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9
【摘要】 从香港城市发展过程来考察各阶段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变化历程,论述香港游憩商业区(RBD)空间位置、空间形态与功能构成的历史演变历程,试图在这个变动中寻求其空间变化的一般格局和规律,从而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MODE OF URBAN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IN HONG KONG TAO Wei; LI Limei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the 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 (RBD)in Hong Kong through the retrospection of its urban development. The change of the location, spatial form an d the fun ction of the RB D are analyzed respectively.
KEYWORDS: Hong Kong; 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1 引言
城市游憩商业区RBD(Recreation BusinessDistrict)作为城市休闲、游憩的集中承载空间成为研究城市游憩系统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一种空间类型。
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定义为:城市游憩商业区各种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在城市生长过程中,在城市地域空间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在营运过程中的形态。
地理意义上的城市地域空间形态分析更多的涉及到与城市功能活动有关的地域变迁。
功能的变迁必然通过城市土地使用方式发生作用,引起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黄亚平,2002)。
香港每年吸引着数以千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观光、游览、会议、转机和从事商务活动等。
2001年香港在世界旅游接待地区(国家)排名第14,旅游收入则居世界第13位①,到访游客人数达1,372.53②万人次,平均每天迎来3.6万名游客。
而到访的游客主要集中在面积仅有127km2的香港本岛和九龙半岛,亦即香港每年平均1km2的城市建成区吸引着10.8万名游客。
如此高度发达的城市旅游,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小小一个“弹丸之地”为何能够吸引大量世界各地游客,其城市内部旅游区的空间结构分布与功能构成如何?旅游(游憩)功能如何与城市其他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香港作为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作为一个多中心发展的大都市,有必要对其城市休闲游憩最集中的空间,即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空间结构和功能构成进行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全面考察香港城市游憩系统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
2 文献综述
1970年,斯坦斯菲尔德和里克特(C.Stansfield,J.E.Rickert)首次提出游憩商业区RBD这个概念,用以描述一个在度假小城镇很早就被发现的现象:在度假地相对集中的区域里聚集了与旅游业相关的商业。
所谓RBD就是为了满足季节性涌入的游客的需要,在某一区域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随后,泰勒(V.Taylor,1975)以南非的东伦敦为例,把宾馆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街区建筑面积50%以上的城市街区界定为RBD;迈耶—阿伦特(Meyer-Arendt,1990)把这一概念运用到墨西哥湾海湾滨海旅游胜地做个案研究。
早期的RBD研究主要集中于滨海旅游度假地,直到1980年
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模式*
陶 伟 李丽梅
【作者简介】
陶伟,女,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
李丽梅,女,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5-03-17【文章编号】1002-1329
(2005)06-0069-07【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批准号:40201017)部分研究成果。
香港规划进展
70
Planning Progress in Hong Kong
代末1990年代初,才把RBD概念扩展到城市旅
游的研究中,试图以此解释城市里以旅游者为导
向的城市功能应如何布局与分布的问题(保继
刚,古诗韵,1998)。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当属盖
茨(Getz,1993)对美加边界(美国纽约州、加
拿大安大略)的尼亚加拉瀑布旅游商业区的规划
与发展过程进行的比较研究,并提出了旅游商业
区的组成模型,但该模型侧重于旅游商业区的内
部功能,未涉及其空间形态及结构;皮尔斯
(Pearce,1998)对巴黎城市内部三个旅游区
(tourist districts)的特点、结构、功能及相互间
的联系进行了研究。
RBD的含义曾被引申为旅游商业区(Getz,
1993)
(Tourism Business District,TBD)、中心旅
游区(Central Tourist District,CTD),以此解释
城市中专为旅游者服务的设施应该如何布局或分
布;考虑到这些地区事实上兼具为外来旅游者和
本地居民服务的双重功能,既包括旅游,又包括
休闲游憩,因而本文仍沿用RBD概念。
国内对RBD的研究始于1995年,保继刚在
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提出以旅游
业带动城区全面发展,使该区域发展为一个旅
游商业区,并预见它可能成为新的城市功能区,
这是第一次在国内的城市与旅游研究中运用RBD
的概念;随后,他与古诗韵(2001)对国外RBD
研究进行了评述,将城市RBD定义为:城市中以
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旅游、购物、
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
区域,是游憩与商业结合的产物,是城市旅游的
一个吸引所在,同时吸引着大量居民与旅游者。
黄震方(2001)对大城市商业游憩区的形成机制
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城市商业游憩区开发
原则和产品体系。
陶伟等(2003)以苏州为案
例,研究历史旅游名城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空间
演变机制。
3 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模式
3.1 空间位置的形成与演变
3.1.1 发轫:港岛
1842年在香港岛北部沿海开出第一条马路,
长达4英里,即今皇后大道。
1859-1862年这条
马路向海岸加宽,建成今德辅道。
1889年开始又
向海岸扩展,建成今干诺道,从而形成香港市区
最早三大干线。
与此同时,总督府、大会堂、教
堂、银行、学校、医院、报馆、图书馆、博物馆、
监狱、水库、住宅等公私建筑接踵而起,形成以
皇后大道为中心的繁华商业区,即英国人聚居区
的所谓维多利亚城(司徒尚纪,1997)。
1860年九龙半岛被割占,中环的中心作用进
一步加强。
它是香港岛最接近九龙半岛的地方,
有小轮连接两地。
中环区逐渐成为洋人居住区和
洋行、银行的集中地,成为香港繁荣的核心商业
区(程乃姗,2000),是香港早期游憩商业区的
雏形。
3.1.2 北拓:九龙的兴起
1904年,由坚尼地城经上环、中环、湾仔、
铜锣湾、北角到宵箕湾的电车通车,这条电车路
线完全沿着港岛北部新填的地面修筑,横贯港岛
东西,长达11英里。
港岛的商业亦随着交通线线
性扩展。
到1920年代前后,九龙繁华不亚于港岛(司
徒尚纪,1997)。
尖沙咀位于九龙半岛南端,面对
维多利亚港,是水路交通要冲,为香港最具代表性
的商业区和旅游区。
1928年,在梳士巴利道和弥
敦道交界处,出现一家远东最具规模的酒店—半
岛酒店,成为尖沙咀步向繁荣的标志。
时至今日,
半岛酒店仍属世界十大酒店之一,是尖沙咀区最
吸引人的建筑物之一(黄南翔,1992)。
尖沙咀地
区由于酒店、商业密集,加上沿维多利亚港的优
美的海岸风景,成为九龙半岛的RBD,同时吸引
着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
伴随着香港沿维多利亚港南北两岸分布的城
市格局的形成,香港RBD随之以维多利亚港为核
心发展起来。
3.1.3 填充:港九地区的共同繁荣
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港岛和九龙半岛城市
建设步伐加快。
港岛和九龙的RBD除了地域范围
继续扩展,更重要的是内部功能不断进行着重组
完善。
从商业铺租看香港商业中心的分布,中环、
金钟、铜锣湾、尖沙咀等热闹市区,是港岛名店
林立的购物区。
根据香港酒店网最新的酒店资料,2003年香
港共有酒店95家,其中一半位于九龙半岛,九龙
的酒店又集中于尖沙咀区,近六成的酒店聚集在
尖沙咀地区;油麻地、佐敦亦分布着不少酒店;港
岛的酒店主要分布于湾仔、中环和铜锣湾;新界
各市镇酒店数量份额接近10%(图1)。
酒店周围
分布着大量的商业和饮食业设施。
假如以维多利
亚港为圆心,画一半径3km的圆圈,则香港零售
业与酒楼餐厅的从业人员分别有37.7%和43.3%
都被包围在这个圆圈之内。
在此范围内,共有约
11,000家商店和2,000家酒楼餐厅(薛凤旋,
2001)。
室外公共游憩空间的布局,一方面是在寸土
71
寸金的中环、铜锣湾等中心区见缝插针布置的广场及小公园;另一方面是在维多利亚港两岸滨海地区布置游憩用地。
从香港主要旅游景点分布以及香港五大热门旅游景点的排序(表1-表2),亦可看出香港的旅游吸引仍然集中于中环和尖沙咀地区。
从总体空间布局来说,香港的RBD是依托城市原有的中心商务区CBD发展起来的。
在港岛北部海岸办公服务区与商业区的基础上,通过便利的交通往南部延伸,与太平山、香港公园等旅游景点共同形成港岛的RBD。
九龙以尖沙咀地区为核心,沿南北向的弥敦道扩展,密布大量的商业设施和酒店,形成九龙半岛的RBD。
香港的RBD同时结合金融、办公服务、商业、广场、公园、步行系统、购物中心、游乐园、娱乐场所和文化设施等众多空间类型和功能,因而其吸引力巨大,甚至达到全球范围。
3.1.4 扩张:大屿山的综合开发
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RBD的发展与香港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城市发展的模式左右着城市RBD的发展模式。
香港城市发展充分利用以海港为中心的平坦空地,减少基本建设的投资而成为同心圆式的发展态势。
当旧城区再没有发展余地时,则采取了多个中心体系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1986)。
香港新市镇的建设,明显地改变了香港城市人口过分集中分布格局,逐渐形成从南向北推进的人口和城镇分布格局(司徒尚纪,1997)。
香港都会区的中心地位不变,但向外扩展力度加大,规划大屿山东北部发展娱乐业与康乐用途。
1999年12月,香港政府与沃特迪斯尼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在大屿山竹篙湾兴建迪斯尼乐园。
基建工程于2001年开始兴建,2003年1月迪斯尼乐园建造工程正式动土,计划2005年完成第一期
工程。
根据香港旅游协会估计,2005年在香港迪斯尼乐园落成初期,每年将可吸引500万人次的本地及海外游客,建成5年后,人次会增至1,000万。
若进一步顺利扩充和发展,每年游客数会增加至2,000万。
迪斯尼乐园的兴建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建成将促成香港新的RBD的形成。
其选址、发展动力等均与香港都会区的RBD有很大差异。
图1 香港主要酒店空间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hotels in Hong Kong
资料来源:据http://www.hotelhk.com/整理计算制图
分布
数量及百分比景点名称
港岛
13
(37.1%)
太平山(中环)、海洋公园(香港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及金紫荆广场(湾仔)、浅水湾(香港仔)、香港公园(中环)、香港动植物公园(中环)、香港电影资料馆(西湾河)、维多利亚公园(铜锣湾)、赤柱、香港海防博物馆(宵箕湾)、礼宾府(中环)、虎豹别墅(大坑)、兰桂坊(中环)
九龙
14(40.0%)
尖东海滨公园(尖沙咀)、香港太空馆(尖沙咀)、香港艺术馆(尖沙咀)、黄大仙祠、志莲净苑(九龙钻石山)、跑马地赛马场、香港科学馆(尖沙咀)、香港历史博物馆(尖沙咀)、九龙公园(佐敦)、九龙城寨公园(九龙城)、三楝屋博物馆(九龙荃湾)、李郑屋古墓(深水 )、庙街及榕树头(油麻池)、园圃街雀鸟公园(女人街、旺角)新界
8
(22.9%)
大屿山宝莲寺(大屿山)、青马大桥(新界青衣)、圆玄学院(新界荃湾)、香港文化博物馆(新界沙田)、香港铁路博物馆(新界大埔)、红楼(屯门)、青松观(屯门)、海下湾及印洲塘海岸公园
表1 香港主要旅游景点分布
Tab.1 Distribu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n Hong Kong
资料来源:根据香港经济年鉴(2002)整理,经济导报社,P483-486
资料来源:香港旅游发展局,2002年香港旅游业统计(A Statistical Review of Hong Kong Tourism 2002),2003年11月。
排序旅游景点区位游客百分比%
1太平山顶中环412露天市场九龙293
浅水湾香港仔214海洋公园香港仔215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湾仔
19
表2 2002年香港五大热门旅游景点
Tab.2 Top five tourist attractions of Hong Kong, 2002
香港规划进展
72
Planning Progress in Hong Kong
3.2 空间形态的演变
城市游憩商业区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决定
了城市游憩商业区RBD构成的二维基面和基本形
态格局,空间形态是其表现形式。
3.2.1 都市单核心聚集
香港早期的城市形态表现出典型的第三世界
殖民港口城市的特点:高度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
以及建筑功能多元化(Lo,1992)。
经济活动集中
于维多利亚港,城市围绕此核心发展。
如于1846年开幕的“香港俱乐部(俗称香港
会)”为有地位的洋人之社交中心。
还有维多利亚
戏院、图书馆、圣约翰大教堂、港府的神经中枢
辅政司署、港督府相继落成(黄南翔,1992)。
1858
年建成上环、中环、下环、太平山四个商场,市
中心是全市可达性最高的地方,成为零售商业最
密集的地带。
香港城市RBD逐渐形成都市单核心
聚集的空间形态。
RBD的服务对象以洋人及少数
华人为主。
3.2.2 都市核心聚集与轴向扩展
以填海来取得发展土地的办法,使香港的城
市发展形态,深受沿岸可填区的位置所影响。
港
岛城市的发展集中在北岸长约17km,阔约200~
1000m的填海带,形成线状的发展(彭琪瑞,薛
凤旋,苏泽霖,1986)。
原有中心区地域范围逐渐
扩展,转向跨街区、多轴向发展,中心建筑密度
及开发容量不断提高,在平面拓展的同时,表现
出立体生长的态势。
城市中心区成为中央商业与
中央商务并重的综合性中心区,摩天大楼如雨后
春笋般出现,重构出城市中心丰富的天际轮廓
线。
部分商业职能向外扩散,在外围地带形成城
市职能级别稍低的商业设施聚集地。
随着香港城市建设向北拓展,由于交通网络
与用地开发共生性原理的作用,城市沿着交通线
形成伸展轴发展。
香港城市RBD在核心面积扩大、
聚集不断加强的同时,沿不规则的海岸线和交通
线轴向扩展。
以维多利亚港为核心,在港岛沿海
岸线、交通线(地铁线、公路线、电车线)东西
轴向扩展;在九龙,沿南端海岸线区域(尖沙咀
区)形成商业中心、酒店集中地、文娱及艺术场
所中心;此外商业服务设施和酒店沿弥敦道(地
铁线)南北轴向扩展。
3.2.3 都市核心再发展与向外扩散并存
香港新市镇规划的实现,大大改变香港城市
发展的传统模式,新市镇构成了香港城市景观的
一个重要子系统。
香港城市空间形态从圈层式的
城市空间结构走向网络化的区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个地域广大的大城市区域结构逐渐形成(图
2)。
根据现时的香港发展策略检讨及都会计划政
策,更改都会区土地分区,即将原有的商住地区
改为纯商业及酒店地区,扩大原有的商业中心
区,发展更多的地铁沿线非商业中心区之商业中
心(黎伟聪,1997)。
香港都会区已有RBD空间的
重组表现为:金融商业服务功能继续巩固,不断
强化游憩功能,发展社区设施、休憩地、绿化地
带等,从而改善环境,城市居住人口增长逐渐引
向新市镇。
港岛沿上环-中环-湾仔-铜锣湾形成东西
向带型多中心型游憩商业区。
上、中环是香港传
统的商业区,湾仔是新兴商业区。
铜锣湾至宵箕
湾,则大部分是在郊外工厂、仓库旧址上发展起
来的新城区。
铜锣湾一带的新兴商业区非常繁
华,宽度平均只有1km,但东西延绵长达14km,
在世界城市中极为罕见(劳炯基,蔡穗声,1992)。
九龙则形成组团多中心型游憩商业区。
尖沙
咀与香港岛中环隔海相对,高级酒店、夜总会大
多集中于此,货币兑换、购物中心、免税店、土
特产商店触目皆是,是购物和游览的重点地方
(劳炯基,蔡穗声,1992)。
旺角和油麻地是商业
中心和消费场所。
规划中把大屿山东北作为娱乐与康乐用地。
新机场的使用以及相关配套交通工程的陆续完
工,大大提高了大屿山的可进入性,借助新机场,
将于2005年开放首期工程的香港迪斯尼乐园可获
得大量的国际客源。
可以预测在大屿山东北部基
础设施不断完善、香港第九个新市镇——大屿山
北部的东涌/大蠔的建设、迪斯尼乐园以及相关
酒店、商业服务设施的强劲吸引力,会促使大屿
山形成单一中心型游憩商业区。
未来香港土地供图2 香港的城市区域结构
Fig.2 Spatial structure of Hong Kong
注:括号内数字为2001年的人口数量,单位为百
万。
引自http://www.info.gov.hk/censtatd/chinese/hkstat/
fas/01c/cd0152001_index.html
资料来源:引自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香港与
澳门,香港:商务印书馆,1986,P201,有修改。
73
应将主要以新界西北及大屿山北部为主。
香港都会区的RBD功能和吸引力将继续强化,而在都会区之外的大屿山由于庞大的主题公园带动区域发展,将会成为同时吸引本地市民与外来游客(尤其是东南亚、中国大陆游客)的新兴游憩商业区。
从香港五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可反映出香港RBD空间结构的轮廓:尖沙咀最多,有8家,其次为中环(5家)、铜锣湾(2家),大屿山等(各1家)(图3)。
3.3 功能构成的演变
香港城市RBD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实质上也是其功能构成的变迁过程。
伴随着香港的经济转型,城市的商务、零售、娱乐和休闲功能日益突出,中心地区独特的建筑环境、传统历史文脉和浓郁文化氛围成为中心区发展的潜力所在。
如中环一带密集的高楼大厦以及历史上留下的特色建筑,除自身作为行政或金融、办公服务楼宇之外,由于其形成的现代化城市景观,成为外来游客必到“景点”。
金融、办公服务、商业、游憩多元化的功能有机结合,塑造着香港城市RBD的功能结构。
与此同时,适应人们对宜人化商业环境的需求,城市中心地区构成城市复建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基础设施、修复历史建筑、整治荒废土地和美化环境面貌,发掘城市商业区公共生活中心的游憩功能,充实城市游憩内容。
商业与游憩功能的有机地结合,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区,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3.3.1 港岛:中央商务区CBD与游憩商业区RBD功能叠加互补
港岛扩展的RBD包括上环、中区、湾仔和铜锣湾,原有商业区与南边山地的公园通过良好的交通系统结合成有机整体。
原有金融服务和商业功能进一步加强,同时强调环境、居住和游憩的功能。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在地价杠杆的调节下,高等级办公服务机构继续向中环一带聚集,低等级办公服务机构则不断外迁。
不少旧大厦得以重建,将旧用途改变以容纳更多的中心区功能。
因此商务中心区的大多数楼宇楼龄较小,楼层较高,设计新颖而豪华,形成特别使人注目的现代化城市景观,中心区的办公服务功能得到强化与空间重构。
另一方面,公共设施用地所占比重提高;交通功能突出,可达性进一步加强;公园及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增多。
在此基础上,形成港岛RBD的功能空间格局:核心以金融、行政、办公服务功能为主,东西部外围为商业、餐饮功
能,南部外围以观光游憩功能为主。
中环地区除了拥有密集的现代化办公楼宇、大型购物中心外,通过自动扶梯与近邻的半山相连,可乘缆车直接到太平山顶,再沿绕山而筑的平坦路线游览,公园、郊野、海湾,与现代化城市景观形成强烈对比,因此成为香港居民和外地游客都喜爱的去处。
香港旅游发展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太平山顶一直都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景点,2002年,41%的游客到访该地,名列香港各景点之首。
从居民及游客对开放空间的使用情况来看:皇后像广场(原名皇家广场),位于汇丰银行和前高等法院之间。
工作日,虽然皇后像广场周边遍布高级写字楼,整个广场的使用者在任何时段都是以外地游客为主,主要从事观光、留影等活动。
香港公园位于中环,占地8hm2,公园周边商厦林立:中银大厦、万国通宝广场、美利大厦、力保中心、太古广场等。
由于地处香港岛的商贸、旅游核心区,香港公园的使用者以外地游客居多,大多数在花园广场、园景花园等处观光及留影(王敏等,2002)。
休假日为数不少的香港市民也在此休憩。
3.3.2 九龙:酒店、商业、游憩功能突出
九龙的RBD主要集中于半岛西部和南端的尖沙咀,区内设施齐全,包括设备一流的香港文化中心、香港太空馆、亚洲最大规模的购物中心——海港城,以及同为世界十大酒店之一的半岛酒店和丽晶酒店等。
这个娱乐休闲、购物观光以及夜生活的黄金地带,是中外访港游客必到之处(乌兰木伦,1998)。
相对于港岛RBD而言,九龙RBD的酒店、商业和游憩功能更为突出。
南北走向的弥敦道两旁密布酒店和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南端尖沙咀是九龙最繁华的地区,沿
图3 香港五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
Fig.3 Distribution of five-star hotels in Hong Kong 资料来源:据http://www.hotelhk.com/整理计算制图
香港规划进展
74
Planning Progress in Hong Kong
维多利亚港形成香港的标志,展现出集商务、零
售、文化、娱乐和休闲活动为一体的后工业城市
景观。
尖沙咀为香港酒店最密集的地区,交通区
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靠近外国客轮主要停泊点
海运大厦和香港旧的国际机场),而且正位于香
港商业和饮食业最集中的地区,同时又是观赏港
湾和香港岛全景的最理想的地方。
游客与居民在
香港文化中心及其周边广场的行为特点反映了该
区的游憩功能。
广场位于原九龙火车站旧址,
1970年代末,火车站迁往红磡,拆除火车站老楼
后规划建成,仅保留钟楼。
如今,钟楼已成为重
要的历史纪念物以及广场的核心标志之一,极富
游览价值。
到访者者以外来旅游者居多,基本上
都集中在滨海一带远眺、留影等,钟楼附近也有
许多游客逗留,本地市民较少,并且多数是利用
文化中心所围合的开放空间,享受休闲文化氛
围。
在使用密度上,夜晚比白天密度大。
夜间感
受海风、欣赏以及拍摄港岛夜景的使用者几乎达
到摩肩接踵的程度(王敏,等,2002)。
近年来香港对尖沙咀地区的旅游开发有增无
减,2003年斥资4000万港元在尖沙咀东部兴建长
达440m的星光大道。
印记着香港百年电影史,星
光熠熠的光影走廊,成为香港一个最具特色的旅
游景点,游客欣赏迷人的维多利亚港景色及港岛
沿岸特色建筑之余,更可领略香港“东方好莱坞”
的风采。
此外香港旅游局不断推出变化多样的节
事活动,使这一地区无论对游客还是本地居民都
焕发着常青的魅力。
3.3.3 大屿山:游憩功能为主导
大屿山的RBD尚未真正成型。
其开发依托香
港新机场,以迪斯尼乐园为核心,旅游、商业功
能为主导建设香港新的游憩商业区,构成香港旅
游新的吸引点和增长点。
借助世界最著名主题公
园的强大号召力,以旅游功能促进整个地区的发
展。
与都会区的城市RBD相比,大屿山的RBD功能
组成更纯粹、主题更明确,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国
大陆游客、本港市民和东南亚游客。
迪斯尼乐园
的开放将揭开香港新的RBD地区面纱,可以预见
其会成为香港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强力助推器。
4 结论
香港城市RBD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形
成的,在时空的延续中呈现出动态的发展性。
香
港作为多中心发展的大都市,已经形成了多个游
憩商业区,各个游憩商业区有着不同的发展历
史、个体特征,不同的功能结构、主题定位和发
育因素。
从城市RBD的发展动力上看,RBD通常
与城市原有的商业中心、行政中心、金融中心、交
通中心相结合,地域上有重叠,发展具有综合性,
包括办公、商务、居住、文化、娱乐、服务等多
种功能,功能的多元化更增强了RBD的吸引力和
竞争力。
从城市RBD的功能属性上看,RBD的形
成和发展,使城市开发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综
合使用城市土地,城市多种“共生”功能在一定
的地域空间中得到集中。
从RBD的空间属性上看,
RBD作为都市人性化、宜人化场所,是旅游者和
本地居民共同活动的城市空间。
香港RBD的形成与发展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
展与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开发城市旅游成为
后工业时期城市复兴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城市游
憩商业区的改造与建设无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实
现途经。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塑造不是孤立的,而
是与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功能定位等密切相关。
香港在全球市场开拓城市旅游,又保持城市的地
方特色,从而形成城市持久的吸引力。
除了增加
有形的物质实体,更通过各种大型事件活动的举
办,创造出新的吸引点,使都市RBD历久弥新,焕
发出青春活力;同时大手笔向外扩张兴建RBD,基
础设施先行,大力改善交通可达性,借助品牌号
召力,形成城市旅游新亮点。
注释(Notes)
① 资料来源:Tourism Highlights 2002, WTO. http://
www.world-tourism.org.
② 资料来源:香港经济年鉴,经济导报社,2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保继刚.主题公园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以深圳
市为例[D].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5.
2 保继刚,古诗韵.城市RBD初步研究[J].规划师,
1998, (4): 59-65.
3 保继刚,古诗韵.珠海城市游憩商业区研究[A].
保继刚,等.城市旅游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
4 程乃姗.老香港——东方之珠[M].南京:江苏美
术出版社.2000.
5 古诗韵,保继刚.广州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对
城市发展的影响[M].地理科学,2002(4):489
-493.
6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集聚与扩散——城市空
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7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香港一瞥——从
统计数字看香港[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
8 黄南翔.香港古今[M].香港:奔马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