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乡村地理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2011年第1期
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乡村地理学研究进展
田万顷,张述林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047)
[摘要]
从乡村聚落、乡村景观、乡村城市化、乡村旅游等6方面,对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并做简单评述。

与此同时,结合当前国内形势,对新时期乡村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趋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乡村地理学;农村发展;“三农”问题;城镇化;研究进展收稿日期:2010-09-10
基金项目:①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KJ070813;②重庆市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特色专业资
助项目。

作者简介:
田万顷,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开发。

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浪潮的涌起,国内高校相继设立了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农村发展研究所。

2008年,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研究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举行了“吴传钧院士农业地理学思想暨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发展创新论坛”。

此次论坛主要围绕以“中国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这一主题,并对《现代农业与乡村地理丛书》研究与出版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这也标志着中国乡村地理学的研究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1研究内容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与乡村特征的转型,以及乡村地
理学研究组织机构的建立,使得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1.1乡村聚落
在中国对乡村聚落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国前
期,如朱炳海、严钦尚德“西康山地村落之分布”研究;周延儒对“环青海湖区之山牧季移”研究;李旭旦的“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

改革开放后,地理学界开始探索走乡村区域化研究道路,如中国科学院乡村地理研究组对山东禹城县和牟平县进行的研究等。

近年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一些学者开始对乡村聚落的空心化机理、区域乡村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居住用地变化、以及乡村聚落生态系统、乡村人居环境等新概念等进行研究[1]。

另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给城市空间带来了显著变化的同时,也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2]。

1.2乡村景观
目前,国内对于乡村景观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金其铭等认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
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3]。

王云才等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综合观点,阐述了乡村景观的概念,探讨了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探讨了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美景度等评价体系[4]。

张小林等从农业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景观评价和乡村景观规划4方面对近年来中国乡村景观的研究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5]。

王云才和刘滨谊认为乡村景观是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的,提出现阶段中国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应集中在乡村整体景观意象、景观适宜性、土地利用景观、主题景观和聚落景观5方面[6]。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乡村景观的研究仍是国际上探讨的热门领域之一。

如何做到“生态”与“可持续”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

1.3乡村城镇化
乡村城镇化又叫乡村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
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7]。

近年来,国内对于乡村城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以及城乡统筹等。

城市化在空间上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因而出现城市化的不同类型。

其中,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是城市化的2种基本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确实存在着二元城市化模式,农村城市化在中国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已经和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8]。

农村城市化发展了小城镇,繁荣了小城镇经济,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了极大调整,使乡村走上了现代化、产业化道路。

当前部分地区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城市化,急速的城市化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设施造成极大的浪费等[9]。

国内一些中心城市周边郊区开始出现所谓的逆城市化现象。

鉴于此,国内学术界开始提出“逆城市化”现象的研究。

提出利用“逆城市化”趋势发展小城镇和乡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乡村成为中心城市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广阔平台,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加强大。

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第36卷2011年第1期
1.4乡村旅游
中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阶段,基本概念的界定还不够明晰。

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背景下的相关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10]。

何景明等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11]。

张述林从区域整合入手研究三峡库区乡村旅游地理[12]。

从以上研究上可以看出,乡村旅游都是在以乡村地域背景下进行的探讨。

虽然国内乡村旅游还处在探索阶段,在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上尚不完善,但是由于“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的提出,为中国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006年国家旅游局把全国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2007年又将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

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缩小了城乡差距。

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13]。

1.5乡村人口与乡村劳动力转移
乡村人口是居住在乡村聚落中的人口。

乡村人口研究主要包括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构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其与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等方面。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发展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农村人口数量和素质仍然是问题的关键,尤其是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地区,人口数量控制的难度很大,素质提高缓慢,有的地方甚至呈下降趋势[14]。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品经济加速了社会分工,第一产业劳动力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乡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

曾详章认为乡村劳动力的转移有以下几种趋势:
①产业结构的调整,乡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②就地转移,即由乡村转向当地小城镇,或者向外省、外地或大中城市。

③还有相当一部分不离乡也不离家,在家庭发展庭院经济,搞开发性农业[15]。

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等问题放在突出位置。

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量在外农民工返乡,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方面是通过提高城镇化水平,扩大城镇就业岗位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来缩小城乡差异。

走健康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是中国最现实的选择。

1.6乡村社区
地理学研究乡村社区主要从区域和综合的角度,以乡村社区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侧重分析乡村社区发展的时空规律[16]。

国内地理学界对乡村社区研究的侧重点主要有乡村社区空间要素和空间结构、都市村庄、乡村生态学、乡村社区更新及其机制、乡村社区规划等。

陈百明给农村社区更新定义为:根据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农村社区开展重新规划和营建的运作过程[17]。

宋金平从乡村社区内部凝聚力、外部的吸引力等几方面作为乡村社区演变的驱动力,并提出了相应演变过程中的调控措施[18]。

中国社区规划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乡村社区规划的界定更是不尽相同,研究理论与方法也难以统一。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社区建设成为研究热点。

2中国乡村地理研究与发展展望
2.1结合时代主题研究
新时期,中国发展的主题是农村,“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社会热点仍需要地理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城乡统筹置于首要位置,西部地区作为中国新时期的发展重点区域之一,城乡统筹的提出为西部地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城乡统筹的研究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2.2以区域的视角研究
由于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东、中、西部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

学者已根据近年来珠三角、京津唐、环渤海等地区城市化、乡村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下一步应研究如何将这些成果与经验进行论证、总结以及如何应用到大西部地区。

2.3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研究
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较为薄弱的学科,改革开放以来,地理工作者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已有很大发展。

但在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上还需要多汲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各学科相互渗透提炼精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传统乡村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已不再适应中国战略需要,它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不断加深,如城乡转型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与现代农业、转型期乡村系统功能多样性等。

参考文献
[1]周心琴,张小林.我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地理,2005,25(2):285-288.
[2]邢谷锐,徐逸伦,郑颖.城市化进程中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类型与特征[J].经济地理,2007,27(6):932-935.
[3]金其铭,张小林.乡村地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47-262.
[4]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1-12.
[5]周心琴,陈丽,张小林.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21(2):77-81.
[6]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
中国园林,2002(5):76-79.
田万顷等:中国农村城镇化与乡村地理学研究进展
(下转第35页)
16
第36卷2011年第1期
[7]陈兴中,周介铭.乡村地理学[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194-202.
[8]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 ].地理学
报,1999,54(2):106-115.
[9]陆大道,姚士谋.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J ].人文地理,2007
(4):1-6.
[10]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
游学刊,2006(3):12-19.
[11]何景明,李丽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探讨[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12]张述林.区域旅游整合研究[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227-230.
[13]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 ].求是,2007(1):42-44.[14]戚凤芝.我国农村人口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 ].西北人口,2001
(3):16-18.
[15]曾详章.乡村地理学研究任务[J ].中山大学学报,1988(3):10-
14.
[16]陈晓华,华波,周显祥,等.中国乡村社区地理学研究概述[J ].安
徽农业科学,2005(4):559-561,566.
[17]陈百明.中国农村社区更新未来取向[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2,21(6):51-54.
[18]宋金平,谭勇剑,李利锋.中国乡村社区演化的形式及动力机制
[J ].人文地理,1999,14(3):41-45.
(上接第16页)
Effect of Additive Amount of Lentinus Edodes Powder on Quality of Noodles
Liu Quan ,Shen Juan ,Chen Huijun ,Wang Haibin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nan 430023)
Abstract :Through the production of lentinus noodles (adding amount of lentinus edodes powder are 0,0.1%,0.5%,0.9%,1.3%,1.7%,2.1%,2.5%,the basic stuff is flour ),studied the cooking time ,cooked broken rate ,cooking loss effects and moisture content after add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lentinus edodes powder to noodles ,and also had sensory evaluation of the noodles.The result showed that adding lentinus edodes powder will make sensory quality and cooking quality of the noodles
change significantly.The addition level 1.3%,
its cooked broken rate was the lowest ;when the lentinus edodes powder addi-tion level 0.1%,it had the lowest cooking loss ;Color score is the highest of 0.5%adding level.Resuts :The best lentinus e-dodes powder when the adding level at 1.3%~1.7%,noodles can achieve the best quality.Key words :lentinus edodes powder ,lentinus noodles ,quality ,sensory evaluation
试验为参照,香菇粉添加量为0.1%时面条的烹调损失最低,在香菇粉添加量为1.7%左右时,面条的烹调损失仍可保持较低水平。

2.3添加不同量香菇粉的挂面含水量的测定
由表5可以看出,随着香菇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的
含水量在0.5%范围内有增加的趋势,随后呈降低趋势,但总的来说香菇挂面的含水量较接近。

表5
添加不同量香菇粉的挂面含水量的测定结果
%
香菇粉添加量
0.10.50.91.31.72.12.5
样品一
12.6713.4611.529.8512.5511.4811.41样品二
10.4610.6210.1310.2411.2311.5910.81平均值
11.5712.0410.8310.0511.8911.5411.11
3结论
随着香菇粉的添加,会对面条的感官品质和蒸煮品
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香菇粉的添加量为1.3%时,面条的熟断条率最低;当添加量为0.1%时,面条的烹调损失最低;色泽评分在香菇粉的添加量为0.5%时最高。

通过实验综合比较认为:香菇粉的添加量在1.3%~
1.7%时,对香菇挂面能体现香菇粉的功效方面是最有
利的。

致谢:克明面业武汉科研所提供了香菇粉及面粉原料,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冯昌友.大豆蛋白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J ].食品与机械,2000(2):
21-22.
[2]He Z H ,Yang J ,Zhang Y ,el al.Pan bread and dry white Chinese noo -dle quality in Chinese winter wheats [J ].Euphytica ,2004(139):257-267.
[3]刘建军,何中虎,赵振东,等.小麦品种籽粒品质与干白面条品质
关系的研究[J ].作物学报,2002,28(6):738-742.
[4]Konik C M ,Miskelly D M ,Gras P W.Starch swelling power ,grain hard -
ness and protein;relationship to sensory porperties of Japanese noodles [J ].Starch ,1993(45):139-144.
[5]徐燕,李慧,朱科学,等.原桃胶在面条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工业
科技,2008(1):23.
[6]吴素萍.全脂大豆蛋白对面条品质影响的探讨[J ].食品研究与开
发,2007(9):105-108.
[7]Ross A S ,Quail K J ,Crosbie G B.Physical chemical porperties of Aus -
tralia flours influencing the texture of yellow alkaline noodles [J ].Ce -real Chemistry ,1997,74(6):814-820.
[8]Noda T ,Tohnooka T ,Taya S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o -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tarches and white salted noodle quality in Japanese wheat flours [J ].Cereal Chemistry ,2001,78(4):395-399.[9]任国谱,曾宇.大豆蛋白在面条中的应用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8,10(24):82-83.
[10]黄纪念.大豆蛋白的功能及改性动向[J ].食品工业,1997(3):8-10.
刘泉等:香菇粉的添加量对香菇挂面品质的影响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