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育种学》考试复习-名词解释及缩略语.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 (Artificial insemination):人工授精技术
MOET (Multiple Ovul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
MAI —Marker Assisted Introgression:标记辅助导入
MAS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标记辅助选择
QTL-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数量性状基因座
FCM-Fat Corrected Milk :乳脂校正乳
ADG-avearg daily gain:平均日增重
FCR-feed conversion rate:饲料转换率
PSS-porcine stress syndrome:猪应激综合征
PSE-pale, soft, exudative:灰白、松软、渗水肉
DFD-dark,firm,dry
MHS-Malignant Hyperthermia Syndrome:猪恶性高温综合征
EBV-Estimated breeding value:估计育种值
ETA-estimated transmitting ability:估计传递力
RBV-relative breeding value:相对育种值
TBV-total breeding value:综合育种值
BLUP-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
RRS -Reciprocal Recurrent Selection :正反交反复选择法
GAS-gene-assisted selection:基因辅助选择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可变数目序列重复(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 VNTR)
简单序列重复(single sequence repeats, SSR)
单股构象DNA 多态(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SSCP)
双股构象DNA 多态(Doub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DSCP)
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品系:是品种内的一种群体结构形式。
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个群体,经过近交获得在某些性状上具有遗传性能比较一致的后代,源于同一头系祖(通常为种公畜)的畜群,具有与系祖类似的表型特征和生产特性
品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遗传性能比较一致,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饲养条件,生产符合人类需求的产品的生物群体
生产性能测定(performance testing):确定家畜个体在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性状上的表型值的育种措施。
体长(体斜长):从肩端到臀端距离。
胸围:沿肩胛后角量取的胸部周径。
管围:在左前肢管部上1/3最细处量取的水平周径。
生长波:生长强度有顺序地依次移行的现象就叫作生长波
重复率:多次度量同一个体的某一个数量性状所得度量值间的相关程度。
狭义遗传力:指数量性状育种值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遗传相关:遗传相关(genetic correlation)描述不同性状之间由于各种遗传原因造成的相关程度大小。
表型相关(phenotypic correlation)就是同一个体的两个数量性状度量值间的相关。
留种率:被选留种用个体的数量占被测定个体数量的比值
生长:生长是个体的量变过程,细胞数量的增多组织器官的体积的增大。
生长是发育的基础。
发育:发育是个体的质变过程,细胞的分化。
发育是促进生长的原因,是生长的发展与转化。
体尺指数:指任何两种体尺之间的比率,用以反映家畜各部位发育的相互关系和比例。
绝对生长: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生长量,来说明该个体在此期内的绝对生长速度。
因此,表示任一时期内的生长速度值,叫绝对生长。
生长系数:表示结束时和开始时测定的累计生长值的比率。
分化生长:相关生长或异速生长,是指家畜个别部分与整体相对生长间的相互关系。
培育:对一定家畜类型或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条件进行作用,以保证它能正常地生长发育;或根据生长发育规律,干预和改变其特定的生产方向或某部位的生长发育过程。
选择差:在依据个体本身性能进行选择时,被选留个体均数与群体均数之差。
选择反应(AG)是指选留的种畜群所生子代的某性状均值与同一性状原群体均值之差,即由于选择所造成的性状的遗传进展。
留种率(fraction selected):留种率(p):被选留种用个体的数量占被测定个体数量的比值称之为留种率。
选择极限:在一个群体中进行长期闭锁选择,直至选择对提高生产性能不再产生作用,即不再出现选择反应的现象。
世代间隔(generation interval):子代出生时其父母的平均年龄。
个体选择:以个体的离群均差进行选择,把超出离群均值最多的那些个体留作种用的选择方法。
性状遗传力较高时,采用个体选择是有效的。
家系内选择:每个家系内选择超出家系均值最多的那些个体留种的选择方法。
家系内选择主要应用于群体规模较小,家系数量较少,既不希望过多地丢失基因,又不希望近交系数增量过快,而且性状遗传力偏低,家系内表型相关较大时。
家系选择:以整个家系为一个选择单位,只根据家系均值的大小决定个体的去留的选择方法。
合并选择:根据性状遗传力和家系内表型相关,分别给予2种信息以不同的加权,合并为一个指数I,依据这个指数进行的选择的选择方法。
选择强度:不同性状除以各自的标准差,使之标准化后的选择差称为选择强度。
后裔测定:根据后裔性状的平均水平来评定种公畜的方法。
系谱测定:家畜祖先及其性能的记载。
系谱一般记载3-5代,代数太远的祖先对种畜的影响很小。
同胞测定:就是根据其同胞的成绩,来对一个个体本身作出种用价值的评定。
育种值:控制一个数量性状的所有基因座上基因的加性效应总和称为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交配体制:即亲本间的交配组合
选配:为了达到特定目的,人为确定个体间的交配体制,可以改变基因型频率分布。
种群选配:是根据与配双方是隶属于相同的还是不同的种群而进行的选配。
同质选配:品质相同或者相似的个体间进行交配
异质选配:品质不同或者不相似的个体间进行交配
年龄选配:依据交配双方的年龄关系进行的一种选配方式。
亲缘选配:依据交配双方间的亲缘关系进行选配的一种选配方式。
近交:近交是指公母畜双方有较密切亲缘关系的一种交配方式。
近交系数(Fx):是由于双亲的亲缘关系而在后代造成相同等位基因的概率
旁系亲属关系:即非祖先后代的关系,而是具有共同祖先的亲属。
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由于近交而使家畜的繁殖力、适应性、生产性能及生理活动等方面都降低的现象。
品系繁育(line breeding):围绕品系进行的一系列繁育工作:品系的建立、延续和利用等近交系(inbredingline):通过连续近交形成的品系
群系(polygenesic line):通过群体继代选育法建立起来的品系
专门化品系(specialized line):具有某种突出优点,专门用于某一配套系杂交的品系系祖建系法:通过选出系祖,为系祖选配母畜,然后从大量后代中选择系祖的继承者,经过连续几代繁育,扩大而形成与系祖有血统联系,形成具有与系祖共同特点的高产畜群。
近交系建系法:在选择了足够数量的公母畜以后,根据育种目标进行不同性状和不同个体间的交配组合,然后进行高度近交,如亲子、全同胞或半同胞交配若干世代,以使尽可能多的基因座位迅速达到纯合,通过选择和淘汰建立品系。
群体继代选育法:又称继代选育。
群体继代选育法是从选集基础群开始,然后闭锁繁育;根据品系繁育的育种目标进行选种选配,一代一代重复进行这些工作,直至育成符合品系标准、遗传性稳定、整齐均一的群体。
配套系杂交(line crossing):按照育种目标进行分化选择,培育一些专门化品系,然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品系间配套组合杂交,杂种后代作为经济利用。
专门化品系:是指生产性能专门化的品系,按照育种目标进行分化选择育成的,每个品系具有某方面的突出优点,不同品系配置在完整繁育体系内特定位置,承担各自的专门任务。
杂交改良:利用优良的外来品种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以改进地方品种的缺点或提高本地品种的生产性能。
杂种优势Heterosis:即不同种群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两个亲本种群平均值
配合力:就是种群通过杂交能够获得的杂种优势程度,即杂交效果的好坏和大小。
一般配合力:就是一个种群与其他各种群杂交所能获得的平均效果。
特殊配合力:是两个特定种群之间杂交所能获得的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交效果。
品种应具备的六条件
1、来源相同
a品种内个体间有基本相同的血统来源
b个体彼此间有血缘上的联系
c遗传基础非常相似
d具有共同的基因库(gene pool)
2、性状及适应性相似
3、遗传性稳定
能将典型的特征遗传给后代
4、一定的遗传结构
5、足够的数量
6、被品种协会(breed association)承认
品种的形成
a各地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不同
b交通不便造成地理隔离
c各地的小群体在体型外貌及适应性等方面出现差异
d基因漂移造成的差异
e自然选择、人工选择造成的差异
f出现家畜品种的雏形
影响群体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1、系统性因素
包括选择、突变、迁移、交配方式等,这类因素引起的遗传结构变化方向和量都是可以预测的。
2、非系统性因素
主要是由于群体含量有限所导致的遗传漂变作用,它引起的遗传结构变化量是可以预测的,但其方向是随机的、不可控制的。
数量性状遗传力的基本变化趋势:
1、与机体构成有关的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如体长、瘦肉率等
2、与生长发育有关的性状具有中等大小的遗传力,如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等
3、与繁殖性能有关的性状具有较低的遗传力,如头胎产犊年龄、胎间距、受胎率等
影响选择反应的因素
(1)可利用的遗传变异
(2)选择强度i,选择反应和选择强度成正比
(3)育种值估计的准确度,选择反应直接与育种值估计准确度成正比。
(4)时代间隔
保持群体遗传变异度的育种措施:
(1)保持一定规模
(2)经常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
(3)采取适当育种方法扩大群体的遗传变异
提高选择强度的措施:
(1)建立大规模的育种群,逐步实现联合育种
(2)扩大生产性能测定的规模
(3)实施特殊育种措施:严格选择种公畜;延长种畜的使用年限,缩短母畜的胎间距、实行人工授精等。
影响育种值估计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1)不同的信息来源直接影响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
(2)信息量对育种值估计的准确度也起着重要的影响,半同胞和后裔最大,全同胞次之,个体本身相对小一些
(3)影响育种值估计准确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性状的遗传力
提高育种值估计准确度的育种措施:
(1)提高遗传力的估计值
(2)校正环境效应对遗传力估计的影响
(3)扩大可利用的数据量
(4)选用更科学的育种值估计方法
缩短世代间隔的育种措施
(1)尽可能缩短种畜的使用年限
(2)在保证选择一定准确性的前提下,挑选世代间隔较短的选种方法
(3)实施早期选种措施
第七章
选配的作用:1、创造必要的变异;2、加速基因纯化;3、把握变异方向;4、避免非亲和基因的配对;5、控制近交程度,防止近交衰退。
选配和选种之间的关系
选种的作用:定向改变畜群各种基因的频率。
选配的作用:有意识地组合后代的遗传基础。
选种的科学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育种的成效
选配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直接影响育种的进度
关系:互相联系、彼此促进
1、选种是选配的基础,选配是选种的延续;
2、选配可验证和巩固选种的效果;
3、选种可加强选配:选配后还要选种
同质选配的作用:
%1稳定遗传性,巩固理想类型。
%1分化畜群,保持品种的复杂结构,通过同质交配使群体分化成为各具特点而且纯合的亚群。
%1同质交配加上选择得到性能优越而又同质的群体。
%1增加群体中纯合基因型的频率。
不良作用:后代生活力下降;对环境的适应范围缩小;原有的缺点会加深
异质选配的作用:
1、后代表现间于双亲之间,属中间型遗传
2、综合双亲优良性状;
3、丰富后代的遗传基础;
4、创造新的类型;
5、提高后代的适应性和生活力。
缺点:对连锁和负相关的性状选配效果不好
近交的作用:
1)、固定优良性状:近交使基因纯合,从而固定优良性状,减少分化。
2)、暴露有害基因:使隐性有害基因纯合。
3)、保持优良个体血统:提高优良个体的交配机率而保存其优良基因
4)、提高畜群的同质性:使基因纯合,造成群体分化,用于提纯。
5)、提供实验动物(近交系
近交衰退的表现:
1)繁殖性能方面:繁殖力减退
2)适应性方面:降低
3)生活力方面:下降
4)出现畸型、死胎和怪胎等
近交衰退的原因:
1)基因学说:隐性有害基因的纯合化;显性效应和互作效应下降;
2)生活力学说:两性生殖细胞的差异减小。
近交衰退的防止措施:
1)严格淘汰;猪的近交后代淘汰率达80-90%
2)加强饲养管理;
3)血缘更新;
4)搞好选配,控制近交速率。
第八章
培育新品系的作用和意义
(1)加快种群的遗传进展
(2)加速现有品种改良
(3)促进新品种育成
(4)充分利用杂种优势
品系培育需具备的条件
(1)群体大小
一个品种需要一定数量的品系,每个品系应有适当的家系,每个家系要有足够的个体数。
(2)质量要求
每个品系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各自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良特征
(3)饲养管理条件
科学管理方式和良好的饲养条件
(4)技术与设备
严密技术和必需仪器设备
作为系祖的条件:
1、有稳定遗传的独特优点
2、其它性能也达到一定水平
3、最好是公畜,后代数量多,利于选择
4、若母畜确实出类拔萃,可从其后代中选育出系祖
建立品系原则
㈠若同类优秀个体较多
%1有亲缘关系;可采用近交建系
%1无亲缘关系;群体继代选育法
㈡少数几头优秀家畜
%1只有优秀的公畜,系祖建系法
%1有优秀的公母畜,近交建系法
㈢缺乏理想个体或全面优秀个体
将各具特点的个体选集成一个闭锁群,进行异质群体继代选育。
专门化品系的建立方法
1、系祖建系法
2、群体继代选育法
3、正反反复选择法
杂种优势Heterosis:即不同种群杂交所产生的杂种往往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两个亲本种群平均值
配合力:就是种群通过杂交能够获得的杂种优势程度,即杂交效果的好坏和大小。
一般配合力:就是一个种群与其他各种群杂交所能获得的平均效果。
特殊配合力:是两个特定种群之间杂交所能获得的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交效果。
杂交育种的步骤:
1、确定育种目标和育种方案阶段
2、杂交阶段:杂交使两个品种基因库的基因发生重组。
出现各种类型的个体O选择理想型个体组成新类群
3、横交固定阶段:理想杂种个体群内的自群繁育,使目标性状基因纯合,目标性状的固定和稳定遗传
4、扩群提高阶段:使己定型的新类群,增加数量、巩固提高质量。
品系的特点
1、品系是人工育成的具有一定特点、能够稳定遗传、拥有一定数量的种群
2、品系已不局限于一个品种之内,不隶属于任何一个品种,如配套系
3、在育成方法上,已不局限于近交一种途径,而是包括杂交、合成等各种手段
两种配合力各自的特性:
一般配合力反映的是杂交亲本群体平均育种值的高低,遗传力高的性状,一般配合力都高,反之一般配合力不容易提高。
一般配合力主要依靠纯繁选育来提高。
特殊配合力:反映的是杂种群体平均基因型值与亲本平均育种值之差,其提高主要依靠杂交组合的选择。
遗传力高的性状,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差异不会太大,反之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差异很大,因而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杂交方式
1二元杂交(简单杂交或单杂交):即选用能够产生最大特殊配合力的两个种群(品种或品系)杂交一次,一代杂种无论公母,全部作为商品畜禽利用,其基础父母群始终保持纯种状态。
2.三元杂交:
先用两个种群杂交,产生在繁殖性能方面具有显著杂交优势的母本群,再用第三个种群作父本与之杂交,以生产经济用杂种群,即利用含三个血统的二代杂种来生产畜产品。
3.回交:
两个品种或品系进行杂交,所得杂种母畜再与其中的一个亲本品种或品系进行杂交的一种方式。
4.双杂交(四元杂交):
即先以四个品种或品系分别两两杂交,然后再在两类杂种间进行杂交,产生经济用动物群。
5.轮回杂交:
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品系的公畜和它们杂交所产生的杂种母畜轮流杂交,以始终保持其杂种优势。
6.顶交:指近交系公畜与无亲缘关系的非近交系母畜交配。
7.正反反复杂交:(又称正反反复选择法,RRS)
主要步骤是将两个品种或品系的个体相互杂交产生杂种,每一种畜都根据正反交后代的成绩进行评定,只有杂交后代优良的种畜才能被留下来,进行纯繁,纯繁的后代再进行正反交杂交试验,选出优秀个体留种。
影响杂交效果的因素
(1)杂交亲本种群的平均加性基因效应
有关种群的平均加性基因值越高,杂交效果越好。
(2)亲本种群间的遗传差异
种群间的遗传差异越大,杂种优势也就可能越大。
(3)性状的遗传力
已知一个性状的遗传力越低,杂种的杂种优势也就越明显。
(4)种群的整齐度
整齐度高的种群,其杂交效果也一般较好。
(5)母体效应
不同种群作为母本,母体效应不同,因而最终的经济效益也不同。
(6)父母组合杂种优势
单性状育种值估计的方法:
(一)根据个体本身资料估计育种值:
(二)根据祖先的记录资料来估计育种值(系谱测定):只要父母有记录就可以对种畜育种值作出估计。
(三)根据同胞记录估计育种值(同胞测定)
(四)根据后裔表型值来估计育种值
生产性能测定包括测定性状的选择、测定方法的确定、测定结果的记录和管理以及测定的实施4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