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_导学案(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第一课时导学案编写人:焦庆平审核人:高二语文组时间2015年10月15日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预习案】
一、了解有关常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二、作家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
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
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
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三、整体感知
1.什么叫“咬文嚼字”?
明确:咬文嚼字:过分的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由上看出,“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文中朱光潜先生又赋予它什么意思?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咬文嚼字( ) 锱铢( ) 斟酌( ) 镞矢( ) 胸襟( ) 剥啄( ) 岑寂( ) 王嫱( ) 付梓( ) 尺牍( ) 下乘( ) 憎恶( )
3.解释下列词语。
锱铢必较:
岑寂: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付梓:
尺度:
下乘: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层(1至4)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思想和情感的调整。
第二层(5至7)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对多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第一课时课堂检测
1、对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咬文嚼字(jué)锱铢(zhī)斟酌(zhēn)
B.镞矢(zú)胸襟(jīn)剥啄(zhú)
C.岑寂(cén)王嫱(qiáng)付梓(zǐ)
D.尺牍(dú)下乘(chéng)憎恶(ě)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透彻词藻流弊甚远研究一番
B.类形苦茗中石没镞自鸣得意
C.捉摸玩索索然无味斩钉接铁
D.搅扰自励语言凝练纸离破碎
3、探究下列各题,在实践中咬文嚼字。
(1)《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
”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②点③火④笑B.①潜②翻③蓝④笑
C.①润②翻③蓝④春D.①潜②点③火④春
(2)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
①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a.摇映
b.舞隐
c.弄吻
d.扶失
②山色蒙蒙()画轴,白鸥飞处()诗来。
a.如带
b.横带
c.入送
d.挂入
(3)作者说:“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根据这一论断,说说下面原句与修改句在表意上的差别。
原句:眼看朋辈成新鬼题改句:忍看朋辈成新鬼(鲁迅诗)
第二课时导学案
1、课文1-5段所举的三个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进行了剖析。
作者想通过对诗句的分析来说明什么?
3、课文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系列的例子,想说明什么?
4、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
5、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归纳:(1)什么是“咬文嚼字”?(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3)怎样“咬文嚼字”?(4)“咬文嚼字”的目的是什么?
6、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
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答: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
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
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
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
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第二课时课堂检测
1、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原因在于“你这”式语法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创作要努力走出套板反应。
D.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姚明意外受伤,近几场赛事只能作壁上观,但火箭队仍然取得了22连胜。
有人认为他们很有些运气成份。
B.对于主持人读错音,有人觉得无伤大雅,但其声音经电视等媒体一传播,再小的错误也会放大,因此应当特别注意。
C.试想,连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都自言不是永远的称职溥导,更何况望其项背的那些年迈的博导们了。
D.一些作者的文字功底不足,往往错字连篇,病句百出,其错误之多,常令编辑目不暇接,想帮助修改都改不过来。
6.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戏曲艺术不景气的形势下,作为全国著名的艺术院团要带头出精品,演好戏,赢得观众,占领市场,弘扬民族文化。
B.处在汽车时代,攀比之风盛行,不但收入一般的工作人员买了汽车,而且白领、金领们也都“伤筋动骨”地买了高档汽车。
C.在市政府举行的研讨会上,代表们分小组对处理制假贩假问题进行讨论,与会者都群情鼎沸,强烈要求严惩违法者。
D.人类文明进步史告诉我们,基础科学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对应用科学的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