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中常见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诵中常见问题
(一)、发音不准
1、原因声母、韵母、声调读的不准
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几个部分。

声,又叫字头;韵,分为韵头、韵尾、韵腹三个部分;调,字神,体现在韵腹上。

关于基础的声母和韵母的辩读是朗诵的第一道关.
发音不准最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尖音严重等。

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难点语音::Z,C,S/ZHI,CHI,SHI N/L H/F G/K/H
平舌音又叫舌尖前音z、c、s 翘舌音又叫舌尖后音(zh、ch、sh)、
普通话中和这两类声母的发音部位一前一后,完全对立,很多人会把舌尖后音读成舌尖音。

z、zh 自力—智力栽花—摘花短暂—短站小邹—小周
c、ch 仓皇—猖狂一层一成藏身—长生有刺—有翅
s、sh 四十—事实散光—闪光三哥—山歌塞子—筛子
常见在东北人特别是辽宁人更厉害些。

2、吐字归音不到位。

一个汉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会结束。

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兼顾到声韵调。

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理论中在咬字方面的一个术语,是使用使字音清楚,准确,完整,饱满的传统发音手段。

必须从日常训练开始严格要求:准确、清晰、圆润、集中、流畅。

.用行话来说是:叼,展,收.a、出字——是指吐字归音过程中对字头的处理.要求作到字头有力,叼住弹出
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

b、立字——是指吐字归音过程中对字腹的处理.要求做到字腹饱满,拉开立起要求韵腹拉开立起,做到“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

c、归音——是指吐字归音过程中对字尾的处理,要求做到弱收到位,趋势鲜明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

尤其是i u n ng等做韵尾时,要注意口型的变化。

3、对普通话中的语流音变没有掌握好
对普通话中的语流音变是轻声、儿化、变调(上声变调规律、“不”变、“一”变、和语气词“啊”的变化等。

(二)气息不畅
感觉说话费劲,气不够用,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声音传不远
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没有充分利用共鸣器官;其二是气息不稳。

.1收腹2降横阁3开两肋.我要说的在乎的是体会的问题.
以情动气以气发声
在气息的感受当中我的理解是:气息和文章的感情色彩的变化是相互协调和影响的.没有独立的感情和独立的气息.气息是象一根带子把文章的意境和文章的感情绑在一起.什么样的文章才会有什么样的气息支撑.
在练习气息的时候要注意到的是时时都可以来感受.在遇到一些长句时,要学会用气息的方式来控制.
在吸气和呼气的时候要增加对不同的气息量的控制,气吸七分满,呼气三分留.只有这样气息的控制才能够比较的自如.
换气的几种不同的方式:偷气,抢气,就气等
我们所发出的声响都是依靠两片声带震动而成,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震动经过了咽、喉、口腔、鼻腔、胸腔等人体自然的空间后被逐渐修饰、放大,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传达到听众的耳朵里。

在我们说悄悄话(用气声)的时候,声带并没有震动,仅仅依靠气息的摩擦,再怎样用力,也不会有任何声响,因为没有震动,也就没有共鸣!反之,要追求声音洪亮,一味依靠声带的强烈震动,只能造成声带充血,声音嘶哑。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共鸣腔,让震动在口腔、鼻腔甚至胸腔得到共鸣,放大,自己的声音才会饱满,圆润,高扬。

(三)声不达情
有的朋友会问:“难道朗读不就是看到什么字读什么吗?”的确,朗读是一个“音声化”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把文字按照读音念出来,转化成物理的声音,让别人能够听到就完事大吉了,它最重要的是要把文字组成的篇章里蕴含的感情的东西、心灵的东西、精神的东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这时候的声音就不是物理的声音符号了,而是有生命的、有“朗读者”个性的声音印象了。

这种有声的、有生命的朗读才是听众感兴趣的。

有的朋友以为拥有洪亮的声音就能朗诵好,于是朗诵时就亮开嗓子,猛喊一通,朗读出来的文学作品既无层次,也无变化;既无感情,也无趣味。

也许他有一副宽音大嗓,但有没有声音的弹性,有没有语言的感受力。

这样的考生很可能缺乏语言的感悟能力,不能随机应变。

有的朋友是把作品小心翼翼、语调平平地念一遍,他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读错,而不读错就是好的朗读。

实则不然。

不读错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这是评判语言反应能力的最低标准。

有比较刻薄的人把一字一顿、四平八稳、一马平J川的朗读叫做“电脑人声”,想一想倒是比较形象。

谁喜欢听那种酷似电脑合成的人声呢?
有的朋友有这样的误区,他认为朗读流利非常重要。

这是不错的,但这只是朗读的一个基本标准。

有的朋友唇舌的功夫实在了得,就是俗话说的“嘴皮子利索”,词句就像“连珠炮”一样冲出口来,读一大段读不错,也不换气。

流利真的是很流利,但听得人直憋气,巴不得他赶快停一停、歇一歇。

这时,谁能听明白他在说什么,又有谁愿意再接着听他说明白呢?
(四)拖腔甩调
拖腔甩调就是不顾稿件内容,不仔细感受和体会每句话的情和意,以一种呆板的、格式化的声音形式朗读。

1、念字式的“朗读”。

语言梗阻,意思不集中。

句子就象一颗颗珍珠,要靠内容这一根红线把它们串起来,要使听众明白无误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见标点就停,见句号语势就降了下来,给人以结束的感觉。

这样一来,语言链条就断了,形成了一个个肠梗阻,受众听的就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句子,而不是完整的意思。

读文章不能一句一句的摆,要做到整体出击,一气呵成。

要多连少停。

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加流畅,才可能让人听得更明白,更舒服,更痛快。

在朗读中胸无全句或全文,只是照章念字,照字读音。

朗读活动变成单纯的念字,一字一顿,只简单地将音节读出来。

这种方式,或有字无词,或有词无句,缺乏语言的流畅感。

这种方式的所谓的“朗读”,语调平直,没有轻声,没有重音,顿连呆板,更无从谈起语言的感情色彩。

这种朗读方式在初学朗读的朋友更为多见。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语言的内在感受,缺乏词语和句子的完整概念和基本的训练所致。

2、念经式的“朗读”。

四平八稳型。

我时常听有的人,喜欢平均使用笔墨,等距离拉开字腹,一板一眼,四平八稳,匀速前进。

这样,听起来字字清楚,但没有美感,让人乏味,甚至昏昏欲睡。

我们,既应该有雄峰,高原,也应该有平原、盆地和深谷。

对那些重要的地方,我们要学会拎起来,加以强调;而对那些次要的地方,我们要做到快速一笔带过。

做到了这样,我们的朗读才会摇曳生姿,曲径通幽,才能柳暗花明,引人入胜。

说的难听一些就是老和尚念经。

3、八股式“朗读”。

在朗读中不从具体的文本内容出发,一味只从声音上刻意追求,而且腔调固定,节奏僵化,顿连千篇一律,呆板单调,声音前高后低或前低后高,节奏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这种朗读方法的显著的特点是只刻意追求声音的形式,而忽略不同的文本内容,表现为朗读缺乏变化,缺乏生气。

究其原因,是对朗读文本疏于研究,固守简单的朗读经验和朗读模式。

4、表演式“朗读”。

在记叙文或剧本朗读中,对文本中人物语言的朗读产生了角色化的错误,理解,无形中将自己独立的朗读者身份混同于文本中的角色,进而形成朗读人物语言时过度夸张,单纯追求任务语言的情感、响度的所谓的真实性,将人物语言朗读表演化,这种朗读方法混淆了朗读与表演的区别,忽略了朗读者在朗读中的独特的身份。

因为朗读者的任务是把文字作品的精神实质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创造性地传播给听众,而不是充当演员去扮演作品中的人物。

尽管我们可以在作品表演活动中去扮演人物,但它毕竟不同于朗读这一语文学习形式。

朗读者不是表演者,更不是文学作品的作者本人。

朗读的过程是第三者传神地转述文学作品,这与把文学作品转化成一个角色表演出来是截然不同的。

很多文学作品是可以改编成剧本排成戏,演员通过台词把作品的内容表现出来,但这与朗诵还是是有很大区
别的。

与演员和演戏有本质的区别。

(五)配乐欠妥旋律节奏情感音量
俗话说:朗诵功不够,音乐效果凑这句话虽然不够全面,但也从一个角度说明配乐了对朗诵的作用和影响音乐是表演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法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运用音乐配云朗诵,可以烘托气氛营造情境,使表达立体生动熠熠生辉,。

进行配乐首先要了解作品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思想内容,又要了解配乐曲子的情感基调,所选曲子应和作品的情感基本一致。

这样才能统一协调。

才能达到表达的目的。

选定配乐后,应对作品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情感而调整音乐,
1、开始在朗诵作品之前向前奏曲门可以构成一种氛围,将听众和朗诵者带入作品情境之中,一般不能太长,轻缓而起逐渐加大,再转轻缓,朗诵开始。

2、这中间高潮可适当加大,
3呼应同高低同快慢。

4、结尾朗诵完后音乐不要戛然而止。

应徐徐增大,在慢慢缩小之到停止。

当然不同的文章还可以强起、弱起、强收或弱收。

(六)麦声嘈1 喷麦要从根本上防止
除了气息控制以外,把麦拉到鼻子高度,并且不要正对,侧过来15-30度.有条件的可以加个防喷罩,不过这东西单买会很贵,所以把废旧的丝袜或者一些隔气不隔声的东西(好像是这么讲的,比如手帕之类?)套上去也可以XD
没条件的,如果是大喷,那最好重录,小喷的话,以CE为例
效果-滤波器-图形均衡器-30段均衡
把60-16-HZ的条条拉下来,用以减弱这个频率段的声音(喷麦就是这段的,一般减弱后对正常人声没影响,除非是录音质量非常不好的,会有失真现象)
我是拖成这样的,中小喷麦基本都能缓解大部分(但不能完全消除,所以还是要从唱的时候就注意)不过别人应该有不同的方法,所以这里也期待高人指点了XD
(七)呼吸声交流声
麦克风的使用:距离口部一般在一拳左右。

太近了容易产生喷麦和一些送气音如怕他可去更明显。

麦克风不要放在嘴与地面的平行线上,英低于嘴,成45度角。

不要用手敲,或嘴吹,上开下管事国际的统一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