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2020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口市2020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
1.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话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

比如构成我们国名的两个汉字,“中”和“国”,均出于神话想象,华夏先民把大地想象成四方形,四边之外有海环绕(所谓“四海五洲”),而自认为是大地上的中央之国(九州或神州)。

这是典型的神话宇宙观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遗产,是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

我们可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视角来审视神话系统。

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传统,即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这一套文字叙事,是小传统;而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的传统,即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与书写传统并行的口传文化传统,可以称为大传统,比如考古学上随处可见的崇拜玉、巨石、金属(青铜、黄金等)的文化等。

大传统铸塑而成的文化基因和模式,成为小传统发生的母胎,对小传统必然形成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大传统的文化整合研究中,我们必须关注文化中最具有“文本”意义的方面,即先于文字而存在的象征符号体系。

这是一种非文字符号体系,比如,在金属冶炼技术所支持的青铜时代到来以前,中国本土呈现的最有力的特有符号是玉礼器系统。

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几乎覆盖中国版图的大部分地区。

是什么样的动力因素,能够持久不断地支持这样一种极长时间的、广大距离空间的文化传播运行呢?“神话观念决定论”的提出,为此找到了理论解说。

先民认为玉代表天,代表神,代表永生不死。

玉的神话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

“神话中国”指按照“天人合一”的神话式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建构起来的数千年的文化传统。

从初民的神话想象,到先秦的文化典籍,从老子孔子开启的儒道思想,到屈原曹雪芹的再造神话与原型叙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圣人贤君明主、民间崇尚的巫神怪傩等,其中所隐舍的思维潜意识,以及礼仪性行为密码,都是“神话中国”的对象。

从各地的孔庙,到家家户户的灶神、门神和祖灵牌位,皆体现着“神话中国’’的无处不在。

在中国文化中,以“天人关系”为核心、以“天人和谐”为最高追求的理念始终没有动摇。

这是中国神话不同于西方神话的最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内在肌理。

神话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释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在某种意义也预示着未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梳理神话中国,不是揭示单个作品的神话性,也不仅仅是将局限在民间文学范畴的神话研究与出土文献、考古图像相结合,最终是要寻求中国神话所特有的一种内在价值观和宇宙观,它们是传统文化的原型编码。

(选自《重新解读中国神话: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文化传统中,小传统是指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传统,大传统是指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

B . 从大传统的角度研究中国神话系统,必须关注文化典籍中最具“文本”意义的象征符号体系。

C . “神话中国”无处不在,其对象包括神话想象、文化典籍、思维潜意识、礼仪性行为密码等。

D . 中国神话以“天人关系”为核心,以“天人和谐”为最高追求,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在肌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段根据神话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神话遗产是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的观点。

B . 文章第二段解释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含义,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C . 文章第三段以玉器为例,是为论证“玉的神话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的观点。

D . 文章尾段论及中国神话的特点,指出梳理神话中国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传统文化的原型编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如果没有产生崇拜玉、巨石、金属的文化,就必然不会出现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文字叙事。

B . 青铜礼器系统在玉礼器系统之后的出现,说明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也与人类的技术发展有关。

C . 玉器能够在极长时间、极大范围内盛行,是因为在先民神话观念中,玉代表天、神、永生不死。

D . 阅读《三国演义》会油然生起对刘备的敬仰和怀念,其中的思维潜意识是“神话中国”的对象。

2.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创新
傅谨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2016年4月25日仙逝,各界同声哀恸。

葆玖先生曾经说,他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多,自己的创作少。

因为父亲梅兰芳大师留下那么多优秀的梅派经典,亟需倾注全副身心于抢救和继承,实在无暇顾及新剧目创作。

确实如此,如果说葆玖先生的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在父亲教导与陪伴下演出梅派剧目,他生命的后四十年则一直致力于表演与恢复梅派经典剧目,以及为他众多弟子传授梅派经典。

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一生是“保守”的一生,而不是“创新”的一生。

然而,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中华民族保住这
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住这份遗产,“守”住梅派的精华,是京剧、尤其是梅派健康发展的基础,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排几出新剧目。

当然,“保守”的葆玖先生并不僵化,他所做的传承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要让梅派的精神通过新一代京剧演员的身体,实现更好的世代传递。

就像他父亲一样,他从不排斥各种新颖传播手段,他并非一招一式地拘泥于重复前辈大师表演的表象,但是对梅派特有的意蕴和韵味,则丝毫不忍舍弃。

如果说“移步而不换形”是梅兰芳先生对艺术传承发展最好的总结,“保守而不僵化”则让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有了最好的传承。

梅派艺术的传承之所以需要葆玖先生的努力,是由于梅派彰显的是深刻体现中华古典艺术风范的美,华贵而平和,并不靠戏剧冲突和人物激烈的外部动作吸引观众。

这种美的艺术要让观众陶醉其中,需要演员“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的坚实基础,更要全方位地掌握其“度”,幅度太大则火爆,背离了梅派的美学原则,幅度不够又会影响剧场效果,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没有观众的共鸣与感动,梅派之美就无从传递。

因而,梅派不易学,更难精,要以表演梅派剧目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充分肯定,就更是难上加难。

梅葆玖先生拥有从幼年时起就和父亲同台的特殊经历,加上有遗传所赋予的身体优势和家庭熏陶,让他能够最深切地感悟与体会梅派艺术的这种分寸和尺度。

所以葆玖先生是梅派艺术最好的传人,有最好的先天条件,恰逢传统艺术在当代生活中回归的大背景,更唤醒他强烈的艺术责任感。

他毅然将后半生奉献给梅派艺术的传承,收梅派弟子多达49位,遍布全国各地,还及于多个国家地区。

他终日奔波授徒传艺,既是一种情怀,也是莫大的文化功绩。

正是通过葆玖先生和他的学生们共同努力,梅派成为京剧领域发展势头最好的流派,人才辈出,队伍齐整。

现在,我们在各地都有机会欣赏梅派剧目的演出,观众的整体构成也出现了明显改善,剧场里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梅派艺术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令人欣喜。

从葆玖先生的努力与成功之路,令人不由得联想起当年的梅兰芳大师。

就在梅大师刚崭露头角时,京剧演出市场就发生了几个重大变化。

首先是女伶大量涌上舞台,人们不禁担心,包括梅兰芳在内的扮演女性戏剧人物的男旦,如何应对坤伶的崛起;其次是从上海滩刮起来的以连台本戏、机关布景为代表的海派风,而讲究法度与含蓄的传统京剧表演,是否有可能在与这些诉诸感官刺激的艺术表演相抗衡时立于不败之地取胜;加上电影、舞厅和跑马场等外来娱乐方式的出现,都让人们对京剧是否仍有光明前景产生疑问。

然而,面对这样的局面,梅兰芳在一众新旧文化人的支持下回归传统,逆流而上,终于用他极具古典韵味的表演征服了那个时代,同时也为传统术和古典美学赢得了尊严。

他的选择不是因为勇敢,更不是鲁莽和赌气,恰恰是源于他对自己深蕴其中的艺术传统及表演手段的深刻自信。

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河流,葆玖先生就是在为防止河流决堤奋力培土的英雄。

在文化冲突与交融中,我们这个民族需要更多这样的勇士,这就是梅葆玖先生的一生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人民日报》2016年4月26日)
(相关链接)
据悉,梅葆玖共收学生49名,包括李胜素和魏海敏。

直到去世前,他还计划再收两个弟子。

2013年,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以及来沪首演100周年,上海连续举办了一系列梅派经典剧目演出,梅葆玖率嫡传弟子登台,场面壮观感人
(邵岭《梅葆玖之后,新一代梅派领军人物在哪里》)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对梅葆玖来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虽然很多,但自己的创作却很少。

B . 梅派艺术之美的传递,主要靠演员的“唱念做打”这些基本功,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太过火爆或都幅度不够都会影响效果。

C . 之所以梅葆玖先生能够成为梅派最合适的继承人,是因为他具备各种条件,如身体优势、家庭熏陶、与父亲同台演出等。

D . 文章倒数第二段主要写的是梅兰芳,本文的传主是梅葆玖,虽然二人为父子关系,但是从内容上来看还是多余。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文章以梅葆玖先生的主要生活经历为主线,选取了他生活中几个具体事件,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这一人物对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B . 葆玖先生一生的创作并不多,因为他在艺术追求上主要是继承父亲的艺术,并对父亲留下的大量优秀梅派经典全身心地抢救和继承。

C . 梅派京剧艺术体现了中华古典艺术风范的美,华贵而平和,没有戏剧冲突和人物激烈的外部动作,所以传承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D . 梅派艺术是一种美的艺术,不易学,更难精,梅葆玖先生却能够凭借身体优势和家庭熏陶,最深地感悟与体会到其分寸和尺度。

E . 文章结尾将文化比作一条河流,而将梅葆玖比作为防止河流决堤奋力培土的英雄,这是对其艺术成就及其民族责任感的高度肯定。

(3)写梅葆玖的事迹,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梅兰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15分)(2020·江苏模拟)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问题。

印度洋上的秋思
徐志摩
昨夜中秋。

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

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蓬上悉悉索索啜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蒙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又是一番秋意!那雨声在急骤之中,有零落萧疏的况味,连着阴沉的气氛。

我原来无欢的心境,抵御不住那样温婉的浸润,也就开放了春夏间所积受的秋思,和此时外来的怨艾构合,产出一个弱的婴儿──“愁”。

天色早已沉黑,雨也已休止。

但方才啜泣的云,还疏松地幕在天空,只露着些惨白的微光;预告明月已经装束齐整,专等开幕。

北天之幕豁处,一颗鲜翠的明星,喜孜孜地先来问探消息;像新嫁妇的侍婢,也穿扮得遍体光艳,但新娘依然栅栅未出。

明月终于在云崖中间升起,周围有一圈黄色的彩晕,一阵阵的轻霭,在她面前扯过。

海上几百道起伏的银沟,一齐在微叱凄其的音节,此外不受清辉的波域,在暗中坟坟涨落,不知是怨是慕。

我拿着纸笔,痴望着月彩,想从她明洁的辉光里,看出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希冀他们在我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

因为她光明的捷足,今夜遍走天涯、人间的恩怨,哪一件不经过她的慧眼呢?
印度的埂奇河边有一座小村落,村外一个榕绒密绣的湖边,坐着一对情醉的男女,他们中间草地上放着一尊古铜香炉,烧着上品的水息,那温柔婉恋的烟篆,沉馥香浓的热气,便是他们爱感的象征月光从云端里轻俯下来,在那女子脑前的珠串上,水息的烟尾上,印下一个慈吻,微晒,重复登上她的云艇,上前驶去。

一家别院的楼上,窗帘不曾放下,几枝肥满的桐叶正在玻璃上摇曳斗趣,月光窥见了窗内一张小蚊床上紫纱帐里,安眠着一个安琪儿似的小孩,她轻轻挨进身去,在他温软的眼睫上,嫩桃似的腮上,抚摩了一会。

又将她银色的纤指,理齐了他脐圆的额发,蔼然微哂着,又回她的云海去了。

一个失望的诗人,坐在河边一块石头上,满面写着幽郁的神情,他爱人的倩影,在他胸中像河水似的流动,他又不能在失望的渣滓里榨出些微甘液,他张开两手,仰着头,让大慈大悲的月光,那时正在过路,洗沐他泪腺湿肿的眼眶,他似乎感觉到清心的安慰,立即摸出一枝笔,在白衣襟上写道:
月光,
你是失望儿的乳娘!
面海一座柴屋的窗棂里,望得见屋里的内容:一张小桌上放着半块面包和几条冷肉,晚餐的剩余,窗前几上开着一本家用的圣经,炉架上两座点着的烛台,不住地在流泪,旁边坐着一个皱面驼腰的老妇人,两眼半闭不闭地落在伏在她膝上悲泣的一个少妇,她的长裙散在地板上像一只大花蝶。

老妇人掉头向窗外望,只见远远海涛起伏,和慈祥的月光在拥抱蜜吻,她叹了声气向着斜照在圣经上的月彩嗫道:
“真绝望了!真绝望了!”
她独自在她精雅的书室里,把灯火一齐熄了,倚在窗口一架藤椅上,月光从东墙肩上斜泻下去,笼住她的全身,在花砖上幻出一个窈窕的倩影,她两根垂辫的发梢,她微澹的媚唇,和庭前几茎高峙的玉兰花,都在静谧的月色中微颤,她加她的呼吸,吐出一股幽香,不但邻近的花草,连月儿闻了,也禁不住迷醉,她腮边天然的妙涡,已有好几日不圆满:她瘦损了。

但她在想什么呢?月光,你能否将我的梦魂带去,放在离她三五尺的玉兰花枝上。

我重复回到现实的景色,轻裹在云锦之中的秋月,像一个遍体蒙纱的女郎,她那团圆清朗的外貌像新娘,但同时她幂弦的颜色,那是藕灰,她踟躇的行踵,掩泣的痕迹,又使人疑是送丧的丽姝。

所以我曾说: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团圆。

这是秋月的特色,不论她是悬在落日残照边的新镰,与“黄昏晓”竞艳的眉钩,中宵斗没西陲的金碗,星云参差间的银床,以至一轮腴满的中秋,不论盈昃高下,总在原来澄爽明秋之中,遍洒着一种我只能称之为“悲哀的轻霭”,和“传愁的以太”。

即使你原来无愁,见此也禁不得沾染那“灰色的音调”,渐渐兴感起来!
秋月呀!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她一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云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飘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1)请就语言特色,对第三段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2)秋在旷野,秋在山岗,秋是树的凋零,是虫的悲鸣,而文章是怎样写出“印度洋上的秋思”的?
(3)作者表示要借今夜地面上秋思的痕迹在自己的心里凝成“高洁情绪的菁华”,请结合其后的五幅画面分析“高洁情绪”包括哪些内容?
(4)文章说:“秋月呀,我不盼望你团圆。

”作者为什么不盼望秋月团圆?试作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共3题;共34分)
4. (19.0分)(2019·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上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
(1)第一则材料中“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儒家的________思想?
(2)第一则材料中“人不堪其忧”第二则材料中“是吾忧也”,两者之忧有何区别?
5. (9.0分) (2018高三下·天水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新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 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 .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 . 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 .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 . 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6. (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 ,________ ”两句,作者用动植物设喻来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

②屈原《离骚》中表现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内心保持真正芳香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③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用夸张手法描写出大漠奇寒、天地暗淡的雪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共3题;共20分)
7. (9分) (2020高二下·武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悠久的文明传统里,我们能汲取哪些有利于解决当代问题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长期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并地吸收、转化外来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这一智慧值得当代中国社会借鉴。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传统中华文化的博大胸怀,这提醒我们:在文化发展方面永远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

长江、黄河虽然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如今已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就像长江、黄河一样,不断不同的文化支流,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汪洋大海。

这一类自然与文明高度重叠的现象,还有很多。

()。

中国的现代化,要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扎根于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回顾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并不是要,而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造福当代中国人,进而为全人类的幸福作出中华民族应有贡献。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A . 创造性接管丰富沾沾自喜
B . 原创性接纳丰富自鸣得意
C . 原创性接管丰厚自鸣得意
D . 创造性接纳丰厚沾沾自喜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B . 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C . 大量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D . 敦煌莫高窟里的大量壁画,以文物形式表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胸怀。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

B . 这些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C . 将这些自然遗产打上人类文明的深刻烙印,正是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的体现。

D . 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正是体现在这些打上人类文明深刻烙印的自然遗产上。

8. (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狗不理”、南宁的“亨得利”……红极一时的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一个个城市的地标。

然而,岁月流逝,①________。

截至2015年年底,商务部认定的1128家中华老字号,发展势头良好的仅占
40%。

中华老字号,是物质存在,②________。

如何守住沉淀在老字号里的文化基因?在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呼吁,要守住老字号背后的文化底蕴。

老字号品牌不属于个人,③________。

我们作为经营者只有承担好这个责任,不能随意、任性。

要在我们这一代把手中的老字号传承好、保护好、发展好,争当大国工匠精神的继承者、代言人。

9. (5分)下面是新浪网页上的一则新闻,请在阅读之后,发一个帖子,谈谈你的看法。

(不超过60字)
一次,姚明休假结束离开上海,有记者采访时问他:“你什么时候回美国?”姚明回答说:“要作一个纠正,我不是‘回美国’,而是‘去美国’,现在我是‘回中国’。


四、写作(60分) (共1题;共60分)
10. (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莫泊桑《项链》的结尾写道: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那些细小的事能决定你一生的原因是什么,小说这样的结尾让你能联想到哪些相关的人、物、事,你自己对此有没有体验和感悟,请根据这段话引发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共3题;共36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3-4、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共3题;共3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