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因“预学设计”而精彩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因“预学设计”而精彩
摘要:要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就要贯彻“以学论教,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提倡预学题的设计与运用。
预学题的设计只有依据丰富的网络资源,切实考虑学生的学情,利用集体备课的平台,才能使“预学题”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元追求,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网络资源;学情;集体备课;预学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57-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因此,语文课程教学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一、充分运用网络资源,使“预学题”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国际互联网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人们使用它来发布新闻和消息,传播知识,提供最新的软件和各种多媒体文件。
它在教
学上的广泛应用,则为教师提供了足不出户而获取各种教学素材的便利手段。
要让我们的预学题的设计达到较高的水平,教师就必须充分地利用网络,大量浏览和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训练习题。
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精心取舍,使“预学题”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克服学生的感官疲劳,提高学生主动追求知识的兴趣。
实践中,还可以通过建立三级信息储存制度,从个人、备课组、学校三个层面进行信息储存,实现资源共享,把网络教育资源充分整合运用于教学,实现现代化教学,使网络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教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预学题”设计时,应注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关注点、争论点、感动点、疑惑点,精心设置教学活动,搭建师生的互动平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道德践行。
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利用远教资源和其他教育资源,设计教学方案,使之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讨论、质疑、探究、合作、交流。
在学习《春天来了》时,我们就参考网络上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通过展示大量的春天的图片与视频资料,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一段话描述对春天的认识和感觉。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培养学生的连词成句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想象力。
二、切实贴近学生学情,使“预学题”分层设计,多元追求。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
作为方向。
”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是教学促进发展的根本落脚点。
实际上,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推动发展,从而不断地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预学题”时,必须把学习建立在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引导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使学习进入良性循环的机制:“学会——愿学——会学”,切实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预学题设计中要明确“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
“预学题”的内容要因年级、课型、课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低年级,主要是认读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提出通过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针对课文提出问题、学会做读书笔记、能查阅资料等较高要求。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预学题的设问一定要避免简单化、形式化。
学习《我们的学校》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情,先让表达能力欠佳的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具体描述学校大路的特点、教学楼的颜色、学校内的花草树木、学校周边的环境各具体部分,在此基础上让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整地说
出校园的概况,我们适时引导,让学生的表述凸显“爱”的主题,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情感教育的升华。
三、利用集体备课,使“预学题”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传统的教师授课以个体为主,教师间缺乏交流,不利于共同进步,
没有发挥团队的作用。
虽然也有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定时定地点的集体活动能够集中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但因为时空的限制让老师们感到总有些后知后觉,时过境迁的遗憾。
教材虽然是固定不变的,但教师的集体智慧是无穷的,而且,不同的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切入点、讲述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通过集体备课常态化、教研化,既加深了教师对教材的分析和认识,使“预学题”集思广益,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预学题的设计中,落实“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切入点,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全组教师对教材的处理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一个优化群体,就能使“预学题”真实有效。
在学习《夸家乡》时,备课组就课堂拓展与延伸部分的教学内容发生了争议:有教师认为让学生说家乡美,还有教师认为让学生背诵描述家乡的古诗意蕴更浓等。
不同的教师对结尾的处理各有见解,避免了单个教师思维的狭隘性,使教师能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表现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语文作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要实现课堂因“预学设计”而精彩的目标,教师就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来锻炼和提高设计“预学题”的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只有在不断的自学、互学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技巧和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