂,吸取民族文化的精髓,重塑民族文化人格。

他最著名的小说《边
城》,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沈从文细细致致地过滤生活,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给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保存一份永久的希望。

1988年,沈从文病逝于北京,归葬于凤凰。

山城之侧,沱江之畔,丹崖之下,一方矗立的皱石做了他的墓碑。

让我们记住碑上的话吧: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他的塑像坐落山巅,多像一幅简洁的画啊,他静静地站着,刻满沧桑的额下,一双明澈的眼睛始终望着远方——那是人类的远景,嘴角一抹恬淡的微笑提醒着你:会好的,一定会好起来的。

他就这样守望着,守望着边城,守望着人类的未来……
(摘编自阿湄《边城的守望者》)相关链接:
①谁又能想得到,这个只读过小学、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乡下人,后来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深厚的学问,被他曾经想进去读书而不得的北京大学聘为教授,这真堪称中国20世纪文化史的一个奇迹!(常青《读阿湄〈边城的守望者〉》)
②1949年后他离开文坛,进入古代文物研究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编纂者也曾把他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他在世界上所享有的盛誉却经久不衰。

(刘敏《阿湄〈边城的守望者〉之思考》)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6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但常常逃学,因为他厌倦了私塾里呆板的生活,被当地的染坊、豆腐作坊、面馆吸引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神奇的湘西养育了一代大师沈从文,他的创作也包蕴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20世纪中国文化界的一个独特现象。

C. 沈从文“把粗糙拣走,把丑陋剔除,留下诗意,留下美好”,表明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文学家应该回避社会矛盾,目的在于把希望留在人间。

D. 沈从文是一个“奇迹”,一是因为他只上过小学,竟成为大作家、大学教授;二是因为他离开文坛后且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沈从文幼时从不循着社会和长辈安排的道路走,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率性发展着,这影响着他一生的认知,所以他读书的同时还读着自然生活以外本人生活的大书。

B. 沈从文年轻时跟随当地部队在沅水流域漂流了5年,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中,他认识了湘西的人事与民风,为自己的创作打下了生活基础,储备了写作素材。

C. 沈从文最早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作品,接着又有作品见报,这些作品大多描写湘西的乡俗民风和军
旅生涯,结集为《湘行散记》,使他成了“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D.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告诉人们,哪怕一个人的学历不高,但只要他执着追求理想,永不言弃,就一定能让自己的人生开出绚烂之花。

6. 作者认为沈从文是“边城的守望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详细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亮已经升上高空,满天的星星亮晶晶的。

夜很静,刮着小风,不时传来秋虫在草丛中唧唧啾啾的叫声。

老武①看了一阵,觉得浑身更加困乏,便又钻进小窑洞里,躺在草上,脑子里胡乱想着,就睡着了。

老武在小窑洞里不知过了多久,朦朦胧胧听见窑洞门开了。

顺草缝一看,只见门外进来三条黑影。

有个人低声喊:“武同志,武同志!”老武听清是张忠老汉的声音,赶快钻出来一看,原来另两个人影是雷石柱和孟二楞。

老武忙问村里的情形,张忠老汉便把伪军在村里清查的情形仔细说了一遍。

雷石柱接着说:“狗日的没有查出什么来,很生气,临走给维持会②下令,限三天,叫把护村自卫团闹好,赶快放哨,每天黑夜,还要向维持会作口头报告。

”孟二楞也插进来说“他要叫我放哨,我就不放,狗日的!”老武听着没说话;掏出烟袋连着抽了两袋,才说:“既是按年龄强迫编制,恐怕是谁也躲不下。

不过……”停了一刻,继续说:“不过咱们不能让自卫团成了敌人的,一定要想办法,叫自卫团不起作用,同时还要瞅机会搞敌人,把人都拉过来,变成我们的自卫团。


十月初的一天,正遇上孟二楞被维持会强迫放哨时,村外进来一个人。

那人整整齐齐,穿一身黑衣裳,背个小包被,一副商人打扮,大摇大摆地进来。

孟二楞一见,立时心上一阵火起:“哈!这还不是汉家山常见的那个大汉奸吗!”便上去挡住,大叫一声:“哪里来的?”那人吃一惊,站住脚把孟二楞斜瞟一眼,爱理不理地又要往前走。

孟二楞心上一气,火早已冒起来,跑上去没客气,举手就是一拳打去,那人踉跄倒退几步,脸色一变,也张牙舞爪地要打孟二楞。

刚举起手,叫孟二楞上前一把抓住,用力向后一扭,那人就地转了个圈,胳膊便朝了后。

孟二楞另一只手起来,把那人的脖子一卡,用力往地下一按,那人便“通”一声狗吃屎趴在地上。

孟二楞提起蒜钵似的拳头,照头照背,就是一顿饱打。

那人正在地上挣扎叫喊,忽然远远地跑来一人说道:“二楞,你干什么?”孟二楞停住一看,见是雷石柱跑来,便放脱那人,喘呼呼地说:“你问他吧!”两手把腰一扭,站到一边。

那人从地上爬了起来,浑身是土,又挣扎着去打孟二楞,被雷石柱拦住。

一看,原来被打的,正是在汉家山修碉堡时常见的那个汉奸。

雷石柱想起从前给鬼子修碉堡时,这家伙就是监工,每天打人,武老汉就是被他捆到树上让洋狗咬死的!想起这些,心里也说不来的愤恨,心想:“狗养的,今天可算落到老子手里了!”上去盘问了几句,便要在那人身上搜查。

那人叫道:“不要误会,自己人嘛!”雷石柱说:“看你这人!我们是奉了上边的命令的,谁都一样。

嘴是两张皮,说话没根据,你说你是自己人,没凭没据谁知道。

要是放走了八路军,我们可负不起责任来,非搜不行!”那人看看无法,只好
伸起两臂叫搜。

先是脱了帽子,后又解开棉礼,脱了裤子,脱了鞋子,这时正是初冬天气,前两天又下了一场雪,天气冷了起来。

雷石柱们却故意里里外外搜了好儿遍,足有一顿饭工夫,才让那人把衣裳穿好,又去搜包被。

突然从包被里按出一个皮包,打开一看,里边包一张假造的根据地路条,那人见搜出了路条,又上来说道:“不要误会。

是自己人。

我是汉家山警备队的!”可是雷石柱这阵,装出很认真的样子,猜定他又是到根据地作特务工作去,便吩咐孟二楞说:“有路条作证,还有什么可说的,捆起来送据点!”孟二楞也很机警,从腰里抽出条绳子要捆。

那人见要捆,有点着急,不住地说:“我找你们会长去,我是自己人呀!”孟二楞好像没听见。

三两下就把那家伙捆起来。

两个人押着,绕村边往汉家山送去。

雷石柱没有猜错。

原来这家伙正是汉家山敌人的密谍,专门调查情报,暗杀抗日军民。

这天。

他正是奉了日本人的命令,伪造了张假路条,到内地去搞情报工作去。

叫孟二楞们扣住,那家伙心里真是火透了,一路上话也不说,仿佛只等到据点见了日本人,再出这口气。

这时天色已快黑了。

走到石崖湾的时候,雷石柱心想:“狗汉奸,往哪里送?推下悬崖摔死算了!”见那家伙只顾悻悻地头前走,他便跑到孟二楞身边,悄悄指点并比划了一下。

孟二楞心领神会。

他们走到悬崖边的窄道上,孟二楞用力把那家伙一推,只听见“骨碌碌通”的一声,汉奸掉死在山涧中。

(摘编自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三回,有改动)[注]①老武:抗日区政府派出的武工队长,共产党员。

/②维持会: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沦陷区内利用汉奸建立的一种临时性的地方傀儡伪政权,为日本侵略者实现“以华治华”“分而治之”服务。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伪军”“汉奸”“维持会”“抗日军民”等带有明显时代特点的词语,把故事中的生活指向了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中。

B. 小说第一段的自然环境描写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时令,渲染了寂静单调的气氛,为老武的出场营造了典型氛围。

C. 小说通过雷石柱的回忆,补叙了汉奸在汉家山修碉堡时的身份和所犯罪行,既表现了对汉奸的仇恨,又突出了超强的记忆能力。

D. 小说抓住武工队长老武的典型行动和语言进行简要勾勒,虽然着墨不多,却突出了他沉着冷静、眼光敏锐、决策果断的特点。

8. 第二段不惜笔墨记叙三人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9. 关于雷、孟二人将汉奸推下悬崖的做法,人们看法不一,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选文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工文章,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

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擢屯田员外郎,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

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

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

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①,非及天下。

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予不量力,往往犯之。

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

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

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

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注:①太学辟雍:国家设立的大学。

10. 下列对本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B.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C.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D. 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唐以前的五言诗通称为“五言古诗”,初唐后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B. 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C. 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指古代官职级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

“秩满”意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D. 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后妃等所居宫内。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随意出入,故称宫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叔文得势时,名重一时的刘禹锡受到重用,王叔文失势后,刘禹锡也受到牵连,被连续贬官。

B. 刘禹锡的诗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涉嫌讽刺,招致朝廷的不满,最终被贬为播州刺史。

C. 刘禹锡认为培养人才不应过分注重祭祀孔庙的形式,应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但意见没有被采纳。

D. 文中交代白居易与刘禹锡在诗歌方面的唱和往来以及白居易为之作序,意在侧面衬托刘禹锡的文学成就。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2)度无以对。

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3)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

“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15.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