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德育情境提升德育实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德育,是教育者利用和设置教育情境,将抽象化、理性化的德育理念具体化、感性化、现实化,以此来引发学生的道德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种思潮和文化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在极大地开阔了人们道德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大学生面临道德选择和价值冲突的环境,这给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情境教育就是鼓励受教育者在面对道德问题时,“应该个性地行动,个性地解决生命中的道德任务,应该在自己生活中的道德行业里表现出创造才能,一刻也不能变成道德机器”①。
一、高校情境德育的理论价值
情境德育可以引导学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的智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行业发展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入情入境”中关注学生生命
在情境德育中,教育者鼓励学生自己去判断,自己去尝试,自己去体会。
学生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受到肯定时,能认识到自己是思想道德行为的主体,认识到思想道德行为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幸福和他人的幸福。
情境德育则充分利用了情感的激活功能、弥散功能、驱动功能、调节功能和陶冶功能,抓住情感纽带,创设情理交融、情境交融的教育空间,能充分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不断激励和引领学生迈向更高的思想道德层次。
(二)注重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在“生活情境”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升华
思想道德情感是在某种德育情境中直接感知所引起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是维系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不竭动力。
人的情感体验反映了人真实的存在,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的一种经历。
如果没有这种经历和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内心。
德育开辟了一个使学生与现实生活得以建立广泛、普遍、丰富联系的教育空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里,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地渐次认识周围的生活世界,深切感受生活世界的价值与意义,逐步培养积累起对生活的深厚感情,使自身的智慧、道德、审美等素质在坚实而肥沃的现实生活土壤中得到健全的发展。
(三)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实践情境”中关注学生的行为价值
德育创设的情境德育具有激发思想道德动机,激励学生追求积极思想道德行为的作用。
德育情境通过其各种良性的德育因素的刺激和规范,使置身其中的学生易于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思想道德热情、愿望和思想道德责任感,这些因素形成思想道德学习的动力源,促使内驱力的提高,引起学生的积极反映,能够更大更久地驱动学生践行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产生激励效应,促使学生主动自主建构。
二、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中情境德育的具体运作
(一)情境德育走进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1.激发学生的情感,促成“移情育德”。
德育情境中将情境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感官,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自愿地参与,产生或强化暗示和感染,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优化与调节,促使思想道德规范和学生的自主建构融会一致,从而加深思想道德认识,
创设德育情境提升德育实效
□王敏敏
摘要: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出发,通过对情境德育概念的界定以及情境德育理论的价值分析,试图在情境德育过程中,充分借助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认知,启迪他们的思想道德敏感性,使他们在情境体验中自觉以优良道德的要求践行自己的行为,从而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情境;高校德育;实效性
作者简介:王敏敏,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学生处副处长,讲师,从事思想政治和党建研究。
(浙江宁波31501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968(2011)06-0036-02 36
2011·6(中)
2011·6(中)
强化丰富的思想道德感受和体验,引发移情联想,从而入情、动情和移情,促使思想道德情感的生成。
2.启迪学生思想道德的敏感性。
情境德育凭借创设
的多样德育情境,能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意识到与之相处的其他人的道德价值观,使他们学会自觉地发现和理解现实生活中自己和他人在道德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只有使学生们具备这样的思想道德敏感性,他们才有可能在一个具有多元价值观的社会共同体中和平共处,进行建设性的合作,共创美好的未来。
3.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自觉践行思想道德。
学生
要内化一定的思想道德原则与思想道德规范,并外化为实际的思想道德行为,重要地是投入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中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思想道德行为也正是体现了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作用,最后,归结于思想道德行为的自觉践行,情境德育过程中进行情境体验实际上就是实施思想道德行为,进行思想道德实践,学生一方面要在思想道德行为中进行情境体验,另一方面要在情境体验中实施思想道德行为,二者合二为一。
(二)情境德育走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原则
1.生活性原则。
情境德育应该从生活开始,回归生
活。
因此,在设计德育情境时,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又要在情境中有目的地提升学生对生活的道德理解。
因为对于学生来说,生活和经验是最真实的,但仅仅贴近还远远不够,还需通过德育情境有效提升学生对生活的道德理解,如此的德育才是有效的。
2.主体性原则。
德育情境的创设就要重视思想道德
情感因素,创造和谐、宽松的德育环境,特别关注学生主体的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对学生主体给予真切关注,强调学生在情境德育中的主动建构,也就是说,既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又要尊重学生在情境中的自我感受与体验,更要促进学生感悟生命的自我成长。
如此,激发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确立主体地位,扩大主体能力。
3.活动性原则。
德育不能离开活动,情境德育的过程
就是一个鲜活的活动过程。
设置各种德育情境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就是把“德育情境”作为“人为优化的环境”,其
实质是“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②。
设计德育情
境时活动性的考虑还要让情境能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尽量运用直观和现实生活的典型情境场景,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
只有进入到这样的情境中,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情境活动中。
(三)情境德育走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1.创设情境德育。
所谓“创设德育情境”,是指教师利
用或创设一种与德育要求一致的“自然真实”的情境,并引
导学生入情入境,实质在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过程,并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
为此,首先要设置有利于调动学生兴趣的德育情境,设置良好的问题德育情境,引发学生的思想道德习得动机。
其次要创设情感渲染功能的德育情境。
德育情境的功能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引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共鸣,渲染场景的情感气氛,以此来实现德育情境的最佳效果。
最后要把德育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德育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能强化他们的体验,通过再现、亲历等方式,将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唤醒,使学生真正从心底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产生养成理性、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思想道德生活习惯的渴望。
③
2.启发感受领悟。
感悟往往是以情感激发作为动力
的,学生在情境德育过程中需要更多地进行情感的感悟。
为德育过程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首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起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
借助学生的情感投入,增强学生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兴趣和信心,提升学生的情商。
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道德学习的过程也就变成学生思想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了。
但这种思想道德情感的感悟发展过程并非只是为了单纯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以感悟情感为前提,最终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
3.引导反思生成。
在反思生成阶段,学生真正从心底反思自己的行为,产生养成以思想道德情感为核心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的渴望。
反思生成的前提是理解学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组织情境德育;反思生成的实现在于所捕捉或创设的情境富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全面参与,抓住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实际,让构筑的德育情境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在反思生成阶段要提供给学生主体参与的最佳环境,保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契合学生的心理感受,师生之间要在德育情境中建立平等、和谐与民主的关系,允许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达自己的观点。
注释:
①[俄]别尔嘉耶夫著:《论人的使命》,张百春译,学林出版
社2000年版,第177页。
②范树成:《德育过程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③齐健,等:《活动建构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山东教育
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责任编辑王娟实习生
侯欣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