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溪细鳞鲴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建溪细鳞鲴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李万宝
【摘要】A survey on fishery resources was carried out in Xenocypris microlepis national aquatic germplasm resources re -serve in Jianxi River from 2011 to 2013.77 fish species belonging to 4 orders, 18 families and 57 genera were recorded.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yprinid fishes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 accounting for 64.9% of total fish species.Pseud-obagrus fulvidraco, Xenocypris microlepis, Pseudobagrus nitidus, Ctenogobius giurinus, and Gnathopogon argentatus were common species in the reserve.The ecological types of the fish primarily consisted of benthic fishes , omnivorous fishes, and fish adapting to lentic or slow current .The body miniaturiz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most economic fishes .Both the fish diversity and catch per unit effor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Jianxi River of the reserve than those of the upstream riv -ers.%2011—2013年对福建省建溪细鳞鲴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4个江段进行了鱼类资源现状调查。
共采集到鱼类77种,隶属于4目18科57属。
渔获物分析表明,该保护区鱼类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占鱼类总种类比的64.9%;常见种有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细鳞鲴(Xenocypris microlepi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光泽黄颡鱼(Pseudobagrus nitidus)、子陵吻虎鱼(Ctenogobius giurinus)、银(Gnathopogon argentatus)等15种,以杂食性、底层、适应缓流生活的鱼类为主。
保护区内的鱼类多样性指数、单船捕捞努力量较低,主要经济鱼类个体出现小型化现象。
【期刊名称】《淡水渔业》
【年(卷),期】2016(046)004
【总页数】7页(P31-37)
【关键词】建溪;保护区;鱼类资源;生物多样性
【作者】李万宝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南平 3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32.4
建溪是闽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内有崇阳溪、南浦溪、松溪三大支流。
建溪细鳞鲴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建瓯市徐墩镇,保护区上游起点分别位于崇阳溪的杨墩与南浦溪的湖塘,向下游延伸5 km交汇于建溪蓬墩后,再继续向建溪下游延长21 km至北津村,呈“Y”型状,总长31 km,总面积
750 km2,境内多为山地或丘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7~19 ℃,
年均降雨量1600~1800 mm,夏季、秋季为丰水期,冬季、春季为枯水期。
保
护区四周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渔业资源丰富。
对于建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有关报道较早见于福建鱼类志[1]和福建省渔业资
源[2]中有关鱼类种类描述以及丁桂枝等[3]对建溪、富屯溪鱼类区系特征及保护的
调查分析。
近年来,除了闽江水系的闽江中下游[4]和闽江上游的沙溪[5] 、松溪[6]、崇阳溪[7]等溪河的鱼类资源状况有过报道,有关建溪的鱼类资源的研究未见
报道。
而随着闽江流域水利水电建设、无序采砂、过度捕捞等众多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闽江流域水域生态系统特别是鱼类的栖息环境发生了变化[4-6]。
本研究通过
对建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鱼类资源现状调查,旨在为建溪鱼类多样性保护、经济鱼类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调查于2011年12月、2012年3月—2013年1月(每月一次)共12次对该保护
区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
依据河流不同的水平距离沿河流进行,设4个江段(S1、
S2、S3、S4)对保护区渔获物进行抽样调查(图1)。
调查方法根据《内陆水域鱼类
资源调查手册》[8]进行,采集工具主要为三层流刺网(网目10 cm×2 cm×10 cm;网长50 m;网高0.5 m)。
每个江段每次都选择2艘刺网渔船作为固定的连续取样对象,共调查93船次,取得渔获物455 kg。
对采捕的渔获物分类鉴定,并现场
进行体长(精确到1 mm)、体重(精确到0.1 g)测定。
对无法确定的种类用10%的
甲醛浸泡固定,编号后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鉴定。
鱼类标本的种类鉴定主要依据“福建鱼类志”[1]、“中国鱼类系统检索”[9]和“中国动物志”[10-11]。
将采集到的鱼类按照栖息水层分为3 个类群: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底层鱼类;按照食性可将其分为3个类群:草食性、肉食性、杂食性[12];依据鱼类对水流的
敏感性将鱼类划分为适应缓流或静水和适应急流。
采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s均匀度对
保护区鱼类多样性进行分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H′=-∑PilnPi
Margalef丰富度指数(D):D=(S-1)/lnN
Pielou′s均匀度指数(E):E=H/lnS
式中N为样品总个数,Ni为样品中第i种个体比例。
Pi为群落中第i种个体数占
物种总个体数的比例,S为群落中种类总数。
Wi为第i种的重量,W为所有渔获
种类的总重量。
采用SPSS 16.0进行方差分析和LSD分析, P<0.05为显著差异,采用
Origin6.1进行绘图。
共采集到鱼类77种,隶属于4目18科57属(表1)。
其中福建省特有种类有闽江扁尾薄鳅(Leptobotia tientaiensis compressicauda)、纵纹原缨口鳅(Vanmanenia caldwelli)、裸腹原缨口鳅(Vanmanenia gymnetrus)、拟腹吸鳅(Pseudogastromyzon fasciatus)、花尾缨口鳅(Crossostoma fascicauda)、斑
纹缨口鳅(Crossostoma stigmat)等6种;洄游性鱼类有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 )2种;外来物种有欧洲鳗鲡(Anguilaanguilla)、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革胡子鲇(Clariasleather)、罗非鱼(Tilapia sp.)4种。
从种类组成来看,保护区鱼类以鲤形目、鲈形目、鲇形目为主;其中鲤形目50种,占总种类数的64.9%;鲇形目13种、鲈形目9种,分别占总种类数的16.9%和11.7%。
分别以食性、栖息水层、喜流水性对保护区的鱼类生态类型多样性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图2。
从食性来分析,肉食性鱼类为31种,占总种类数的40.2%,主要为黄颡鱼、翘嘴鲌、鲇等;杂食性鱼类41种,占总种类数53.2%,主要为鲤、罗非鱼、大眼华鳊等;植食性鱼类5种,占总种类数的6.49%,主要为细鳞鲴和圆吻鲴。
根据栖息水层分类,中上层鱼类8种,占总种类数的10.4%,主要为、翘嘴鲌等;中下层鱼类21种,占总种类数的27.3%,主要为半刺光唇鱼、罗非鱼等;底层鱼类48种,占总种类数的62.3%,主要种类为鲤、鲴类、黄颡鱼等。
根据适应流水性来分类,适应流水生活的鱼类34种,占总种类数的44.2%,主要为白边、半刺光唇鱼;适应缓流或静水生活的鱼类43种,占总种类数的55.8%,主要种类为黄颡鱼、翘嘴鲌等。
由此可见,保护区鱼类以杂食性、底层、适应缓流生活的种类为主。
调查数据表明,保护区渔获物按重量计以黄颡鱼、细鳞鲴、光泽黄颡鱼、半刺光唇鱼、鲫、大眼华鳊、圆吻鲴为主,占总渔获量的72.0%;按数量计以黄颡鱼、子
陵吻虎鱼、翘嘴鲌、光泽黄颡鱼、、银、细鳞鲴、罗非鱼为主,占总渔获量的71.7%。
渔获物中前15种鱼类数量百分比之和为93.4%,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1.8%,其他62种鱼类在渔获物中数量和重量所占比例都极少。
故本研究对前15种鱼类进行了体长、体重分析,其中主要经济鱼类黄颡鱼平均体长109 mm、平
均体重20 g;细鳞鲴平均体长185 mm、平均体重121 g;翘嘴鲌平均体长210 mm、平均体重110 g;光泽黄颡鱼平均体长111 mm、平均体重21.7 g;半刺
光唇鱼平均体长130 mm、平均体重72 g(表2)。
根据调查数据计算得出:Shannon-Wiener指数为2.28,Margalef指数为4.34,均匀度指数为0.56。
保护区的鱼类多样性与闽江其他流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研究中共统计渔获物455 kg,93船次,其中单船捕捞努力量时空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S1站位(6.51±1.82)kg,S2站位(4.95±0.94)kg,S3站位(5.62±1.51)kg,S4站位(4.78±0.86)kg;其中枯水期的冬季为(6.32±1.53) kg、春季为
(7.91±1.35)kg,丰水期的夏季为(3.05±0.81)kg、秋季为(3.74±1.22) kg。
各站
位单船捕捞努力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季节间的单船捕捞努力量存在显著差异
(P<0.05),枯水期的单船捕捞努力量显著高于丰水期。
据丁桂芝等的调查[3],建溪、富屯溪主要经济鱼类有30种左右,其中捕捞量较高的为、银飘鱼、半刺光唇鱼、吻唇、大眼华鳊等,日本鳗鲡、鳜鱼、鲶等也有一定捕捞量。
近些年来,主要渔获对象为黄颡鱼、细鳞鲴、翘嘴鲌、光泽黄颡鱼等15种,主要捕获对象发生了一定变化。
一是主要经济鱼类种类数有所减少,由原来的30种减少为现在的15种。
二是主要经济鱼类小型化。
据上世纪80年代
的调查数据,以前常见的捕捞规格较大,如:黄颡鱼为20~100 g、细鳞鲴为250~500 g、翘嘴鲌为250~1000 g、大眼华鳊为100~200 g、圆吻鲴为200~500 g、唇鱼骨为50~200 g等。
而本研究中,这些鱼类的平均渔获体重均
较历史数据显著偏小。
大部分经济鱼类的平均体重都未达到30年前相应鱼类的常见捕捞规格范围的最小值,出现小型化现象。
三是渔获物组成结构改变。
与30年前比,名贵鱼类(如鳜类、鲶、黑脊倒刺鲃)在渔获物中比重明显下降,大型经济鱼类如鱤已绝迹,小型底栖性鱼类如银鮈、子陵吻鰕虎鱼、光泽黄颡鱼等渔获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且大部分经济鱼类在幼鱼阶段即被捕捞上市。
而大型鱼类、经济鱼类的减少,都跟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显著相关[15]。
从单船捕捞努力量上看,枯水季节捕捞量高于丰水期(图3),而枯水季节的春季是闽江大部分鱼类的繁殖季节[1],对亲鱼的大量捕捞会导致鱼类补充群体的下降,进而加剧建溪鱼类资源的衰退。
根据在2011—2013年的调查数据,建溪细鳞鲴国家水产种质资源自然保护区内
统计到的鱼类有77种,隶属于4目18科57属。
与1984年的建瓯渔业资源普查调查结果相比较,尚未采集到的鱼类有鱤、鳤、大眼鱲、华鳊、带半刺光唇鱼、海南拟、金华拟、贝氏、台湾突吻鱼、华鳈、江西鳈、多纹颌须鮈、短须颌须、中间鳅、斑纹缨口鳅、点面副沙鳅、裸腹原缨口鳅、拟腹吸鳅、月鳢、沙塘鳢、圆尾斗鱼等25种;而采集到新的鱼类种类有:斑点叉尾、革胡子鲇、欧洲鳗鲡3种。
若排除本调查渔具渔法(因受渔业法规定限制)因素,与历史数据相比,此次调查结果发现保护区的鱼类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珍稀特有鱼类明显减少。
福建省特有物种拟腹吸鳅、斑纹缨口鳅、裸腹原缨口鳅已多年未采集到,中国II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已经消失。
历史记载上,保护区附近是胭脂鱼主要产卵
场[1],但80年代濒于灭绝[3],而近30年来,据附近渔民捕捞和我们实地调查均未发现胭脂鱼踪迹。
(2)肉食性和适应激流鱼类有所减少,而杂食性、适应缓流或
静水生活的鱼类相应增加。
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适应急流生活平鳍鳅科鱼类种类由原来的6种减少为3种,鳡、鳤等较大型肉食性鱼类资源量也有较大程度
的退化。
这种以杂食性、底层、适应缓流为主的鱼类生态类型特点与闽江的沙溪[5]、松溪[6]是相似的。
(3)外来物种有所增加。
在80年代以来,建溪外来物种由原来只有罗非鱼1种,增加到现在的4种鱼类,分别为欧洲鳗鲡、革胡子鲇、斑点叉尾和罗非鱼。
其中,罗非鱼已经逐渐形成优势种群,而其他3种均未形成种群。
在淡水生态系统中非土著水产品的入侵被认为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推动力[16],在一定程度上,罗非鱼等外来物种的增多也可能加剧了建溪鱼类多样性的下降。
当一个群落包含了更多的生物物种,而且每个种的个体数比较均匀地分布时,它们之间就容易形成一个较为复杂的相互关系,能使得群落对于环境的干扰得到较大的缓冲[17-18],而多样性指数是群落结构和功能复杂性的量度[19]。
故本研究采用了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来分析保护区鱼类多样性特征,再通过与闽江水系其它溪河、临近流域的鱼类多样性比较,来反映该保护区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该保护区鱼类多样性指数均较低,这反映了该水域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种群波动较大,急需加强鱼类资源的保护力度。
大规模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城市化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等已造成我国河流生态系统出现流域性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并对我国河流鱼类多样性及鱼类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20]。
建溪保护区也面临着一系列的胁迫因素,主要有包括以下3种因素:(1)水电站建设。
保护区境内北津电站建成以后,水位上升,使流水水体变为静水水体,不利于喜流水环境产卵鱼类的产卵及其鱼卵发育;电站未设有鱼类洄游通道,影响了洄游性鱼类生长和繁殖[21],如日本鳗鲡在本次调查渔获物中所占比例极少。
(2)渔业资源过度利用。
调查期间发现保护区境内网具网眼过密、电捕作业时有发生,繁殖季节亲鱼也不能幸免。
过度的捕捞,使鱼类资源衰退,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繁衍。
(3)无序采砂。
未建保护区时,该区散布有许多采砂船,规模化
挖沙破坏了河床结构和水体中的水草,造成许多沙洲消失、河床支离破碎、底质卵石消失,造成了鱼类繁殖、栖息的理想场所的破坏。
保护区自2014年建立以来,虽然加强了鱼类资源的保护力度,但由于受长期的过度捕捞,水电站工程建设以及一些非法作业等因素影响,鱼类资源衰退较为严重,有些品种已经或者濒临绝迹,难以形成种群。
针对目前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保护建议:(1)禁止不利于保护区渔业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水利工程建设,杜绝保护区的
采砂行为,保护好现有的鱼类生境,必要时修复河岸植被,增强河岸带的异质性。
(2)保护区内应严格限制捕捞作业网具种类和网目大小,对电鱼、炸鱼、毒鱼等违
法作业进行严厉打击。
(3)加强鱼类繁殖保护。
设立禁渔期和禁渔区,对主要经济
鱼类,促进鱼类资源恢复与发展,可适当增殖放流,建立鱼类资源人工增殖放流站。
(4)加强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管控。
对放流与增殖的品种进行评估与论证,严禁放流
与增殖外来品种,密切关注保护区内的外来物种种群变动情况,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致谢:感谢建瓯市畜牧水产局工作人员大力协助采样,以及项目组其他成员所做的工作;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何美峰助理研究员做种类鉴定及初稿审阅,在此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