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同步练习题带答案咏月诗三首九年级语文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后需要多做一些同步练习题。
为大家力荐了九年级语文咏月诗三首同步练习题以及参考答案,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能帮到大家!
⊙收获平台
一、给以下加点字词注音。
丹阙( ) 孤栖( ) 金樽( ) 徘徊( )
邈远( ) 鄜州( ) 云鬓( ) 虚幌( )
二、诵读李白的《把酒问月》,答复以下问题。
1.诗人眼中的明月既然“皎如飞镜”,却为还要写到“绿烟”?
答:
2.诗人写神话中的嫦娥,并没有想像其美丽,而是问道“孤栖与谁邻”,你从中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心绪?
答:
3.全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明月?从中又显露出一个怎样的诗人自我?请结合诗句进展分析。
答:
三、记忆杜甫《月夜》,答复以下问题。
1.根据诗句,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人的妻子单独望月的情形。
答:
2.诗中的“独看”与“双照”相对成趣,你能体会到此中的妙处么?请谈谈你的体会。
答:
⊙开展空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复以下问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①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 ②,令人长忆谢玄晖③。
[注释]①此诗写于李白遭权奸谗毁被排挤离开长安之后。
②解道,会说。
“澄江净如练”,是南齐诗人谢朓诗的名句。
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描写金陵壮美的风光“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
”,抒发去国怀乡之愁。
③玄晖,谢朓的字。
1.有人评价,颔联中“摇”、“滴”两个动词用得神奇。
你赞成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
2.你认为诗人面对江景,为什么“长忆谢玄晖”?
答:
⊙博闻广知
咏月诗欣赏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假设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请们细细品味,也可以借助图书馆或利用网络,赏析这首诗。
春江花月夜
张假设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光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复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燕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
⊙收获平台
一、jiǎo què qī zūn zhuó huái miǎo fū bìn huǎng
二、1.诗人写“绿烟”,是为了衬托明月。
在朦胧缭绕的“绿烟”之中,明月有别样的神韵,而“绿烟灭尽”,那么令明月的清辉更为皎洁,仿佛陡然焕发熠熠神采一般。
2.诗人问嫦娥“孤栖与谁邻”,流露出自己内心的孤高寂寞。
3.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从中也显露着一个孤高飘逸的诗人自我。
“人攀明月不可得”写出月之崇高,“月行却与人相随”写出月之美好多情,“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写出月之皎洁美丽,“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写出月之孤高神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写出月之永恒。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那么流露出诗人对月的情谊,月是诗人的知己,又正是一面照鉴诗人内心的明镜。
)
三、1.月儿,静默在鄜州的夜空。
妻子单独一人倚靠栏杆,久久出神地望着它。
初秋的薄雾,不经意间润湿了她如云的髻鬟,而她的心里,只惦记着安危未卜的夫君,洁白的手臂在清辉中渐渐冰凉,一颗晶莹的泪珠,从如玉的脸颊悄然滑落……
2.“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开展空间
1.“摇”、“滴”两个动词用得尤其神奇。
城是不会“摇”的,但“凉风发”,水摇,影摇,于是产生城也摇荡起来的幻觉;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似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
“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一齐情态逼露,异趣横生,令人浮想联翩,为之神往。
这既反映出浪漫主义
诗人的奇特,又显示出他对大自然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观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观景物的主要特征,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2.因为诗人与谢朓精神“相接”,仿佛彼此是隔世的知己。
李白“长忆”谢浄,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
猜你喜欢: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