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熔化和凝固

合集下载

第2节熔化和凝固PPT课件(人教版)

第2节熔化和凝固PPT课件(人教版)

知1-讲
【点拨】
(1)如图所示。 (2)从表中可以看出,冰的
熔点是___0_℃____; (3)冰的融化过程经历了
_____8___min; (4)从计时开始,经过12 min,冰的温度是___0_℃____,
此时的状态是_固__液___共__存__态__。
总结
知1-讲
在探究晶体融化的规律时,我们采用了图像法来 描述晶体在融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这 种方法直观形象,便于发现规律。本实验中我们运 用实验归纳法得出了晶体融化的规律。
总结
知3-讲
用图像法来描述物质的凝固过程,是物理上常用 的方法。晶体凝固图像的特点是“降落—水平—下 降”;非晶体凝固图像的特点是一直降落。
知2-练
1 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时温度很高,因此汽车发动机的
冷却系统用循环流动的冷却液来吸热降低发动机的
温度,冷却液是用水和特殊的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混
合而成,由于北方的冬天气温很低,冷却液本身还
吸热
融化
非晶体 晶体
固态
液态
图像
非晶体
放热
凝固
晶体
1.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融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2.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3. 晶体融化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物质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时,其可能是固态的, 也可能是液态的,还可能是固液共存态的。 4. 融化吸热,凝固放热。
知2-讲
1. 晶体的融化特点 晶体在融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 非晶体的融化特点 非晶体在融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3. 晶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才会融化 一是温度必须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熔化和凝固》课件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熔化和凝固》课件

温度
/℃ 55
D
50
B
C
45
40 A
02
46
8 10 12 14
时间/分
石蜡融化的图像
温度 /℃
70
60
50
40
02
4
6 8 10 12 14
时间/分
实验结论:
海波的融化特点: 海波的融化条件: 在一定温度下融化 融化时吸热 融化时温度变化情形: 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石蜡的融化特点: 石蜡的融化条件: 没有固定的融化温度 融化时吸热 融化时温度变化情形: 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水银温度计,这是由于( B )
A.酒精比水银色彩更浅 B.酒精凝固点比水银凝固点更低 C.酒精密度比水银密度更小 D.酒精气体无毒,水银气体有毒
解析:由于酒精的凝固点比较低,所以当南极的温度很低时,酒 精仍不会凝固,所以可以用酒精温度计测南极的温度.故选B.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融化的是( C )
三、熔点和凝固点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融化温度,非 晶体没有。 熔点:晶体融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晶体凝固规律
1、凝固是融化的逆进程
2、晶体在凝固进程中 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 做凝固点;
3、凝固进程中处于固液 共存状态;
4、晶体只有到达一定温 度时才开始凝固;
5、凝固进程放热。
3.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动身,历时约3个月,横 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26000多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高兰群岛乔治 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 温为-25 ℃,最低气温-88.3 ℃,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而不用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铁块、冰块、加热器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铁水凝固等,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阐述它们的条件及吸热和放热特点。

同时,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意义。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熔化和凝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如自制冰棍、铁水铸件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新课的方式:我选择了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来引入新课。

我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

《熔化和凝固》说课稿《熔化和凝固》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熔化和凝固》,本课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都非常常见,因此我想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真正地通过师生的合作,能让学生在本堂课中收获到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物态变化。

一、说教材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熔化和凝固》选自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2节,主要包括了熔化和凝固两种物态变化,其中,实验探究的观察是本节课物态变化的基础和起点,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我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的内容为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晶体、非晶体的熔化,第二课时的内容为凝固的讲解,那么我本次的说课主要是谈谈我对第1课时的设计。

二、说学情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要我们充分的了解学生的特点。

八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对所有的事物都保持着一颗好奇之心,而且在他们这个年纪,善于表现是他们的标志,在课堂中能积极与老师进行互动,因此我打算以生活实例为基础,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只为了学生能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本堂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因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1、会用图线描述海波和蜂蜡熔化的过程,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熔化的温度时间图像,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区别,并能据此区别晶体、非晶体。

2、会查物质的熔点表,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的含义,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第2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第2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

重点和难点是做好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熔化、凝固等实验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熟悉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的用法,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知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并不都是相同的,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策略本节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本课题。

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八年级物理上册 3.2熔化和凝固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3.2熔化和凝固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版)新人教版)

《熔化和凝固》◆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和“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

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包括有错误的认识(他们想象晶体熔化时温度应该上升)。

教材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然后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的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过程,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2. 使学生能够通过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理解固体熔化和液体凝固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养成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晶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课前准备教师用: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200mL)、水、试管、温度计、海波、蜡、萘、铁、铜、铝、玻璃、橡胶、塑料、松香、沥青、多媒体等。

学生用: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200mL)、水、试管、温度计、海波、蜡、萘、铁、铜、铝、玻璃、橡胶、塑料、松香、沥青等——5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物态变化教师活动1天气热的时候,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儿就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活动1学生思考、讨论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二、讲授新课1.物态变化师: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就来学习物质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物态变化。

同学们猜一猜,固、液、气之间可能有哪些状态之间的转化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

熔化与凝固【第一部分】知识点分布1.了解熔点的意义(重点)2.了解凝固点的意义(难点)【第二部分】高频常考知识点总结1.生活中的熔化与凝固2.熔化与凝固(1)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2)熔点和凝固点:a.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蜡、沥青都是非晶体.b.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不同的晶体物质其熔点不同,同一种晶体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a.晶体熔化特性:晶体物质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熔点)不变.b.晶体物质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从外界吸热.c.非晶体熔化特性:非晶体物质熔化过程吸热,温度逐渐升高.d.晶体凝固特性:晶体物质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保持(凝固点)不变.e.晶体物质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向外界放热.f.非晶体凝固特性:非晶体物质凝固过程放热,温度逐渐降低.g.温度等于熔点(或凝固点)的晶体物质的状态具有多样性: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态,还可能是液态.(4)熔化、凝固图象:a.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以海波为例A—D表示海波熔化图象:AB段表示吸热,温度上升,处于固态;BC段表示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时间是3min,熔点是480C;CD段表示吸热,温度上升,处于液态.D—G表示海波凝固图象:DE段表示放热,温度下降,处于液态;EF段表示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处于固液共存态;FG段表示放热,温度下降,处于固态.b.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象 以松香为例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没有固定的温度. 3.课堂练习:(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室内,若室内温度为0℃,则冰____熔化,水____凝固(填“能”或“不能”);若室内温度高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若室内温度低于0℃,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2022秋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人教版(安徽)我设计这节《熔化和凝固》的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原理。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我认为熔化和凝固的原理是难点,因为需要学生理解物质在温度变化时的状态变化。

而实践活动则是重点,因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这些原理。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准备了各种教具和学具,如温度计、熔化实验装置、凝固实验装置等。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如冰块、水、石蜡等。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如冰淇淋的熔化过程。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熔化的特点。

接着,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熔化的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象,让他们理解熔化的原理。

在活动重难点上,我会特别关注学生对熔化和凝固原理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对于那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我会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会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感受,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

同时,我还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熔化和凝固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引入实践情景的方式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冰淇淋的熔化过程,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这个环节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2 熔化和凝固 PPT课件(人教版)

3-2 熔化和凝固 PPT课件(人教版)

课题引入
可见随着温度的变化,水就在三种状态间变化,同样其他的物 质也是可以在三种状态间变化的。
物态变化
固态、液态和蔼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随着温度的变化, 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呈固态的铝、 铜、铁等金属,在温度很高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呈 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 固态。
课堂讲授
知识点1:融化与融化吸热的特点 3.熔点 (3)杂质和压强对晶体熔点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当晶体中含有杂质时,它的熔点会降低。晶体 的熔点还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时,其熔点会降低。
课堂讲授
知识点1:融化与融化吸热的特点
例 1:在探究“固体融化规律”的实验中,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
如图(a)(b)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知识要点
1.融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融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熔点和凝固点:
知识要点
(1)晶体:有确定的融化温度的固体,叫做晶体,如:海 波、冰、各种金属等,其图像如图(a)所示。 (2)非晶体:没有固定融化温度的固体,叫做非晶体,比 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其图像如图(b)所示。 (3)熔点:晶体融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4)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3.融化吸热,凝固放热。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融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融化(melting),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结合生活中冰的融化过程,想一想,冰的融化需要什 么条件,不同的物质融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
融化和凝固
探究固体融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

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3.2熔化和凝固 含答案解析【精品】

八年级上册专题复习3.2熔化和凝固 含答案解析【精品】

专题3.2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一: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物质有三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三种状态之间能发生相互变化。

2.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注意区别熔化和溶化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一种物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加热。

所以用“火”旁“熔”,例如加热冰熔化为水,蜡加热要熔化。

溶化指固体溶解,是某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

此过程不需要加热,但是必须有液体,所以用三点水旁“溶”,如把糖放在水中溶化成糖水。

3.固体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1)注意:酒精灯外焰加热,水浴加热、并且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冰块或者海波(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

(2)现象: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

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直到熔化完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停止加热,变成液态的海波又逐渐变成固态,温度还是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等到所有的海波全变成固态时,温度才又继续下降。

石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石蜡由硬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停止加热,由稀变软,又变成固态,温度不断降低。

知识点二:熔点和凝固点1.根据物质在熔化时有无固定的熔化温度可将物质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如海波、冰、石英、所有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如石蜡、沥青、玻璃、橡胶等。

2.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如冰的熔点是0℃、海波的熔点是48℃、萘的熔点是80℃。

(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的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知识点三: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1.晶体熔化需要两个条件:温度必须达到熔点;让晶体继续吸热。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一部分:知识点一、基本概念:1、熔化:①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②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③熔化图像: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温度不变。

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④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⑤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2、凝固:①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②凝固图象: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③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④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继续放热。

二、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融化的规律晶体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达到熔点,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晶体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融化是慢慢软化的过程融化过程都需要吸收热量晶体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凝固的规律晶体非晶体晶体有一定的凝固点达到凝固点,温度不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凝固不存在固液共存状态凝固过程都需要放出热量晶体凝固的条件:⑴达到凝固点;⑵继续放热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1、(2012?绵阳)我省高寒地区的冬天,连续的寒冷天气使气温长期在0℃以下.以下不符合实际的是()A .天空中的雨点滴下落到路面,形成了积水B .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C .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铁链D .为了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司机常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解析:(1)水的凝固点为0℃,水凝固的条件是:达到凝固点,且要继续放热;(2)向有冰雪的路面上撒盐,是为了降低水的凝固点;(3)在轮胎上缠上铁链,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车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4)在水箱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后,水的凝固点就会降低。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熔化和凝固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节 熔化和凝固
水 放热 冰
水凝固放出的热量 使菜窖内的温度不会太 低,菜不容易被冻坏。
小结:
➢基本概念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讨论: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发现 自然界物质中常见的状态有几种?
固态 液态
气态
思考:
下图中每组物质之间有什么关系?
冰水
铁 铁水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 三种状态之间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1.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固态 叫做熔化。
熔 化
凝 固
凝固时要放热 温度不变 (晶体) 温度不断下降(非晶体)
1.在图中,EF、FG、 GH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 样变化?物质处于什么状 态?
EF段:温度降低,物质处于液态; FG段:温度不变,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GH段:温度降低,物质处于固态。
2.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 菜就不容易被冻坏。这是为什么?
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滴等。
液态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叫做凝固。
气态
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 成火山岩等。
熔化和凝固的过 程中有什么规律吗?
不同物质变化的 规律是否相同?
探究: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 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
➢无固定的熔化温度 ➢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 上升
海波的熔化曲线 蜡的熔化曲线

初中物理熔化凝固说课稿

初中物理熔化凝固说课稿

初中物理熔化凝固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熔化和凝固。

这一部分内容不仅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状态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需要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并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熔化和凝固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三种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第二部分是熔点和凝固点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第三部分是熔化和凝固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现在,让我们进入到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将通过提问“冬天雪人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出熔化的概念。

接着,我会用实验演示冰变成水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从而引出熔点的概念。

在讲解凝固部分时,我会用另一个实验演示水结成冰的过程,并介绍凝固点的概念。

最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

在评价与反思环节,我将通过课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同时,我也会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总之,熔化和凝固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物理概念,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努力创造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度不断升高 程吸热
海波 熔化过程中温 度保持不变
熔化过 程吸热

(48℃)
基本概念:
(1)熔化: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3.固态和液态之间有几种?请列举示例。
同样是固体,为什么松香与海波却这样不同呢?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海波、冰、金属
1固体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如:松香、石蜡
玻璃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不同的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是不同的。
3、晶体熔化的条件
达到熔点
吸收热量
(缺一不可)
例:将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能否继续 熔化?
海波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松香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根据熔化规律的不同,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称为晶体。即晶体熔化时 的温度叫熔点。 自然界中的各种金属、冰、海波等物质都是晶体。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如松香、玻璃、沥青、蜂蜡、陶瓷等。
晶体熔化特点:
温度/℃
继续吸收热量,
温度保持不变。
3、判断题(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气温是-3℃,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也是
-3℃。
[ ×]
(2)各种物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3)锡的熔点温度为232℃,用锡焊的铜盆放在火
上烧水, 水能烧开而锡不熔。[√ ]
(4)物体放出热量,则它的温度一定下降。[× ]
非晶体熔化特点: 温度/℃
继续吸收热量, 温度持续上升。
认识晶体熔化曲线:
时间/min
表示非晶体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过程是 吸引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自然界中的松香、沥青、玻璃等都是非晶体。
t温度/℃
t温度/℃
D
BC
A
t/min
C
t/min
固体
不同点
相同点
有无凝 固点
松香 熔化过程中
熔化过
反馈练习
1.某种物质熔点为232℃,在这种温度时该物质的状
态应为:
[D]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状态 D.上述情况都有可能
2.将在熔化过程中的冰放到0℃的恒温箱后: [ C ] A.冰继续熔化 B.冰不能继续熔化,原来的冰熔化成的水在开始凝固 C.冰不继续熔化,水也不凝固 D.如果冰的质量太少,它将继续熔化
进行实验: (1)分组实验 (2)了解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请注意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以及给试管加热的方法
实验过程:为了研究实验过程,就需要记录有关
数据及实验现象,即要填写实验表格。
时间/min
0
海波的温度/℃
松香的温度/℃
1 2 3 4 5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 记时,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绍分析和论证方法
图像法: 为了研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或规律,首先 要从实验中测出一些数据,即每隔一定的时间 测量一次物质的温度。把测量的时间及对应的 温度用表格的方式记录下来。如果以时间为横 轴,温度为纵轴作直角坐标,根据表格中记录 的数据,在坐标中描出对应的各个点,然后用 圆滑的曲线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物质 的熔化图像。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日照市新营中学 周家玉
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例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滴等 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例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讨论: 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 固的规律一样吗?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 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般要加热,所以物质熔化过 程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总结:1.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 温度到达熔点

二是
继续吸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相同 ,不同物质的
熔点 不同 。
(3)熔化 吸热 ,凝固 放热 。
2.基本技能: (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
基本方法: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D
认识晶体熔化曲线: (1)AB段物质处于
B
C
固态,表示晶体吸
热升温过程。
时间/min
(2)BC段物质处于固A 液共存态,表示晶体熔化过程,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CD段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4)B点表示物质达到熔化温度,但没有开始熔化, 物质完全处于固态;C点表示晶体刚好完全熔化,物 质处于液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